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米兰讲座》是著名作家余华最新杂文集。集结了余华至今尚未出版的精彩随笔,表达了余华对文学、生活和世界的深邃洞见,对喜欢余华的读者来讲,这是一次美好的思想分享和阅读体验。
余华的随笔语言灵动活泼,文笔简洁精当,不断超越自己与同代人,对流行的观念进行批判与“突围”,呈现了当代中国文学中不太多见的深厚学养和创新能力。此作让读者领略享誉海内外的余华屹立在文学思潮前沿探索的新风貌。
米兰讲座的创作者
· · · · · ·
-
余华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余华,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等。其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波黑、斯洛文尼亚、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格鲁吉亚、土耳其、巴西、以色列、埃及、科威特、沙特、伊朗、乌兹别克斯坦、蒙古、日本、韩国、越南、缅甸、泰国、印尼、斯里兰卡和印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2014年),塞尔维亚伊沃•安德里奇文学奖(2018),意大利波特利•拉特斯•格林扎纳文学奖(2018)...
余华,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等。其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波黑、斯洛文尼亚、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格鲁吉亚、土耳其、巴西、以色列、埃及、科威特、沙特、伊朗、乌兹别克斯坦、蒙古、日本、韩国、越南、缅甸、泰国、印尼、斯里兰卡和印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2014年),塞尔维亚伊沃•安德里奇文学奖(2018),意大利波特利•拉特斯•格林扎纳文学奖(2018)等。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这时候我必须写出福贵看着那条月光下小路的感受,我找到了“盐”的意象,这是我能够找到的准确的意象,因为盐对于农民是很熟悉的,还有盐和伤口的关系众所周知。与《夏季台风》里那个情感被压抑的句子不同,这里需要情感释放出来的句子:“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逢场作戏的语言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也是需要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5页 -
这个时候我突然想到了当年读过的欧阳修的一句诗句:人远天涯近。确实是这样的一种感受,人和人之间是遥远的,但是人和天空,和很遥远的天涯海角,反而是更加亲近。我一直在想,欧阳修写这个诗句时候,中国的街上人并不多,就已经出现这样的感受了。当然,欧阳修在写这个诗句的时候,不会是像我站在巴黎傍晚大街上那种感受,可能是他感叹人和人之间的冷漠,还不如人和天涯之间的亲近。这就是诗给我们带来的感受,读过了,当时觉得这句诗写得很好,但是不久就忘记了。过了很多年以后,发生的某一个事情,你又想起了某一句诗,想起了某一个小说中的段落,某一个人物,某一个故事情节。文学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历久弥新的方式存在下来。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米兰讲座"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米兰讲座"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文学:想象、记忆与经验 8.4
-
- 灵魂饭 7.4
-
- 镜中瑕疵 7.5
-
- 多丽丝·莱辛传 8.1
-
- 读与写 7.1
-
- By the Sea 8.6
-
- 我胆小如鼠 7.5
-
- 日本和歌物语集 7.7
-
-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8.3
-
- 内心之死 7.9
米兰讲座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走进余华,他的发言总是真实而又清醒

小说是虚构,创作是自由

#短评写不下#一些简单的读后感
> 更多书评 12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0 (普照)
- 余华 (南方草木香)
- 6月新书精选 (万象书坊)
- pre- DangDang (那颗晴空)
- 《出版人》全国独立书店联合荐书(2020) (失翼之鹰)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0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米兰讲座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花侯 2021-11-30 18:05:37
网络广为流传余华讲话的截图出自米兰讲座,余华很多讲话被关注不仅因其语言风趣幽默,也因其描述时注入文学气息,在轻松开放的场合无伤大雅,但不能把每个字都当作完全的真相。 像他在讲文学时举例,新闻写两车相撞,最后写,相撞时巨大响声震落路边树上麻雀,有些死去,有些昏迷。余华说,新闻讲的是前面,文学讲的是后面。而他在讲述文化馆工作时,也有一些近于文学的表述,比如“而我的同事们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一直走到退休... 网络广为流传余华讲话的截图出自米兰讲座,余华很多讲话被关注不仅因其语言风趣幽默,也因其描述时注入文学气息,在轻松开放的场合无伤大雅,但不能把每个字都当作完全的真相。 像他在讲文学时举例,新闻写两车相撞,最后写,相撞时巨大响声震落路边树上麻雀,有些死去,有些昏迷。余华说,新闻讲的是前面,文学讲的是后面。而他在讲述文化馆工作时,也有一些近于文学的表述,比如“而我的同事们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一直走到退休。” 作家也谈到自己作品,比如《兄弟》,作家的创作初衷之一是表现社会急速发展与剧烈变化。他认为社会在短短四十年经历禁欲到宣泄两个时期,并且都是狂热的,而西方用了四百年,一切值得用小说来表现。许多评论,似乎从不多方面多角度考虑,只管自说自话,只管故事读得爽不爽,这样写出的评论倒像是闭门读书的幻想。 (展开)
2 有用 老斑鸠 🐣 2021-04-30 09:22:14
在地铁上翻完了余华的《米兰讲座》,作为这个人间四月天的收官读物。实在没想到余华也同意出这种口水采访稿合集,果然,人只要出名了,哪怕说一些废话都有出版价值…… 这本书适合那些靠研究余华写论文换学位的人士查阅,普通读者就算了。文本的意义在于给读者创造新的主观感受与延伸体验,而不是作者自己跳出来给参考答案。
0 有用 Dou 2021-07-13 18:28:13
对于读余华不多的我来说,至少它是很好的一本入门(入坑)集。好了,我要去读《兄弟》了。
0 有用 zz夭夭 2022-01-26 09:55:06
第一部分还可以,后面就诸多重复的感觉。对文明、文化和文学之间关系的观点还不错。
0 有用 17%糕 2022-04-03 09:13:11
就这样水一水,本咸鱼读者看得也轻松舒适~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