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译者: 王献
出版年: 2020-7
页数: 184
定价: 48.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53518510
内容简介 · · · · · ·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命运是否早已被宣判?”
.
当代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传》作者
迪迪埃·埃里蓬切身之作
出版后即在《世界报》《自由报》等知名报刊引发热议
.
一部引发强烈共鸣的自我剖析之作
一部探讨底层民众成长困境的社会批判之作
.
著名知识分子如何与原生阶层 和解?
不再将问题归咎于家人与心理创伤
而在教育制度、阶级差异中反思社会对人的塑造
.
这是“一场自己改变自己的劳作”
却在为更多贫困者寻找反抗的可能
🐜 编辑推荐
◎享誉国际的当代著名思想家,反思自身出身背景和成长轨迹
作者为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已出版十几种著作,多部作品被认可为经典,也包括此书。这本书介于坦白和反思之间,既是一部个性化的学术著作,也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出身背景和成长经历讲述的故事,在研究者眼中是学术讨论,在普通读者眼中,是深入浅出、令人...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命运是否早已被宣判?”
.
当代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传》作者
迪迪埃·埃里蓬切身之作
出版后即在《世界报》《自由报》等知名报刊引发热议
.
一部引发强烈共鸣的自我剖析之作
一部探讨底层民众成长困境的社会批判之作
.
著名知识分子如何与原生阶层 和解?
不再将问题归咎于家人与心理创伤
而在教育制度、阶级差异中反思社会对人的塑造
.
这是“一场自己改变自己的劳作”
却在为更多贫困者寻找反抗的可能
🐜 编辑推荐
◎享誉国际的当代著名思想家,反思自身出身背景和成长轨迹
作者为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已出版十几种著作,多部作品被认可为经典,也包括此书。这本书介于坦白和反思之间,既是一部个性化的学术著作,也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出身背景和成长经历讲述的故事,在研究者眼中是学术讨论,在普通读者眼中,是深入浅出、令人共鸣的回忆录。目前该书已由德国著名导演托马斯·奥斯玛雅(Thomas Ostermeier)改编为同名戏剧。
◎关注阶级固化问题和边缘群体,以实际案例为依据为努力生活而奋力抗争的人发声
父亲死后,作者回到阔别三十年的家乡兰斯(Reims),并重新反思了自身过往经历、家乡及其周边地区的境况。从家人、家乡工人阶级民众的生活,女性长辈被剥夺的权利,到兰斯这一区域的被边缘化,相对主流文化而存在的“亚文化”……迪迪埃·埃里蓬关注的是阶级壁垒中下平民阶层的生活,是“被侮辱和损害的人”,是使他们获得“启蒙”的可能。
◎反思学校教育在社会对人的塑造中扮演的角色,致力于审视教育系统施加的社会指令
从父辈的教育经历到自己的教育经历,埃里蓬致力于冷静反观学校教育与社会秩序的“合谋”。从大批辍学的孩子,到无法融入校园文化而反叛、加入“亚文化”群体的孩子,埃里蓬说:“教师们已经尽其所能!……他们能改变的东西太少了。”学校是社会的战场之一,阶级的壁垒也存在于校园文化之中,埃里蓬致力于打破隔阂,探寻新的可能。
◎从“小家庭”到“大世界”,剖析了权力与抵抗的多种形式
从因无法完成学业而懊怒一生的母亲,有暴力倾向、总是大喊大叫的父亲,到把孩子们丢给孤儿院的外祖母,作者重新理解了家人的处境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原因。由此,他也看到了家乡误入犯罪歧途的青少年、在阶层固化中放弃学业的工人们……社会如何塑造着底层民众,底层民众又是如何屈从的?作者试图剖析塑造和屈从的机制,重新理解他曾厌恶和逃离的人。
◎结合现实,深入浅出地消化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的理论和思想
喜欢让-保罗·萨特、皮埃尔·布尔迪厄、米歇尔·福柯的读者将会深感亲切,因为作者会满怀激情地讲述自己是如何被他们鼓舞的,他们的理论也将与作者所经历的社会现实融合在一起,产生新的生发点。
.
🐜 内容简介
《回归故里》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结合自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反思性社会学著作。父亲去世后,作者迪迪埃·埃里蓬决定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兰斯,重新了解他最初诞生的社会阶层和那群他已经告别三十年的人。他重返过去,回顾家族的历史,回忆童年时身处的工人阶级阶层,回溯了他如何从工人家庭的穷孩子成为法国著名的知识分子……
在这场极为内在又颠覆的心灵之旅中,作者思考了社会阶层、学校教育、身份建立等一系列主题,通过梳理集体决定论中不同个体的命运轨迹,剖析了不同社会环境下,人的“个人选择”是如何被影响、被决定的。
.
🐜 名人和媒体推荐
《回归故里》是一部引人入胜、充满勇气的作品,讲述一位法国著名作家如何使复杂的、时常冲突的社会身份与精神身份交汇在一起。
——利奥·贝尔萨尼(Leo Bersani)
这是一本扣人心弦的书,关于压抑,关于抛弃自己的出身,关于重获平衡。
——《美国艺术》
埃里蓬总是会回到他所说的发现心灵生命的“奇迹”中。“毕竟,”他指出,“人们应该学习,阅读令人愉快,书是你能够热爱的东西——这些态度并不是普遍的,实际上与社会条件以及你的出身背景密切相关。”我们这些足够幸运,从小时候开始就能拥有这些的人只能向他致敬。
——《卫报》
“我曾经以为,”迪迪埃·埃里蓬说,“人们可以远离家庭独自生活,可以忘却个人历史以及那些生养自己的人,重新创造自己”——在回顾了那段逝去的历史,并心怀敬畏地对那些他曾经背离的人们致以敬意之后,作者用这段颇具美感的文字陈述着这样一个事实:背离家庭与过去是永远无法彻底实现的。或许真正的“回归故里”并不存在,但至少让我们努力“与自己,以及那个被我们抛下的世界和解”。
——《世界报》
作者简介 · · · · · ·
迪迪埃·埃里蓬(Didier Eribon,1953—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思想史家,法国亚眠大学哲学人文科学学院教授,美国伯克利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客座教授,在哲学、文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已出版十几种著作,很多作品被认可为经典,如《米歇尔·福柯传》《回归故里》《少数派道德》《逃脱精神分析》《亦近,亦远——列维-斯特劳斯谈话录》等,被国际公认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目录 · · · · · ·
二
三
四
五
终章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阅读这位肤浅而喜欢说教的教授所作的几篇毫无层次和亮点的文章时,我看到了这句话:“如果我努力回忆自己在学习社会学之前是否产生了阶级意识,我几乎回忆不起来,而这并不是因为年代久远导致的记忆模糊;换句话说,我不认为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一定认为自己从属于社会之中某个既定的,被称为阶级的群体。社会阶层无疑客观存在,但阶级成员的阶级意识并不一定存在。 我认为资产阶级出身的儿童缺乏阶级归属意识是可能的。统治阶级意识不到自己属于某个特定群体(就如同白人不能意识到自己属于白人群体,异性恋不能意识到自己属于异性恋群体)。因而,这段评论也展示出它的真实面貌:属于特权阶级的作者天真地承认自己在接触社会学之前没有阶级意识,而这件事本身恰恰展示了他的社会身份。我只见过这位人物一面见到他后我立刻觉得反感。我讨厌他虚伪的笑容和柔和的声音,他用这种方式展示着自己的沉着、理性,但归根结底无非是展示着他作为资产阶级所拥有的丰厚的物质条件和成熟稳重的思维方式。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7页 -
我是很久之后オ明白,我们家对艺术没什么兴趣,对基督教艺术更是如此。我是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才第一次走进这座教堂。对于艺术的品味需要学习。我学习了。这是自我再教育的一部分,这种自我再教育几乎就是完全改变自己,只有完成它,我才能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社会阶级一一才能远离我过去的一切。无论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对于艺术作品的喜好或者对一切文学艺术的喜好总是会让一个人显得更高级,这种高级是通过与那些没有机会接触艺术品的人相比较而实现的。艺术爱好者的这种“高级”,指与其他人在自我构成上的差别,指人们对自己的眼光与对其他人(那些“没文化”的、“低等”阶级的人)眼光的迥异。在我后来作为“文化人”的生活中,当我参观一个展览,或是听一场音乐会,或是观看一场歌剧表演时,有无数次,我观察到那些热衷于“高雅”文化活动的人们从这些行为中获得了如此多的自我满足感和优越感,这种满足感和优越感展现于他们永远不会放下的神秘微笑,还有他们克制的肢体动作,还有他们作为艺术行家以及有钱人的讲话方式…所有这些都表达了一种对于自身社会身份的愉悦感,他们属于优越的阶级,他们可以通过欣赏“高雅”艺术来炫耀自己。这样的场景总是让我觉得惊恐,然而我依旧努力让自己变得和他们更加相像,让自己看起来出生于这样的阶级,努力像他们一样,在欣赏艺术的场合表现出轻松自如的神态。 (查看原文)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回归故里"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回归故里"的人也喜欢 · · · · · ·
回归故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12 条 )
-
哭之笑之 (君子不器。)
在阅读这位肤浅而喜欢说教的教授所作的几篇毫无层次和亮点的文章时,我看到了这句话:“如果我努力回忆自己在学习社会学之前是否产生了阶级意识,我几乎回忆不起来,而这并不是因为年代久远导致的记忆模糊;换句话说,我不认为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一定认为自己从属于社会之中某个既定的,被称为阶级的群体。社会阶层无疑客观存在,但阶级成员的阶级意识并不一定存在。 我认为资产阶级出身的儿童缺乏阶级归属意识是可能的。统... (7回应)2020-07-11 19:33:14 46人喜欢
在阅读这位肤浅而喜欢说教的教授所作的几篇毫无层次和亮点的文章时,我看到了这句话:“如果我努力回忆自己在学习社会学之前是否产生了阶级意识,我几乎回忆不起来,而这并不是因为年代久远导致的记忆模糊;换句话说,我不认为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一定认为自己从属于社会之中某个既定的,被称为阶级的群体。社会阶层无疑客观存在,但阶级成员的阶级意识并不一定存在。 我认为资产阶级出身的儿童缺乏阶级归属意识是可能的。统治阶级意识不到自己属于某个特定群体(就如同白人不能意识到自己属于白人群体,异性恋不能意识到自己属于异性恋群体)。因而,这段评论也展示出它的真实面貌:属于特权阶级的作者天真地承认自己在接触社会学之前没有阶级意识,而这件事本身恰恰展示了他的社会身份。我只见过这位人物一面见到他后我立刻觉得反感。我讨厌他虚伪的笑容和柔和的声音,他用这种方式展示着自己的沉着、理性,但归根结底无非是展示着他作为资产阶级所拥有的丰厚的物质条件和成熟稳重的思维方式。 引自第67页 7回应 2020-07-11 19:33:14 -
拉康在一次他的“讲座”(Séminaire)中说得极好,他说,父亲去世之后,下一代(至少是儿子)会感受到一种焦虑:在通往死亡的道路上,他成了孤独的排头兵。 相较于观看现实中活生生的他们,观看老照片似乎更能让我们立刻把眼前的人物看作社会体和阶级成员,这个过程总是令观者恍惚。而照片作为“纪念品”,还可以轻松地把个人(也就是此刻的我)带回到他原来的家庭,并将他与曾经扮演的社会角色捆绑起来。浮现在老照片上的私人...
2020-12-22 16:46:14 33人喜欢
拉康在一次他的“讲座”(Séminaire)中说得极好,他说,父亲去世之后,下一代(至少是儿子)会感受到一种焦虑:在通往死亡的道路上,他成了孤独的排头兵。
相较于观看现实中活生生的他们,观看老照片似乎更能让我们立刻把眼前的人物看作社会体和阶级成员,这个过程总是令观者恍惚。而照片作为“纪念品”,还可以轻松地把个人(也就是此刻的我)带回到他原来的家庭,并将他与曾经扮演的社会角色捆绑起来。浮现在老照片上的私人生活情节,甚至是隐私,将我们重新带回到那个曾经从属的、小小的社会空间,它让我们时时刻刻意识到自己所属的阶级;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最为个人化的、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却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在整个社会的历史样貌中所处的位置(就好像个人的历史总是无法脱离社会的历史与形态;这部分我们曾置身其中的社会历史与形态,是我们体内最深层的真相之一,虽然我们未必能清醒地意识到它的存在)。
人们如此地执着于自己对他人的憎恨,我猜原因之一便是,他们知道一旦憎恨消失,痛苦就会袭来。
吉勒·德勒兹在他的《吉勒·德勒兹的ABC》中提到,“左派”就是“首先感知整个世界”,“关注未来会发生的事”(他们认为第三世界的问题比自己所居住的小区中的问题更为紧迫),而“非左派”则相反,会把关注点放在他们所生活的社区以及国家上。德勒兹的解读与我父母的情况刚好相反:对于平民阶级、工人阶级,投靠左派首先是因为他们想要改变自己每天都要遭受的不公待遇。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抗议,而不是建立在一个宏大观念之上的政治规划。
每个层次中的人对于自己可能达到的高度以及可以追求的目标有着截然不同的想象:他们知道,有另外一种可能性的存在,但那存在于一个无法靠近的、遥远的世界,所以即使他们知道自己无法获得某种被其他社会空间中的人视作理所应当的东西,他们也不会有被剥夺和被排斥的感受。
这种资产阶级对于走出家门、与男工人一起工作的平民阶级妇女的看法,许多工人阶级的男性是认同的,他们并不想丧失这每天几个小时对配偶的掌控,因为妇女的解放会给他们带来夹杂着羞耻的恐惧。
在战败、被占领的时代过去之后,通过惩罚那些不守妇道的女人(的确如此的,以及被猜测如此的)并重新肯定男性对于女性的控制权,国家得以重振雄风。
我们总是希望拥有一个光辉荣耀的家庭,无论是哪方面的荣耀。但我们不能改变过去,我们至多可以思考:如何处理自己与这段屈辱史的关系?当我们不情愿地,同时无论如何不得不接受这段家族历史时,我们如何面对这骇人的过去?
阶级之间互不通婚的规律与教育制度中的规律一样强大。
在工人阶级的世界中,夫妻及家庭结构一直以来——在任何时代——都充斥着复杂、多样、中断、重组、多次重组等情况(姘居情侣、在多个家庭中交替生活的孩子,以及各自尚未离婚就开始同居的半路夫妻等类似情况屡见不鲜)。
我之所以想要摆脱我的阶级和家庭(很长时间内,我对家庭、伴侣、稳定关系、共同生活这样的概念唯恐避之不及),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从小就见证了夫妻暴力——日复一日的言语冲突、大喊大叫、疯疯癫癫。
如果一种政治观念对于它所解读的群体的真实生活毫不关心,还因为他们不符合它的想象而批评他们,这是一种怎样的政治观念?无论如何,应该改变这种叙述,改变它的单一性,增加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并且将历史事实重新放入其中。
我之所以满足于感叹“真实的阶级”与“幻想的阶级”之间的差距,或者被边缘化的工人是如何没有阶级意识,那是因为这个具有“革命性”的政治观点可以掩盖我对于我的父母、我的家庭,以及我逃离家庭的渴望在社会层面上的意义。我年轻时的马克思主义倾向便是我抹去社会身份的途径:我颂扬“工人阶级”,借此在更大程度上远离真实的工人阶级。在阅读马克思和托洛茨基时,我相信人民的先锋性。我进入了特权阶级的世界,也就是那些有兴趣拜读马克思和托洛茨基的人的世界,走进了他们的历史观和主体化的方式。我对萨特关于工人阶级的论述十分着迷,却讨厌我身处的这个工人阶级,这个限制我视野的工人阶级。
如果说,人们拥有的社会财富首先应该由人们所维系的、可调动的家庭关系构成的话,可以说我的人生轨迹(以及其间我与家人关系的断裂)让我变得身无分文,甚至负债累累:我所经历的不是对家庭关系的维护,而是抹杀它们。
一旦我们开始用俄狄浦斯情节来解释这一切,我们就很难用社会的和政治的眼光来看待这一主体化的过程了:一出家庭情节剧就会取代实际上存在的历史和地理(城市的)因素,也就是社会阶层的因素。
我不认为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一定认为自己从属于社会之中某个既定的,被称为阶级的群体。社会阶层无疑客观存在,但阶级成员的阶级意识并不一定存在。
当我们属于平民阶级时,我们很容易发现阶级的存在。日常生活的艰辛每时每刻都在提醒着他们自己的阶级归属,更何况我们可以看到其他阶级的生活条件与自己的差距。当我们看到他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与我们是如此不同时,我们怎么会意识不到自己的身份呢?
对于艺术作品的喜好或者对一切文学艺术的喜好总是会让一个人显得更高级,这种高级是通过与那些没有机会接触艺术品的人相比较而实现的。艺术爱好者的这种“高级”,指与其他人在自我构成上的差别,指人们对自己的眼光与对其他人(那些“没文化”的、“低等”阶级的人)眼光的迥异。
最重要的是感到自己和这个群体被代表了,哪怕这种代表是不完整、不完美的,也就是说,他们通过支持一些人,从而感到自己也被支持了,他们通过投票,通过那一果断的投票行为,感到自己在政治生活中存在并拥有一席之地。
我选择了与平民阶级崇尚男子气概的价值观念相斥的文化归属。因为这是一种“区隔”自己的方式,也就是让自己变得与他人不同,与他人保持距离,建立一种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距,归属于青年同性恋、尤其是出身平民阶级的青年同性恋文化,这是一种给自己的“特殊”之处找到依靠和意义的主体化方式,它使得人们可以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打造一种有别于相同阶级人群的行事方式。
同样的文凭对于拥有不同社会资源和掌握不同(进行职业规划所必要的)信息的人来说具有不同的价值。在这样的情形下,家庭的帮助、人际关系、信息网络等因素都将影响文凭在工作市场中的价值。
就像卡夫卡在《审判》(Le Procès)中写的那样,我们不可能找到宣布这一判决的法院。它没有具体的地址,它并不存在。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判决早已生效,在我们生命历程中的这一时刻或是那一时刻,我们会成为那个已经被交付社会裁决的人,我们被判处生活在控诉人的指控当中。
我们并不是无中生有地创造了自己的身份:社会秩序强加于我们的东西,我们在此基础上,通过漫长而耐心的努力,塑造了自己的身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永远无法摆脱侮辱和羞耻。
历史在很大程度上留存于我们体内,就如同它留存于包围我们的、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一样。我们的过去也是我们的现在。
同性恋社交场所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阶级混合的场所,我们会在这里遇到我们在其他场合不会遇到的人,其中既有属于其他阶级的人,也有来自遥远地域的人。这使得团结一致与互帮互助成为可能。
回应 2020-12-22 16:46:14 -
。 (盐)
我是很久之后オ明白,我们家对艺术没什么兴趣,对基督教艺术更是如此。我是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才第一次走进这座教堂。对于艺术的品味需要学习。我学习了。这是自我再教育的一部分,这种自我再教育几乎就是完全改变自己,只有完成它,我才能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社会阶级一一才能远离我过去的一切。无论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对于艺术作品的喜好或者对一切文学艺术的喜好总是会让一个人显得更高级,这种高级是通过与那些没有... (6回应)2020-08-25 10:36:45 23人喜欢
我是很久之后オ明白,我们家对艺术没什么兴趣,对基督教艺术更是如此。我是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才第一次走进这座教堂。对于艺术的品味需要学习。我学习了。这是自我再教育的一部分,这种自我再教育几乎就是完全改变自己,只有完成它,我才能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社会阶级一一才能远离我过去的一切。无论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对于艺术作品的喜好或者对一切文学艺术的喜好总是会让一个人显得更高级,这种高级是通过与那些没有机会接触艺术品的人相比较而实现的。艺术爱好者的这种“高级”,指与其他人在自我构成上的差别,指人们对自己的眼光与对其他人(那些“没文化”的、“低等”阶级的人)眼光的迥异。在我后来作为“文化人”的生活中,当我参观一个展览,或是听一场音乐会,或是观看一场歌剧表演时,有无数次,我观察到那些热衷于“高雅”文化活动的人们从这些行为中获得了如此多的自我满足感和优越感,这种满足感和优越感展现于他们永远不会放下的神秘微笑,还有他们克制的肢体动作,还有他们作为艺术行家以及有钱人的讲话方式…所有这些都表达了一种对于自身社会身份的愉悦感,他们属于优越的阶级,他们可以通过欣赏“高雅”艺术来炫耀自己。这样的场景总是让我觉得惊恐,然而我依旧努力让自己变得和他们更加相像,让自己看起来出生于这样的阶级,努力像他们一样,在欣赏艺术的场合表现出轻松自如的神态。 6回应 2020-08-25 10:36:45 -
Darlin (保持探索和对世界的好奇)
我还经历了另外一条社会意义上的轨迹,即人们通常形容的“阶级的叛离”,而我毫无疑问是个“叛徒”,内心充斥着一种持续或间断、有意或无意的渴望,渴望远离自己童年及青少年所处的那个社会阶级。我在精神上依然属于我少年时成长的那个世界,因为我永远也无法在情感上认同统治阶级的价值观。每当听到有人用鄙夷或事不关己的态度评论底层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言谈举止时,我就感到不适,甚至憎恨。 他讲到,当知道父亲已经病重时,他...2020-10-10 18:18:15 18人喜欢
我还经历了另外一条社会意义上的轨迹,即人们通常形容的“阶级的叛离”,而我毫无疑问是个“叛徒”,内心充斥着一种持续或间断、有意或无意的渴望,渴望远离自己童年及青少年所处的那个社会阶级。我在精神上依然属于我少年时成长的那个世界,因为我永远也无法在情感上认同统治阶级的价值观。每当听到有人用鄙夷或事不关己的态度评论底层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言谈举止时,我就感到不适,甚至憎恨。 他讲到,当知道父亲已经病重时,他仍然尽可能地拖延着不去看望父亲。对于这一行为他评论说:“我给母亲的解释是我憎恨父亲,但这不是真的。真相是,我‘曾经恨’他,我希望将这种憎恨保留下去。我不想看到他现在衰弱的样子:这不是我憎恨的那个父亲 NOTE: 读到这块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对农村以及底层的同理心也有很多来源于我的出身,即便我拼命想要逃离家乡,可在我饱含深情地写出了记忆中县城的模样时,我甚至惊讶,自己的文字里有那么多情感,它仿佛就潜伏在血液里。家是桎梏的牢笼,是我儿时拼命想逃脱的地方,却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对世界和生活的认知,家庭里的阶级处境是我不曾思考的点,或许我也从未意识到,我自身所处阶级所看到的世界的局限性。
决定他一生的因素就是:他生在何时、何地。也就是说,他所生活的时代以及社会区域,决定了他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了解世界的方式,以及他和世界的关系 Note: 也是在某一天去反思,我和父母的关系日渐疏离,我总是对他们一直强加的“重男轻女”心怀怨恨,回顾起我们的关系,以及他们生活的环境状态如何塑造了他们的思想,才发现或许我们本身的隔阂和不理解,更多的也有时代和社会所带来的改变和分裂。当我们彼此指责和攻击,而真正问题是,整个体制和时代所构建的社会价值已经悄然发生改变,父母那个年代的匮乏以及推崇和现在个体化当道的时代大相径庭,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人们的关注点和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改变了,就像是五十年代被压迫的儿媳妇走出,终于在今天熬成婆,结果在个人主义觉醒的今天,即便是孝顺父母,却也很难像过去一样伺候并且顺从。
这些界限将社会分为不同层次,每个层次中的人对于自己可能达到的高度以及可以追求的目标有着截然不同的想象。他们知道,有另外一种可能性的存在,但那存在于一个无法靠近的、遥远的世界,所以即使他们知道自己无法获得某种被其他社会空间中的人视作理所应当的东西,他们也不会有被剥夺和被排斥的感受” 这也就是为什么所有把“行动主体的观点”和“行动主体对于自身行为意义的解读”作为自己研究出发点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其实就是充当了某种具有欺骗性的社会关系(社会主体在自身欲望的驱使下通过具体行动维系着这种关系)的速记员,因此,他们无非是在为社会秩序的延续做着贡献:一种致力于为现实(既有的秩序)辩护的意识形态 回应 2020-10-10 18:18:15
-
对于艺术的品味需要学习。我学习了。这是自我再教育的一部分,这种自我再教育几乎就是完全改变自己,只有完成它,我才能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社会阶级——才能远离我过去的一切。无论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对于艺术作品的喜好或者对一切文学艺术的喜好总是会让一个人显得更高级,这种高级是通过与那些没有机会接触艺术品的人相比较而实现的。
2022-06-25 19:45:51
-
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说得很对,当我们属于平民阶级时,我们很容易发现阶级的存在。日常生活的艰辛每时每刻都在提醒着他们自己的阶级归属,更何况我们可以看到其他阶级的生活条件与自己的差距。当我们看到他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与我们是如此不同时,我们怎么会意识不到自己的身份呢?
2022-06-25 19:44:55
-
这是一个社会召唤的情景(而非精神的或意识形态的召唤),通过使人们发觉自身阶级所处的社会状况并赋予我们特定的地位和身份,它实现了这种召唤;这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通过那个我们将要成为的人传递给我们的形象,我们意识到自己是谁,自己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它让我内心萌生了一种顽固的意念,即与那个属于我的未来相对抗;然而同时,我的出身永远地印刻在了我的精神之中,这是任何思想转变、社会习得、乔装打扮,以及...
2022-06-25 19:42:18
-
对于艺术的品味需要学习。我学习了。这是自我再教育的一部分,这种自我再教育几乎就是完全改变自己,只有完成它,我才能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社会阶级——才能远离我过去的一切。无论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对于艺术作品的喜好或者对一切文学艺术的喜好总是会让一个人显得更高级,这种高级是通过与那些没有机会接触艺术品的人相比较而实现的。
2022-06-25 19:45:51
-
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说得很对,当我们属于平民阶级时,我们很容易发现阶级的存在。日常生活的艰辛每时每刻都在提醒着他们自己的阶级归属,更何况我们可以看到其他阶级的生活条件与自己的差距。当我们看到他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与我们是如此不同时,我们怎么会意识不到自己的身份呢?
2022-06-25 19:44:55
-
这是一个社会召唤的情景(而非精神的或意识形态的召唤),通过使人们发觉自身阶级所处的社会状况并赋予我们特定的地位和身份,它实现了这种召唤;这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通过那个我们将要成为的人传递给我们的形象,我们意识到自己是谁,自己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它让我内心萌生了一种顽固的意念,即与那个属于我的未来相对抗;然而同时,我的出身永远地印刻在了我的精神之中,这是任何思想转变、社会习得、乔装打扮,以及...
2022-06-25 19:42:18
论坛 · · · · · ·
有没有小镇做题家读完后,没有觉得这本书很惊艳的... | 来自天黑转灰转蓝 | 5 回应 | 2022-05-22 18:48:01 |
求问“主体化”的意思 | 来自罗希度(未成年 | 4 回应 | 2022-05-09 00:05:16 |
读这个译本还能洋洋洒洒给出5星好评! | 来自黑色小提琴 | 16 回应 | 2022-04-23 17:46:21 |
终于看完了 | 来自Yi Shen | 2022-04-20 00:35:07 | |
此书翻译错得一塌糊涂 | 来自黑色小提琴 | 12 回应 | 2022-01-01 16:37:51 |
> 浏览更多话题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Semiotext(e) (2013)9.0分 75人读过
-
Editions Flammarion (2010)暂无评分 20人读过
-
Fayard (2009)9.3分 17人读过
-
FLAMMARION (2018)暂无评分 6人读过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回归故里的评论:
feed: rss 2.0
27 有用 渡边 2020-11-13 11:53:23
在凡学/打工人/土狗的戏谑热潮中,阶层的分化或对立正甚嚣尘上,“个人自由主义”惯了的我向来不喜欢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不自贱也讨厌慕强,跟鸟一样做个自然生物就好,但不得不说“阶级”一词正如咒语加身,现实也正疯狂加速其效力,大象已胀满房间鼻子破窗而出。这本书是这种“逼视”之作,作者的坦诚逼视人直面自身和过去,你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家庭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即便是社会的问题,但想解决问题也只能回归自身... 在凡学/打工人/土狗的戏谑热潮中,阶层的分化或对立正甚嚣尘上,“个人自由主义”惯了的我向来不喜欢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不自贱也讨厌慕强,跟鸟一样做个自然生物就好,但不得不说“阶级”一词正如咒语加身,现实也正疯狂加速其效力,大象已胀满房间鼻子破窗而出。这本书是这种“逼视”之作,作者的坦诚逼视人直面自身和过去,你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家庭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即便是社会的问题,但想解决问题也只能回归自身。这本书让我想起库切的《青春》,那是我读过的问号最多的小说没有之一,这本我也当小说来读(它的确比社会学专著更易代入和共情),而它是我读过的“阶级”一词最多的小说,这大概也是远子特别想写但(现阶段)写不出来的小说吧。远子加油。 (展开)
73 有用 乌尔比安 2020-07-30 03:48:29
用了一天两夜读完这本小书,发现了一个个人阅读习惯中的缺点:在读的过程中数次若有所思,但一味往下读的阅读惯性让我放弃了深层次的思考,转而追求读完的快感。下次读书要克制这种欲望,多思考总结才是。 在作者对求学经历的描述和社会阶层的分析中,我无数次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为之兴奋不已,记得上一次收获如此美好的阅读体验,还是在读《悉达多》时。 其他的阅读感受,不再于豆瓣记录。
290 有用 小菊编辑 2020-06-20 16:45:09
好书,在读这本书之前,从没有从阶级角度思考过自己和家人、老家的关系。
65 有用 西窗随笔 2020-07-15 10:10:02
太精彩了,昨天睡前想读几页,结果一发不可收,精彩至极。作者对同性恋身份和阶级身份的自我认知和反省,乃至对整个法国社会左翼运动的深刻反思,都在这本179页的小书里了。
773 有用 远子 2020-08-14 09:40:15
讲述一个工人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不无艰辛的求学与求生路,在逃离(“逃离是一种暴力”)家乡三十年后,以父亲的死为契机,经由痛苦地反思,他终于惊讶地发现,自以为只是遭受“性向的判决”的他,早就遭受了同样严酷、隐藏得更深的“阶级的判决”。虽然和作者的经历少有重合,但读到他关于阶级差异的感受与分析时常常感同身受得额手称庆。不管怎样,阶级分析仍是理解人心最好的工具之一,无视或忽视阶级差异(我在三十岁之前就是这... 讲述一个工人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不无艰辛的求学与求生路,在逃离(“逃离是一种暴力”)家乡三十年后,以父亲的死为契机,经由痛苦地反思,他终于惊讶地发现,自以为只是遭受“性向的判决”的他,早就遭受了同样严酷、隐藏得更深的“阶级的判决”。虽然和作者的经历少有重合,但读到他关于阶级差异的感受与分析时常常感同身受得额手称庆。不管怎样,阶级分析仍是理解人心最好的工具之一,无视或忽视阶级差异(我在三十岁之前就是这样做的)的人也许永远都看不清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也无法理解自己内心的波澜。这本书也印证了我在读伯恩哈德的小说时模糊感受到的“真相”:所谓深刻,取决于一个人在面对自己的过去时到底有多坦诚。在不断加深的景观化的今天,这越来越成为一个朴素的真理。也只有这样,自己才能真正成为方法。 (展开)
0 有用 清棫 2022-06-26 21:23:56
预感到这是对我影响很大的一本书。
0 有用 Xan 2022-06-26 03:33:40
在我重新构建自己时遇到的一本书,让我开始尝试理解父亲,理解自身阶级给我带来的影响,以及重新审视自己,正是时机。
0 有用 kmq93 2022-06-25 22:19:37
是一位社会底层出身的知识分子对于自我的剖析和反省,相当坦诚也相当深刻。真实地展现出一直以来他在自我接纳这条路上的挣扎和拉扯。主流价值排序的影响力太大了,以至于被这套价值观所贬低的人迫不得已要遵循别人的标准对自我进行全盘否定。而这些是处于优势地位的人无法想象也无法理解的,只有在两个世界中都有体验的人才能够深刻地体会。
0 有用 清都外客 2022-06-25 21:18:12
在一位陌生豆友推荐下我了解到这本书,因我曾在一处评论中说到自己回到小镇的事情。读完感慨万千,也浮想联翩。从作者的经历中,我找到一些共鸣,也看到巨大的差异。在自我教育的这条路上我将继续孤独探索。主体化是一个持续的事件。在“阶级”这种我们耳熟能详叙事转向后,真现实变成了假概念,以旌表所谓的成功。喉舌吐出的话语和理论范畴已经重新定义了我们感知的方式,并以此掩盖事实。当我认识到这种虚妄的时候,我的反骨暗示... 在一位陌生豆友推荐下我了解到这本书,因我曾在一处评论中说到自己回到小镇的事情。读完感慨万千,也浮想联翩。从作者的经历中,我找到一些共鸣,也看到巨大的差异。在自我教育的这条路上我将继续孤独探索。主体化是一个持续的事件。在“阶级”这种我们耳熟能详叙事转向后,真现实变成了假概念,以旌表所谓的成功。喉舌吐出的话语和理论范畴已经重新定义了我们感知的方式,并以此掩盖事实。当我认识到这种虚妄的时候,我的反骨暗示的神奇使命仿佛被激活,我不能妥协。只是很大程度上我痛苦于自己的性别意识以及主体化过程开始得如此之晚,而这一切又是与我所在的小镇生活分不开的。我非常坦然自己的出身和经历,它是我之为我的理由和依据。阶级身份和同性恋身份,早就是我思考问题的两条路,而其他学科的进路,也不断地缠绕其中。我只好用阅读抗拒绝望。 (展开)
0 有用 天才晏晏 2022-06-25 17:02:09
可能不止三分,但是没有哲学基础的我只能看懂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