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1.21从武汉返乡临时起意带的,对传统对现代有了更深的了解,却也想到了那些不是从正常的“家”结构成长起来或者成年后不愿建立正常“家”结构的个体该如何释放自己的各种需要?
书店里随手翻了一下,除了一些不着边际的民哲级别的独立思考,观念史梳理的部分做的像本科生拿来交差的作业(概括文本大意加上几句口号式的感想)。当然作者完全可以争辩说这书不是观念史,他在写作的时候还有某种介入的企图等等,但在我看来,这只不过是更进一步地说明这了本书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时间上的错乱:一个当代读者很难不疑惑,作者究竟在对谁说话——答案只可能是,他不过是在自言自语,一种知识分子的auto affection以及与之伴随的自恋在这本书中达到了顶点。现在,我只能说,为了不闹出笑话,你哲淆人最好还是少想着当国师……
有详有略地读完了,梳理得很好,内容清晰简明,但我无法认同最终的观点 个体在家之中的依托作用固然重要,也是中国走出传统“家”观念的重要路径,但是若因此而把家作为中国人的本源性、本体论意义上的内容,则实际上与“平等”又有悖反。 如果我们在这么高的层次上理解家,则容易站在一种儒家的主流文化自我上对其他亚群体进行压迫。 这本书是近年的新书,既然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处在现代化时期并受全球化影响又面临后现代思潮,那么把家作为差异化的小共同体,赋予更多的包容,引入差异政治一类的原则,规避主流群体对亚群体产生的压迫,是否将更好?不成熟的观点,以后有机会的话再加讨论。
区分现代的与西方的,提出双重本体,指出没有文化传统支撑的现代性无法健康运行,既不回避现代价值(个体),又不放弃文明根基(家),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立论平正,经受了黑格尔哲学的洗礼,眼界宽阔。第一部分,区分个体权利与个体自律,首先确立个体权利,才能以个体自律制衡其蔽。第二部分,迂回西方,简要的思想史梳理,考察古希腊,亚亚确立西方家论的基本视角,婚姻、财产、教育,主奴、夫妇、子女。近代西方哲学消解家的基础地位,而突出个体本位。霍布斯-权利-契约;洛克-财产-个人化(劳动-人身延伸物);休谟斯密-亲情同情化-个体;卢梭-教育-自然化;康德-婚姻-法权;黑格尔,伦理性原则(家)与个体性原则(市民社会);列维纳斯。第三部分,生生,在世代之中生存,与海德格尔的此在相较。由家而天下一家。文明国家。
蓝图式设计,观点鲜明,论述平正,剖析优于重构,最期待的第七章《生生:在世代之中存在》没有想象中好,略车轱辘话来回说。指出现代的不等于西方的,五四既没有建立起“个体”又中止了对传统的反思,以及五四及新儒家大多没分清“个体权利”和“个体道德”的区别,真知灼见。尽管最后一部分稍稍有点弱,但是强悍的前两部分以及整体立意也撑得起五星了。
家庭的建立和繁衍离不开女性从身体到精神全方位的付出,尤其世代的传承是建立在“使用”女性的身体的基础上的,很不幸,作者完全忽视了女性在进入家庭后面临的困境,完全没有反思为什么当代女性更多强调个体化的价值而主动远离婚姻和家庭叙事,全文都在以一种父权视角试图建立一种“美好”而抽象的家庭,完全没有直面真正的“个体”与“家庭”之间的矛盾所在。本来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读的,看到后面发现成了反面教材。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这本书,需要写一个书评,编辑约的。问题不大,这本书梳理中西方“家”的观念,对我很有启发。作者的问题在于,语言不够凝练,征引文献不够规范。例如,征引胡适《非留学篇》还要转引,这没有必要。作者的见解与我同调。值得我细读。
自始至终都是试图抽象地对“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理想之家进行哲学重建,从未对“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展开经验反思;试图调和现代“个体为重”和儒家传统“亲亲为大”的“双重本体”立论逻辑不过是“儒家温情浪漫派”。论个体,区分现代基于“权利”个体与儒家基于“道德”个体之间的重大差异,是秉持现代立场对新儒家的重大推进,清醒而精彩;论家,将生生不息的生存论基础之“体”,与家族宗法机制化表达之“用”进行切割,力补新文化运动之弊,高明但无力。理想之家实际对个体有着极高的要求,试问:当原生家庭的成员缺乏德性成长的能力,又何来家的伦理完满?当个体在家庭间的关系无法摆脱(由经济、地位、观念等所造成的)权力不对称结构的实质,又谈何温情与照护?当家庭只剩下繁衍生息的生物性功能,又如何可抵御个体此在的虚无?
开头气魄宏大 后面后劲略显不足 但不失为目前引领中哲界最热的话题之一 亲亲 个人两大本体的说法颇为使人信服 但论证二者关系还要再进一步。学界关于传统家问题的探讨是和人伦问题的的讨论紧密相关的,与唐文明、吴飞等人研究可以互相参照。新时期能否以人伦为基础形成新的家的文明结构?这种结构又与个人权利为中心的西方架构如何沟通?家的问题就切中了问题实质,正如作者做说的,这是五四遗留的深刻洞见,关于家的生生的分析还需要进一步澄清,可能还需要一个形上学的论证否?像丁耘杨立华那样先立大本再考虑后面的建构实质上是以体系性的方式回应中哲无系统建构的说法,作者本人也说这是他哲学框架的一部分,希望与他们共学术成长的同时开启新的哲学发生之所。
孙笑川
孙更多地是在做比较哲学,对家的重建有一定想法和方向,属于blueprint,但建设实难,没有那么有冲击力,论述起来有的时候车轱辘话来回说。但对我来说“亲亲”作为本体以及“家”的本体论地位还是很有启发性,为这个enlightening的作用打个五星😊
又听一遍讲座,get到了目的主旨,以及在抵达目的地前努力勾连起整个哲学史中关于个体性、他者、世界关系的讨论。自己要补的课还好多呐!
孙老师牛逼,启发极大
还没读完就迫不及待,有些地方很精彩
是值得一看的,能获得一些insight。前面的调子起得很高,感觉后面没接住,越看越没劲。
批判康德主义者强调“道德自律”忽视“自然权利”还可以。
可以受到不少明亮果断的观点的启发,但不知是否是编排的问题,车轱辘话真的有点多,且作为论文合集读来没有单篇论文那般顺畅与惊艳。诚如作者在后记中的自谦,主攻西方哲学反过头来讲中国传统文化有些不适,不是很懂为啥一定要立个靶子进行对照、找漏洞,从而说明家的重要性。最后关于民族国家的论述,理想但掷地有声。
青年精神学习会上微信读书读毕
融汇东西的典范性著作。
> 论家
14 有用 Karl 2020-03-17 10:33:36
1.21从武汉返乡临时起意带的,对传统对现代有了更深的了解,却也想到了那些不是从正常的“家”结构成长起来或者成年后不愿建立正常“家”结构的个体该如何释放自己的各种需要?
20 有用 Ludwigsama 2021-07-08 17:04:19
书店里随手翻了一下,除了一些不着边际的民哲级别的独立思考,观念史梳理的部分做的像本科生拿来交差的作业(概括文本大意加上几句口号式的感想)。当然作者完全可以争辩说这书不是观念史,他在写作的时候还有某种介入的企图等等,但在我看来,这只不过是更进一步地说明这了本书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时间上的错乱:一个当代读者很难不疑惑,作者究竟在对谁说话——答案只可能是,他不过是在自言自语,一种知识分子的auto affection以及与之伴随的自恋在这本书中达到了顶点。现在,我只能说,为了不闹出笑话,你哲淆人最好还是少想着当国师……
18 有用 特殊塑料 2020-06-13 12:02:08
有详有略地读完了,梳理得很好,内容清晰简明,但我无法认同最终的观点 个体在家之中的依托作用固然重要,也是中国走出传统“家”观念的重要路径,但是若因此而把家作为中国人的本源性、本体论意义上的内容,则实际上与“平等”又有悖反。 如果我们在这么高的层次上理解家,则容易站在一种儒家的主流文化自我上对其他亚群体进行压迫。 这本书是近年的新书,既然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处在现代化时期并受全球化影响又面临后现代思潮,那么把家作为差异化的小共同体,赋予更多的包容,引入差异政治一类的原则,规避主流群体对亚群体产生的压迫,是否将更好?不成熟的观点,以后有机会的话再加讨论。
7 有用 输入昵称 2020-04-19 19:09:07
区分现代的与西方的,提出双重本体,指出没有文化传统支撑的现代性无法健康运行,既不回避现代价值(个体),又不放弃文明根基(家),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立论平正,经受了黑格尔哲学的洗礼,眼界宽阔。第一部分,区分个体权利与个体自律,首先确立个体权利,才能以个体自律制衡其蔽。第二部分,迂回西方,简要的思想史梳理,考察古希腊,亚亚确立西方家论的基本视角,婚姻、财产、教育,主奴、夫妇、子女。近代西方哲学消解家的基础地位,而突出个体本位。霍布斯-权利-契约;洛克-财产-个人化(劳动-人身延伸物);休谟斯密-亲情同情化-个体;卢梭-教育-自然化;康德-婚姻-法权;黑格尔,伦理性原则(家)与个体性原则(市民社会);列维纳斯。第三部分,生生,在世代之中生存,与海德格尔的此在相较。由家而天下一家。文明国家。
4 有用 忍冬 2020-05-06 18:33:37
蓝图式设计,观点鲜明,论述平正,剖析优于重构,最期待的第七章《生生:在世代之中存在》没有想象中好,略车轱辘话来回说。指出现代的不等于西方的,五四既没有建立起“个体”又中止了对传统的反思,以及五四及新儒家大多没分清“个体权利”和“个体道德”的区别,真知灼见。尽管最后一部分稍稍有点弱,但是强悍的前两部分以及整体立意也撑得起五星了。
5 有用 rebel_angel 2023-08-06 22:00:54 山西
家庭的建立和繁衍离不开女性从身体到精神全方位的付出,尤其世代的传承是建立在“使用”女性的身体的基础上的,很不幸,作者完全忽视了女性在进入家庭后面临的困境,完全没有反思为什么当代女性更多强调个体化的价值而主动远离婚姻和家庭叙事,全文都在以一种父权视角试图建立一种“美好”而抽象的家庭,完全没有直面真正的“个体”与“家庭”之间的矛盾所在。本来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读的,看到后面发现成了反面教材。
5 有用 1529 2020-07-16 20:37:24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这本书,需要写一个书评,编辑约的。问题不大,这本书梳理中西方“家”的观念,对我很有启发。作者的问题在于,语言不够凝练,征引文献不够规范。例如,征引胡适《非留学篇》还要转引,这没有必要。作者的见解与我同调。值得我细读。
7 有用 1N 2023-01-06 11:46:27 广东
自始至终都是试图抽象地对“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理想之家进行哲学重建,从未对“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展开经验反思;试图调和现代“个体为重”和儒家传统“亲亲为大”的“双重本体”立论逻辑不过是“儒家温情浪漫派”。论个体,区分现代基于“权利”个体与儒家基于“道德”个体之间的重大差异,是秉持现代立场对新儒家的重大推进,清醒而精彩;论家,将生生不息的生存论基础之“体”,与家族宗法机制化表达之“用”进行切割,力补新文化运动之弊,高明但无力。理想之家实际对个体有着极高的要求,试问:当原生家庭的成员缺乏德性成长的能力,又何来家的伦理完满?当个体在家庭间的关系无法摆脱(由经济、地位、观念等所造成的)权力不对称结构的实质,又谈何温情与照护?当家庭只剩下繁衍生息的生物性功能,又如何可抵御个体此在的虚无?
3 有用 折翼王 2022-11-19 08:10:41 陕西
开头气魄宏大 后面后劲略显不足 但不失为目前引领中哲界最热的话题之一 亲亲 个人两大本体的说法颇为使人信服 但论证二者关系还要再进一步。学界关于传统家问题的探讨是和人伦问题的的讨论紧密相关的,与唐文明、吴飞等人研究可以互相参照。新时期能否以人伦为基础形成新的家的文明结构?这种结构又与个人权利为中心的西方架构如何沟通?家的问题就切中了问题实质,正如作者做说的,这是五四遗留的深刻洞见,关于家的生生的分析还需要进一步澄清,可能还需要一个形上学的论证否?像丁耘杨立华那样先立大本再考虑后面的建构实质上是以体系性的方式回应中哲无系统建构的说法,作者本人也说这是他哲学框架的一部分,希望与他们共学术成长的同时开启新的哲学发生之所。
1 有用 Unmensch 2024-03-01 05:35:55 美国
孙笑川
2 有用 Yvette_S 2024-03-11 23:57:27 中国香港
孙更多地是在做比较哲学,对家的重建有一定想法和方向,属于blueprint,但建设实难,没有那么有冲击力,论述起来有的时候车轱辘话来回说。但对我来说“亲亲”作为本体以及“家”的本体论地位还是很有启发性,为这个enlightening的作用打个五星😊
1 有用 stella 2020-04-10 10:02:00
又听一遍讲座,get到了目的主旨,以及在抵达目的地前努力勾连起整个哲学史中关于个体性、他者、世界关系的讨论。自己要补的课还好多呐!
1 有用 绵宁 2020-12-30 09:00:08
孙老师牛逼,启发极大
1 有用 南有乔木 2020-06-20 15:50:37
还没读完就迫不及待,有些地方很精彩
1 有用 李北山 2021-11-01 22:38:38
是值得一看的,能获得一些insight。前面的调子起得很高,感觉后面没接住,越看越没劲。
0 有用 济贫院长正太喵 2021-11-26 19:37:58
批判康德主义者强调“道德自律”忽视“自然权利”还可以。
0 有用 Nymphhhh 2021-12-03 00:41:41
可以受到不少明亮果断的观点的启发,但不知是否是编排的问题,车轱辘话真的有点多,且作为论文合集读来没有单篇论文那般顺畅与惊艳。诚如作者在后记中的自谦,主攻西方哲学反过头来讲中国传统文化有些不适,不是很懂为啥一定要立个靶子进行对照、找漏洞,从而说明家的重要性。最后关于民族国家的论述,理想但掷地有声。
0 有用 懒五更 2022-01-05 16:02:38
青年精神学习会上微信读书读毕
0 有用 汪程超 2022-01-18 12:07:33
融汇东西的典范性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