村落的终结 短评

热门
  • 13 许愿田野实习 2020-02-15 16:11:44

    以羊城村为例的文献综述?

  • 7 魏公村里烤包子 2019-12-04 22:08:34

    后面的访谈太细碎了,前面还行

  • 6 道山靓仔 2020-06-05 16:48:03

    前半部分论述较为精彩,但总体感觉“形散而神不聚”,后半部分纯属访谈内容,没有达到《金翼》般的叙述效果。

  • 7 2020-10-17 17:23:03

    村落的土地归村民集体所有,政府征地就牵扯到赔款。村落企业是混合经济,其产权是封闭残缺的,按股份分红但投票却是按人头,不完全遵守市场逻辑为的是超越“零和博弈”。社会学家用“嵌入”理论来解释,经济学和社会学相遇了。插队知青获得股份,外嫁女丧失,遵守的是村里规矩而不是法律,集体经济嘛,是不是“我们”很重要。村落不随职业非农化而终结,村落的终结一定伴随着产权变动和社会网络重组。

  • 2 2021-12-19 21:18:39

    ★★★★☆ 读当代社会的发展史,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发达地区经历的,内陆还得经历一次。可能是个人经历的问题,羊城村要比浙江村给我的感觉更认同。回到本书,上半部分还行,访谈部分我也挺喜欢看,但是对各个行业年龄收入的访谈千篇一律,非常怀疑列了一个提纲让学生去访谈,可惜了这些个好样本。虽然不如项飙,但是如今也少有这么详尽的东西了。访谈里的所有人无不羡慕羊城村民的好命和不劳而获,如果从今天回看珠江新城十几万一平的房价,那羡慕会更加多吧。人生本来就是不公平,公平的只是自己能不能从容的过一生。

  • 2 文件选集 2021-08-06 01:04:02

    看得出,这是一本写的较为匆忙的论著,而且作者后记也说了,受到2003非典的影响,田野经验很少,大概率只是利用其学生们的田野资料。总的来说,对于城中村的研究,本书并无太多新意,但作为上世纪8/90年代的留法博士,文献综述较为扎实,可见其阅读量很高,回国后可能行政职务影响学术发力?概而言之,本书的一半文字是为了论证传统意义上的华南城中村终结,而终结的方式又有三个层面:物理空间、组织实体、社会关系。后半部分的文字为凑字数的田野访谈,很多没有必要。

  • 3 冻融不稳定 2022-01-26 16:51:56

    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农民是否是一种职业和中产阶级的讨论,“即便是在香港,出租车司机平均月毛收入在4万港元左右,扣除每月的2万元车租和3000元油费,每月净收入1.5万港元左右,但他们同样一天要工作12小时,没有学者认为他们达到中产阶级的生活质量。羊城村里也住着一些白领工薪阶层,尽管他们的生活水平目前并不如羊城村的原住民,但他们却似乎更接近正在生成的社会分层结构里的中产阶级。”但是后面的访谈就没心情看了。

  • 1 守拙 2022-01-12 00:58:06

    因调研的需求社会学经典文丛里读的第一本,读完也算是对调研地有些基本了解了。总得来说还是启发人传统现代之间更为深层次的关系,以及文化内化的方式。后面访谈若是用以做纵向的比较应该也很不错,但若是没有较多需求其实一串读下来可以看出一些大体相同,似乎越往后共性更明显,也似乎没有再继续的必要了

  • 2 蓝道_RANDALL 2022-04-15 15:44:23

    鼎鼎大名的城中村

  • 1 mirrorblue 2023-12-16 20:13:05 浙江

    没有乡愁,没有挽歌,没有祭礼,甚至没有告别。附录是比正文好看的部分,最触动的一句话“靠自己的劳动吃饭,自己拯救自己”。

  • 1 猫咪探测器 2023-12-01 19:05:15 福建

    挺好的,附录部分的采访稿也很有趣。 什么时候想回羊城了呢。

  • 1 希望 2022-07-11 17:48:23

    比起前面的理论分析,后半部分的访谈故事才是这本书的灵魂啊!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有些人就生在罗马。一面羡慕着羊村当地人优越的房租与分红,一面听着各色人的故事,感叹人与人的不同。

  • 2 无明 2021-12-17 21:52:43

    引用理论过多,颇为无趣,

  • 1 是 | 但 2023-05-17 16:06:26 北京

    这书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作者对羊城村的提炼、理论结合部分,相对而言,理论结合分析会比较多,来自羊城村的现象总结比较少。后半部分是部分人物的特写,主要是羊城村民、羊城村外来生意人、羊城村外来普通租户的故事。总体上刊,由于羊城村是一个由多个城中村整合的概念,因此没法形成一个很强的印象,而且由于书中多次提及不同的地理环境、拆迁补偿方案,这对于读者对于羊城村的理解还是有些困惑的。但从中也可以看到政府、村民、外来租户的矛盾,政府想推动城中村的改革的决心及迟疑,村民与外来租户的相互角力。大家都在吐槽城中村脏乱差,但大家都为这个脏乱差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无论是村民还是外来租户都是想过好生活,但却没有想过怎么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政府需要科学规划,村民也要给力,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 1 易欢喜 2023-08-02 23:47:18 北京

    废话多,兑水严重,车轱辘话来回讲,主观抒情太多,大量引用他人观点和文献。像是为了出书在原论文基础临时凑的。

  • 1 食梦貘 2023-05-29 08:28:28 广东

    有点意思,应该以后会重读,如果三和大神那本书也能写到这个水平就好了

  • 1 荒城 2023-10-16 18:30:28 广东

    1 我对这类题材一直很关注。自己在城中村生活过,也一直有事没事去逛,人间烟火气。 2 一般来说,理论总是滞后现实。如这本成于11年的书中提到的,韦伯不看好儒教国家,福山不看好中国。再往后看三十年,毫无疑问会有一本类似《儒家与资本主义》的书出来的。 3 最后的这些故事集,看起来是学生按照大纲顺序去提问的,你甚至可以反推出来大纲都是什么问题,完全可以删减一半,广度有余。

  • 1 钢铁加鲁鲁 2023-04-02 15:47:45 重庆

    整本书的结构倒是比较有新意,第一部分简洁精炼,第二部分事实翔实。李老师这本书可能只研究了广州城中村的一半,另一半可能在《她身之欲》里。

  • 1 一维人 2023-04-07 23:57:38 广东

    广州城中村田野调查,对非学术目的的读者来说,前半部份理论背景的介绍有点臃肿,对比之下真正涉及研究对象的篇幅小得可怜,有收获,但信息量不及预期。反而后面部份的采访要生动许多,呈现了多位城中村村民、白领打工者与底层打工者三方的视角,不同阶层和不同地域的碰撞,但与前半部份放在一起又显得割裂,偏破碎和重复。

  • 1 鱼皮 2020-11-14 15:54:41

    全书的三分之一是正文,三分之二是附录的访谈。访谈内容比较重复,絮絮叨叨说的都是大同小异的经历和感受。比较有趣的是后记中作者对参考文献的看法,对这部分内容还是挺认同的~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