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无疑最具争议也最受人关注。
军事的视角、政治的视角、文化视角、社会视角与观念视角的近代史叙述,我们都已不陌生。
这本《1840年以来的中国》,为我们呈现的,则是一幅与众不同的近代史图景:法学视角。
--------------
编辑推荐
一本“独特”的中国近代史,写作前后历时大约25年,可谓拥有史学家的洞察X法学家的严谨X哲学家的智慧。
1.以立宪为线索,重新梳理中国近代 史的关键节点
1840年,在突然跌入现代世界之后,中国也曾将宪法作为救国的药方,希望依靠宪法,让中国快速摆脱困境。
但为何中国的立宪之路,却异常坎坷?
为什么说是焦躁的心态,让中国近代立宪之路变得痛苦而曲折?
在本书中,抓住“立宪”这样一个关键动作,王人博老师专注考察近现代史中的重大立宪时刻:从戊戌变法、清廷预备立宪到辛亥革命、以致1949年以后的五四宪...
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无疑最具争议也最受人关注。
军事的视角、政治的视角、文化视角、社会视角与观念视角的近代史叙述,我们都已不陌生。
这本《1840年以来的中国》,为我们呈现的,则是一幅与众不同的近代史图景:法学视角。
--------------
编辑推荐
一本“独特”的中国近代史,写作前后历时大约25年,可谓拥有史学家的洞察X法学家的严谨X哲学家的智慧。
1.以立宪为线索,重新梳理中国近代 史的关键节点
1840年,在突然跌入现代世界之后,中国也曾将宪法作为救国的药方,希望依靠宪法,让中国快速摆脱困境。
但为何中国的立宪之路,却异常坎坷?
为什么说是焦躁的心态,让中国近代立宪之路变得痛苦而曲折?
在本书中,抓住“立宪”这样一个关键动作,王人博老师专注考察近现代史中的重大立宪时刻:从戊戌变法、清廷预备立宪到辛亥革命、以致1949年以后的五四宪法、七五宪法、八二宪法。
在对这诸多“立宪”事件反思中,中国近代转型失败原因的剖面清晰显露出来。
2. 宪法问题,并非一个单纯的法学问题,其背后交织的,是现代国家、现代文明的核心理念。
当一个老大帝国要完成立宪转型时,必然也牵扯出更为复杂的普遍价值与特殊价值冲突。
旧中国先前“独立自我喂养的精神世界”如何开始逐渐崩塌?
西方的普遍价值如理性、自由、平等、法治、权利,在一系列“立宪”实践后究竟通过何种方式渗透进中国人的意识中,并被逐步接受?是外在的宣传灌输?还是基于内心的诚服?
以上问题,是本书贯穿的另外一条线索。
1840年以来的中国的创作者
· · · · · ·
-
王人博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介绍
王人博,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政法论坛》主编。主要著作有:《法治论》《权利论》《孤独的敏感者》《法的中国性》。
他是中国法学家少有的深具人文精神与批判精神的学者。对于学界讳莫如深很多问题,都能以专业的眼光,毫无顾忌地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这种风格让他笔下的中国近代史,拥有了少有的穿透力。
这本“独特”的中国近代史,写作前后历时大约25年,可谓拥有史学家的洞察X法学家的严谨X哲学家的智慧。
目录 · · · · · ·
如何思考中国
上部
中国的近代性
受损的传统世界
西方的诱惑
求生之道
革命
“五四”思想
结 语 历史的意义
下部
寻找“中国性”
民权词义考
庶民的胜利 ———中国民主话语考论
一个最低限度的法治概念 ———对中国法家思想的现代阐释
水:中国法思想的本喻
权力与技术 ———对劳动教养问题的一个宪法学分析
宪法概念的起源及其流变
宪法的中国性 ———对五四宪法发生过程的一种解释
被创造的公共仪式 ———对七五宪法的一种阅读与解释
中国现代性的椭圆结构 ———“八二宪法”中的“建设者”述论
余论
什么是关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伟大的,但留下的遗憾也同样刻骨铭心。就拿打倒皇帝来说,打那以后皇帝在中国的皇位上确实没有了,但是抽掉了皇位,换上其他椅子的现象在中国屡屡再现,名目很多,其实依然存在实际上的皇帝。中国可以再也容不下一个名正言顺的皇帝,但人们仍可容忍花样翻新的“强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革命 -
严复向西方思想家寻求富强的心路历程,在某一个方面就是近代中国移入、吸收、消化西方宪制文化的过程。“最不幸时期”的中国,似乎一切问题的思考必须转换成“救亡图存”“国家富强”的命题才具有存在的理由。由民族救亡所引发出来的国家富强企盼,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紧紧扼住了思想家的思想走向。即便是一个较为纯粹的文化问题,也必须与国家富强建立关系才会被接受。与此相应,在近代中国,西方宪制也只有作为一种救亡图存、国家富强的有用工具才会被人们所认同,舍其此,它的存在与讨论就会毫无意义。西方宪制之于中国的功利性质,一方面人为地模糊了文化观察的视线,另一方面也决定了中国近代宪制文化生成的“非价值理性”特征。事实上,在近代中国,一种不需要为任何其他东西服务的独立价值实体的宪制,从未被真正接纳,一种被视为一个文明社会的必备要素、一种理想生活方式的宪制也从未真正存在过。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西方的诱惑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1840年以来的中国"的人也喜欢 · · · · · ·
1840年以来的中国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9 条 )
> 更多书评 19篇
论坛 · · · · · ·
这书是不是正规渠道下架了?? | 来自你们人类 | 5 回应 | 2021-07-31 22:22:45 |
集大成之作 | 来自都柏林的斯蒂芬 | 2 回应 | 2020-12-04 12:50:16 |
宁波地下书房有现货,需要的可以私信具体购买方式 | 来自地下書房 | 2020-11-19 10:23:28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中西方大历史 (皇甫杰)
- 一頁folio出版书目 (一頁)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0 (普照)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1840年以来的中国的评论:
feed: rss 2.0
40 有用 维克多 2020-10-11 04:13:02
1、形式上终结了皇权,实际上并未走向共和。 2、打开了民族主义的潘多拉魔盒。 3、宪制纲领,却充满矛盾和悖论。 4、作为目的的自由和平等,却成了救亡图存的手段。
6 有用 路往易走 2022-11-03 00:20:01 日本
很好。富强并不是立宪的应有之义。在追寻救国的路径中,出现了多少次目标与本质倒置的现在。与西方不同,中国从未关注过人的存在问题。反倒是出现了那么多对国民性的反思,救国心切下,我们缺少了人文关怀。只因为在列强的爪牙下,经济的失利是痛之又痛的。
6 有用 木鱼 2021-04-27 21:30:51
取自原文:欧美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有效限制权力,中国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国家权力发挥功能;民本与专制是一体两面,民权与专制则是水火难容。近代中国从洋务运动戊戌改良预备立宪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改革立场越来越激进力度越来越明显,但并没走到西方式的“人”的自由解放道路上去,人只是被拿来当作限制当权者追求富强的工具,在中共之前都没有派别在实践中触碰农业社会的占人口最多的农民问题以及最关键的土地问题
1 有用 康-吉诃德 2022-08-19 16:24:54 北京
买得很后悔的一本书。絮絮叨叨,鲜有独到见解。更多是些看似高深实则空洞无物的论述。多的不讲,开篇筷子和刀叉的分析,足见作者的见识。
21 有用 诚明 2021-02-20 19:57:16
晦涩难懂,好几个版本的书合集。。出版风气我也是服了。。。营销真不错。 对于里面的某些看法,鄙人真的不能认同。不过对于民权,民主词意的考辨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