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 短评

热门 最新
  • 34 荷尔德森 2020-03-01 23:45:06

    “我最不想做的事,就是送给文学读者一个笑容。我想证明,生活是悲痛伤感的,哪怕自己正感受着生活的振奋人心。” 💔😭

  • 19 室内滂沱 2020-04-13 16:08:42

    还是罗斯最典型的特点:装精。在他一泻如注的假自白、真辩驳之下,他生命中所有的当事人仿佛全都变成了哑巴,“既往不咎”在罗斯这儿从不出现,对过去经历中每一次挫折都斤斤计较是作家的天职,遇到过的每一个烂人仿佛都成了他的宝贵经验。在生活里控制自己的女人,就和在作品中控制每一处虚虚实实一样,最后反过来说女人害了我、书写让我羞愧难当——罗斯要靠全知全掌握的视角才能讲得舒服,原因是他创作的起点是对事实的话语权,不是“和盘托出”而是“我全都懂”,“都懂”再包括自己虚设的自反视角。读了他那么多年,对他这脾气和人品早已经无可奈何,只当再欣赏一次罗斯超强的狡辩能力,是他最早告诉我,文学不必得体。一个男人成熟到极点便回到顽童,在自我架设的题材中予取予求。原则上讨厌这人,但罗斯的表达能力永远是文学一景甚至盛景。

  • 12 淑淑淑芬芬芬 2020-02-29 11:05:02

    翻译很好,很接近原著的语言风格。这本书是了解罗斯的核心,也是他最为狡猾的作品之一。我不能理解的是上译文为啥不继续统一全集封面,这本书封皮太随意了吧(虽然罗斯是很帅啦

  • 3 琴酒 2020-10-14 00:58:42

    本质上我把这书视为一种老读者福利,是喜欢罗斯的人在自传和小说间的又一次穿梭。和三个女人的关系,虚虚实实的粉饰宛若本能,最后的辩白是心有不安的catharsis的净化,是知道我亦不无辜,在写作里扮演上帝这一次do justice to everyone。哎,后来他终于玩不下去这套游戏于是有了生涯末期的一部杰作。很少有人如他这般孜孜不断地以男性的自我为主题写作,这份过于巨大的自我,那种水银泻地般的宣泄,也是他魅力的来源。

  • 6 何适之 2020-03-24 15:42:03

    在自传中极尽遮掩,在小说中坦露无疑。前者看似赤身裸体实则枷锁遍身,后者看似遮遮掩掩其实早已和盘托出。

  • 3 mouse 2020-03-28 19:33:26

    始末的作者和笔下人物的书信对谈摆足了后现代的噱头,但也十分恳切地触及了虚构和真实生活的关系。罗斯在开头声称走火入魔的想象让他丢失了自我身份,陷入了精神危机,以至于必须写作一本治疗性质的自传来还原想象背后的基本事实。但末尾祖克曼尖锐地揭露了,自传作者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对这些基本事实进行压抑、篡改、替换和升华。相反,只有借以想象的名义,他无意识的欲望的真相才能得到无所禁忌的敞现。此外,正如罗斯在自传部分里坦陈的,虚构创作把真实生活中的创伤和愤怒加以非个人化的定型,从而也起到了宣泄和疏离的治疗作用。虚构和真实人生最终是相互揭示和相互治疗的,一个永久和无解的循环。

  • 3 Eva 2020-03-08 22:09:22

    罗斯自觉小说的独立性才是唯一重要的,而作家应该躲在幕后。自传里写到罗斯成长求学撰稿评论求爱受骗陷在不幸的婚姻又追求更有欲望的欢愉。他的作品里面的人物性格和人生都投注了他本人真实的生活。自传的后半段描写他和乔西错误的婚姻。这段情缘本是罗斯主动求来的,乔西那小镇背景的年轻漂亮离异女性正正击中罗斯。不难发现,乔西骗说罗斯怀孕让罗斯和他结婚,罗斯是纵容的。他在书中比较着乔西和梅这两位家庭背景天渊之别的女性,很巧妙地用上阳否阴述这一拉丁语修辞手法,不想多说乔西的事情却其实透露不少。他难以割舍这种病态让他痴迷的人生故事素材。《我作为男人的一生》的塔诺波尔是他,《当她是好女人的时候》也是他的故事。写给祖克曼的信也是他的心声,祖克曼的回信更是他的坦率。所有小说都有自传的因子,所有自传都有小说的成分。确实~

  • 0 阿巴厮 2020-06-16 10:42:06

    罗斯套娃。自传来解释自己,遮遮掩掩,半真半假,又通过创作的人物来点评自传的真实性,实际上增加了“自传”的厚度。很罗斯。以及,上译请快点出波特诺伊的控诉。

  • 0 恶鸟 2020-08-07 11:39:19

    稍显平庸了吧,和他的小说比起来

  • 1 大胡子阿细 2020-03-14 20:28:30

    “狡猾”的罗斯

  • 1 爱与污秽凄苦 2020-05-26 05:53:04

    #藏书阁打卡#该说他真诚还是虚伪?是深度的自我剖析还是另一次遮遮掩掩的自我辩白?加上他伪造的和祖克曼的通信,甚至不清楚该如何界定这一本“自传”,它更像另一本小说,每一个“事实”的真实性都有待商榷,而与之勾连的逻辑是否被隐瞒更不得而知。自传部分,中年的罗斯似乎与自己的童年家庭和解,祖克曼经历的一切瞬间成了无妄之灾,他的自白似乎更加体现了罗斯最真诚的侧面,乔西的灾难本是他一手纵容,理想化的梅也不过是一种撷取的叙述策略,对童年田园牧歌式的书写是中年人的奥德修斯情节…祖克曼劝罗斯坚定些,别忘记了《波特诺伊的怨诉》毫不留情的寓言,同时又抱有侥幸,渴求这个和蔼的罗斯少分配给他一些灾难。罗斯是天生的小说家,他已经完全参透所谓“事实”的道理,只有隐藏在虚构的面具之下时,它们方才可以毫无顾忌地伸展腰肢直面观众

  • 1 archimboldi 2020-03-18 10:45:34

    实话我觉得这种自传写法不可。罗斯粉可一观

  • 1 乙左左 2021-06-22 11:18:39

    罗斯系列与祖克曼系列的串联,很好奇这本成书时间,按着里面提到的书名,应该很晚。菲利普·罗斯这种虚构与现实糅合的能力太厉害,我已分不清哪些是虚构哪些又是事实了,这种模糊边际的做法也是这本迷人的地方。为结构加分。

  • 1 T.S. 2021-03-26 15:06:52

    两封信才是唯一想讲的东西,中间的自传部分只是阅读理解的材料。

  • 1 芝麻糊糊大尾巴 2020-03-27 09:56:10

    如何在向身边的人表达深厚情感的同时,写一本深刻自我剖析的自转。这本书用令人哑然失笑的形式,给出了答案。

  • 1 吴慢慢 2020-03-12 00:29:37

    ”事实”只是一个甜美的诱饵,令读者相信作家“去神话化”的写作欲望。于作家而言,“事实”则是一件朴素的外衣,遮蔽饱经风霜的肉身。如果把读这本书的过程比作享用晚餐,那么祖克曼的回信才是那道迟来的主菜,毫不做作,直击味蕾,差点颠覆前面所品尝的同样食材烹制的菜肴。作家有自己相信的和为读者建构的叙事,两者不总重叠在一起。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身为一个犹太人的integrity,不管他再怎么“反叛”和不自知。

  • 0 #暗蓝# 2020-04-10 10:11:10

    【柒书坊好书榜】可以看做是一次关于真实与虚构的文本实验,亦可看做是柯南道尔与福尔摩斯“决斗”的续篇——作者与其主角的相爱相杀。实验无非是想要证明“书写事实”之不可能,而“决斗”的结果,也只能和平收场——甚至让人怀疑有“让球”的嫌疑。前五章的“自传”是罗斯故意布下的迷局,祖克曼的回信才是作品真正的高潮,而这迷局越繁复拙劣,后面的破局才能显得畅快淋漓。这样的自我博弈看似是一场游戏,倒也在谈笑间揭示了人们不大愿意接受的一个“事实”——向小说家索要绝对真实,无异于缘木求鱼。他们的真实只能借虚构之口,传递出比真实更深远的东西。

  • 1 珊瑚 2020-03-19 20:01:57

    在虚拟与现实之中,罗斯找到了很好的平衡。按照约翰·厄普代克的话来说,菲利普·罗斯在现实主义边界上活跃地漫游度步,然后再穿越。

  • 1 𝘿𝙇. 2020-03-25 23:43:14

    20/13 第一次读罗斯,这本书很有意思,他探讨了传记作家和小说作家所要对抗的真实和虚构的素材。他就是要写一本本末倒置的书,一本将苦思冥想后定了型的东西捞出沥干,重新体验未经加工的真实。 “拖累你的东西同时也在抚育你本人和你的才华。”

  • 0 李草木 2020-05-01 18:21:32

    前90%小说家讲述自己如何摆脱犹太人身份和疯狂妻子的束缚和困扰,三星半。最后10%“编辑”对前文的点评无比精彩,五星都嫌少。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