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全国知名作家沈洋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问渠那得清如许》,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讲述昭通市大关县“生命大动脉”出水堰的建设历史,书写大关精神。《问渠那得清如许》共分为五个章节,近10万字,配100余幅出水堰建设中、建成后的实景图。文章素材翔实、结构巧妙、叙述生动,全景式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时期,昭通市大关县人民在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条件下,举全县之力修建出水堰的故事,展现了大关人民感天地、泣鬼神、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该书紧贴时代脉膊主旋律,关注三农,讴歌英雄,书写了大关人民与水的奋斗史。
沈洋,70后,云南昭通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首届西南作家班、首届编剧高研班学员,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第九期编剧高研班学员。从事过市、区、乡党政机关工作,担任过乡村教师、中学校长、村常务书记、镇党委副书记、市文联副主席及作协副主席等职,现为中共昭阳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在《中国作家》《文艺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四川文学》《广州文艺》《黄河文学》《绿洲》《橄榄绿》《边疆文学》《滇池》《散文诗》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万字。作品曾被《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刊选载。已出版小说集《红裙子的流向》《穿透瓦房的阳光》、长篇小说《大救驾》《万物生》,长篇纪实文学《彝良大地震》《遥远的洛泽河》《磅礴大地》《问渠那得清如许》《他乡是故乡》(与沈力合著)。中篇小说《包裹》被改编为同名电影(作者担任编剧)。长篇小说《...
(展开全部)
沈洋,70后,云南昭通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首届西南作家班、首届编剧高研班学员,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第九期编剧高研班学员。从事过市、区、乡党政机关工作,担任过乡村教师、中学校长、村常务书记、镇党委副书记、市文联副主席及作协副主席等职,现为中共昭阳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在《中国作家》《文艺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四川文学》《广州文艺》《黄河文学》《绿洲》《橄榄绿》《边疆文学》《滇池》《散文诗》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万字。作品曾被《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刊选载。已出版小说集《红裙子的流向》《穿透瓦房的阳光》、长篇小说《大救驾》《万物生》,长篇纪实文学《彝良大地震》《遥远的洛泽河》《磅礴大地》《问渠那得清如许》《他乡是故乡》(与沈力合著)。中篇小说《包裹》被改编为同名电影(作者担任编剧)。长篇小说《万物生》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作者担任编剧)。曾获全国首届“情系三农”微电影大赛优秀作品奖、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云南省政府文艺基金一等奖、云南文艺基金贡献奖等奖项。
每公里几乎就是一条人命,大关的“红旗渠”,多少先辈用血和汗水,修筑了这一条哺育1000多户人家的出水堰,可歌可泣!作者在麻旺成一篇艺术创作太多,没有了纪实,反而给人感觉不真实。
沈洋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问渠那得清如许》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讲述昭通市大关县“生命大动脉”出水堰的建设历史,书写大关精神。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 更多书评 1篇
> 4人读过
> 6人想读
订阅关于问渠那得清如许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冰尸 2020-07-05 10:44:14
每公里几乎就是一条人命,大关的“红旗渠”,多少先辈用血和汗水,修筑了这一条哺育1000多户人家的出水堰,可歌可泣!作者在麻旺成一篇艺术创作太多,没有了纪实,反而给人感觉不真实。
0 有用 豆的眼 2020-01-25 22:15:32
沈洋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问渠那得清如许》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讲述昭通市大关县“生命大动脉”出水堰的建设历史,书写大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