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赵俪生文集》于2002年4月由兰州大学出版社第一次出版,时隔17年后,在兰州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出版社决定将本书共6卷重新排版印刷,以纪念赵俪生先生,并为校庆献礼。
赵俪生文集的创作者
· · · · · ·
-
赵俪生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本书作者赵俪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教授,甘肃省史学会第一届副会长。早年从事苏联文学翻译和革命文学创作,以冯夷等笔名发表过不少译作、剧本和小说。后专于中国土地制度史和中国农民战争史。晚年专攻先秦文化,探讨中国文化的源头。先后出版著作1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目录 · · · · · ·
第一卷 目录
序/ 金景芳 1
自序 4
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论中国新史学的建设问题 3
学习《矛盾论》,联系史学工作的一点体会 11
论历史科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16
马克思怎样分析法国第二共和时期的历史——为《拿破仑第三政变记》问世一百周年而作21
谈史学研究的工作方法 35
胡适历史考证方法的分析 46
二十世纪史学的回顾 54
我对“史学概论”的一些看法 58
光考据不行,还需要思辨 62
为学途程上的一些遭际 65
我和顾炎武研究 69
关于两门专史研究的回忆 77
读书一定要读序跋 83
自学成才丛谈 86
我对中国史学界寄有厚望焉——答《史学史研究》学者访谈 90
中国农民战争史论文
试论中国农民战争的特点 101
秦汉三次农民起义的比较 108
附篇有关陈胜、吴广起义的两件事 117
“宗人”与“ 人” 121
北魏末的各族人民大起义 127
论有关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几个问题 143
北宋末的方腊起义 156
南宋初的钟相、杨么起义 164
南宋金元之际山东、淮海地区中的红袄忠义军 173
附篇记卢兼三同志关于“红袄军”遗址的来信 184
明初的唐赛儿起义 186
明正德间几次农民起义的经过和特点 191
“夔东十三家”考 205
恩格斯怎样分析德国的农民战争 212
试略论清代农民起义中神秘主义的加重 219
论唐末农民大起义之更深远的社会意义 225
靖康、建炎间各种民间武装势力性质的分析 247
从土地所有制角度来理解农民战争的几个问题——兼论历史前进的动力 266
综论两宋的阶级斗争和阶级关系——兼论资本主义萌芽在宋代发生的可能性 283
红袄军史事补记 312
明末农民大起义分题研究二题 317
辨两“闯塌天” 335
山东历史上的农民战争(赵俪生高昭一合著)
吕母和赤眉军 341
窦建德和刘黑闼 354
王仙芝和黄巢 369
杨妙真和唐赛儿 385
毛贵和徐鸿儒 398
于七和榆园军 409
第二卷 目录
思想文化史研究——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自序 3
第一章 5
第二章 16
附篇一《周礼·司徒篇》中所见“亚细亚”的痕迹 26
附篇二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是先秦史研究的推动力 34
第三章 39
附篇汉屯田劳动者所受剩削之性质与数额上的差异 53
第四章 58
第五章 68
第六章 79
附篇 86
第七章 90
第八章 100
第九章 113
中国土地制度史(下)——中国土地制度史讲稿
《中国土地制度史讲稿》新序 125
第一章 导论 127
第一节土地制度史的对象 127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对土地所有制问题的论述 132
第三节中国社会经济史料的概况 136
第四节世界历史范例问题 139
第二章 三代的井田制度 143
第五节本章概说 143
第六节有关井田制度的理论和史料 147
第七节井田制度一些具体内容的分析(上) 153
第八节井田制度一些具体内容的分析(下) 163
第九节井田制度的破坏 171
第三章 两汉的土地制度 175
第十节本章概况 175
第十一节西汉的土地国有制 180
第十二节西汉的大土地私有制 189
第十三节西汉的小土地所有制 194
第十四节讨论所谓封邑制度 201
第十五节土地所有制由西汉向东汉的转移 206
第四章曹魏屯田和西晋占田 211
第十六节曹魏屯田总说 211
第十七节曹魏屯田上的具体设施及其性质的分析 217
第十八节有关西晋占田法的史料和问题 225
第五章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度 233
第十九节均田制概论及其有关的争论 233
第二十节北朝均田制实施的样板研究(上) 241
第二十一节北朝均田制实施的样板研究(下) 249
第二十二节隋唐的均田制及其破坏 254
第二十三节附录 261
第六章两宋的土地关系和赋役 274
第二十四节宋以前土地所有制的总结 274
第二十五节官田的私田化与官租的私租化 277
第二十六节两宋的自耕农和佃客 283
第二十七节两宋的赋税和差役 287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文
亚细亚生产方式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遗存——参加1981 年4 月天津亚细亚生产方式学术讨论会后的思考笔记 293
有关井田制的一些辨析 301
五种古老的“历头”对读记 320
有关均田制的一些辨析 325
弄清楚历代剥削制度的一些前提 334
中国古代史研究
中国经济史上的三个转折 345
说杞 350
说蜀汉的兴起 354
北魏史述论 359
上篇政治篇 359
下篇经济篇 372
后记 382
从宏观角度看鲜卑族在中世纪史上的作用 384
杨愔与北朝政治 390
说藩镇 394
一通与唐史、中亚史有关的新出土墓志 400
说辛弃疾卒前三四年中的情绪波动 403
释《万历墩军石》 407
我讲授“明史”的两点心得 411
略说清初安丘人物间的人际关系 416
第三卷 目录
顾亭林与王山史
顾炎武新传 3
我为什么总在写顾炎武的传(代序) 3
第一章 5
第二章 10
第三章 14
第四章 18
第五章 22
第六章 28
第七章 32
第八章 37
第九章 42
第十章 46
第十一章 50
第十二章 53
王山史年谱 57
嵇文甫序 57
年谱 58
校稿后记 116
《日知录》导读
导言 119
第一辑(选16条) 132
形而下者谓之器 言私其豵 大原 因国 文
须有益于天下 著书之难 直言 立言不为一
时 文辞欺人 作诗之旨 古人用韵无过十
字 诗体代降 书法诗格 河东· 山西 陕
西 山东·河内
第二辑(选12条) 151
乡亭之职 掾属 法制 部刺史 六条之外不
察 隋以后刺史 知县 知州 知府 守令
亭 社
第三辑(选9条) 170
治地 斗斛丈尺 地亩大小 州县赋税 州县
界域 苏松二府田赋之重 纺织之利 马政
驿传
第四辑(选9条) 188
周末风俗 两汉风俗 正始 宋世风俗 清
议 名教 廉耻 素夷狄行乎夷狄 胡服
第五辑(选12条) 207
三《易》 朱子《周易本义》 六爻言“位” “艮其
限” 游魂为变 孔子论《易》 “惟彼陶唐,有此
冀方” “罔中于信,以覆诅盟” 《诗》有入乐、不
入乐之分 四诗 小人所腓 乐章
第六辑(选8条) 227
四海 九州 姓氏 族 黄金 银 以钱为
赋铜
第七辑(选20条) 245
三反 召杀 南北风化之失 南北学者之病
行幐 土炕 寺 省 骑 烧荒 代 陉 终
葵 幺 亡 奈何 谁何 驴骡 草马 草驴
女猫
跋 263
顾炎武研究论文
爱国主义思想家顾炎武的反清斗争 267
清初明遗民奔走活动事迹考略 275
顾炎武《日知录》研究 287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研究 320
论顾炎武两大代表著作中的内部结构 346
顾炎武的诗论与诗 352
试论顾炎武在人文地理学方面的贡献 359
论顾炎武的家世与早年生活 365
顾炎武在关中 372
顾亭林旅卒曲沃小考 383
顾炎武与张尔岐 385
顾亭林与钱牧斋 393
明清之际黄、顾、王三先生之比较 400
清初关中二李一康诗之比较的分析 407
清初关中学者故里访问小记 416
第四卷 目录
思想文化史研究
我看儒学 3
有关孔子思想中“仁”、“礼”关系的一点辨析 8
读《孟子》札记 13
读《荀子》札记 20
读《庄子》札记 26
我对《易》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33
试论《周易》彖、象辞之哲学的导向 40
《易·系辞传》内容之剖析 45
当代《易》学专著七种内容提要 52
试说《诗·小雅》与《易·卦爻辞》之间的关联 57
试说卫风与卫国 63
说《鸱鸮》兼及《金滕》 68
《尚书·洪范》篇新义 73
从地缘看先秦诸家间的网络关系——兼论儒家学说的浓缩特点与扩散特点 82
儒道两家间存在争议的几种古籍之剖析—— 《管子》四篇、《中庸》(包括《大学》、《表记》)、《道德经》、《易系辞传》四种对读记 91
《管子》与齐国历史的关系 99
《管子》书的史料价值 108
齐桓公与管仲 118
说上古部落迁徙和地名方位的转移 127
东汉政论家、思想家王符 131
对家乡人谈谈郑康成 134
东晋南朝儒道佛思想交融下的成果——诗·书·画 138
《十六国春秋》、《晋书·载记》对读记 147
朱熹与王守仁之比较的探索 156
王阳明和他的学派 165
“内”与“外”——中国思想史上一直辩论的一个问题 169
读《霜红龛集》札记 173
谈杜甫的秦州诗 181
同一故事,不同时代的不同写法——从《崔尉子》到《苏知县》 187
《聊斋志异》妇女形象中人性的异化 190
读《聊斋志异》札记 199
《聊斋》中的商人意识 215
论蒲松龄的诗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关系 218
白璧之瑕 225
曹贞吉与曹申吉 228
论孔尚任爱国主义思想的社会根源 231
谈孔尚任的诗 243
论孔尚任的诗和诗论观点 247
我国十七、十八世纪的几个画派及其社会背景 256
东痴、渔洋、秋谷 265
一篇写法奇特的短篇小说—— 《喻世明言·杨思温燕山逢故人》读后 272
西北地方史研究
《穆天子传》中一些部落的方位考实 277
新疆出土佉卢文简书内容的考释和分析 289
西辽史新证 307
明朝的西域关系 321
历史上各族人民共同建设西北边疆简述 330
执法严格的兰州河桥吏 341
清康熙朝甘肃提督、靖逆将军、靖逆侯张勇事迹考略 343
张澍的生平及其著述 350
论晚清西北之学的兴起 357
西北学的拓荒者之一——徐松 366
徐松及其《西域水道记》 372
西北学的拓荒者之一——张穆 378
邢澍的生平及著述——兼论金石证史的作用和局限 386
丝绸之路上两大国——伊朗和中国历史的比较 392
杂文
论哲学遗产的具体意义与抽象意义的区分——对冯友兰先生一些看法的商榷 401
从《困》卦谈起 406
关于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 408
论理想主义 412
对新世纪到来的一些个人看法 416
中州访古小记 420
山东乡邦文献考察小记 423
《托兆·碰碑》观后 431
小说与传记—— 《张之洞》与《张之洞评传》对读记 433
第五卷 目录
赵俪生学术自传
第一章身世 3
第二章学历 6
第三章师承 18
第四章研究重点(一) 29
第五章研究重点(二) 40
附一自传 48
附二自撰学术年表 54
篱槿堂自叙(我的回忆录)
第一章乡土和身世 67
第一节乡土 67
第二节身世 68
第二章小学和初中 73
第三节小学 73
第四节初中 76
第三章高中阶段 81
第五节浪花文艺社 81
第六节对数学的追补 82
第七节翻译 85
第四章大学87
第八节考大学 87
第九节清华大学(一) 89
第十节清华大学(二) 94
第十一节一二·九学生运动 97
第五章抗战(一) 101
第十二节太原 101
第十三节长沙 104
第十四节离石 107
第十五节柳林和王老婆山 110
第六章抗战(二) 113
第十六节延安道上 113
第十七节在西安 116
第十八节中条山下(一) 118
第十九节中条山下(二) 122
第七章抗战(三) 126
第廿节乾州中学 126
第廿一节西安高中·扶轮中学 130
第廿二节雍兴工业职业学校 134
第八章从中原到华北(三) 142
第廿三节河南大学 142
第廿四节开封攻城战 144
第廿五节从中原到华北(一) 146
第廿六节从中原到华北(二) 148
第廿七节从中原到华北(三) 151
第廿八节从中原到华北(四) 154
第九章在华北大学 156
第廿九节正定 156
第卅节华北大学 158
第卅一节第四部 159
第卅二节“逃情况” 162
第卅三节跟成仿吾的冲突 164
第十章在济南 167
第卅四节济南市委和市政府 167
第卅五节王献唐先生 169
第十一章去北京 173
第卅六节东厂胡同二号 173
第卅七节我跟郭沫若的冲突 175
第卅八节艾思奇对我的救助 177
第十二章去东北 179
第卅九节东北师大 179
第四十节智建中同志 182
第十三章青岛山东大学(一) 185
第四十一节三校合并 185
第四十二节华岗校长 187
第十四章青岛山东大学(二) 191
第四十三节看京戏 191
第四十四节买字画 194
第十五章“另册”一案的全部过程 197
第四十五节57年的鸣放 197
第四十六节由青岛迁兰州 199
第四十七节滕景禄其人其事 201
第四十八节“起解”和“回解” 202
游美日记 206
附我与俪生走过的路/ 高昭一 229
杂诗丛残
第一丛白话新诗(五首) 259
第二丛西和炼铁杂诗(十六首) 267
第三丛山丹下放杂诗(二十首) 271
第四丛1961~1962间杂诗(十二首) 276
第五丛1963~1966间杂诗(十二首) 279
第六丛退职以后杂诗(十一首) 283
序跋书评
《史学新探》付印题记 289
《寄陇居论文集》自序 290
《学海暮骋》自序一 292
《学海暮骋》自序二 295
《赵俪生史学论著自选集》后记 297
《中国通史史论辞典》序言 301
《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序 304
高昭一《回首忆当年》序 307
王劲著《邓宝珊传》读后 309
程兆生《金城漫话》序 311
陈连庆《中国古代史研究》序 312
春波和我——《古史钩沉》代序 316
《河陇史地考述》序 318
《中亚史地文献综述》序 320
《徐夜佚诗辑录》序 322
《西北灾荒史》序 325
《谥法研究》推荐书 327
《北凉译经论》序 328
《甘肃历史名人画传》序 330
李振翼《甘南藏区考古集粹》序 331
吕绍纲《庚辰存稿》序 333
《陈大羽九十春秋书画集》序 335
《二妙轩文集》序 338
《刘克训画选》序 341
师友回忆
混着血丝的记忆——悼念闻一多先生 345
谨评闻一多先生的学术成就——兼论新中国文献学所可能预期的水平 353
忆述嵇文甫前辈的学术风貌 360
附:嵇文甫前辈的学术风貌 365
回忆张恒寿先生 367
回忆江隆基校长 372
一个既过过五关、又走过麦城的人——记我所知道的张申府先生 375
记被《一二·九运动史要》说作是“右倾投降主义者”的一伙人 380
从铮园到绿杨邨,再回到铮园——记我与徐中舒先生的几次接触 385
一个绝顶聪明但被扭曲了的人——为童书业逝世二十周年而作 389
由一个人的死引起的政治风波——回忆丁山先生 395
明史专家王崇武逝世四十周年祭 398
怀念任访秋先生 402
也怀孟超 404
水天同先生五年祭 408
记王瑶与冯契 410
宛在的音容 414
记蒋茀华君轶事 417
记赵正楹君轶事 419
记丁则良君遗事 422
我对牛维鼎同志的回忆 424
记我所结识过的安丘当代人物 426
死三人记 432
第六卷 目录
目录
小说与通讯
风沙/ 短篇小说 3
紫荆开花的时候/ 短篇小说 11
临歧/ 短篇小说 19
中条山的梦/ 中篇小说 24
在王老婆山上/ 通讯 95
译作
人性的风 [苏] 皮涅克原著103
一笑之失 [法] H. 巴尔扎克原著111
福劳利德镇 [德] 沃尔夫原著117
孤独 [苏] 微尔塔原著209
伊朗的宗教与文化 [美] 费耐生原著360
[附] 伊朗一些主要朝代的年表 中译者编372
七河史 [俄] V. V. 巴透尔德原著373
出版后记 438
· · · · · · (收起)
序/ 金景芳 1
自序 4
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论中国新史学的建设问题 3
学习《矛盾论》,联系史学工作的一点体会 11
论历史科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16
马克思怎样分析法国第二共和时期的历史——为《拿破仑第三政变记》问世一百周年而作21
谈史学研究的工作方法 35
胡适历史考证方法的分析 46
二十世纪史学的回顾 54
我对“史学概论”的一些看法 58
光考据不行,还需要思辨 62
为学途程上的一些遭际 65
我和顾炎武研究 69
关于两门专史研究的回忆 77
读书一定要读序跋 83
自学成才丛谈 86
我对中国史学界寄有厚望焉——答《史学史研究》学者访谈 90
中国农民战争史论文
试论中国农民战争的特点 101
秦汉三次农民起义的比较 108
附篇有关陈胜、吴广起义的两件事 117
“宗人”与“ 人” 121
北魏末的各族人民大起义 127
论有关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几个问题 143
北宋末的方腊起义 156
南宋初的钟相、杨么起义 164
南宋金元之际山东、淮海地区中的红袄忠义军 173
附篇记卢兼三同志关于“红袄军”遗址的来信 184
明初的唐赛儿起义 186
明正德间几次农民起义的经过和特点 191
“夔东十三家”考 205
恩格斯怎样分析德国的农民战争 212
试略论清代农民起义中神秘主义的加重 219
论唐末农民大起义之更深远的社会意义 225
靖康、建炎间各种民间武装势力性质的分析 247
从土地所有制角度来理解农民战争的几个问题——兼论历史前进的动力 266
综论两宋的阶级斗争和阶级关系——兼论资本主义萌芽在宋代发生的可能性 283
红袄军史事补记 312
明末农民大起义分题研究二题 317
辨两“闯塌天” 335
山东历史上的农民战争(赵俪生高昭一合著)
吕母和赤眉军 341
窦建德和刘黑闼 354
王仙芝和黄巢 369
杨妙真和唐赛儿 385
毛贵和徐鸿儒 398
于七和榆园军 409
第二卷 目录
思想文化史研究——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自序 3
第一章 5
第二章 16
附篇一《周礼·司徒篇》中所见“亚细亚”的痕迹 26
附篇二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是先秦史研究的推动力 34
第三章 39
附篇汉屯田劳动者所受剩削之性质与数额上的差异 53
第四章 58
第五章 68
第六章 79
附篇 86
第七章 90
第八章 100
第九章 113
中国土地制度史(下)——中国土地制度史讲稿
《中国土地制度史讲稿》新序 125
第一章 导论 127
第一节土地制度史的对象 127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对土地所有制问题的论述 132
第三节中国社会经济史料的概况 136
第四节世界历史范例问题 139
第二章 三代的井田制度 143
第五节本章概说 143
第六节有关井田制度的理论和史料 147
第七节井田制度一些具体内容的分析(上) 153
第八节井田制度一些具体内容的分析(下) 163
第九节井田制度的破坏 171
第三章 两汉的土地制度 175
第十节本章概况 175
第十一节西汉的土地国有制 180
第十二节西汉的大土地私有制 189
第十三节西汉的小土地所有制 194
第十四节讨论所谓封邑制度 201
第十五节土地所有制由西汉向东汉的转移 206
第四章曹魏屯田和西晋占田 211
第十六节曹魏屯田总说 211
第十七节曹魏屯田上的具体设施及其性质的分析 217
第十八节有关西晋占田法的史料和问题 225
第五章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度 233
第十九节均田制概论及其有关的争论 233
第二十节北朝均田制实施的样板研究(上) 241
第二十一节北朝均田制实施的样板研究(下) 249
第二十二节隋唐的均田制及其破坏 254
第二十三节附录 261
第六章两宋的土地关系和赋役 274
第二十四节宋以前土地所有制的总结 274
第二十五节官田的私田化与官租的私租化 277
第二十六节两宋的自耕农和佃客 283
第二十七节两宋的赋税和差役 287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文
亚细亚生产方式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遗存——参加1981 年4 月天津亚细亚生产方式学术讨论会后的思考笔记 293
有关井田制的一些辨析 301
五种古老的“历头”对读记 320
有关均田制的一些辨析 325
弄清楚历代剥削制度的一些前提 334
中国古代史研究
中国经济史上的三个转折 345
说杞 350
说蜀汉的兴起 354
北魏史述论 359
上篇政治篇 359
下篇经济篇 372
后记 382
从宏观角度看鲜卑族在中世纪史上的作用 384
杨愔与北朝政治 390
说藩镇 394
一通与唐史、中亚史有关的新出土墓志 400
说辛弃疾卒前三四年中的情绪波动 403
释《万历墩军石》 407
我讲授“明史”的两点心得 411
略说清初安丘人物间的人际关系 416
第三卷 目录
顾亭林与王山史
顾炎武新传 3
我为什么总在写顾炎武的传(代序) 3
第一章 5
第二章 10
第三章 14
第四章 18
第五章 22
第六章 28
第七章 32
第八章 37
第九章 42
第十章 46
第十一章 50
第十二章 53
王山史年谱 57
嵇文甫序 57
年谱 58
校稿后记 116
《日知录》导读
导言 119
第一辑(选16条) 132
形而下者谓之器 言私其豵 大原 因国 文
须有益于天下 著书之难 直言 立言不为一
时 文辞欺人 作诗之旨 古人用韵无过十
字 诗体代降 书法诗格 河东· 山西 陕
西 山东·河内
第二辑(选12条) 151
乡亭之职 掾属 法制 部刺史 六条之外不
察 隋以后刺史 知县 知州 知府 守令
亭 社
第三辑(选9条) 170
治地 斗斛丈尺 地亩大小 州县赋税 州县
界域 苏松二府田赋之重 纺织之利 马政
驿传
第四辑(选9条) 188
周末风俗 两汉风俗 正始 宋世风俗 清
议 名教 廉耻 素夷狄行乎夷狄 胡服
第五辑(选12条) 207
三《易》 朱子《周易本义》 六爻言“位” “艮其
限” 游魂为变 孔子论《易》 “惟彼陶唐,有此
冀方” “罔中于信,以覆诅盟” 《诗》有入乐、不
入乐之分 四诗 小人所腓 乐章
第六辑(选8条) 227
四海 九州 姓氏 族 黄金 银 以钱为
赋铜
第七辑(选20条) 245
三反 召杀 南北风化之失 南北学者之病
行幐 土炕 寺 省 骑 烧荒 代 陉 终
葵 幺 亡 奈何 谁何 驴骡 草马 草驴
女猫
跋 263
顾炎武研究论文
爱国主义思想家顾炎武的反清斗争 267
清初明遗民奔走活动事迹考略 275
顾炎武《日知录》研究 287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研究 320
论顾炎武两大代表著作中的内部结构 346
顾炎武的诗论与诗 352
试论顾炎武在人文地理学方面的贡献 359
论顾炎武的家世与早年生活 365
顾炎武在关中 372
顾亭林旅卒曲沃小考 383
顾炎武与张尔岐 385
顾亭林与钱牧斋 393
明清之际黄、顾、王三先生之比较 400
清初关中二李一康诗之比较的分析 407
清初关中学者故里访问小记 416
第四卷 目录
思想文化史研究
我看儒学 3
有关孔子思想中“仁”、“礼”关系的一点辨析 8
读《孟子》札记 13
读《荀子》札记 20
读《庄子》札记 26
我对《易》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33
试论《周易》彖、象辞之哲学的导向 40
《易·系辞传》内容之剖析 45
当代《易》学专著七种内容提要 52
试说《诗·小雅》与《易·卦爻辞》之间的关联 57
试说卫风与卫国 63
说《鸱鸮》兼及《金滕》 68
《尚书·洪范》篇新义 73
从地缘看先秦诸家间的网络关系——兼论儒家学说的浓缩特点与扩散特点 82
儒道两家间存在争议的几种古籍之剖析—— 《管子》四篇、《中庸》(包括《大学》、《表记》)、《道德经》、《易系辞传》四种对读记 91
《管子》与齐国历史的关系 99
《管子》书的史料价值 108
齐桓公与管仲 118
说上古部落迁徙和地名方位的转移 127
东汉政论家、思想家王符 131
对家乡人谈谈郑康成 134
东晋南朝儒道佛思想交融下的成果——诗·书·画 138
《十六国春秋》、《晋书·载记》对读记 147
朱熹与王守仁之比较的探索 156
王阳明和他的学派 165
“内”与“外”——中国思想史上一直辩论的一个问题 169
读《霜红龛集》札记 173
谈杜甫的秦州诗 181
同一故事,不同时代的不同写法——从《崔尉子》到《苏知县》 187
《聊斋志异》妇女形象中人性的异化 190
读《聊斋志异》札记 199
《聊斋》中的商人意识 215
论蒲松龄的诗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关系 218
白璧之瑕 225
曹贞吉与曹申吉 228
论孔尚任爱国主义思想的社会根源 231
谈孔尚任的诗 243
论孔尚任的诗和诗论观点 247
我国十七、十八世纪的几个画派及其社会背景 256
东痴、渔洋、秋谷 265
一篇写法奇特的短篇小说—— 《喻世明言·杨思温燕山逢故人》读后 272
西北地方史研究
《穆天子传》中一些部落的方位考实 277
新疆出土佉卢文简书内容的考释和分析 289
西辽史新证 307
明朝的西域关系 321
历史上各族人民共同建设西北边疆简述 330
执法严格的兰州河桥吏 341
清康熙朝甘肃提督、靖逆将军、靖逆侯张勇事迹考略 343
张澍的生平及其著述 350
论晚清西北之学的兴起 357
西北学的拓荒者之一——徐松 366
徐松及其《西域水道记》 372
西北学的拓荒者之一——张穆 378
邢澍的生平及著述——兼论金石证史的作用和局限 386
丝绸之路上两大国——伊朗和中国历史的比较 392
杂文
论哲学遗产的具体意义与抽象意义的区分——对冯友兰先生一些看法的商榷 401
从《困》卦谈起 406
关于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 408
论理想主义 412
对新世纪到来的一些个人看法 416
中州访古小记 420
山东乡邦文献考察小记 423
《托兆·碰碑》观后 431
小说与传记—— 《张之洞》与《张之洞评传》对读记 433
第五卷 目录
赵俪生学术自传
第一章身世 3
第二章学历 6
第三章师承 18
第四章研究重点(一) 29
第五章研究重点(二) 40
附一自传 48
附二自撰学术年表 54
篱槿堂自叙(我的回忆录)
第一章乡土和身世 67
第一节乡土 67
第二节身世 68
第二章小学和初中 73
第三节小学 73
第四节初中 76
第三章高中阶段 81
第五节浪花文艺社 81
第六节对数学的追补 82
第七节翻译 85
第四章大学87
第八节考大学 87
第九节清华大学(一) 89
第十节清华大学(二) 94
第十一节一二·九学生运动 97
第五章抗战(一) 101
第十二节太原 101
第十三节长沙 104
第十四节离石 107
第十五节柳林和王老婆山 110
第六章抗战(二) 113
第十六节延安道上 113
第十七节在西安 116
第十八节中条山下(一) 118
第十九节中条山下(二) 122
第七章抗战(三) 126
第廿节乾州中学 126
第廿一节西安高中·扶轮中学 130
第廿二节雍兴工业职业学校 134
第八章从中原到华北(三) 142
第廿三节河南大学 142
第廿四节开封攻城战 144
第廿五节从中原到华北(一) 146
第廿六节从中原到华北(二) 148
第廿七节从中原到华北(三) 151
第廿八节从中原到华北(四) 154
第九章在华北大学 156
第廿九节正定 156
第卅节华北大学 158
第卅一节第四部 159
第卅二节“逃情况” 162
第卅三节跟成仿吾的冲突 164
第十章在济南 167
第卅四节济南市委和市政府 167
第卅五节王献唐先生 169
第十一章去北京 173
第卅六节东厂胡同二号 173
第卅七节我跟郭沫若的冲突 175
第卅八节艾思奇对我的救助 177
第十二章去东北 179
第卅九节东北师大 179
第四十节智建中同志 182
第十三章青岛山东大学(一) 185
第四十一节三校合并 185
第四十二节华岗校长 187
第十四章青岛山东大学(二) 191
第四十三节看京戏 191
第四十四节买字画 194
第十五章“另册”一案的全部过程 197
第四十五节57年的鸣放 197
第四十六节由青岛迁兰州 199
第四十七节滕景禄其人其事 201
第四十八节“起解”和“回解” 202
游美日记 206
附我与俪生走过的路/ 高昭一 229
杂诗丛残
第一丛白话新诗(五首) 259
第二丛西和炼铁杂诗(十六首) 267
第三丛山丹下放杂诗(二十首) 271
第四丛1961~1962间杂诗(十二首) 276
第五丛1963~1966间杂诗(十二首) 279
第六丛退职以后杂诗(十一首) 283
序跋书评
《史学新探》付印题记 289
《寄陇居论文集》自序 290
《学海暮骋》自序一 292
《学海暮骋》自序二 295
《赵俪生史学论著自选集》后记 297
《中国通史史论辞典》序言 301
《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序 304
高昭一《回首忆当年》序 307
王劲著《邓宝珊传》读后 309
程兆生《金城漫话》序 311
陈连庆《中国古代史研究》序 312
春波和我——《古史钩沉》代序 316
《河陇史地考述》序 318
《中亚史地文献综述》序 320
《徐夜佚诗辑录》序 322
《西北灾荒史》序 325
《谥法研究》推荐书 327
《北凉译经论》序 328
《甘肃历史名人画传》序 330
李振翼《甘南藏区考古集粹》序 331
吕绍纲《庚辰存稿》序 333
《陈大羽九十春秋书画集》序 335
《二妙轩文集》序 338
《刘克训画选》序 341
师友回忆
混着血丝的记忆——悼念闻一多先生 345
谨评闻一多先生的学术成就——兼论新中国文献学所可能预期的水平 353
忆述嵇文甫前辈的学术风貌 360
附:嵇文甫前辈的学术风貌 365
回忆张恒寿先生 367
回忆江隆基校长 372
一个既过过五关、又走过麦城的人——记我所知道的张申府先生 375
记被《一二·九运动史要》说作是“右倾投降主义者”的一伙人 380
从铮园到绿杨邨,再回到铮园——记我与徐中舒先生的几次接触 385
一个绝顶聪明但被扭曲了的人——为童书业逝世二十周年而作 389
由一个人的死引起的政治风波——回忆丁山先生 395
明史专家王崇武逝世四十周年祭 398
怀念任访秋先生 402
也怀孟超 404
水天同先生五年祭 408
记王瑶与冯契 410
宛在的音容 414
记蒋茀华君轶事 417
记赵正楹君轶事 419
记丁则良君遗事 422
我对牛维鼎同志的回忆 424
记我所结识过的安丘当代人物 426
死三人记 432
第六卷 目录
目录
小说与通讯
风沙/ 短篇小说 3
紫荆开花的时候/ 短篇小说 11
临歧/ 短篇小说 19
中条山的梦/ 中篇小说 24
在王老婆山上/ 通讯 95
译作
人性的风 [苏] 皮涅克原著103
一笑之失 [法] H. 巴尔扎克原著111
福劳利德镇 [德] 沃尔夫原著117
孤独 [苏] 微尔塔原著209
伊朗的宗教与文化 [美] 费耐生原著360
[附] 伊朗一些主要朝代的年表 中译者编372
七河史 [俄] V. V. 巴透尔德原著373
出版后记 438
· · · · · · (收起)
喜欢读"赵俪生文集"的人也喜欢 · · · · · ·
赵俪生文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待购 (参天树)
- 作品集、著作集、文集、全集 (向山海而行)
- 【想读分类】学人文集 (谢糸色)
- 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 (Master)
- 近世学人集 (翁德尔)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8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赵俪生文集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邝海炎 2023-08-12 07:51:40 湖南
赵老是带着镣铐跳舞,第二卷《说藩镇》、《说蜀汉的兴起》、《亚西亚生产方式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遗存》等文,尽显思辨史学的魅力!赵老擅长把史料融化在思辨中,水乳交融,海军陆战队般挺进登陆,史论结合得非常好!“有些“以论带史”会带来公式化,有些“论从史出”会带来庸俗化,这个我承认;但仅限于“选言”,不可“全称”。根据我个人体会,“以论带史”和“论从史出”是两个循环接合的方法,它是人们认识论上从抽象到具体、... 赵老是带着镣铐跳舞,第二卷《说藩镇》、《说蜀汉的兴起》、《亚西亚生产方式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遗存》等文,尽显思辨史学的魅力!赵老擅长把史料融化在思辨中,水乳交融,海军陆战队般挺进登陆,史论结合得非常好!“有些“以论带史”会带来公式化,有些“论从史出”会带来庸俗化,这个我承认;但仅限于“选言”,不可“全称”。根据我个人体会,“以论带史”和“论从史出”是两个循环接合的方法,它是人们认识论上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循环往复历程在史学工作中的反映。从经验方面来谈也是如此。我们每每积攒下一些资料,然后寻求其理论的抽象;或者有了某种理论思维成果,然后去找资料来证实。“史论结合”就是在这种循环往复中体现出来的。”这是赵老的夫子自道,也是金针度人!所以,他的文章耐读,有吞吐风云之气象。 (展开)
3 有用 温酒 2022-03-28 14:27:16
读的第三卷,主要是《顾炎武新传》《王山史年谱》和《日知录》导读,感觉有不少文章可以做,比如后来顾叶为何突然和好,叶方恒可能惧于三徐官势,顾却不像大度的人。顾炎武生平不少疑点,但我没读过年谱,不知道目前研究做到什么程度了,呜呜呜要读的书太多了我好慢啊。还有王弘撰属明遗民,三藩之乱结束后却与张勇子张云翼交游,还为他母亲写墓志铭,其中心境变化,也蛮值得探究的。
0 有用 清风不堪酬 2024-05-24 00:00:30 山东
读了第五卷(自传、序跋)。一个研究了大半辈子马克思主义史学却不愿为加入组织而屈己相从的“铁骨头、硬汉子”,在自叙中娓娓道来其精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