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争与和平》的“厌女”到《安娜卡列宁娜》的对“新女性”的理解和同情,托翁的转变非常大。作品的主题正如某次讨论的主题:“妻子不贞和丈夫不贞在法律上和在舆论上,所受的处罚不平等。”然而文中涉及的内容不仅如此。还有家庭问题,乡村生活和土地改革,涉及文化、美术、音乐以及打猎、赛马,另外还有关于哲学、宗教、死亡的思考。 最特别是文章的结构,首尾呼应(卧轨事件,以及在车站弗龙斯基母亲对安娜的评价),男女对比。故事一直是安娜和列文两条线进行叙述和对比的。同时安娜的不贞和哥哥的不贞进行对比。列文的忠贞又和安娜的不贞对比。更特别是作为男女主人公,尽管他们之间有错综复杂的亲友关系,但他俩只有过一次很短暂的交流。这两个几乎没什么交集的主人公,互相欣赏,列文又同情(认同)安娜。而结尾处,安娜自杀,列文通过宗教获得继续活下去的支柱,同样是一种对比呼应。 有意思的一点是,《战争与和平》中托翁极力反战,而文中几乎要自杀的弗龙斯基,却因为去参战获得暂时的拯救。尽管结尾列文的观点,还是能看出托翁大方向还是反战,但善于思辨的托翁还是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宗教问题上,托翁提出理性思考并不能解决作为人的“非理性”属性,而宗教可以让这种“非理性“获得平静。通读全文就能感受到,托翁用非常理性的描述,来表现一个非理性的故事。非常耐人寻味。 PS:这个版本大体通顺,喜欢“卡列宁……娜“和“幸福的家庭……“的翻译。但个别地方翻译有一点繁琐,也存在一些小问题,可以参考草婴版。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