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品方: 索·恩
副标题: 暴力、排斥和在美异族的形成
原作名: The Chinese Must Go: Violence, Exclusion, and the Making of the Alien in America
译者: 张畅
出版年: 2022-6
页数: 360
定价: 78
装帧: 精装
丛书: 索 • 恩(Thorn Bird)
ISBN: 9787520152242
内容简介 · · · · · ·
荣获雷·艾伦·比灵顿奖(Ray Allen Billington Prize)、埃利斯·霍利奖(Ellis W. Hawley Prize)、萨利和肯·欧文斯奖(Sally and Ken Owens Award)、文森特·桑德提斯图书奖(Vincent P. DeSantis Book Prize)、卡洛琳·班克罗夫特历史奖(Caroline Bancroft History Prize)
.
一段被忽视和遗忘的反华排华暴力史
揭示现代美国移民法的起源与原罪
.
1885年,美国西部爆发反华暴力。怀俄明领地,华人矿工惨遭屠杀;全加利福尼亚州的社区与西北太平洋地区,上千名华人移民被骚扰、袭击,惨遭驱逐。贝丝·廖-威廉姆斯阐释了美国的移民政策是如何煽动这一系列的暴力,以及这些暴力如何反过来催生了美国新的排他主义政策。廖-威廉姆斯最终认为,对华人的驱逐和...
荣获雷·艾伦·比灵顿奖(Ray Allen Billington Prize)、埃利斯·霍利奖(Ellis W. Hawley Prize)、萨利和肯·欧文斯奖(Sally and Ken Owens Award)、文森特·桑德提斯图书奖(Vincent P. DeSantis Book Prize)、卡洛琳·班克罗夫特历史奖(Caroline Bancroft History Prize)
.
一段被忽视和遗忘的反华排华暴力史
揭示现代美国移民法的起源与原罪
.
1885年,美国西部爆发反华暴力。怀俄明领地,华人矿工惨遭屠杀;全加利福尼亚州的社区与西北太平洋地区,上千名华人移民被骚扰、袭击,惨遭驱逐。贝丝·廖-威廉姆斯阐释了美国的移民政策是如何煽动这一系列的暴力,以及这些暴力如何反过来催生了美国新的排他主义政策。廖-威廉姆斯最终认为,对华人的驱逐和排斥使得现代美国诞生了“外国人”的概念。
.
通过在这个暴力时代重新找回现代美国的“外国人”,廖-威廉姆斯重申了排华史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正如《无处落脚》所阐明的那样,反华法律及反华暴力仍影响着今天在美的外国移民。
.
《无处落脚》展现了一个曾不断拓展被奴役者和印第安原住民公民身份的国家是如何以一种细碎、断续的方式,否定其他阶层的群体被纳入国籍的权利……种族暴力和社区的回避读起来令人深感残忍。廖 - 威廉姆斯尤擅援引《排华法案》的通过对在美华人心理造成的影响。
——瑞贝卡·奥尼恩(Rebecca Onion),美国《石板》杂志(Slate)
.
本书重述了 19 世纪中后期美国白人劳工针对华人移民的暴力,以及始于限制、终于驱逐华工的一系列法案的制定历程。贝丝·廖 -威廉姆斯以她颇具技巧性的叙事,编织出种族歧视和排外主义的历史故事,在今天依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安德里亚·沃登(Andrea Worden),《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
通过细致入微的调查和对概念的大胆运用,廖-威廉姆斯利用“规模”透镜焦距的微妙变化,从地方、地区和国家等不同层面比照了反华运动。这段社会史通过强调反华暴力和地方自治的目标变化(从限制到驱逐),以及两者在推进华人移民管制方面的作用,极大地重塑了既有的排华编年史。
——马德琳·Y. 许(Madeline Y. Hsu),《亚裔美国人史:一段非常简短的介绍》(Asian American Hist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作者
.
《无处落脚》从地方层面无缝过渡到国际层面,提供了关于排华的引人入胜、文笔优美的新叙事,这种叙事铺陈了中国人的声音和经历,为我们理解移民和边境作出了重要贡献。
——卡尔·雅各比(Karl Jacoby),哥伦比亚大学
.
作者简介 · · · · · ·
贝丝•廖-威廉姆斯(Beth Lew-Williams),历史学家。斯坦福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现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美国亚裔研究、种族与移民史研究、暴力及美国西部历史研究等。著作《无处落脚》于2019年荣获美国历史家组织(OAH )两项大奖。
.
【译者简介】
张畅,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硕士,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学士。曾从事编辑、文化记者等工作,现为节目策划人。兴趣领域:文学创作及文艺理论,中国近现代个人与集体历史,非虚构写作等。译有《明镜之书》。
目录 · · · · · ·
.
第一部分 限制
.
1.中国人问题
2.限制华人的实验
.
第二部分 暴力
.
3.被驱逐的人
4.人民
5.忠实信徒
.
第三部分 排斥
.
6.一致排华
7.排华之下的余生
.
后记 现代美国的异族
致 谢
附录一
附录二
缩略语
注 释
索 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反华暴力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的主要目的、方式和结果都与其他暴力有别。其目的就是排斥。在当地,反华的拥护者不让中国人进入和占据白人居民自认为有权独享的场所和工作岗位。在国家层面,拥护者们不让华人移民进入美国,并否认了已经生活在美国国内的华人的居住权。 在国际上,他们将中国排斥在与移民有关的对话之外,希望以此将双边政策转化成单边政策。尽管学者有时将这些诉求分为不同的问题(分别是种族主义、国家主义、帝国主义),但反华的拥护者很少对它们加以区分。在他们看来,中国移民造成的威胁亟须从不同层面加以拒斥。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引言 暴力排斥 -
选择离开的中国人没能留下他们为何作此决定的只言片语,但也许他们的逻辑再简单不过。数十年后,旧金山的一位中国工人Chin Cheung 回忆起那段暴乱和骚动的时日,"年轻人朝我们丢石头、罐子、砖头;总是在不停找茬"。"但我总是选择逃跑,"Chin Cheung 回忆,"我没惹过那样的麻烦,因为我从来不会留下来和他们打斗。"他解释说,逃跑只是因为他迅速计算了一下双方权势的优劣∶"白人很多,中国人也很多的时候,就容易爆发冲突;没多少中国人,仗就打不起来。"意思是,从长远来看,还是跑吧。" 暴力所到之处,也将华人社区一分为二——劳工群体和精英群体。多数中国商人要求保有留下来的权利,而大部分工人却决定∶离开才是正确之选。最初,郑公使响应商人阶层的号召,向美国请愿,希望对方能保护中国人不被驱逐。但很快他就发现了工人上述行为背后的逻辑。郑藻如写信给总理衙门称,要中国移民留在这片暴力之地是有勇无谋的。他慢慢相信,唯一能阻止暴力、保护中美贸易的方法,就是从最一开始就不让中国工人来美国。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用中国开出的条件自行阻止华人出境。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部分 暴力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无处落脚"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无处落脚"的人也喜欢 · · · · · ·
无处落脚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Chinese Exclusion and the Modern American Alien

徐天 | “中国人必须走”:美国暴力排华时代的种族政治

> 更多书评 6篇
-
索·恩 (忘掉地平线)
1850年代,抵达美国西部的华人移民与暴力不期而遇。他们在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劳作时不得不躲开孩童们丢过来的石块,在普莱瑟县(Placer County)的河流沿岸开矿时必须提防携带武器的勘探者,在洛杉矶街头则要躲避愤怒的暴徒。 尽管这类暴力不是每天都有,也并非波及每个人,但在跨越种族分界线的每次相遇中都相当普遍。首先,在历史记载中,白人对待华人的暴力一度几乎是无处不在,其轨迹深藏在故纸堆的边边角角,无处落...2022-07-31 09:16:23 4人喜欢
-
索·恩 (忘掉地平线)
反华暴力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的主要目的、方式和结果都与其他暴力有别。其目的就是排斥。在当地,反华的拥护者不让中国人进入和占据白人居民自认为有权独享的场所和工作岗位。在国家层面,拥护者们不让华人移民进入美国,并否认了已经生活在美国国内的华人的居住权。 在国际上,他们将中国排斥在与移民有关的对话之外,希望以此将双边政策转化成单边政策。尽管学者有时将这些诉求分为不同的问题(分别是种族主义、国家主义...2022-06-28 23:33:00 3人喜欢
-
索·恩 (忘掉地平线)
同时关闭美国的大门、敞开中国的国门是有可能的吗? 1880年代中期,反华暴力将这个问题推至国家政治和中美协商的风口浪尖。暴力的种族政治推动了美国针对中国人的排斥活动,而随后在中国激起的愤概则给美国政客们增添了与之抗衡的压力,这股压力要求他们保护中国国民的权利。的确,白人暴力暴露了西海岸的工人希望建立一个白人共和国的梦想与将目光投向中国的世界性帝国主义者之间一直存在的冲突。 美国领导人意识到了地方暴力给...2022-06-22 22:08:55 2人喜欢
同时关闭美国的大门、敞开中国的国门是有可能的吗? 1880年代中期,反华暴力将这个问题推至国家政治和中美协商的风口浪尖。暴力的种族政治推动了美国针对中国人的排斥活动,而随后在中国激起的愤概则给美国政客们增添了与之抗衡的压力,这股压力要求他们保护中国国民的权利。的确,白人暴力暴露了西海岸的工人希望建立一个白人共和国的梦想与将目光投向中国的世界性帝国主义者之间一直存在的冲突。 美国领导人意识到了地方暴力给国家和国际造成的风险,他们明白是时候了结这种动荡的局面了。然而,联邦领导人并没有在地方和暴力短兵相接,而是跨越了规模。克利夫兰政府只为地方镇压暴力提供了零星帮助,更多则是将注意力转向国际的外交。美国的领导人意识到,这些驱逐活动并不只局限于美国本土,而是一定程度上由跨太平洋以及在美国边境之外的帝国关系所引起的。 引自 第三部分 排斥 回应 2022-06-22 22:08:55 -
索·恩 (忘掉地平线)
选择离开的中国人没能留下他们为何作此决定的只言片语,但也许他们的逻辑再简单不过。数十年后,旧金山的一位中国工人Chin Cheung 回忆起那段暴乱和骚动的时日,"年轻人朝我们丢石头、罐子、砖头;总是在不停找茬"。"但我总是选择逃跑,"Chin Cheung 回忆,"我没惹过那样的麻烦,因为我从来不会留下来和他们打斗。"他解释说,逃跑只是因为他迅速计算了一下双方权势的优劣∶"白人很多,中国人也很多的时候,就容易爆发冲突;没多少...2022-06-21 22:47:32 2人喜欢
选择离开的中国人没能留下他们为何作此决定的只言片语,但也许他们的逻辑再简单不过。数十年后,旧金山的一位中国工人Chin Cheung 回忆起那段暴乱和骚动的时日,"年轻人朝我们丢石头、罐子、砖头;总是在不停找茬"。"但我总是选择逃跑,"Chin Cheung 回忆,"我没惹过那样的麻烦,因为我从来不会留下来和他们打斗。"他解释说,逃跑只是因为他迅速计算了一下双方权势的优劣∶"白人很多,中国人也很多的时候,就容易爆发冲突;没多少中国人,仗就打不起来。"意思是,从长远来看,还是跑吧。" 暴力所到之处,也将华人社区一分为二——劳工群体和精英群体。多数中国商人要求保有留下来的权利,而大部分工人却决定∶离开才是正确之选。最初,郑公使响应商人阶层的号召,向美国请愿,希望对方能保护中国人不被驱逐。但很快他就发现了工人上述行为背后的逻辑。郑藻如写信给总理衙门称,要中国移民留在这片暴力之地是有勇无谋的。他慢慢相信,唯一能阻止暴力、保护中美贸易的方法,就是从最一开始就不让中国工人来美国。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用中国开出的条件自行阻止华人出境。 引自 第二部分 暴力 回应 2022-06-21 22:47:32
-
索·恩 (忘掉地平线)
1850年代,抵达美国西部的华人移民与暴力不期而遇。他们在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劳作时不得不躲开孩童们丢过来的石块,在普莱瑟县(Placer County)的河流沿岸开矿时必须提防携带武器的勘探者,在洛杉矶街头则要躲避愤怒的暴徒。 尽管这类暴力不是每天都有,也并非波及每个人,但在跨越种族分界线的每次相遇中都相当普遍。首先,在历史记载中,白人对待华人的暴力一度几乎是无处不在,其轨迹深藏在故纸堆的边边角角,无处落...2022-07-31 09:16:23 4人喜欢
-
索·恩 (忘掉地平线)
反华暴力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的主要目的、方式和结果都与其他暴力有别。其目的就是排斥。在当地,反华的拥护者不让中国人进入和占据白人居民自认为有权独享的场所和工作岗位。在国家层面,拥护者们不让华人移民进入美国,并否认了已经生活在美国国内的华人的居住权。 在国际上,他们将中国排斥在与移民有关的对话之外,希望以此将双边政策转化成单边政策。尽管学者有时将这些诉求分为不同的问题(分别是种族主义、国家主义...2022-06-28 23:33:00 3人喜欢
-
索·恩 (忘掉地平线)
同时关闭美国的大门、敞开中国的国门是有可能的吗? 1880年代中期,反华暴力将这个问题推至国家政治和中美协商的风口浪尖。暴力的种族政治推动了美国针对中国人的排斥活动,而随后在中国激起的愤概则给美国政客们增添了与之抗衡的压力,这股压力要求他们保护中国国民的权利。的确,白人暴力暴露了西海岸的工人希望建立一个白人共和国的梦想与将目光投向中国的世界性帝国主义者之间一直存在的冲突。 美国领导人意识到了地方暴力给...2022-06-22 22:08:55 2人喜欢
同时关闭美国的大门、敞开中国的国门是有可能的吗? 1880年代中期,反华暴力将这个问题推至国家政治和中美协商的风口浪尖。暴力的种族政治推动了美国针对中国人的排斥活动,而随后在中国激起的愤概则给美国政客们增添了与之抗衡的压力,这股压力要求他们保护中国国民的权利。的确,白人暴力暴露了西海岸的工人希望建立一个白人共和国的梦想与将目光投向中国的世界性帝国主义者之间一直存在的冲突。 美国领导人意识到了地方暴力给国家和国际造成的风险,他们明白是时候了结这种动荡的局面了。然而,联邦领导人并没有在地方和暴力短兵相接,而是跨越了规模。克利夫兰政府只为地方镇压暴力提供了零星帮助,更多则是将注意力转向国际的外交。美国的领导人意识到,这些驱逐活动并不只局限于美国本土,而是一定程度上由跨太平洋以及在美国边境之外的帝国关系所引起的。 引自 第三部分 排斥 回应 2022-06-22 22:08:55 -
索·恩 (忘掉地平线)
选择离开的中国人没能留下他们为何作此决定的只言片语,但也许他们的逻辑再简单不过。数十年后,旧金山的一位中国工人Chin Cheung 回忆起那段暴乱和骚动的时日,"年轻人朝我们丢石头、罐子、砖头;总是在不停找茬"。"但我总是选择逃跑,"Chin Cheung 回忆,"我没惹过那样的麻烦,因为我从来不会留下来和他们打斗。"他解释说,逃跑只是因为他迅速计算了一下双方权势的优劣∶"白人很多,中国人也很多的时候,就容易爆发冲突;没多少...2022-06-21 22:47:32 2人喜欢
选择离开的中国人没能留下他们为何作此决定的只言片语,但也许他们的逻辑再简单不过。数十年后,旧金山的一位中国工人Chin Cheung 回忆起那段暴乱和骚动的时日,"年轻人朝我们丢石头、罐子、砖头;总是在不停找茬"。"但我总是选择逃跑,"Chin Cheung 回忆,"我没惹过那样的麻烦,因为我从来不会留下来和他们打斗。"他解释说,逃跑只是因为他迅速计算了一下双方权势的优劣∶"白人很多,中国人也很多的时候,就容易爆发冲突;没多少中国人,仗就打不起来。"意思是,从长远来看,还是跑吧。" 暴力所到之处,也将华人社区一分为二——劳工群体和精英群体。多数中国商人要求保有留下来的权利,而大部分工人却决定∶离开才是正确之选。最初,郑公使响应商人阶层的号召,向美国请愿,希望对方能保护中国人不被驱逐。但很快他就发现了工人上述行为背后的逻辑。郑藻如写信给总理衙门称,要中国移民留在这片暴力之地是有勇无谋的。他慢慢相信,唯一能阻止暴力、保护中美贸易的方法,就是从最一开始就不让中国工人来美国。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用中国开出的条件自行阻止华人出境。 引自 第二部分 暴力 回应 2022-06-21 22:47:32
-
索·恩 (忘掉地平线)
1850年代,抵达美国西部的华人移民与暴力不期而遇。他们在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劳作时不得不躲开孩童们丢过来的石块,在普莱瑟县(Placer County)的河流沿岸开矿时必须提防携带武器的勘探者,在洛杉矶街头则要躲避愤怒的暴徒。 尽管这类暴力不是每天都有,也并非波及每个人,但在跨越种族分界线的每次相遇中都相当普遍。首先,在历史记载中,白人对待华人的暴力一度几乎是无处不在,其轨迹深藏在故纸堆的边边角角,无处落...2022-07-31 09:16:23 4人喜欢
-
索·恩 (忘掉地平线)
反华暴力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的主要目的、方式和结果都与其他暴力有别。其目的就是排斥。在当地,反华的拥护者不让中国人进入和占据白人居民自认为有权独享的场所和工作岗位。在国家层面,拥护者们不让华人移民进入美国,并否认了已经生活在美国国内的华人的居住权。 在国际上,他们将中国排斥在与移民有关的对话之外,希望以此将双边政策转化成单边政策。尽管学者有时将这些诉求分为不同的问题(分别是种族主义、国家主义...2022-06-28 23:33:00 3人喜欢
-
索·恩 (忘掉地平线)
同时关闭美国的大门、敞开中国的国门是有可能的吗? 1880年代中期,反华暴力将这个问题推至国家政治和中美协商的风口浪尖。暴力的种族政治推动了美国针对中国人的排斥活动,而随后在中国激起的愤概则给美国政客们增添了与之抗衡的压力,这股压力要求他们保护中国国民的权利。的确,白人暴力暴露了西海岸的工人希望建立一个白人共和国的梦想与将目光投向中国的世界性帝国主义者之间一直存在的冲突。 美国领导人意识到了地方暴力给...2022-06-22 22:08:55 2人喜欢
同时关闭美国的大门、敞开中国的国门是有可能的吗? 1880年代中期,反华暴力将这个问题推至国家政治和中美协商的风口浪尖。暴力的种族政治推动了美国针对中国人的排斥活动,而随后在中国激起的愤概则给美国政客们增添了与之抗衡的压力,这股压力要求他们保护中国国民的权利。的确,白人暴力暴露了西海岸的工人希望建立一个白人共和国的梦想与将目光投向中国的世界性帝国主义者之间一直存在的冲突。 美国领导人意识到了地方暴力给国家和国际造成的风险,他们明白是时候了结这种动荡的局面了。然而,联邦领导人并没有在地方和暴力短兵相接,而是跨越了规模。克利夫兰政府只为地方镇压暴力提供了零星帮助,更多则是将注意力转向国际的外交。美国的领导人意识到,这些驱逐活动并不只局限于美国本土,而是一定程度上由跨太平洋以及在美国边境之外的帝国关系所引起的。 引自 第三部分 排斥 回应 2022-06-22 22:08:55 -
索·恩 (忘掉地平线)
选择离开的中国人没能留下他们为何作此决定的只言片语,但也许他们的逻辑再简单不过。数十年后,旧金山的一位中国工人Chin Cheung 回忆起那段暴乱和骚动的时日,"年轻人朝我们丢石头、罐子、砖头;总是在不停找茬"。"但我总是选择逃跑,"Chin Cheung 回忆,"我没惹过那样的麻烦,因为我从来不会留下来和他们打斗。"他解释说,逃跑只是因为他迅速计算了一下双方权势的优劣∶"白人很多,中国人也很多的时候,就容易爆发冲突;没多少...2022-06-21 22:47:32 2人喜欢
选择离开的中国人没能留下他们为何作此决定的只言片语,但也许他们的逻辑再简单不过。数十年后,旧金山的一位中国工人Chin Cheung 回忆起那段暴乱和骚动的时日,"年轻人朝我们丢石头、罐子、砖头;总是在不停找茬"。"但我总是选择逃跑,"Chin Cheung 回忆,"我没惹过那样的麻烦,因为我从来不会留下来和他们打斗。"他解释说,逃跑只是因为他迅速计算了一下双方权势的优劣∶"白人很多,中国人也很多的时候,就容易爆发冲突;没多少中国人,仗就打不起来。"意思是,从长远来看,还是跑吧。" 暴力所到之处,也将华人社区一分为二——劳工群体和精英群体。多数中国商人要求保有留下来的权利,而大部分工人却决定∶离开才是正确之选。最初,郑公使响应商人阶层的号召,向美国请愿,希望对方能保护中国人不被驱逐。但很快他就发现了工人上述行为背后的逻辑。郑藻如写信给总理衙门称,要中国移民留在这片暴力之地是有勇无谋的。他慢慢相信,唯一能阻止暴力、保护中美贸易的方法,就是从最一开始就不让中国工人来美国。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用中国开出的条件自行阻止华人出境。 引自 第二部分 暴力 回应 2022-06-21 22:47:32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8)9.2分 31人读过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21)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 (无心恋战)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中西方大历史 (皇甫杰)
- 索·恩图书 (索·恩)
- 怎能读尽天下书 (疏狂老鬼)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无处落脚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横转中子星 2022-07-16 15:52:12
全书观点清晰。第一部分侧重于分析,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侧重于叙事。从整体来看,兼顾阅读性与知识性的平衡。 ①关于是否排华,美国国内有两大主要势力:一个是以高层白人与传教士为主的挺华派;还有以白人蓝领(以民团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排华派。虽然两方意见相反,但均是为了维护本阶层的利益; ②关于为何反对华人移民到美国的论述颇为详细,从多个角度切入分析; ③美国人对待华人矛盾思想的论述,富有哲理与趣味; ④关于... 全书观点清晰。第一部分侧重于分析,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侧重于叙事。从整体来看,兼顾阅读性与知识性的平衡。 ①关于是否排华,美国国内有两大主要势力:一个是以高层白人与传教士为主的挺华派;还有以白人蓝领(以民团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排华派。虽然两方意见相反,但均是为了维护本阶层的利益; ②关于为何反对华人移民到美国的论述颇为详细,从多个角度切入分析; ③美国人对待华人矛盾思想的论述,富有哲理与趣味; ④关于《中国人限制方案》《佩奇法案》《排华法案》等法案来解释与分析,探查美国国家机关的运作方式和联邦与地方之间的权利争夺与权利再分配; ⑤华人、非裔与印第安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其于美利坚民族的关系——融为一体或是相互独立; ⑥中国国内对于美国排华法案的反应(以商人为主导的两次排美爱国运动)。 (展开)
0 有用 瑞霓儿 2022-07-12 04:26:36
逻辑清晰结构完整史料丰富,超出预期💯
0 有用 TIAN 2022-07-30 22:35:52
这本书其实比较难看到被排斥的华人的细节,主要关注的是美国排华的发展历程,从排斥华人到完全禁止华人劳工,前后不过十来年的时间。而这期间,对华人的排斥从白人劳工阶层蔓延到上层精英阶层,华人被贴上异族非法的标签。而排华法案帮助从联邦法律层面,扩大了对外国人的监视权力,在入境门口筛查外国人,确定了除白人以外的异族范围,推动了以种族为基础的移民政策,即使是被美占领的菲律宾等殖民地,也无需向这些异族提供公民特... 这本书其实比较难看到被排斥的华人的细节,主要关注的是美国排华的发展历程,从排斥华人到完全禁止华人劳工,前后不过十来年的时间。而这期间,对华人的排斥从白人劳工阶层蔓延到上层精英阶层,华人被贴上异族非法的标签。而排华法案帮助从联邦法律层面,扩大了对外国人的监视权力,在入境门口筛查外国人,确定了除白人以外的异族范围,推动了以种族为基础的移民政策,即使是被美占领的菲律宾等殖民地,也无需向这些异族提供公民特权, 从而保证白人种族的纯洁性。 (展开)
44 有用 图瓦西 2020-01-22 09:17:22
我觉得副标题应该译成:《在美国,对异族的暴力,排斥,与制造》,the Alien应是承受了全部三个名词Violence, Exclusion, 和 the Making的动作,而不是单单承受了the Making. Of在这里,紧接在三个表示动作的名词后面,指明受这些动作影响的“异族”。定义参考Collins字典:Of 用在表示动作的名词后,指明该动作的行使者或者承受者。比如`the kidnap... 我觉得副标题应该译成:《在美国,对异族的暴力,排斥,与制造》,the Alien应是承受了全部三个名词Violence, Exclusion, 和 the Making的动作,而不是单单承受了the Making. Of在这里,紧接在三个表示动作的名词后面,指明受这些动作影响的“异族”。定义参考Collins字典:Of 用在表示动作的名词后,指明该动作的行使者或者承受者。比如`the kidnapping of the child'是“对孩子的绑架”;“the arrival of the next train' 是火车的到达。Collins原文:You use “of” after nouns referring to actions to specify the person or .. (展开)
0 有用 朱颐钊 2022-06-22 10:55:50
讲19世纪末的美国排华运动。那种恐惧感,大概已经深植于美国的文化与政治当中。反倒是对于近几十年移民及其后裔占大多数的在美华人来说,对那种恐惧感可能反觉得比较陌生吧。
0 有用 TIAN 2022-07-30 22:35:52
这本书其实比较难看到被排斥的华人的细节,主要关注的是美国排华的发展历程,从排斥华人到完全禁止华人劳工,前后不过十来年的时间。而这期间,对华人的排斥从白人劳工阶层蔓延到上层精英阶层,华人被贴上异族非法的标签。而排华法案帮助从联邦法律层面,扩大了对外国人的监视权力,在入境门口筛查外国人,确定了除白人以外的异族范围,推动了以种族为基础的移民政策,即使是被美占领的菲律宾等殖民地,也无需向这些异族提供公民特... 这本书其实比较难看到被排斥的华人的细节,主要关注的是美国排华的发展历程,从排斥华人到完全禁止华人劳工,前后不过十来年的时间。而这期间,对华人的排斥从白人劳工阶层蔓延到上层精英阶层,华人被贴上异族非法的标签。而排华法案帮助从联邦法律层面,扩大了对外国人的监视权力,在入境门口筛查外国人,确定了除白人以外的异族范围,推动了以种族为基础的移民政策,即使是被美占领的菲律宾等殖民地,也无需向这些异族提供公民特权, 从而保证白人种族的纯洁性。 (展开)
1 有用 某羊 2022-07-30 13:30:39
19世纪末的美国排华运动看似是本书的主题,但实际上更多地应被视为作者为分析美国国家在贯通两洋和南北战争之后,对外帝国化、对内民族国家化的历史进程而选择的案例——副标题中“在美异族的形成”,反过来自然就是“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二者本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至于“被驱逐的华人”“反华民团”“国际化精英”三者之间的角力,除了“暴力”被“文明国家”的形象些许遮盖外,放到现在竟然也并无多少违和感,确可证作者所言... 19世纪末的美国排华运动看似是本书的主题,但实际上更多地应被视为作者为分析美国国家在贯通两洋和南北战争之后,对外帝国化、对内民族国家化的历史进程而选择的案例——副标题中“在美异族的形成”,反过来自然就是“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二者本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至于“被驱逐的华人”“反华民团”“国际化精英”三者之间的角力,除了“暴力”被“文明国家”的形象些许遮盖外,放到现在竟然也并无多少违和感,确可证作者所言:“承前启后的19世纪纵然情势跌宕起伏,其中的诸多原则依然定义着今天的美国。” 另外不得不说,本书叙述上未免过于碎片化了一些(尤其是第二部分),因而读后略低于期望,不过也总归比某部流水账式描写同时期西海岸华人群体的作品好不少。 (展开)
0 有用 孤岛渔翁 2022-07-25 00:37:51
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出台的前前后后,一代华人移民的苦难史,“The Chinese must go" 口号下的美国社会。等了三年的这本书,是本好书。5星
0 有用 玍汪 2022-07-24 18:32:28
具有流动性的群体如何影响国内政治和外交关系的又一项研究。该书可贵之处首先在于其叙事线索打破了简单的“地方-国家-国际”的线性叙事,挖掘了不同势力的多重互动。作者认为“正是联邦政府的失误造成了当地的问题,而当地的危机则产生了国家和国际上的后果。”白人精英向往帝国主义、商业全球化;排华群体恐惧华人会对共和之梦带来的威胁。这种张力下形成的温和法案成为了后来排华暴力的温床。这样的叙事线索使得全书既关注到了... 具有流动性的群体如何影响国内政治和外交关系的又一项研究。该书可贵之处首先在于其叙事线索打破了简单的“地方-国家-国际”的线性叙事,挖掘了不同势力的多重互动。作者认为“正是联邦政府的失误造成了当地的问题,而当地的危机则产生了国家和国际上的后果。”白人精英向往帝国主义、商业全球化;排华群体恐惧华人会对共和之梦带来的威胁。这种张力下形成的温和法案成为了后来排华暴力的温床。这样的叙事线索使得全书既关注到了国内不同政治群体分歧给排华法案所带来的张力,还能够从国际视角再考察地缘博弈对排华带来的影响。书中另一特点则在于视角的多元化,作者并没有拘泥于高层政治,考察了不同群体内部的多样性。以华人为例,作者还关注到了华人群体的能动性。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能够看到排华议题是怎么为各方所用,成为谋求各自利益的工具 (展开)
0 有用 姽. 2022-07-17 19:32:42
原来美国人现在这种“工作被中国人抢走的咬牙切齿,以及担心被中国人征服的忧虑”从19世纪就有了。而对于一个追求落叶归根的族裔来说,遇到这样无处落脚的境况确是令人心意难平,尤其是美国人将排华拓展到海外,在更多国家形成反华环境。很可惜书到二战后废除法案后就戛然而止了,没有对美国当代社会的亚裔仇恨做出更多的分析。另外真的是这样吗?中国人这样难以被归化、改变和融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