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品生活 短评

热门 最新
  • 52 躺倒斋主人 2020-03-10 01:52:53

    社会学系的学生作业。进入拾荒者与收废品者聚集的北京冷水村,在各家各户串门,写就了一本田野拉家常记录。大量笔墨用于描写被访者的外貌、表情、动作、对话。偶尔生硬地扯出大卫哈维、列斐伏尔、詹姆斯斯科特,颇为突兀。导言里,作者说不想站在道德高地去怜悯拾荒者,而是要呈现他们的主体性,进而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同时加以批判。这个姿态摆的很好,可惜全书只剩下姿态。被访者的生活被蒙上一层玫瑰色,一如作协作者笔下歌颂的劳动人民,勤劳善良,自信自尊。书中所揭示的废品行业的运转,只需要百度一下即可得知,完全不需要调查。可以说,全书的内容和其理论完全脱节,只是文献综述与纪实文学的拼贴。总之,和我在城中村调查写出来的硕士论文水平差不多,就值1星。但是我知道采访陌生人有多难,所以给两位姑娘加1星。

  • 11 emma 2020-04-13 13:56:44

    原本以为是上海垃圾分类后出版的新书,发现16年就出了港版,并且从目录上看没有什么改动。新加了一小段简体版的说明,吐槽了一下这本书在大陆出版的不易,冲这点加一星。全书不能说是完整的研究,算是田野手记,描绘了关于垃圾和拾荒者的新鲜图像。我也想到自己从小就有拾荒的冲动,在没有获得对垃圾这个概念的明确认知前,很多东西在我眼里都是宝物。我想在消费主义时代,重新理解和定义“垃圾”非常有意义。另外垃圾比全新生产出来的东西传递了更多人留下的痕迹,沉淀了更多的历史,甚至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叙述。从垃圾视角理解社会、历史和人,是这本书很有趣的地方

  • 5 短章 2020-05-25 20:34:33

    在一个不允许(或者说轻视)国家、权力和资本在场的制度分析框架里,我们最终收获的是一个崭新的分析视角、范畴和可能性,还是一个与现实渐行渐远因而缺乏解释力的扁平本体论 (flat ontology)?

  • 4 一叶扁舟 2019-11-26 17:18:57

    十个故事,非常好看!既是一份田野实录,又是一部纪实文学,难得。

  • 1 霜闕〆 2020-05-19 23:08:49

    其实相比于这些职业拾荒者、回收人,我更感兴趣的是小区内的拾荒者,他们多半是业主的父母,或者就是年纪稍大的业主本人,能够住在不错的小区里,却依旧每日翻垃圾桶,甚至一日多次,有时还带着孩子。这种生活更是我难以理解。这本书还是典型的社会调查,可能材料本身并丰富,内容也就集约而简略。空间的问题实在很容易被人忽略,这里面提到拾荒者的外迁应该还有更多可挖掘的,一方面是城市实在的延展,另一方面则是以行政管理的方式强行驱赶边缘,事实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真的太田园牧歌了,每一次消费的产生其实都有大量相关的支撑群体,他们也是城市的一员,甚至他们也在相互支撑彼此在城市中生活下去,只是同在边缘而已。这本书的研究者似乎下沉得还是不够,很多地方也还不能很贴近

  • 1 Abbie 2020-03-26 21:27:40

    核心内容: 1.本书是两位人类学家十年的走访和记述。 2.作为消费时代环境保护的守卫者,不同于我们的想象,废品回收是一项需要极高专业性的工作。从称重、计量到对废品材料的辨别、估价、处理,再到寻找货源和渠道、与下家和上家讨价还价、公关,这些都需要拾荒者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因为这些能力和他们的收入直接相关。 3.我们看到的拾荒者,往往是一个人,但其实他们往往是一家人都做这一行,而且拾荒者还有一个特别的家庭组织形式,叫做“组装家庭”。废品回收收入不少,同时是一个自由的工作,虽然这份自由是以没有保障作为代价的。因为强力的人际和工作的网络,使得废品从业者的转行成本太大。 4.捡垃圾的关键动作在于“分拣”垃圾。(收)废品可以换钱,也要拿钱买,往往是指干净的分类好的纸制品,还有瓶罐等回收价值高的垃圾。

  • 4 大力水手 2020-08-14 14:29:01

    完全没有展示出垃圾场上的经济社群与空间,勉强算是拾荒者采访的纪实文学

  • 1 魏公村里烤包子 2020-07-15 23:12:58

    。。。这不就课程小作文,和记者采访差不多。。。

  • 4 Alsasymphonie 2020-06-14 18:06:18

    更像是讲故事的田野笔记,某些名人的评价不免稍显拔高。看了引言和文献综述期待得不行,但实际上正文的分析并没有特别鞭辟入里,反倒是有很多不太能get到表达目的的细节,也不太能感觉到作者对这个群体强烈的共情和关切。

  • 0 熊阿姨 2023-10-30 14:02:53 北京

    角度好,可惜理论和实际两层皮,每一章的理论论述都把人胃口吊得很高,“非正式经济”、老乡社群关系、移民家庭建构、废品的物理流动……全是很好的问题,可惜几乎都没回答明白。十几个个人故事全都没有超出预想的新知,都是断裂的个人故事,没有嵌入到那些宏大的问题中去。废品本身的种类、来龙去脉、销售的技巧也都是蜻蜓点水,太可惜了。

  • 0 闻夕felicity 2020-09-07 18:11:25

    没什么分析,比较容易读

  • 1 O_o煎饼果子 2020-03-26 10:38:39

    2020.3.26@通勤听。“我在北京二环用手机点一份外卖,不到24小时,废弃的饭盒就到了五环外的一个年轻拾荒者手上。现在,同一个垃圾袋里还有我女儿的玩具部件,它混合着金属、塑料和两节一次性干电池。年轻人的儿子在垃圾山中发现并继续玩耍这玩具。再造后,这些垃圾又变成了手机APP上售卖的廉价塑胶小黄鸭,被我买回家给女儿,隐隐地散发着古怪的气味。没能再造的垃圾最终被送进焚烧炉,和其他垃圾在850度的烈焰当中燃烧、化合,最后化为一缕烟尘。一阵北风刮来,被我吸回体内。所以,当上海大妈问“你是什么垃圾”的时候,别笑,垃圾确实是我们的一部分。” 这些我们看不见的“隐形人”,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 1 深情的艾老师 2020-05-14 00:34:57

    1. 废品回收是一项需要极高专业性的工作,并不是谁都能干。2. 拾荒者是站在城市消费和环境之间的守护者。拾荒者让垃圾进入一个正向的循环,也让他们自己有机会在大城市的边缘生存。3. 自由的需求,首先是一种“给自己打工”带来的安全感,无论赚多赚少,钱马上可以拿到自己手上。4. “废品从业者”或“拾荒者”的人生故事,其实和其他职业没有什么不同,都是“生计带来改变”,只不过,他们的生计比你想象的更难,他们带来的改变,也比你想象的更大。

  • 0 Edison呢 2020-04-14 13:19:58

    问:你为什么不戴手套捡垃圾? 答:不戴手套让我更快。 如果你还在想为啥拾荒者的手、干农活的手、旷工的手都这么粗糙且受伤变形时还都不戴手套时~

  • 0 書素 2020-04-20 13:48:35

    陈冠中评价此书是作为人文关怀和学术思考的结合,觉得很中肯。书是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前都一个理论性的导言,然后引出后面的相关田野故事。其实,这些引论后的田野调查,更能形象地说明拾荒者或者收破烂这个群体的存在样态。作者也提到,对于废品更高层级的流动,文章的着墨很少。就继续期待之后的衍伸研究。另外,第188页第一段第二行,“另个一行业”,或许编辑有误。

  • 1 丁丁塔丁塔 2021-03-06 14:35:25

    阅读性较强,但重复性也有点明显。

  • 0 一片阿司匹林 2021-04-05 15:15:53

    买书的时候以为会是一本深刻的讲述废品经济的学术作品,结果其实更像是一本小记录文学 讲了一些故事而已。 Anyway 小区里的保洁阿姨真的都很nice 有时候只能希望 我扔掉的那些快递盒 能在这个废品循环里让她们补贴家用。

  • 0 十三省 2021-04-08 09:47:55

    选题是个好选题。 国内的书评还是太偏吹了(尤其是出版社自己的公号推文),这书可以说就是罗列了北京郊区某村十来个收废品家庭的访谈调查,加上一些作者提出的问题和总结,问题提得不错,没有得到恰当的展开和解答。我觉得比《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还要低一星。

  • 1 Friedhelm 2022-02-17 14:55:03

    经济:废品的非正式经济有一种矛盾性,它一方面不断地召唤和吸纳移民前来,寻求经济机会,一方面不停地提醒这种容留是非正式的,所以也是暂时的、不持久的。同时从称重 、 计量到对废品材料的辨别 、估价、处理,再到寻找货源和渠道、与下家上家讨价还价都使得废品不止为废品。社群:一方面是链接老乡关系网络的组装家庭,另一方面是身处北京却将美好和寄托于老家的遥远的老家。空间:集平方平民小区、废品空间、国有企业、别墅区的多重时空的压缩与断裂。

  • 0 布吉岛 2022-03-02 11:15:45

    不太深入的民族志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