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男性气概 短评

热门
  • 88 017 2021-02-12 23:29:11

    通过对世界各地区的社会观察,得出社会对男性角色的三点要求:食物提供者、保护者、授精者,由此衍生出“男性气概”的诸多内涵:果敢、慷慨、主动、攻击性的……可惜作者没有探讨为何人类大部分社会有如此高度一致的文化,使得这部作品还是流于表层。此外,在这本书中流露出男性的自怜情绪,以及对女性问题的回避,让人不适:父权社会固然对男性也存在规训,但这个规训从整体来看,是保证男性利益的。如果男性朋友要摆脱社会的塑造,那么是否愿意舍下与之配套的利益和地位呢?

  • 51 Morgan 2021-01-16 23:08:31

    等了很久的书,从20年等到21年。这是很好的题材,男性气概并不是近些年才提出的概念,学术界一直有相关研究,男性或更多性别的人在男性气概里受到的约束与桎梏甚至迫害,随着女性主义越来越高的呼声逐渐进入到更多人的认知里,男同这个群体则早已和女权组织在合作争取权益。作者是从人类学的角度在写作,这就注定这本书只能告诉我们什么是男性气概(而这个概念在我看来几乎是在人们的想象里不言自明的),而无法就男性气概提出更有社会意义的洞见。如果我带着猎奇感读这本书,可以得到一些原始部落的习俗知识,如果我想找到像《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给我的那种顿悟,那我不得不说我将一无所获。

  • 27 盐少女 2021-02-03 20:57:26

    对人类学家在不同地域男性气概研究的综述分析,从社会建构的角度出发,结合精神分析理论,很好地证明了男人也非天生,也是后天形成的。大部分文化(特别是相对原始的那些)中,男性气概无非出自暴力、供养能力和性能力(生殖力),或许这是从狩猎采集社会抵御外来威胁的需要到农耕社会资本积累的需要一路延续下来的。创造男性气概的仪式,既是与母体分离决裂的过程,也是对抗退行恐惧的手段,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群体需要,是社会文化的期许。于我而言,从更为个人主义的角度出发,始终还是认为把任何品质按照性别做区分,都是单薄且愚蠢的。

  • 16 Enlightening 2021-02-04 16:46:33

    通过比较文化变异的方法,针对全球masculinity之异同及其背后相关联的社会结构展开的文献研究,理论和经验分析功底深厚,但对不同地域的横向比较使各部分都显得浅尝辄止,缺少社会变迁视角的文化类型归纳使本书在当今的适用性也值得怀疑,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男性气概研究的影响力之作。大卫打破波伏娃“男人是天生的,女人则是后天形成”的迷思,讨论不同文化语境中“成为(真)男人”的路径以凸显男性气概的社会建构维度,并且不急于对男性气概本身给出批判性的结论。从解释“授精者-保护者-提供者”的男性角色,到对作为男性气概之基础的可牺牲性(expendability)的有益思考,作者认为男性气概实际上是“一份象征性的脚本,一种文化建构,变化无常且并不总是必要”。

  • 7 …… 2021-02-22 21:36:27

    不能摆脱进化论去谈论男性气概,文化是以进化来的心理为基础,有用才能兴盛,男性择偶策略和女性择偶策略互相演化下形成了书中不同男性气概。 竞争胜利的授精者,表现了自己的能力,通过炫耀策略吸引来了异性,为了保护自己的传承,而去保护群体的传承,提供资源让孩童成长成人生活,维持家庭来应付社会,维护社会来应付危机。 男性气概是对社会环境的调试,它本身就是不断变化的,曾经的男性气概不等于现在的男性气概,这个国家的男性气概不等于那个国家的男性气概。

  • 6 吴情 2021-03-07 09:34:41

    本书是一部对男性气概的发人深省之作。有读者反馈说在文中读出了作者对男性气概唱的赞歌,但我不敢苟同,相反,作者主要是描述并反思了男性气概,这让我们可以在更广阔的语境中理解男性气概,因此不能无视作者的贡献(原书出版于1990年,尽管在中文语境中是迟来的贡献)。某种程度上,我认为作者对男性气概竞赛中的输家持一种同情的态度,比如洛伦佐。比起大男子主义,习惯逃跑避免冲突的塔希提人作为一种例外,不是也很有趣吗?人,本来就应该有无数种可能。

  • 4 加盐云呢拿 2022-03-25 15:20:32

    与其说生理上的天然因素,男性气概更是防止社会退行的方式,要求男性对抗稚气。这样看来,男性是被送上战场,对抗人类社会所恐惧的虚无的孩子,是和女性一样可以追求浪漫、梦想、天真的孩子。身为女性,从这本书看到男性的不易。

  • 4 都会华灯初上 2021-08-23 15:13:51

    将男性从凝视主体上拉下,成为被分析的对象。

  • 3 JUNWK1334 2022-02-18 11:46:55

    波伏娃觉得男人天生就是男人,女性却是后天由社会塑造的,作者(男)不同意这个观点,觉得男性的形成也受到社会规训,同时甚至觉得因为他能找到的原始社会的人类学报告里女性少有通过仪式,或者即使有,考验也不像男性通过仪式那么严苛,所以女人只要能来月经初潮都算女人(没明说,但我看他就这个意思),男的却要经受血与火的考验,要be a man,不然就得经受莫大的压力(例如被同村其他碎嘴子男的逼逼赖赖背后说闲话)。我就笑了。举的例子看起来好像包罗万象贯穿五洲四海,但实际上许多材料的选择颇有问题,首先我就不接受拿着唐人街的人类学报告来当中国典型。

  • 2 工具人 2021-05-12 00:14:25

    惊讶于这本书为何只有7.1分,后来发现评价的31个友邻里大部分打了4星,还真是挺有趣的现象,虽然我也打了4星。

  • 3 双人成风 2021-04-27 23:48:32

    只是描述了男性气概的特征,没有论述出现男性气概的原因。但是作者也提到,目前没有办法证明经济结构等外在因素可以导致男性气概的加强或缺失,我们只能认为二者存在联系,但无法论证到底联系是什么。

  • 1 像玉的石头 2022-03-29 17:52:46

    男人的成年礼不像女人一样由初潮认定,因此需要反复的表演去获得男性气概。也就是说,男人也是后天习得的。这倒是可以与波伏瓦的著名观点放在一起,构成对“男性-文化”“女性-自然”之简单二元对立的反思。具体的论述,跨文化跨得太厉害,以至于每一种都浅尝辄止,关于中国的部分等于啥也没说。作者小心翼翼地回避女性主义雷区的姿态还挺逗的。

  • 1 Ulysses 2021-12-26 19:39:20

    在男性气概的社会建构下,男性要变得温和,必须首先要变得强壮;要学会爱,必须要成功“赢得”伴侣。男性成为男性,必须接受他们可以牺牲的现实。但正因如此,男性与女性一样,也是一个养育性的概念,只不过更加间接。但没有期待中那么多新的内容。

  • 1 Nelly.L 2021-02-28 22:52:42

    觉得有一点点点停留在表象描述而未触及问题本质,或许是因为男权社会是迄今为止我们人类唯一了解的社会形态,所以很难去正面解构“身为男性”的意义。但这本书还是挺有启发的。

  • 1 陈小憨˙Ꙫ˙ 2021-01-30 21:27:49

    性别并非自然,而包含社会建构的维度,文化标准的影响是塑造男性特质的关键。多数社会都对传统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持有一致的理想,以指导或是劝诫的形象出现,个体被评判为某一性别有价值的成员,并且大体上会被评价为道德行为人。这类理想的地位及其伴随的形象,或模式,往往会变成精神之锚,或心理身份,对多数个体而言,它们充当着自我认知和自尊的基石。它更经常地被解释成生物层面上给定的事物,并且在文化上得到了精炼或加强。男性气概形象可以从后弗洛伊德主义视角出发,阐释为对内在永久的孩童的抵抗,对幼稚的抵抗,对有时被称作彼得·潘情结的事物的抵抗。

  • 2 单读 2021-02-19 14:21:53

    本书通过对世界各地的性别文化研究证实,着迷于男性气概的不仅是中国,除了少数例外,可以说是一个准全球性问题。在“结语”部分,大卫·D.吉尔默试图解释大部分社会崇拜男性气概的原因:为了争夺资源或其它整体利益,解剖结构上更适合的男性被夸张地要求展现出极度自信、不畏艰难并具有攻击性。 但建构男性是一个残酷神话。锻造男性气概的过程已经极为痛苦,成为男人还意味着进入一个艰难、充满威胁的世界。吉尔默发现,“男性气概意识形态总是包含着无私慷慨的原则,甚至到了自我牺牲的程度。”因此,我们不应该要求男人必须像个“男人”,而且要拷问,为什么必须“活得像个男人”才能让社会运作下去?

  • 4 小波福娃 2023-08-28 00:32:38 上海

    明明是本严肃向的、人类学角度的、也算是男性气质研究领域的早期经典读物了,我最早读的是英文版,结果最近才知道,中译本封面包装过于阳刚(“繁衍后代!保护弱者!供应食物!”封面血红的大字,这是作者想批判而不是想赞同的男性气概传统分工啦),结果把一些男性读者也吓跑了! 我笑得好大声。

  • 0 子扉我[已注销] 2021-03-15 16:31:31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21/03/15/%e5%8f%91%e6%98%8e%e7%94%b7%e6%80%a7%e6%b0%94%e6%a6%82/

  • 0 刺猬ツ 2021-07-14 21:44:47

    1~8章全景式的展示不同社会下对“男子气概”的普遍要求,第9章作为例外展示了性别气质含混的特列社会图景。但对于“男子气概”发展的追问过浅了,我们知道“男子气概”形成的本源,更重要的是,在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平等主义叙事占据主流舆论的今天,我们如何应对“男子气概”这一社会规训对个体的影响,以及在这个时代之下更好的“男子气概”应该是什么样的?所以整本书更像一部纪录片脚本,而非探讨提纲。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