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女人,作为性别为女的人,生育只是一项权利而非义务,自由与勇气,一场值得称颂的冒险。
成为母亲,是一个选择,因为它首先是一个问题,问题的答案不止关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看待生而为人这件事,更关乎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成为母亲,意味着选择把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意味着明明知道生的归宿必然是死,知道生的艰辛、活的困难,仍选择相信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相信爱不必然成为负担枷锁,不必然成为情感勒索,它可以是自由的、独立的,正如一个母亲和她的孩子之间的爱。一个女孩变成女人的标志,大概就是从她的心里诞生了那个未出生的孩子开始,她开始想象一个母亲的角色,开始发出疑问:成为母亲,意味着什么。
为人父母之前,应该耐心读读这本书。如果母亲都曾给未出世的孩子写过这样一封信,那么人生尝受的种种喜悲,都可接纳,不怀怨恨。存在总胜过虚空一场,父母也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庇护孩子远离险恶歧途。“人类的母亲和其他任何动物的母亲都不一样,这恰恰是因为她是一个女人。当我说‘女人’的时候,指的是一个性别为女性的人,受过教育、聪慧,在社会生活和公民生活的任何层面上都拥有和男性同等的权利。”
害怕、恐惧、期待、快乐、愤怒、忧虑、悲伤、绝望……我一会儿是她的孩子,一会儿是她自己,我仿佛也跟着她一起反复无常、歇斯底里了。 这本书太棒了,她所有的疑虑和担心都应该是在我们决定怀孕、决定赋予一个新生命之前应当考虑到的。我常常就觉得在做一个决定之前一定要预判这一决定将会带来的后果,结婚也好,怀孕也罢。她带着我让我感受了一次怀孕的焦虑与不安,但又幸福于养育生命的过程,也许每个女孩看完之后都会对自己原先的决定做出或多或少的修正吧。 这不仅仅是一封写给她未出生孩子的信,也是写给她自己的信,更是写给所有女性的信啊。
读到几度落泪。作为一个反复怀疑生命的意义的人,我在要不要成为一个母亲中挣扎犹豫了太久太久,我不确定把一个未经许可的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算不算爱,也不明白我到底做个怎样的女人,才算对得起自己。读完释然了很多,生命的意义不是死亡,而是为了创造善良,美好和爱。我现在应该可以成为一个坦然的母亲了。
好似我们所缺失的与母亲的对话
她想了这么多,挣扎了这么多,思辨了这么多,怎么能说她冷酷?
虽然有些观点不是很认同,但疑惑和痛苦表述得实在诚恳直白。
生育:一场参赛者被哄骗入场的恐怖故事,结局必然走向个体性被逐步蚕食或沉没。 童话故事非常适合青春期少女(男)阅读,月尘和胎儿都很美,世界会记得你来过,也感谢你消失在我的世界中。
【柒书坊好书榜】1、理解这部作品,需要先了解法拉奇这个人物,她的人生有多强悍,这部作品展现的内心世界就有多脆弱,人的情感往往是对称分布的;2、但新版附录中的访谈明确指出,这并不是一部自传性质的作品,法拉奇个人的经历只是这部作品的起点,她不断在内心世界的真实和想象之间折返,从而才构成了这部作品的张力;3、成为一个整全的人意味着保全自己的界限,成为母亲意味着界限的打破,但这又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整全”,这组矛盾遍布全书,《审判》前后几章将其推向高潮;4、作品无意为这种矛盾提供出路,它只能“让人看得更清楚”,其实若是真有出路,也不过是“无罪之人方可审判他人”;5、法拉奇的冷静、困惑与强硬,似乎与写那不勒斯四部曲的费兰特之间构成了某种传承,在莉拉身上,依稀可以看到这位母亲的影子。
太喜欢法拉奇锋芒、批判,细腻而柔中带刚的笔风了。女人为何要让一个孩子降生于世?在猜测孩子性别时谈到的男女问题引人深思:“家庭”和“母爱”,是否仅仅是人类为了生命繁衍而创造出的巨大骗局?以及剖析在极度不友好的社会环境下未婚母亲对孕育生命的焦灼、“两个命运交织的陌生人”这个比喻、对孕母是否有身体自主权的讨论…最后对审判情节的描写极为震撼。这本书无关“母性光辉”,更关乎的是女性权利。
概述:我想生你-堕胎-生你-堕胎...
一本薄薄的书,包含了很多感情。虽然没有为人母,但引起了诸多共鸣,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
适合启蒙,关于母亲和孩子我只能以ta者的心情去体会,那种孕育和生命紧密相连的感觉只能理解却无法感同身受。当然这本书不仅是给母亲和孩子的书,还是关于女性在这个世界生存的艰难和困苦。“几千年来,你们把你们的言语、行动的戒律、你们的压迫强加于我们。几千年来,你们玩弄我们的肉体,却什么也不肯给我们。几千年来,你们强迫我们沉默无争,又把母亲的苦役加给我们。你们希望每个女人都成为母亲。你们要去每个女人都是你们的母亲,即使她是你们的女儿。你们说我们没有你们那发达的肌肉,于是你们就以此剥削我们,甚至让我们给你们擦皮鞋。你们说我们没有你们那样精明的头脑,于是你们就此贬损我们的智慧,甚至让我们管理你们带回去的薪水。长不大的小孩,就是到老,你们还是小孩,孱弱、懒惰的习性教你们总是需要喂养洗刷侍候提醒安慰和护卫。”
法拉奇在这里执着又矫情。生而为人,她事实上羡慕着有孩子的女人。 ps:人生的负累重重压境,这就是大家都不想结婚生娃,最终只剩老不死的原因了。
明白当初为什么弃听了,读完全篇也没有爱上它。宇航员们曾评价她人格分裂,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不建议未生育的女孩子看,有可能会误入歧途。就像她自己承认的那样,这也不是什么女权主义的书,只是她自己自我折磨痛苦的表达,是事无巨细地体现一个女人游移不定,思想反复斗争的过程,一个反复碾碎面包屑的过程。也看了邓选她采访的文章,并不觉得她的提问有什么单刀直入,她的问题都是她的疑惑,邓逐一解惑。他把中国当时相关的问题都想透彻了,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所以,无论怎么提问,他都可以对答如流。霍梅尼会在她的提问面前失态,只能说明有些问题以他的宗教思想解答不了。
很神奇,阅读时以为是写实,非常不适,读到最后才知道是虚构,不适消失了。神奇之处在于明明很现实,但如果出自一个真正的孕者我又无法接受,多么矛盾。总之还是不建议孕妇阅读
看到最后说是源于想象的故事,但是写得太真实了,那种心态,期待又害怕,痛苦和困惑,想要又不想要,失去后又后悔,最后悲伤绝望乃至一同死去。最后还是落脚于“生命不死”,有一些薄弱。 “难道虚无会比痛苦更可取吗?即使我在为我的失败、幻灭和挫折哭泣时,我也坚信痛苦远远胜过虚无。” “事实上,男女之别可以简化为,在一个人的体内能与不能孕育出另一个生命。心灵和大脑没有性别之分,行为亦然。” 三个寓言故事,弱肉强食、贫富差距、明天不会更好。 “你已经死去。我恐怕也要死了。可这已无关紧要。因为生命不死。” “如果每个人都能意识到,无论对子女还是伴侣而言,被爱都不代表被别人拥有,人类将会更加自由,也会更加聪明。”
以为是她的亲身经历,看的时候惊异于她对怀孕情绪起伏的真实描述,地狱或天堂,毁灭或希望,肮脏或美好。看到最后才知道并不完全是她的亲身经历,就更佩服她强大的共情力和深刻的思考。“生存即暴力”“女性永远是付出代价的一方”。
这位母亲教给女儿的,不是隐忍、不是温顺去纵容任何一个谁践踏她带来这个世界上的珍贵的女儿,而是教女儿誓死捍卫自己: “学会保护你自己,学会敏捷而强壮,学会把别人从露台上扔下去。”
>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
218 有用 星期五的小砂糖 2020-03-26 11:25:36
女人,作为性别为女的人,生育只是一项权利而非义务,自由与勇气,一场值得称颂的冒险。
75 有用 云淡风不清 2020-04-12 00:51:45
成为母亲,是一个选择,因为它首先是一个问题,问题的答案不止关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看待生而为人这件事,更关乎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成为母亲,意味着选择把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意味着明明知道生的归宿必然是死,知道生的艰辛、活的困难,仍选择相信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相信爱不必然成为负担枷锁,不必然成为情感勒索,它可以是自由的、独立的,正如一个母亲和她的孩子之间的爱。一个女孩变成女人的标志,大概就是从她的心里诞生了那个未出生的孩子开始,她开始想象一个母亲的角色,开始发出疑问:成为母亲,意味着什么。
81 有用 bird 2020-03-14 17:20:19
为人父母之前,应该耐心读读这本书。如果母亲都曾给未出世的孩子写过这样一封信,那么人生尝受的种种喜悲,都可接纳,不怀怨恨。存在总胜过虚空一场,父母也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庇护孩子远离险恶歧途。“人类的母亲和其他任何动物的母亲都不一样,这恰恰是因为她是一个女人。当我说‘女人’的时候,指的是一个性别为女性的人,受过教育、聪慧,在社会生活和公民生活的任何层面上都拥有和男性同等的权利。”
46 有用 别跟我说话 2020-04-25 10:35:35
害怕、恐惧、期待、快乐、愤怒、忧虑、悲伤、绝望……我一会儿是她的孩子,一会儿是她自己,我仿佛也跟着她一起反复无常、歇斯底里了。 这本书太棒了,她所有的疑虑和担心都应该是在我们决定怀孕、决定赋予一个新生命之前应当考虑到的。我常常就觉得在做一个决定之前一定要预判这一决定将会带来的后果,结婚也好,怀孕也罢。她带着我让我感受了一次怀孕的焦虑与不安,但又幸福于养育生命的过程,也许每个女孩看完之后都会对自己原先的决定做出或多或少的修正吧。 这不仅仅是一封写给她未出生孩子的信,也是写给她自己的信,更是写给所有女性的信啊。
40 有用 fatinah 2020-04-27 13:08:39
读到几度落泪。作为一个反复怀疑生命的意义的人,我在要不要成为一个母亲中挣扎犹豫了太久太久,我不确定把一个未经许可的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算不算爱,也不明白我到底做个怎样的女人,才算对得起自己。读完释然了很多,生命的意义不是死亡,而是为了创造善良,美好和爱。我现在应该可以成为一个坦然的母亲了。
22 有用 Rorkcdmstptkd 2020-03-28 14:18:56
好似我们所缺失的与母亲的对话
18 有用 兔子的JIO 2020-03-29 11:23:20
她想了这么多,挣扎了这么多,思辨了这么多,怎么能说她冷酷?
10 有用 22 2020-05-13 10:59:13
虽然有些观点不是很认同,但疑惑和痛苦表述得实在诚恳直白。
11 有用 言且身 2021-07-25 04:39:26
生育:一场参赛者被哄骗入场的恐怖故事,结局必然走向个体性被逐步蚕食或沉没。 童话故事非常适合青春期少女(男)阅读,月尘和胎儿都很美,世界会记得你来过,也感谢你消失在我的世界中。
6 有用 #暗蓝# 2020-05-08 15:33:43
【柒书坊好书榜】1、理解这部作品,需要先了解法拉奇这个人物,她的人生有多强悍,这部作品展现的内心世界就有多脆弱,人的情感往往是对称分布的;2、但新版附录中的访谈明确指出,这并不是一部自传性质的作品,法拉奇个人的经历只是这部作品的起点,她不断在内心世界的真实和想象之间折返,从而才构成了这部作品的张力;3、成为一个整全的人意味着保全自己的界限,成为母亲意味着界限的打破,但这又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整全”,这组矛盾遍布全书,《审判》前后几章将其推向高潮;4、作品无意为这种矛盾提供出路,它只能“让人看得更清楚”,其实若是真有出路,也不过是“无罪之人方可审判他人”;5、法拉奇的冷静、困惑与强硬,似乎与写那不勒斯四部曲的费兰特之间构成了某种传承,在莉拉身上,依稀可以看到这位母亲的影子。
8 有用 Lottie 2021-04-13 08:21:01
太喜欢法拉奇锋芒、批判,细腻而柔中带刚的笔风了。女人为何要让一个孩子降生于世?在猜测孩子性别时谈到的男女问题引人深思:“家庭”和“母爱”,是否仅仅是人类为了生命繁衍而创造出的巨大骗局?以及剖析在极度不友好的社会环境下未婚母亲对孕育生命的焦灼、“两个命运交织的陌生人”这个比喻、对孕母是否有身体自主权的讨论…最后对审判情节的描写极为震撼。这本书无关“母性光辉”,更关乎的是女性权利。
12 有用 管理員 2020-05-08 04:12:50
概述:我想生你-堕胎-生你-堕胎...
2 有用 暴暴bobo 2020-03-31 23:58:33
一本薄薄的书,包含了很多感情。虽然没有为人母,但引起了诸多共鸣,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
5 有用 巨米雨 2020-05-07 21:47:43
适合启蒙,关于母亲和孩子我只能以ta者的心情去体会,那种孕育和生命紧密相连的感觉只能理解却无法感同身受。当然这本书不仅是给母亲和孩子的书,还是关于女性在这个世界生存的艰难和困苦。“几千年来,你们把你们的言语、行动的戒律、你们的压迫强加于我们。几千年来,你们玩弄我们的肉体,却什么也不肯给我们。几千年来,你们强迫我们沉默无争,又把母亲的苦役加给我们。你们希望每个女人都成为母亲。你们要去每个女人都是你们的母亲,即使她是你们的女儿。你们说我们没有你们那发达的肌肉,于是你们就以此剥削我们,甚至让我们给你们擦皮鞋。你们说我们没有你们那样精明的头脑,于是你们就此贬损我们的智慧,甚至让我们管理你们带回去的薪水。长不大的小孩,就是到老,你们还是小孩,孱弱、懒惰的习性教你们总是需要喂养洗刷侍候提醒安慰和护卫。”
3 有用 惜_朝 2020-06-06 22:22:23
法拉奇在这里执着又矫情。生而为人,她事实上羡慕着有孩子的女人。 ps:人生的负累重重压境,这就是大家都不想结婚生娃,最终只剩老不死的原因了。
4 有用 哎哟 2022-12-18 09:15:06 河南
明白当初为什么弃听了,读完全篇也没有爱上它。宇航员们曾评价她人格分裂,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不建议未生育的女孩子看,有可能会误入歧途。就像她自己承认的那样,这也不是什么女权主义的书,只是她自己自我折磨痛苦的表达,是事无巨细地体现一个女人游移不定,思想反复斗争的过程,一个反复碾碎面包屑的过程。也看了邓选她采访的文章,并不觉得她的提问有什么单刀直入,她的问题都是她的疑惑,邓逐一解惑。他把中国当时相关的问题都想透彻了,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所以,无论怎么提问,他都可以对答如流。霍梅尼会在她的提问面前失态,只能说明有些问题以他的宗教思想解答不了。
1 有用 vergessen 2023-09-03 03:53:34 上海
很神奇,阅读时以为是写实,非常不适,读到最后才知道是虚构,不适消失了。神奇之处在于明明很现实,但如果出自一个真正的孕者我又无法接受,多么矛盾。总之还是不建议孕妇阅读
2 有用 张朔之 2023-11-16 18:37:07 上海
看到最后说是源于想象的故事,但是写得太真实了,那种心态,期待又害怕,痛苦和困惑,想要又不想要,失去后又后悔,最后悲伤绝望乃至一同死去。最后还是落脚于“生命不死”,有一些薄弱。 “难道虚无会比痛苦更可取吗?即使我在为我的失败、幻灭和挫折哭泣时,我也坚信痛苦远远胜过虚无。” “事实上,男女之别可以简化为,在一个人的体内能与不能孕育出另一个生命。心灵和大脑没有性别之分,行为亦然。” 三个寓言故事,弱肉强食、贫富差距、明天不会更好。 “你已经死去。我恐怕也要死了。可这已无关紧要。因为生命不死。” “如果每个人都能意识到,无论对子女还是伴侣而言,被爱都不代表被别人拥有,人类将会更加自由,也会更加聪明。”
2 有用 口贝 2024-01-09 17:22:08 湖南
以为是她的亲身经历,看的时候惊异于她对怀孕情绪起伏的真实描述,地狱或天堂,毁灭或希望,肮脏或美好。看到最后才知道并不完全是她的亲身经历,就更佩服她强大的共情力和深刻的思考。“生存即暴力”“女性永远是付出代价的一方”。
1 有用 野柚子Timo 2023-11-25 20:05:05 广东
这位母亲教给女儿的,不是隐忍、不是温顺去纵容任何一个谁践踏她带来这个世界上的珍贵的女儿,而是教女儿誓死捍卫自己: “学会保护你自己,学会敏捷而强壮,学会把别人从露台上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