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一切都是假的,发生在吉维尼村庄的谋杀案却是真的。真实与幻象相互纠缠,正如那黑色睡莲,让人捉摸不定。 2010年5月,巴黎西部吉维尼小镇——著名画家莫奈故居的所在地,一场凶杀案串起了三个女人的命运。法奈特,一个极具艺术天分的十一岁女孩儿;斯特凡妮,小镇上的女教师,以及一位在暗处目睹一切的老妇人。她们三个有着共同的秘密,她们都梦想着能够离开吉维尼,这座美丽的村庄于她们而言犹如牢笼。然而,在5月的这一天,吉维尼这座牢笼为她们打开了大门,只为她们敞开。游戏规则很残酷:她们当中只有一个人能逃脱,其他两个都得死。
作者简介 · · · · · ·
米歇尔·普西(Michel Bussi)法国大师级作家。普西以学者的深入观察对人性善恶进行独特解读,加上对景致的细腻铺陈和曲折悬疑的情节布局,让他在法国文坛独树一帜。已在中国出版《直到那一天》《她不是我妈妈》《时间杀手》等作品。
目录 · · · · · ·
第一幕
印象第一天 2010年5月13日,吉维尼
围观第二天 2010年5月14日,大麻磨坊
以“你”相称第三天 2010年5月15日,维农医院
推理第五天 2010年5月17日,吉维尼公墓
葬礼第六天 2010年5月18日,大麻磨坊
· · · · · · (更多)
印象第一天 2010年5月13日,吉维尼
围观第二天 2010年5月14日,大麻磨坊
以“你”相称第三天 2010年5月15日,维农医院
推理第五天 2010年5月17日,吉维尼公墓
葬礼第六天 2010年5月18日,大麻磨坊
· · · · · · (更多)
第一幕
印象第一天 2010年5月13日,吉维尼
围观第二天 2010年5月14日,大麻磨坊
以“你”相称第三天 2010年5月15日,维农医院
推理第五天 2010年5月17日,吉维尼公墓
葬礼第六天 2010年5月18日,大麻磨坊
恐慌第八天 2010年5月20日,维农警局
对峙第九天 2010年5月21日,罗伊大街
感觉第十天 2010年5月22日,大麻磨坊
沉积物第十一天 2010年5月23日,大麻磨坊
顽抗第十二天 2010年5月24日,维农博物馆
误入歧途第十三天 2010年5月25日,荨麻岛的路上
结局
第二幕
真相第十三天 2010年5月25日,吉维尼草原
离世第一天 2010年5月13日,大麻磨坊
遗言第十三天 2010年5月25日,罗伊大街
后续第十四天 2010年5月26日,大麻磨坊 银丝带
· · · · · · (收起)
印象第一天 2010年5月13日,吉维尼
围观第二天 2010年5月14日,大麻磨坊
以“你”相称第三天 2010年5月15日,维农医院
推理第五天 2010年5月17日,吉维尼公墓
葬礼第六天 2010年5月18日,大麻磨坊
恐慌第八天 2010年5月20日,维农警局
对峙第九天 2010年5月21日,罗伊大街
感觉第十天 2010年5月22日,大麻磨坊
沉积物第十一天 2010年5月23日,大麻磨坊
顽抗第十二天 2010年5月24日,维农博物馆
误入歧途第十三天 2010年5月25日,荨麻岛的路上
结局
第二幕
真相第十三天 2010年5月25日,吉维尼草原
离世第一天 2010年5月13日,大麻磨坊
遗言第十三天 2010年5月25日,罗伊大街
后续第十四天 2010年5月26日,大麻磨坊 银丝带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米歇尔·普西作品集 (共6册),
这套丛书还有
《直到那一天》,《她不是我妈妈》,《时间杀手》,《永远不要忘记》,《别放开我的手》。
喜欢读"黑色睡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黑色睡莲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什么是话题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黑色睡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3 条 )
> 更多书评 23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7 )
-
Pocket (2013)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W&N (2016)暂无评分
-
W&N (2017)暂无评分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黑色睡莲的评论:
feed: rss 2.0
12 有用 言之命至刘在石 2020-05-07
三条线、三个不同年纪的女人、老太婆的第一人称叙述却奇怪地拥有着上帝视角——老实说,我看了十页就已经猜到这本书的核心诡计到底是什么。 我不是在炫耀,也绝非仅以“我有没有猜中作者的点子”来评定一本书,当然这多少会有一定影响吧。只是抛开以上回归到小说中,这诡计有什么意义呢?的确在某页的注释里标明了它存在的客观性,可我想不通就这么一个梗有何值得利用。一直贯穿三条线的某“东西”作为红鲱鱼从理性方面来说近乎无... 三条线、三个不同年纪的女人、老太婆的第一人称叙述却奇怪地拥有着上帝视角——老实说,我看了十页就已经猜到这本书的核心诡计到底是什么。 我不是在炫耀,也绝非仅以“我有没有猜中作者的点子”来评定一本书,当然这多少会有一定影响吧。只是抛开以上回归到小说中,这诡计有什么意义呢?的确在某页的注释里标明了它存在的客观性,可我想不通就这么一个梗有何值得利用。一直贯穿三条线的某“东西”作为红鲱鱼从理性方面来说近乎无聊、耍赖与刻意;从感性方面来说当中人物关系、情感性格的纠结扭曲,乃至整个主题都没有必要拐弯抹角用这种复杂方法去扩大留给读者的戏剧性矛盾张力,而事实上从当前完成度来看,它放在整个虚构的故事中也只是有心无力、画蛇添足。 它让我想到了某民翻推理,及某部韩剧。其它就不说了,没打一星是因为结尾确实有点煽动我… (展开)
1 有用 zooeey 2020-05-16
不懂 那这十三天标题时间 不就是逻辑问题?
3 有用 TT 2020-04-04
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寻回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与东野圭吾《嫌疑犯X的献身》的阅读感受。在层层推进的事件中,猛然一个大锤把真相推到你面前,只能惊叹道“原来如此”“果然如此”。
12 有用 JHW160 2020-04-04
接近400页的大长篇,然而并不觉得难读,情节十分流畅,带有法国人的浪漫主义色彩,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好,留下深刻的印象。故事采用多人多视角叙述,故事开头交代杀人事件,接着便是常规的警察探案模式,家访情节占了大量篇幅,其中穿插了几位主角之间的爱恨情仇。然而。。。就在这看似普通的家访情节中,却隐藏了一场大黑幕! 最后的真相的冲击力,不亚于任何一本推理小说,而最后故事的结局,也是十分感人。强力推荐!
1 有用 fnlemonee 2021-01-16
第一页写得像电锯惊魂,行文中间又像达芬奇密码。借着吉维尼和莫奈的大IP,上演一番法国本格诡计言情大戏。
0 有用 猫球 2021-03-24
一个缺点,有点长。
0 有用 stellarrrrr 2021-03-19
开始揭秘时感觉到了套路,结尾又有点啰嗦了,除此之外还挺好听的,顺便迷了一波莫奈,水面画的好灵
0 有用 𝓡𝓸𝓼𝓮𝓫𝓾𝓵𝓵𝓮𝓽 2021-03-18
一个新的阅读习惯观察:讨厌冗长又缺乏信息点的对话。
0 有用 吴不二 2021-03-17
核心诡计挺好猜的,虽然故事我还挺喜欢的,但实在是在不好的时机遇上了这本书——一是最近读了太多匠千晓真是烦透了这种啰啰嗦嗦不管不顾谈半天恋爱的臭剧情(虽然这本的谈恋爱是推动主线的),二是我真的不喜欢这种伟光正的结局——干嘛,法国出书也要过审吗?
0 有用 阿凉の日常 2021-03-12
记得想看的理由是二爷说这是一本关于浪漫的悬疑小说…哈哈…这是什么直男思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