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身体-性别研究 (H.弗)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2)宪法与与行政法学(博士生阅读书目) (林樾同学)
- 身体:可见与不可见【4】 (南池子)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42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发明男性气概的评论:
feed: rss 2.0
88 有用 017 2021-02-12 23:29:11
通过对世界各地区的社会观察,得出社会对男性角色的三点要求:食物提供者、保护者、授精者,由此衍生出“男性气概”的诸多内涵:果敢、慷慨、主动、攻击性的……可惜作者没有探讨为何人类大部分社会有如此高度一致的文化,使得这部作品还是流于表层。此外,在这本书中流露出男性的自怜情绪,以及对女性问题的回避,让人不适:父权社会固然对男性也存在规训,但这个规训从整体来看,是保证男性利益的。如果男性朋友要摆脱社会的塑造... 通过对世界各地区的社会观察,得出社会对男性角色的三点要求:食物提供者、保护者、授精者,由此衍生出“男性气概”的诸多内涵:果敢、慷慨、主动、攻击性的……可惜作者没有探讨为何人类大部分社会有如此高度一致的文化,使得这部作品还是流于表层。此外,在这本书中流露出男性的自怜情绪,以及对女性问题的回避,让人不适:父权社会固然对男性也存在规训,但这个规训从整体来看,是保证男性利益的。如果男性朋友要摆脱社会的塑造,那么是否愿意舍下与之配套的利益和地位呢? (展开)
16 有用 Enlightening 2021-02-04 16:46:33
通过比较文化变异的方法,针对全球masculinity之异同及其背后相关联的社会结构展开的文献研究,理论和经验分析功底深厚,但对不同地域的横向比较使各部分都显得浅尝辄止,缺少社会变迁视角的文化类型归纳使本书在当今的适用性也值得怀疑,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男性气概研究的影响力之作。大卫打破波伏娃“男人是天生的,女人则是后天形成”的迷思,讨论不同文化语境中“成为(真)男人”的路径以凸显男性气概的社会建构维... 通过比较文化变异的方法,针对全球masculinity之异同及其背后相关联的社会结构展开的文献研究,理论和经验分析功底深厚,但对不同地域的横向比较使各部分都显得浅尝辄止,缺少社会变迁视角的文化类型归纳使本书在当今的适用性也值得怀疑,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男性气概研究的影响力之作。大卫打破波伏娃“男人是天生的,女人则是后天形成”的迷思,讨论不同文化语境中“成为(真)男人”的路径以凸显男性气概的社会建构维度,并且不急于对男性气概本身给出批判性的结论。从解释“授精者-保护者-提供者”的男性角色,到对作为男性气概之基础的可牺牲性(expendability)的有益思考,作者认为男性气概实际上是“一份象征性的脚本,一种文化建构,变化无常且并不总是必要”。 (展开)
4 有用 加盐云呢拿 2022-03-25 15:20:32
与其说生理上的天然因素,男性气概更是防止社会退行的方式,要求男性对抗稚气。这样看来,男性是被送上战场,对抗人类社会所恐惧的虚无的孩子,是和女性一样可以追求浪漫、梦想、天真的孩子。身为女性,从这本书看到男性的不易。
27 有用 盐少女 2021-02-03 20:57:26
对人类学家在不同地域男性气概研究的综述分析,从社会建构的角度出发,结合精神分析理论,很好地证明了男人也非天生,也是后天形成的。大部分文化(特别是相对原始的那些)中,男性气概无非出自暴力、供养能力和性能力(生殖力),或许这是从狩猎采集社会抵御外来威胁的需要到农耕社会资本积累的需要一路延续下来的。创造男性气概的仪式,既是与母体分离决裂的过程,也是对抗退行恐惧的手段,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群体需要,是社... 对人类学家在不同地域男性气概研究的综述分析,从社会建构的角度出发,结合精神分析理论,很好地证明了男人也非天生,也是后天形成的。大部分文化(特别是相对原始的那些)中,男性气概无非出自暴力、供养能力和性能力(生殖力),或许这是从狩猎采集社会抵御外来威胁的需要到农耕社会资本积累的需要一路延续下来的。创造男性气概的仪式,既是与母体分离决裂的过程,也是对抗退行恐惧的手段,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群体需要,是社会文化的期许。于我而言,从更为个人主义的角度出发,始终还是认为把任何品质按照性别做区分,都是单薄且愚蠢的。 (展开)
1 有用 像玉的石头 2022-03-29 17:52:46
男人的成年礼不像女人一样由初潮认定,因此需要反复的表演去获得男性气概。也就是说,男人也是后天习得的。这倒是可以与波伏瓦的著名观点放在一起,构成对“男性-文化”“女性-自然”之简单二元对立的反思。具体的论述,跨文化跨得太厉害,以至于每一种都浅尝辄止,关于中国的部分等于啥也没说。作者小心翼翼地回避女性主义雷区的姿态还挺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