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原作名: Der Verschollene
译者: 韩瑞祥
出版年: 2021-10
页数: 236
定价: 4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卡夫卡作品选
ISBN: 9787020158911
内容简介 · · · · · ·
未竟之作《失踪的人》写于1912年至1914年间,它是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处女作。作者生前发表了其中的第一章,也就是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司炉》(1913)。1927年,卡夫卡的挚友马克斯·布罗德编辑出版这部小说时取名“美国”。根据卡夫卡的日记和书信记载,德国费舍尔出版社后来出版的校勘本则采用了作者在其中多次提到的“失踪的人”这个名称,这也是卡夫卡研究界迄今普遍所认可的。
小说《失踪的人》叙述的是一个名叫卡尔·罗斯曼的少年的故事,他十六岁时因被一个女仆引诱而被父母赶出家门,孑然一身流落到异乡美国。罗斯曼天真、善良,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一切人。由于形形色色的利己主义者和阴险的骗子利用卡尔的轻信,他常常上当,被牵连进一些讨厌的冒险勾当里。罗斯曼要寻找赖以生存之地,又想得到自由,与那个社会格格不入。从主人公的坎坷行踪里,可以让人看到一个比较具体可感的社会现实;美...
未竟之作《失踪的人》写于1912年至1914年间,它是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处女作。作者生前发表了其中的第一章,也就是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司炉》(1913)。1927年,卡夫卡的挚友马克斯·布罗德编辑出版这部小说时取名“美国”。根据卡夫卡的日记和书信记载,德国费舍尔出版社后来出版的校勘本则采用了作者在其中多次提到的“失踪的人”这个名称,这也是卡夫卡研究界迄今普遍所认可的。
小说《失踪的人》叙述的是一个名叫卡尔·罗斯曼的少年的故事,他十六岁时因被一个女仆引诱而被父母赶出家门,孑然一身流落到异乡美国。罗斯曼天真、善良,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一切人。由于形形色色的利己主义者和阴险的骗子利用卡尔的轻信,他常常上当,被牵连进一些讨厌的冒险勾当里。罗斯曼要寻找赖以生存之地,又想得到自由,与那个社会格格不入。从主人公的坎坷行踪里,可以让人看到一个比较具体可感的社会现实;美国是故事情节的发生地,但卡夫卡从未到过那里。因此,他笔下的美国无疑是其对自身生存现实感知的镜像。
与卡夫卡后来创作的两部小说《审判》和《城堡》相比,《失踪的人》在叙事风格上比较接近传统,读者从头到尾可以追踪到一个连续不断的情节链条。评论界向来认为这部小说的创作或多或少受到了狄更斯的影响,卡夫卡甚至在他的日记里也表白了罗斯曼与狄更斯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主人公的因缘关系。尽管如此,无论从人物命运的表现,还是从叙事方式来看,卡夫卡在这里已经开始了独辟蹊径的尝试,尤其是采用了主人公的心理视角和叙述者的直叙交替结合的方式,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露出现代小说多姿多彩的叙述层面,形成分明而浑然的叙述结构,为其后来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
失踪的人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奥地利作家,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家庭,在布拉格大学读德国文学和法学,获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法律事务所和法院见习,在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供职。1922年因肺病离职,1924年逝世于维也纳郊区的疗养院。卡夫卡自幼酷爱文学,1908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了《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等中短篇小说集。生前在德语文坛鲜为人知,死后其遗著陆续出版,引起广泛关注,被誉为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卡夫卡深刻影响了莫言、余华、残雪等中国当代作家。
译者简介:
韩瑞祥,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德语文学学会副会长,“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德语文学评委。重点研究现当代奥地利文学,出版专著三部,译著二十部,主编《卡夫卡小说全集》《施尼茨勒作品集》《迪伦马特作品集》《彼得·汉德克文集》等。专著...
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奥地利作家,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家庭,在布拉格大学读德国文学和法学,获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法律事务所和法院见习,在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供职。1922年因肺病离职,1924年逝世于维也纳郊区的疗养院。卡夫卡自幼酷爱文学,1908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了《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等中短篇小说集。生前在德语文坛鲜为人知,死后其遗著陆续出版,引起广泛关注,被誉为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卡夫卡深刻影响了莫言、余华、残雪等中国当代作家。
译者简介:
韩瑞祥,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德语文学学会副会长,“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德语文学评委。重点研究现当代奥地利文学,出版专著三部,译著二十部,主编《卡夫卡小说全集》《施尼茨勒作品集》《迪伦马特作品集》《彼得·汉德克文集》等。专著《20世纪奥地利瑞士文学史》获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0)。译著《上海,远在何方?》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2014)。
目录 · · · · · ·
一 司炉
二 舅舅
三 纽约郊外的乡间别墅
四 去往拉姆西斯的路上
五 在西方饭店里
六 罗宾逊事件
这汽车停了下来,……
清晨,……
残章断篇
1 布鲁纳尔达出游
2 卡尔在一个街口……
他们行了两天两夜……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失踪的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失踪的人"的人也喜欢 · · · · · ·
失踪的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4 条 )
> 更多书评 3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6 )
-
RANDOM CENTURY (1998)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7)8.3分 557人读过
-
上海三联书店 (2012)8.1分 400人读过
-
文汇出版社 (2020)8.1分 26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张怒)
- 豆瓣五星图书【纯文学】 (爱玛·包法利)
- 2020年起出版的外国文学译本【网店上架】 (鲸岛)
- 国内出版的德语文学(2018——) (宝王白奖评委)
- 书の记录(未分类) (暮云)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99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失踪的人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Joseph 2022-11-06 11:54:34 北京
重读。总体看来这篇小说确实还是继承了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范式,如果和狄更斯对读的话也许可以发现更多有趣的东西。这次重读收获一方面是回顾了忘掉的情节,另一方面是捕捉到了不少可感的细节,丰富、修正了自己对作品的整体感知。此外,小说的不少部分已经显露出卡夫卡独特风格的端倪,比如说不可抗拒的权力意志(父亲、舅舅、西方饭店…)、无穷无垠的同质空间带来的梦魇感和窒息感、其他人物的变形、夸张显露出荒诞的色彩,... 重读。总体看来这篇小说确实还是继承了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范式,如果和狄更斯对读的话也许可以发现更多有趣的东西。这次重读收获一方面是回顾了忘掉的情节,另一方面是捕捉到了不少可感的细节,丰富、修正了自己对作品的整体感知。此外,小说的不少部分已经显露出卡夫卡独特风格的端倪,比如说不可抗拒的权力意志(父亲、舅舅、西方饭店…)、无穷无垠的同质空间带来的梦魇感和窒息感、其他人物的变形、夸张显露出荒诞的色彩,所有的一切都强有力地勾勒出一种孤独、惶惑和沦丧的生存境况。 (展开)
2 有用 Isshiki 2022-04-08 06:45:06
四次失踪的成因来源四种关系的放逐、迫害、抛弃。他善于观察的眼力与洞悉的敏锐也成为他绝望的一项病因。可惜是部不完整呈断裂式的作品
0 有用 RichOzu 2022-11-03 09:59:11 安徽
宿命般的堕落
7 有用 Bariour 2022-09-19 16:54:07 北京
“每个人都在利用自己的权力,谩骂下层的人。”
6 有用 物种的苦闷 2022-06-21 13:48:33
卡尔从一开始对面对的不公的司炉的哭泣,那种反抗、愤怒,到后来去了布鲁纳尔达那边之后的默默忍受、去顺从的时候,他其实已经被驯化了,这就是这本书所说的“失踪”,他的愤怒不再,他的梦想不再,他成了一个奴隶。而在他失踪的这一段时间里面,尤其在他最后的那一段时刻,他依然还和那个大学生谈论着他的梦想。话说回来,又是谁造就了卡尔,又是谁使得卡尔失踪?反回来想,我们是不是也在经历着卡尔相同的遭遇,我们会不会跟卡尔... 卡尔从一开始对面对的不公的司炉的哭泣,那种反抗、愤怒,到后来去了布鲁纳尔达那边之后的默默忍受、去顺从的时候,他其实已经被驯化了,这就是这本书所说的“失踪”,他的愤怒不再,他的梦想不再,他成了一个奴隶。而在他失踪的这一段时间里面,尤其在他最后的那一段时刻,他依然还和那个大学生谈论着他的梦想。话说回来,又是谁造就了卡尔,又是谁使得卡尔失踪?反回来想,我们是不是也在经历着卡尔相同的遭遇,我们会不会跟卡尔一样,最后成了失踪的人,我们面对的人是否也和《失踪的人》里面的人一样,那样的自私自利,或者说我们会不会像那些人一样去失踪掉一个人,我们有没有在做这个刽子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