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戈医生 短评

热门
  • 11 水木聿子 2021-02-01 22:24:16

    书内的时间几乎与作者人生平行,横跨50年,无疑是想以小说的形式诉说历史与个人命运。 尤拉作为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代表,经历多次变革与战争,始终被环境所捆绑,自由的理想一次次被吞噬。 他来自资产阶级,家族在1901年的经济危机中破产,一战让他的孩子不认识自己。 十月革命后,他对于马克思主义表示怀疑,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使他无法绝对相信任何一门学说,而国内战争里,他被无政府主义的白军俘虏,逃出后将拉莉莎作为精神寄托,可是精神的数次崩溃已经无法支撑他,最终死去。 尤拉一直坚持活着,没有像巴沙一样自杀,可依旧无法等到自由。 末尾放在了二战后,作者乐观的认为自由终于到来了,实际上是命运多舛的。 19世纪到20世纪的俄国知识分子充斥着矛盾与痛苦,我感到可怜,可是没有那样的时代怎会造就如此辉煌的文学呢?

  • 8 硬脂酸钠 2021-02-04 00:33:46

    全程都没有什么情绪波动 可能我和这本书八字不合。

  • 3 小岛 2022-11-05 13:09:23 北京

    文字优美,叙事流畅,通过大段大段的对白来展示人物的心路历程,整体符合优秀的言情小说预期,因为写的真的还挺好的,还有不少草线灰蛇,体现了作者优秀的文字结构功底。然而却无法称之为时代巨著,倒也符合诺贝尔文学奖的思路,描述了宏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一生。而且以如此的笔法和叙事结构,通篇展现了的尤拉的渣男本性,抛开随波逐流的事业不谈,在生活上简直就是干啥啥不行,忧愁第一名。相比之下巴沙反而好很多……。

  • 2 Emiya 2024-02-04 11:43:58 北京

    “我们是俄罗斯恐怖岁月的孩子。” 诗人在写这句诗时,用的是比喻,孩子指的是知识分子,恐怖指的是天意。 可在日瓦戈的时代,孩子就是孩子,恐怖就是恐怖,两个时代的区别就在这里。 这个译本是我非常喜欢的,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提前占位我的2024最佳

  • 2 叶卡花生娜 2020-07-17 22:34:06

    时隔一年,我再次回想这本书的时候还是不能理解日瓦戈的感情观,甚至让我耿耿于怀。

  • 1 Mirrors in 镜 2022-11-28 20:38:56

    建议先看苏俄近代史,不然你会错过一部真正的史诗。不可否认的是,从意识形态和政治分析,这部能得诺奖对于铁幕两边是双赢😏

  • 2 flappy茵哥哥 2021-02-17 11:56:02

    罗翔老师的推荐书目,我看到1/3处实在是看不下去。不仅因为情节拖沓,还有像《霍乱时期的爱情》这种公然挑战道德底线甚至违法犯罪的不顾一切的爱情故事,我是没办法奉之为史诗和经典的。看下电影解说了解一下故事就算了。

  • 1 DANIELㄥ广庭 2025-05-15 14:53:52 吉林

    ①描寫加里烏林給自己學徒工時候的老師傅胡多列耶夫穿小鞋的時候,太有意思了,笑噴了。②不愧是詩人小說家,語言非常優美!③主要是描寫了個人在大時代下的無能為力、歷史和狀態的变化、各種各樣荒謬的事情,看不出來有多觸犯忌諱。

  • 1 momo 2025-05-16 18:22:21 中国香港

    虎头蛇尾,开始很精彩,没想到最后一部分沦为了口号式的批判,对女性人物性格的刻画也极其割裂。

  • 1 辛未 2025-03-21 23:27:29 四川

    看见他的一生,仿佛看见自己的一生。 第一次发现书中的主角与我如此相似: 敏感,回避,优弱寡断,小资产阶级软弱。

  • 9 春花 2022-05-06 23:28:27

    伯林说过,诗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写诗时是诗人,写小说时是作家,像普希金。另一种是无论写诗还是写小说,他都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就属于此列。这本书最好的诠释了伯林的这句话,从历史背景来看它延续了俄罗斯文学的史诗传统,从故事特点来说它跌宕曲折,从篇章来看它有引人深思和令人拍案叫绝的佳句,但作为整体的小说而言,它的形是散的,它的叙述充满了诗性般的跳跃,难怪有人把它当作意识流小说,作者终归还是位诗人,他写的也是诗小说。

  • 5 流浪者史詩 2022-02-06 00:16:37

    曾經在蘇聯被列為禁書,因寫了這本書而被踢出作家協會,被反對黨遊行示威驅逐出境,到底是誰不尊重歷史,害怕真相?俄羅斯在歷史上總是不願意承認真相,不管是對本書作者還是鋅皮娃娃兵作者阿列克謝耶維奇,都是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在本國卻得不到同等的榮耀!

  • 4 鸭酥 2021-12-22 22:15:51

    类似题材读过不少了,没有读到什么特别(说不定是我的问题……但这个译本文字相当优美。

  • 1 夏雨 2022-01-18 19:27:17

    名著就是名著

  • 0 群岛 2022-05-10 15:40:48

    并不是一本适合非俄国人观看的书

  • 1 Bigbigtingting 2022-09-16 21:57:05 澳大利亚

    俄国文学从来没让我失望过。

  • 1 青青之佩悠悠 2022-09-19 09:04:33 江西

    他的一生虽然有三个女人,但皆是聚少离多,与儿女们相处的时间也少得可怜。大儿子舒拉一出生他就被拉去上战场治病救人了,舒拉三岁时他才归家,相聚不久又是分离;他短暂的一生中都没见过他的大女儿,他与情人的女儿出生不久就被寄养、抛弃,成了一个流浪儿;他与最后一位妻子生的两个孩子年纪还小时他就离世了,他是在一个拥挤的电车上去世的,去世的时候谁也没在身边,除了潮涌般的陌生人。

  • 1 羲和 2022-09-23 11:20:17 四川

    这才是史诗吧,这本书,请你满分出道。看得我五味杂陈,肝肠寸断。 文中很多伏笔,很多印迹,此后可以一点一点call back。 此文犹如一只精准的机械表,一环一扣,由齿轮紧密结合,严谨又干练。 致敬帕斯捷尔纳克,历史不会被忘记,缅怀苦难岁月中的人们。

  • 0 灯证 2022-11-08 08:57:07 上海

    “(于国家/革命)自去自来堂上燕,(于私人/生活)相亲相近水中鸥”。时代已经发展到了席卷与绑架所有人的生活的时代,作者依旧试图去找到宛如《战争与和平》的切入点,就在与主人公类似的彷徨与纠葛中写出了组诗,而后创造了小说。读的时候总会想西方诗歌与我国近体诗的区别,若果投胎我国,可能这样的作家更会去写现代诗吧,他似乎也不愿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无怪乎“奈何明月照沟渠”,最后被封禁。作者大可不必自怜自艾,若无这点自觉,何必再深情(或是惺惺?)回顾一番历史。如果“正经人谁写日记”是一句骂人的话,那这句话也可以套用在这本书上。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