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1990年在姚从吾的影响下,邢义田先生写就《东汉孔子见老子画像的构成及其在社会、思想史上的意义》开启其成就卓著的汉画研究,但该文却迟迟未见发表。2000年前后,邢先生开始以文化史角度研究汉画,提出“格套、榜题与图谱”的汉画研究体系并不断完善,之后作者细读中研院藏《孔子见老子》拓本以及游历中外收集30种,时至2017年前后最终推出了这本基于“格套与榜题”的汉画类型学研究法的精品研究个案。《孔子见老子》是一融合思想史中儒家与道家先后问题、尊师学圣孝道文化问题、政治统治秩序问题、民众文化与官方范式结合艺术问题、道教升仙问题等上通春秋、下连魏晋的复杂意象研究,姜生《汉鬼考》第七章从不同角度对此关注,可兹参考。邢先生在此打通文化史、思想史、艺术史与出土文献研究之壁垒,成就了近十年秦汉史研究之必读经典。
原来也可以说这个问题目前就这样了,确实研究不出什么了。越看越觉得汉人弄这个孔老相见可能也没啥深意……
视觉盛宴,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砖的集成之作,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重在分析画像的构成及其社会思想史意义,第二部分提供了30幅画像拓本及照片,并叙述了作者所见的经纬。有关汉代墓葬中该画像出现的原因,应该说作者没有给出确凿的定论,而是提供了两点推测,其一象征学圣与尊师,汉代视老子为神仙,因此具有求仙访道的意涵,其二对于求仙无望的自我安慰,以孔子求老子和项橐证明圣人也不过如此,两者均是对孔子精神和态度的一种追随,其背后的时代背景则能反映儒学兴起的曲折状况。不过这本书收入乐道有些不伦不类,还是希望作者重写一本《什么是画像史》,看来只能期待邢氏的秦汉史了。
改稿参考。上编论文平实诚恳,可与《画为心声》互参。下编汉画过眼录中约有2/3我也看过,然而不管是问题意识、读图的细致程度,还是搜集比勘材料及反复修订增补的耐心,都惟有叹服。出版修订时纳入了海昏侯、曹操墓等新出材料。全彩,由雅昌印制,可惜邢先生拍摄质量欠佳,不能发挥优长。
研究超过三十年方出版,开拓新知,学问做的质朴无华。
狮子搏兔。用力深而所得微。
2024.10.23-29,读于湘潭。
东汉时代士人在朝堂上讲谶纬,临终前则以孔子见老子、项橐生而知之、圣人亦有不足为由弥补自己的缺憾。感慨非常,真知灼见。
上编“画像构成”的部分,论证了孔子见老子像中孔、老、项橐三人的基本构成;但对“画像意义”的讨论,因为没有足够的论证,故猜测多于推断。这也让人怀疑,画像砖的题材选择是否真的存在“画外之意”。下编的随笔读来很有趣。
汉墓中的画像彼此关联,其中伏羲、女娲、东王西母这些主题最多,足见汉人极重死后之世界。孔子见老子画像也表明虽以孔子之至圣大德,也需向神人老子求道。说到底,画的是孔子,想的是自个儿挂掉以后的事。画像没有唯一的思想谱系,受地域之影响亦重。山东齐鲁之地多孔子见老子画像,是一例也。
原来觉得邢老师的研究没有把问题说透,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才认识到,过度的脑补其实并不能解决问题,懂得在适当的地方止步,是研究中非常珍贵的品格!
邢氏在对孔子见老子图的含义予以揭示的同时,也承认汉画中的老子形象并未有“神仙感”而是更近似于儒生,画像中有时孔子、老子皆在边缘位置等难以解决的矛盾。在全书的总结中,邢氏指出墓葬艺术根本上是人们为解答生命谜语所作的试探,这一谜语包括今生的意义、死后的状态以及身前死后的联系,而人们一般并不完全依据理性行事,常常身处矛盾而不自知,在面临生死问题时更可能充满追逐宗教信仰或感情用事的情况,也许画像中的各类矛盾现象正是汉人生死观自身存在的矛盾。邢氏的反思或许提示我们不必以完全理性、客观的方法展开对汉画像石的分析,而要注重其中“人”的能动性及感情。
买之前想着要重点读读上编,也就是汉代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及项橐”的“微言大义”,作者指出,汉代文献里的孔子是经学意义上的,今文经学尤其目之为素王,谶纬描绘他相貌奇特,然而画像石上的孔子缘何只是普通老者?这个问题很重要。然而买到了书后来读,作者提出的这一问题并没有解决掉,我现在倾向于相信这就是民间工艺里格式化的东西,没什么思想和儒学的高深内涵。所以,反倒是下编的田野志读起来津津有味,特别是如愿看到家乡那座汉墓的照片,还颇觉亲切。
秦汉史真好玩
一天读完,最精彩处是正文末,古人未必体感今天学人所觉矛盾,当时只道是寻常。
看个材料。
屁桃读史2328 见闻补002 图像证史 邢先生治学细致之范例,由孔子见老子图像引发的思考与疑问。如果不看展签还以为是2个同性couple带小孩(不是),但在山博时确实因为潜意识对主流文化的抗拒,孔子见老子的图像都跳过,把注意力更多留在胡汉大战上,更别说徐州博物馆那件出名的男男搞基图了。希望明年别的时间能跟上杨爱国老师去孝堂山的团,再细读画像石。
挖得太深了,意义不大。不过这种小题材确实可以对学者的整理资料的能力是一种训练,但出版成一本书就有点“浪费资源”了。因为作者自己也说了“不论古今,人们其实一般并不完全依旧理性而行事,常常感情用事,生活在矛盾里而不自觉,也无不安之感”。
实地考察过这类实物的学者都知道,孔子见老子的画像石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还有亚型。退一步讲,单是到各地勤搜资料的这股劲头,国产大咖们就没法比,膜拜大佬的无脑粉丝呢?当然只能拿点脑袋里的浆糊复制粘贴一堆内容简介聊慰虚荣心喽。顺带说一句,人家也没谈什么图像史理论或者历史人类学喔,而其视角之独特,论述之精微,读懂的人都不难体悟。末了有些问题仍在探索中——真学术是一生的志业。
资料详实令人惊佩,可惜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也许真如研究所见,是一种范式题材,无甚深意……
> 画外之意
11 有用 韧勉 2020-07-18 06:56:32
1990年在姚从吾的影响下,邢义田先生写就《东汉孔子见老子画像的构成及其在社会、思想史上的意义》开启其成就卓著的汉画研究,但该文却迟迟未见发表。2000年前后,邢先生开始以文化史角度研究汉画,提出“格套、榜题与图谱”的汉画研究体系并不断完善,之后作者细读中研院藏《孔子见老子》拓本以及游历中外收集30种,时至2017年前后最终推出了这本基于“格套与榜题”的汉画类型学研究法的精品研究个案。《孔子见老子》是一融合思想史中儒家与道家先后问题、尊师学圣孝道文化问题、政治统治秩序问题、民众文化与官方范式结合艺术问题、道教升仙问题等上通春秋、下连魏晋的复杂意象研究,姜生《汉鬼考》第七章从不同角度对此关注,可兹参考。邢先生在此打通文化史、思想史、艺术史与出土文献研究之壁垒,成就了近十年秦汉史研究之必读经典。
9 有用 达巷 2020-10-10 07:15:46
原来也可以说这个问题目前就这样了,确实研究不出什么了。越看越觉得汉人弄这个孔老相见可能也没啥深意……
8 有用 中世与近世之间 2020-11-11 21:33:25
视觉盛宴,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砖的集成之作,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重在分析画像的构成及其社会思想史意义,第二部分提供了30幅画像拓本及照片,并叙述了作者所见的经纬。有关汉代墓葬中该画像出现的原因,应该说作者没有给出确凿的定论,而是提供了两点推测,其一象征学圣与尊师,汉代视老子为神仙,因此具有求仙访道的意涵,其二对于求仙无望的自我安慰,以孔子求老子和项橐证明圣人也不过如此,两者均是对孔子精神和态度的一种追随,其背后的时代背景则能反映儒学兴起的曲折状况。不过这本书收入乐道有些不伦不类,还是希望作者重写一本《什么是画像史》,看来只能期待邢氏的秦汉史了。
3 有用 ᡩᡠᡩᡝ 2020-12-18 19:15:30
改稿参考。上编论文平实诚恳,可与《画为心声》互参。下编汉画过眼录中约有2/3我也看过,然而不管是问题意识、读图的细致程度,还是搜集比勘材料及反复修订增补的耐心,都惟有叹服。出版修订时纳入了海昏侯、曹操墓等新出材料。全彩,由雅昌印制,可惜邢先生拍摄质量欠佳,不能发挥优长。
3 有用 或需 2021-02-07 16:24:18
研究超过三十年方出版,开拓新知,学问做的质朴无华。
1 有用 常无有 2023-06-05 22:39:49 江苏
狮子搏兔。用力深而所得微。
1 有用 王志华。 2024-10-29 15:22:35 湖南
2024.10.23-29,读于湘潭。
1 有用 天崩喵 2024-03-19 20:10:22 江苏
东汉时代士人在朝堂上讲谶纬,临终前则以孔子见老子、项橐生而知之、圣人亦有不足为由弥补自己的缺憾。感慨非常,真知灼见。
1 有用 難山 2020-11-25 15:21:02
上编“画像构成”的部分,论证了孔子见老子像中孔、老、项橐三人的基本构成;但对“画像意义”的讨论,因为没有足够的论证,故猜测多于推断。这也让人怀疑,画像砖的题材选择是否真的存在“画外之意”。下编的随笔读来很有趣。
1 有用 春秋 2023-08-10 15:32:21 广东
汉墓中的画像彼此关联,其中伏羲、女娲、东王西母这些主题最多,足见汉人极重死后之世界。孔子见老子画像也表明虽以孔子之至圣大德,也需向神人老子求道。说到底,画的是孔子,想的是自个儿挂掉以后的事。画像没有唯一的思想谱系,受地域之影响亦重。山东齐鲁之地多孔子见老子画像,是一例也。
1 有用 奭 2024-07-30 15:52:49 上海
原来觉得邢老师的研究没有把问题说透,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才认识到,过度的脑补其实并不能解决问题,懂得在适当的地方止步,是研究中非常珍贵的品格!
1 有用 花想蓉 2024-07-11 21:42:25 北京
邢氏在对孔子见老子图的含义予以揭示的同时,也承认汉画中的老子形象并未有“神仙感”而是更近似于儒生,画像中有时孔子、老子皆在边缘位置等难以解决的矛盾。在全书的总结中,邢氏指出墓葬艺术根本上是人们为解答生命谜语所作的试探,这一谜语包括今生的意义、死后的状态以及身前死后的联系,而人们一般并不完全依据理性行事,常常身处矛盾而不自知,在面临生死问题时更可能充满追逐宗教信仰或感情用事的情况,也许画像中的各类矛盾现象正是汉人生死观自身存在的矛盾。邢氏的反思或许提示我们不必以完全理性、客观的方法展开对汉画像石的分析,而要注重其中“人”的能动性及感情。
0 有用 danyboy 2021-10-12 00:10:37
买之前想着要重点读读上编,也就是汉代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及项橐”的“微言大义”,作者指出,汉代文献里的孔子是经学意义上的,今文经学尤其目之为素王,谶纬描绘他相貌奇特,然而画像石上的孔子缘何只是普通老者?这个问题很重要。然而买到了书后来读,作者提出的这一问题并没有解决掉,我现在倾向于相信这就是民间工艺里格式化的东西,没什么思想和儒学的高深内涵。所以,反倒是下编的田野志读起来津津有味,特别是如愿看到家乡那座汉墓的照片,还颇觉亲切。
0 有用 老吴 2022-05-31 22:20:53
秦汉史真好玩
0 有用 开司铃 2022-04-29 23:49:33
一天读完,最精彩处是正文末,古人未必体感今天学人所觉矛盾,当时只道是寻常。
0 有用 王哪走 2022-04-16 15:10:41
看个材料。
0 有用 桃桃鹿鸣 2023-12-16 22:33:17 浙江
屁桃读史2328 见闻补002 图像证史 邢先生治学细致之范例,由孔子见老子图像引发的思考与疑问。如果不看展签还以为是2个同性couple带小孩(不是),但在山博时确实因为潜意识对主流文化的抗拒,孔子见老子的图像都跳过,把注意力更多留在胡汉大战上,更别说徐州博物馆那件出名的男男搞基图了。希望明年别的时间能跟上杨爱国老师去孝堂山的团,再细读画像石。
0 有用 苏利文 2023-07-01 15:47:01 江苏
挖得太深了,意义不大。不过这种小题材确实可以对学者的整理资料的能力是一种训练,但出版成一本书就有点“浪费资源”了。因为作者自己也说了“不论古今,人们其实一般并不完全依旧理性而行事,常常感情用事,生活在矛盾里而不自觉,也无不安之感”。
0 有用 春诵夏弦 2023-08-19 11:54:05 云南
实地考察过这类实物的学者都知道,孔子见老子的画像石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还有亚型。退一步讲,单是到各地勤搜资料的这股劲头,国产大咖们就没法比,膜拜大佬的无脑粉丝呢?当然只能拿点脑袋里的浆糊复制粘贴一堆内容简介聊慰虚荣心喽。顺带说一句,人家也没谈什么图像史理论或者历史人类学喔,而其视角之独特,论述之精微,读懂的人都不难体悟。末了有些问题仍在探索中——真学术是一生的志业。
0 有用 POolly 2023-09-13 16:18:01 广东
资料详实令人惊佩,可惜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也许真如研究所见,是一种范式题材,无甚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