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一部口述实录。曾彦修讲述了大半个世纪以来自己的经历:幼年在故乡四川宜宾的家族往事;三十年代初在延安马列学院所受的教育,跟随张闻天到晋西北调查,亲历延安整风;解放后调北京任人民出版社社长,五十年代被打成“右派”;文革结束后调回人民社等等。极具史料价值。在个人经历之外,对重要问题有理性的背景分析和独 特见解,对相关领导人物有亲身接触的直觉感受,是一部颇有分量的、引人思考的书。
作者简介 · · · · · ·
曾彦修(1919-2015),四川宜宾人。1937年12月奔赴延安,次年2月入陕北公学,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40年春后,任延安马列学院教员。1941年调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研究员。1942年初至1943年夏,在陕北及晋西北做农村调查,后调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1949年秋南下广州,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宣传部副部长,并参与创办《南方日报》,先后兼任《南方日报》社长总编辑、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广东省教育厅厅长。1954年调北京,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1957年被错划右派。1960年夏任上海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编审。“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1978年夏调京,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筹备组成员,1979年9月起先后任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社长。1983年离休。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报人和出版人之一”,亦是德高望重的杂文大家,...
曾彦修(1919-2015),四川宜宾人。1937年12月奔赴延安,次年2月入陕北公学,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40年春后,任延安马列学院教员。1941年调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研究员。1942年初至1943年夏,在陕北及晋西北做农村调查,后调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1949年秋南下广州,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宣传部副部长,并参与创办《南方日报》,先后兼任《南方日报》社长总编辑、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广东省教育厅厅长。1954年调北京,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1957年被错划右派。1960年夏任上海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编审。“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1978年夏调京,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筹备组成员,1979年9月起先后任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社长。1983年离休。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报人和出版人之一”,亦是德高望重的杂文大家,笔名严秀,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严秀杂文选》《审干杂谈》《牵牛花蔓》《一盏明灯与五十万座地堡》《半杯水集》《天堂往事略》《论睁眼看世界》《平生六记》等,《牵牛花蔓》曾获全国1995-1996年优秀散文杂文荣誉奖;编有《中国新文艺大系·杂文卷》《当代杂文选粹》等。
李晋西,作家。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宇宙耳》、《月亮飞逝的梦幻》,长篇童话《红鼻子》、《一个精灵的自述》、《一个精灵与三个女孩》,短篇童话集《飞翔的展览馆》、《魔法马戏团》等。出版口述历史作品有《我仍在苦苦跋涉——牛汉自述》《生正逢时——屠岸自述》《大馆奴——樊建川的记忆与梦想》等。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全国性的自然灾害”,这个说法是官书的说法,这全不正确。当时有些地方就饿死人。为什么呢,全部公社化,粮食全部归公,人民拿不到。中国幅员这么大,自古以来几千年,没有说从东到西,从北到南,一起闹自然灾害的,除非地球毁灭。中国这么大有时候自然灾害的范围大一点,有时候小一点,像今年(2008 年)的地震、雪灾、范围就大得可怕,但是那三年,至少一九五八年,全国好。从全国几个地区来讲,我知道的,特别是三个地区,一般是常年没有水灾,没有旱灾。一个是苏无沪地区,就是苏州、无锡、杭州、上海,包括嘉兴,这是最大的一个地区。这个地区,如果范围再大一些,宁沪杭,包括南京,都可以算进去,是太湖区域。但是那几年,这些地方照样饿死很多人。无锡是天堂,也照样饿死人。 一个是成都平原十多个县,这是都江堰水网区,也是旱时可以灌溉涝时可以排水出去。成都市本来就在水网上。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成都平原照样饿死人。 再有一个是珠江三角洲,也是旱涝保收,珠江水量大,大小河多得很。这个地方以水灾为主。 在这三个地区,那几年照样发生人为的灾难。时间不是三年,现在说三年,说到一九六一年就止了。我的天老爷,一九六一年还没有到顶点咧,实际上从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四年,五年。 实际上中国所谓“三年自然灾害”,不是三年,而是五年。局部地区的真自然灾害年年有,但没有哪一年有今年 2008 年这样重吧。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39页 -
现在还有一些人在为这个运动极力辩护,说这个运动只是扩大化了,还是正确的。根本不是扩大化的问题,而是无中生有的问题。谁都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包括那些现在硬着头皮伪造历史的人,其实他们心里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却硬要这么写。 (查看原文) —— 引自第9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曾彦修访谈录"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曾彦修访谈录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曾彦修访谈录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惊雷的事件与希望的心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最初通读一遍《曾彦修访谈录》,极度的赞叹老先生秉持一生未曾被摧毁的善良和道义,太难得的人格、历劫不毁,读到他符合叫花子的态度的那一段,老先生讲即便叫花子是骗子又何妨呢?看到他们遭这样的罪,怎么也不能忍心。读者很难不被他的善良和真诚打动 但到底囿于年幼失学,未... (展开)> 更多书评 10篇
-
“全国性的自然灾害”,这个说法是官书的说法,这全不正确。当时有些地方就饿死人。为什么呢,全部公社化,粮食全部归公,人民拿不到。中国幅员这么大,自古以来几千年,没有说从东到西,从北到南,一起闹自然灾害的,除非地球毁灭。中国这么大有时候自然灾害的范围大一点,有时候小一点,像今年(2008 年)的地震、雪灾、范围就大得可怕,但是那三年,至少一九五八年,全国好。从全国几个地区来讲,我知道的,特别是三个地区,...
2020-08-22 13:09:23 46人喜欢
“全国性的自然灾害”,这个说法是官书的说法,这全不正确。当时有些地方就饿死人。为什么呢,全部公社化,粮食全部归公,人民拿不到。中国幅员这么大,自古以来几千年,没有说从东到西,从北到南,一起闹自然灾害的,除非地球毁灭。中国这么大有时候自然灾害的范围大一点,有时候小一点,像今年(2008 年)的地震、雪灾、范围就大得可怕,但是那三年,至少一九五八年,全国好。从全国几个地区来讲,我知道的,特别是三个地区,一般是常年没有水灾,没有旱灾。一个是苏无沪地区,就是苏州、无锡、杭州、上海,包括嘉兴,这是最大的一个地区。这个地区,如果范围再大一些,宁沪杭,包括南京,都可以算进去,是太湖区域。但是那几年,这些地方照样饿死很多人。无锡是天堂,也照样饿死人。 一个是成都平原十多个县,这是都江堰水网区,也是旱时可以灌溉涝时可以排水出去。成都市本来就在水网上。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成都平原照样饿死人。 再有一个是珠江三角洲,也是旱涝保收,珠江水量大,大小河多得很。这个地方以水灾为主。 在这三个地区,那几年照样发生人为的灾难。时间不是三年,现在说三年,说到一九六一年就止了。我的天老爷,一九六一年还没有到顶点咧,实际上从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四年,五年。 实际上中国所谓“三年自然灾害”,不是三年,而是五年。局部地区的真自然灾害年年有,但没有哪一年有今年 2008 年这样重吧。 引自第239页 回应 2020-08-22 13:09:23 -
他告诉我他们那里是如何“大跃进”的。 粮食出来,全部交公,一粒不留,根据工分来领粮。当时最强劳动力一天十工分。朱大生又高又大,一天十工分。任何一家人,根据工分分配的粮食都不够吃,只有向公家借。我说,粮食全是你们种的嘛。他说,都是我们种的,但生产队年年全交公了。我们家家都欠公家的粮。全部是人家种出来的,全部交给你,结果还欠你多少。这个就是人民公社,先进在什么地方呢?
2020-08-22 14:51:14 8人喜欢
论坛 · · · · · ·
書是好書。這裏的議論,有些問題。 | 来自谷子 | 3 回应 | 2022-05-08 05:44:44 |
中共最反对和平土改 | 来自智术师 | 2022-04-25 17:00:00 | |
上层如何侵占和掠夺故宫文物 | 来自智术师 | 5 回应 | 2022-04-23 03:22:54 |
书中的XXX | 来自✨ _de_strémy | 4 回应 | 2022-03-14 21:05:17 |
书中的人名 | 来自🍑 | 2022-01-14 20:09:08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天地圖書 (2011)9.4分 8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出口成章——对话录与谈话录 (維舟)
- 时代的一粒粒沙 (向西)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豆瓣9分以上小说,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图书(下) (我不豆谁豆)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 (无心恋战)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曾彦修访谈录的评论:
feed: rss 2.0
11 有用 时间与玫瑰 2020-05-10 21:55:24
非常棒的一本书 作者是读书人 也见过大世面 看问题通透 郑重推荐
6 有用 盒饭 2020-03-28 11:44:21
可以给满分的回忆录
6 有用 蜗牛的记事本 2020-04-17 15:15:19
从延安时期就在宣传口工作,讲话比较直率,人也似乎挺好~很好看的回忆录,讲自己的经历,更主要是讲怎么折腾,这么折腾都没折腾死,真是想不通~想到一个笑话,说一个人,XX、XX、XX只能占两样,作者几乎都占了~
36 有用 宋希於 2020-05-05 11:29:41
看过港版。很佩服人文社,有担当。
24 有用 六平斋旧主人 2020-03-27 09:33:22
率直不下《思痛录》。港版原名「微觉此生未整人」
0 有用 谭复生 2022-05-17 15:10:35
前半部比较好看,与其说是脑子有病瞎折腾,不如说是作为凝固权力和集中群众运动的一种方式,所以曾成了长期运动员
0 有用 心动~ 2022-05-11 22:05:07
满分!很好,越来越感觉了解现代中国还是要了解古代历史。有些洞见让人印象深刻,这种回忆录感觉是进入历史的最好方式,很多是看一些常规书籍所不能给予的,比如对于很多名人,你只知道他的事迹,但是回忆录给出一些当事人的感受,不管是人还是事,印象多了一些,比如陈康胡~
0 有用 驼毛 2022-05-07 04:18:44
那年传言禁售时买下一本,断断续续看到今天。此时此刻,看完这样的书,有种莫可名之的时空连接感,今夕何夕,竟能让2022年的人生发出书中人在四五六十年代的同感。史学家批评循环史观在中国的流行,然则,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说,难道循环论不恰恰折射了某种建构它的事实?曾老提供了很多有意思的“运动”细节(若用社会学那套理论分析或有价值),思之可笑可叹可悲可恨。我只是好奇,这样能看出五六七十年代之事不过是四... 那年传言禁售时买下一本,断断续续看到今天。此时此刻,看完这样的书,有种莫可名之的时空连接感,今夕何夕,竟能让2022年的人生发出书中人在四五六十年代的同感。史学家批评循环史观在中国的流行,然则,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说,难道循环论不恰恰折射了某种建构它的事实?曾老提供了很多有意思的“运动”细节(若用社会学那套理论分析或有价值),思之可笑可叹可悲可恨。我只是好奇,这样能看出五六七十年代之事不过是四十年代之重演的运动“老油条”,难道就没有进一步看出这一切的根源?是压抑自我不去说(说了就摧毁了赖以生存的“信仰”),还是发自内心地以为错只在那几个“帮”?一思国步一泫然,位卑未敢忘忧国,不容青史尽成灰,吾国知识人之伤心史大半于此也。 (展开)
0 有用 Monster 2022-05-02 12:03:09
老运动员的运动的一生
0 有用 2046 2022-04-25 22:47:37
一次20年7月拿起,又一次今年1月拿起,总算今日读完,看的我声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