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雾·穿裹尸衣的女人 短评

热门 最新
  • 72 momo 2020-08-13 11:36:05

    邦巴尔太妙了,故事里的主人公虽总在为男人痴狂,但其实除故事实际的女性主体之外,其余人、事、物皆为工具和幻梦,是将自我推至一种癫狂迷醉的助力。狂热追求爱的奴隶辩证转变成为爱的主人,或者说,“她”其实是不在意所有其他人,只沉溺专注自己的感受,决绝的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对一种超现实的爱的追逐,非常神经质。又,果然是气质问题,邦巴尔自己也是一个这么传奇的女人,她一生都活在(神经质的)爱和写作中,还曾经开枪打自己的ex并因此差点坐牢……(啊好想认识她)

  • 46 momo 2020-07-17 18:25:32

    只有一个人,我碰到他会不禁发抖,可能今天、明天,或者十年之后我会碰到他。在这里,在一条林荫道的尽头,或者在城里的一个街角,我可能遇到他。也许我永远不会碰到他,不要紧,我觉得这世间充满各种可能,对我来说每一分钟都是等待,对我来说每一分钟都有它的激情。 一夜又一夜,丹尼尔毫不动情地睡在我身旁,像是我兄弟一样。我宽容地温暖着他,因为几年以来,整个漫漫长夜,我都靠着另一个人的体温度过。 我起来,悄无声息地点燃一盏灯,写道:我熟悉你肩膀的芬芳,从那天起我就属于你了。我想你,我将一辈子躺着等待你的到来,用你那强健的熟悉我的身体压在我身上,好像你一直就是我身体的主人一样。我从你的怀抱中挣脱,终日都在回忆着我勾你的脖颈,对着你的嘴叹息的情景” 我写了,又撕掉。

  • 38 室内滂沱 2020-08-24 20:51:26

    爱情和其他魔鬼,死亡与种种忧伤。文风真就像是张爱玲的名句“洗了个热水澡”,氤氲,淋漓,物与物之间的间距极小,又全都是活物在不停生长,读这本书像是被滑烫的蟒蛇绞缠。玛丽亚·路易莎·邦巴尔虽是第一次接触,却好像正在读着自己最爱的人写出的东西。同时又联想到过去读过的虹影、林白的小说,还有汪天艾翻译的一些作品,其浓郁、深情,能劫掠读者的心。还觉得这也是一种格里耶式的“嫉妒者”视角,只不过在“词与物”中走向了“词”的那方,语言美到有毒。按现在时髦话说,也是POV视角,一个醋意大发的在场者,用毫不公允的立场看待身边最亲密的人,越爱他们越想他们死,死亡是痛苦的解药——有拉美小说典型的雨林哥特味,你能听得到树干的脉搏,因为地下有死者在哀怨不休。是完全以女性自我为中心的,是当前显学,同时又那么另类。

  • 50 Renééé 2021-02-16 16:47:17

    太妙了,丧礼的描写到最终死者的死亡我都赞叹。然后果然女性作家的书写总有人评论“格局小了”,在抑制贬低女性写作的路上天南海北的懂王仅仅是出于习惯的评论都难辞其咎。

  • 12 R. 2020-08-21 15:27:23

    可以当作两首抒情长诗来读,尤其《穿裹尸布的女人》。女性那被禁止的忧郁而致命的激情,在死后再死一遍,回到雾中、雨中、孕育生命的大地中。

  • 7 Ashen 2020-09-01 18:52:24

    读邦巴尔的小说就像和一位成熟性感的女人幽会。她外表迷人,气质诱惑,想法让你捉摸不透。大多数时候她与你保持若即若离,当她意外地邀请你爬上她的闺床,你那空白的脑子里唯一的一点意识就是挤出自己的全部体力与她交媾,再挤一点,再一次,再挤一点。一个完美的情人就是你刚经历高潮疲惫不堪但马上想再搞一次,而一本完美的小说就是你刚读完马上就想回过头再读一遍,换一种节奏,换一种姿势,换一首背景音乐,期待读出新的刺激与愉悦。

  • 4 甘草披萨 2020-08-26 23:33:51

    兴许读完两个中篇以后,再回过头来读介绍作者邦巴尔的序言效果更好,会觉得写出这样小说的女人她曾为爱被捕过一点也不意外,当然反之亦然,如此决绝,如此丰沛而浓烈的情绪,我挚爱的鲁尔福继承的是她游走于生与死界限的“掌控”能力,就主旨而言还是区别很大的,也许邦巴尔有点像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门罗,捕捉幽微的女性心理,“操持那无穷无尽的琐碎营生”,就是死,也得“规规矩矩地死去”,那些旁人难以理解或是浑然不觉的属于女人的困顿压抑与痛苦,社会和家庭对女性的无形牢笼,都被准确地付诸笔端;以及再一次由衷地感慨,拉美作家都是一家人

  • 4 #暗蓝# 2020-08-23 15:42:56

    夏末读邦巴尔是很合适的。曾经如火的激情,仿佛轻轻触碰便会迸溅四溢,却终将被时间冷却,直至由冷冰冰的死亡凝成永恒。但死亡总有两次,一次是由生到死,另一次是彻底湮灭,“死者的死亡”。前者令人避之不及,后者却是死者的渴望。从这个角度来说,《最后的雾》写的只是前者,而《穿裹尸衣的女人》则经历了全部。

  • 4 Thoth 2020-10-10 00:28:12

    邦巴尔,天才,神女! 我好爱穿裹尸衣的女人,描写手法多样又精炼,情感如水,流入读者的身心。“她曾经历了生者的死亡过程,而现在,她渴望完完全全的湮灭,第二次死亡:死者的死亡。”拉美到底是怎样的地方,总是出优秀的超现实或者魔幻现实的文学作品,如梦如幻,亦真亦假。我甚至有时候觉得我和邦巴尔或者有些同样的母亲,我在她的文字中感受到了情感共鸣与生理共鸣。可否把你的天资借我几分,融入我的灵魂,让我能书写我这个时代的魔幻与真实。我在自己的第一篇短篇小说里,向她致敬。

  • 6 喜喜 2020-08-26 20:16:15

    读完之后想到了茨维塔耶娃,俄国诗人与智利作家,一样的因爱狂热,歇斯底里,甚至都为爱情开了枪。不同的是,相比茨维塔耶娃的炽热与刚烈,邦巴尔的文字带着一种南美特有的潮湿气息,浓雾,水汽,白纱,长辫,梦境,呓语...为爱痴狂的女人就站在雾气朦胧的街口,不知该去向何处。很喜欢女性作家描写这种极端而疯狂的爱,那种“自卑自贱,忍受侮辱并宽恕侮辱的爱“。受伤不要紧,被抛弃不要紧,重要的是有过爱的体验,这种体验就像暗夜里的一支火柴,短暂却明亮,美好到余生都可凭着这点温暖去面对支离破碎的生活。

  • 3 IWTKYLTDITM 2020-09-25 23:59:36

    值得称道的是前言中的温情...

  • 5 沙仑 2020-08-25 15:22:14

    跟大部分拉美小说给我的感觉很相似,浓郁的热带湿闷的忧郁,狂热,痴迷、梦幻的呓语。两篇小说都写女性狂热的爱,爱而得不到回应的痛苦和寂寞,女性的困境就在此,兜兜转转,出不去。作者在《穿裹尸衣的女人》中提出一个女人普遍的境遇:“男人们可以把他们的激情投入到其他事情中去,而女人的命运却是在一所收拾整齐的房子里,面对一块没有织完的毛毯,重温爱情的痛苦。”

  • 2 BluerElephant 2021-02-01 17:48:43

    第一个故事4.5星,第二个3星,是两个不同的译者翻译的,感觉第一个的用词就很优美,转折就很顺畅。

  • 2 Fantasy🌈 2020-08-22 16:21:49

    她曾经历了生者的死亡,现在她渴望死者的死亡。

  • 0 后浪 2020-09-01 14:02:53

    拉美文坛爆炸!被富恩特斯称为“我们所有人的母亲”的玛利亚·路易莎·邦巴尔代表作,博尔赫斯和聂鲁达盛赞,波拉尼奥推荐,深刻影响胡安·鲁尔福《佩德罗·巴拉莫》创作……一本“美洲永远不能遗忘之书”。

  • 3 百年孤读 2020-09-17 21:06:59

    在“最后的雾”中:幻爱似雾中风景,激情似人生灯火。轮廓越不清晰,爱情就越神秘动人;爱情越镜花水月,激情就越铁证如山。 在“裹尸衣”里,死亡既是生者对尘世最后的叹息,也是漫长的告别,更是一种融和的转生————从体内长出无数根系,纠结成网,让宇宙的脉动,万物的生息沿着这张网向你攀爬。

  • 1 ywbomhf 2021-04-08 16:58:18

    这个小说可能带有很多作者自传的意味,联想到作者的经历非常能理解。小说里“我”的嗔痴爱怨非常强烈自我,带有一些神经质和意识流。这种无法想象的生活通过书中看见可能也是读书的意义之一吧

  • 1 韧勉 2020-12-17 09:09:33

    本书乃拉美文学之母邦巴尔流传甚广的两篇代表作结集,邦巴尔的作品长于对女性内心渴望自由恋爱与内心独立的细节心理描写,以及影响或反映其内心波动的关键人物与本体的动作细节描写。作品对于细节场景的叙述立体又通透,却几乎不涉及任何历史、外部环境的叙述。故事主人公的叙述角度独特有趣,又与作者传奇的人生经历存在一定的关联。这种关联在本书的序言中有所介绍,序言由中国拉美文学研究会会长赵振江先生撰写,他指出本书译者段若川是其亡妻,本书最初翻译于90年代,彼时另一译者卜珊还是亡妻的硕士生与其联合译作,如今已是年轻有为的副教授。本书封面设计简约秀美,直击人心!

  • 1 不忆 2023-09-15 21:41:36 陕西

    太喜欢了。

  • 2 das Rätsel 2020-10-26 12:10:21

    比那不勒斯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