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 编辑推荐 -
★嘻哈不是音乐,是游戏。
★人气作家×大学教授带你入门,一部划时代的嘻哈书,不管乐坛怎么变天,也经得住时间考验。
★原书第11次重版出来!
★RHYMESTER・宇多丸 力荐!山下达郎 绝赞!
★小老虎×袁越×池子 联袂推荐!
★小老虎:“没想到关于嘻哈的所有秘密,被两个日本人用聊天的方式讲得明明白白。”
★袁越:“日本一直是西方音乐和文化进入中国的重要桥梁,那就看看日本人是怎么理解嘻哈的吧。”
- 内容简介 -
划时代人气嘻哈入门系列“别再问我什么是嘻哈”第一辑!
1970年代诞生至今的嘻哈史,100张唱片指南+8部影片指南+6个专栏。
一位从嘻哈黎明期开始一路听过来的人气作家,一位在摇滚音乐节上骨折后除了嘻哈之外其他什么音乐都听不了的大学教授,带你翻越嘻哈的高墙,让你彻底搞懂嘻哈这种文化,“现在开始也不晚!”
本书所涉音乐...
- 编辑推荐 -
★嘻哈不是音乐,是游戏。
★人气作家×大学教授带你入门,一部划时代的嘻哈书,不管乐坛怎么变天,也经得住时间考验。
★原书第11次重版出来!
★RHYMESTER・宇多丸 力荐!山下达郎 绝赞!
★小老虎×袁越×池子 联袂推荐!
★小老虎:“没想到关于嘻哈的所有秘密,被两个日本人用聊天的方式讲得明明白白。”
★袁越:“日本一直是西方音乐和文化进入中国的重要桥梁,那就看看日本人是怎么理解嘻哈的吧。”
- 内容简介 -
划时代人气嘻哈入门系列“别再问我什么是嘻哈”第一辑!
1970年代诞生至今的嘻哈史,100张唱片指南+8部影片指南+6个专栏。
一位从嘻哈黎明期开始一路听过来的人气作家,一位在摇滚音乐节上骨折后除了嘻哈之外其他什么音乐都听不了的大学教授,带你翻越嘻哈的高墙,让你彻底搞懂嘻哈这种文化,“现在开始也不晚!”
本书所涉音乐播放详情请见译后记。边读边听,乐趣何止加倍。
作者简介 · · · · · ·
- 作者简介 -
长谷川町藏(Hasegawa Machizo),生于1968年,成长于不良少年团全盛时期的东京“脏南”——町田市。从电影、音乐相关专栏到小说,以作家身份在跨流派的领域里hustle不辍。个人著作包括《原声国度:通过原声音乐看电影》(サ・ン・ト・ランド サウンドトラックで観る映画,洋泉社,2017)、《我们的未来一定会》(あたしたちの未来はきっと,taba books,2017)等,合著作品包括《美国年轻人》(ヤング・アダルトU.S.A.,DU BOOKS,2015)等。
大和田俊之(Ohwada Toshiyuki),生于1970年,represent神奈川,成长于最终没能发展成瘸帮和血帮的本地暴走族驱车狂飙的日本“西海岸”——湘南。博士(文学)。庆应义塾大学法学部教授。2011年drop下个人著作《美国音乐史:从黑脸滑稽戏到嘻哈...
- 作者简介 -
长谷川町藏(Hasegawa Machizo),生于1968年,成长于不良少年团全盛时期的东京“脏南”——町田市。从电影、音乐相关专栏到小说,以作家身份在跨流派的领域里hustle不辍。个人著作包括《原声国度:通过原声音乐看电影》(サ・ン・ト・ランド サウンドトラックで観る映画,洋泉社,2017)、《我们的未来一定会》(あたしたちの未来はきっと,taba books,2017)等,合著作品包括《美国年轻人》(ヤング・アダルトU.S.A.,DU BOOKS,2015)等。
大和田俊之(Ohwada Toshiyuki),生于1970年,represent神奈川,成长于最终没能发展成瘸帮和血帮的本地暴走族驱车狂飙的日本“西海岸”——湘南。博士(文学)。庆应义塾大学法学部教授。2011年drop下个人著作《美国音乐史:从黑脸滑稽戏到嘻哈》(アメリカ音楽史——ミンストレル•ショウ、ブルースからヒップホップまで,讲谈社选书Metier,第33届三得利学艺奖获奖作品)。合著作品包括《说唱反映着什么?》(ラップは何を映しているのか,每日新闻出版,2017)、《村上春树的100首》(村上春樹の100曲,立东舍,2017)等。
- 译者简介 -
耳田(a.k.a. mimida),生于1980年代,represent “town-B”。在创立于“东西(德)对抗”的柏林自由大学攻读日本学。螳臂制作(town-B Productions)主创兼执行总监。SUBJPOP联合主创。前媒体人。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嘻哈的诞生
1 街区派对时期
嘻哈并非音乐?
从牙买加到布朗克斯
碎拍至上主义
搓盘和说唱的诞生
主角原本是舞者和涂鸦写手
专 栏 #01丨意指——关于“意指的猴子”
2 旧派时期
最早的热门说唱金曲
嘻哈和新浪潮
非洲王班巴塔的降临与电音
嘻哈和高科技舞曲、浩室乐的关系
专 栏 #02丨非洲未来主义
唱片指南 #01丨旧派—电音时期
第二章 东海岸
1 第二代的登场
极坚唱片的兴盛
小兽孩和里克·鲁宾
犹太人与嘻哈
2 用采样制作音乐
被错用的鼓机
爵士和嘻哈的相似之处
嘻哈和后现代主义
专 栏 #03丨采样和版权
专 栏 #04丨非洲=亚洲的想象力
3 说唱到底在说些什么?
说唱是游戏
地域纷争和世代纷争
4 全民公敌和母语联盟
共通点是亚文化文艺青年
群众的支持高于原创
全民在同一律动下
唱片指南 #02丨东海岸
第三章 西海岸
1 匪帮说唱登场
作为“踏绘”的匪帮说唱
冰T和N.W.A
听众群是白人
暴力和女性歧视是其宿命?
将“现实”影像化的都市——洛杉矶
2 匪帮说唱的声音
汽车社会的嘻哈
声音面的拓宽和歌词的多层次化
政府管制和东西对抗
史上最大的beef
究极的音响系=德瑞医生
专 栏 #05丨beef的历史
3 西海岸的地下嘻哈界
在日本也很火的墨系说唱
拉丁裔与嘻哈
唱片指南 #03丨西海岸
第四章 嘻哈与女性
女性说唱歌手的存在
女性说唱歌手的四种类型
第五种类型是“文艺女子”
歌词里的女性
专 栏 #06丨押韵和诗的传统
第五章 嘻哈,向南
1 嘻哈灵魂乐
从新杰克摇摆乐到嘻哈灵魂乐
嘻哈灵魂乐的革新性
嘻哈才是黑人音乐的正统
新的据点,亚特兰大
2 提姆巴兰的声音革命
泰迪·莱利前往弗吉尼亚
BPM及高音声部的变化
“作者”的登场和第二线的复活
五十年一次的革命
3 南部的时代
史威兹·毕兹和非裔古巴人
疆域接壤的美利坚合众国与中南美洲
游戏规则变了
南部势力牵引乐坛
慢速重混和回响
回归南部的嘻哈
唱片指南 #04丨嘻哈灵魂乐—南部
第六章 嘻哈与摇滚
“跳出去”还是“跳进来”?
嘻哈对世界的贡献更大?
嘻哈不存在“内在面”
摇滚是个体,嘻哈是场域
摇滚是纯文学,嘻哈是推特
侵蚀摇滚最后的圣域
嘻哈的内省化
所有的流行音乐都将成为民歌?
影片指南 #01丨嘻哈的影像作品
第七章 嘻哈的欣赏方式
嘻哈就是《少年JUMP》
嘻哈就是职业摔角
嘻哈就是搞笑艺能
世界的嘻哈化
唱片指南 #05丨嘻哈进入2010年代
后 记丨保持住这样的劲头啊,嘻哈界
索 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别再问我什么是嘻哈①"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别再问我什么是嘻哈①"的人也喜欢 · · · · · ·
别再问我什么是嘻哈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 更多书评 5篇
-
完全不是本书关注的重点,但译注有误 完成这张专辑后,影子意识到这种纯采样的音乐已经被自己玩到头,以后他不会再创作类似手法的作品 实际原因:DJ Shadow 给专辑起名『Endtroducing.....』的原因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次引介,但对我个人而言则是一个时代的工作的完结。」(Eliot Wilder 著『Endtroducing.....』第 93 页)他的第二张专辑『The Private Press』依旧是纯基于采样的,采样数甚至比『Endtroducing.....』还... (7回应)
2020-06-26 13:53:13 19人喜欢
完全不是本书关注的重点,但译注有误
完成这张专辑后,影子意识到这种纯采样的音乐已经被自己玩到头,以后他不会再创作类似手法的作品 引自 唱片指南 #03丨西海岸 实际原因:DJ Shadow 给专辑起名『Endtroducing.....』的原因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次引介,但对我个人而言则是一个时代的工作的完结。」(Eliot Wilder 著『Endtroducing.....』第 93 页)他的第二张专辑『The Private Press』依旧是纯基于采样的,采样数甚至比『Endtroducing.....』还多。(CMJ New Music Monthly Jun 2002,第 39 页)
在 Eliot Wilder 的书中 Shadow 还提到,他将『Endtroducing.....』(包括「Dark Days」)同 UNKLE 和『The Privatre Press』划分为自己的两个制作时期的原因是他「精进了自己的混音水平」和「减少了基于循环的使用采样的方式」。
7回应 2020-06-26 13:53:13 -
(这是疑问) 作者可能读过『 The Oxford Handbook of Mobile Music Studies, Volume 2』(Sumanth Gopinath, Jason Stanye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但这一段的某些描述很模糊: 不是东海岸那种挂上压缩器的发闷的声音,而是灵活利用声音间隙、让混响发挥效果的声响。 就我的外行人经验所知,「灵活利用声音间隙、让混响发挥效果的声响」似乎更多被用来形容 1992 年之后的「匪帮放克」(合成器+低音+节奏吉他/键盘... (14回应)
2020-06-26 20:10:35 15人喜欢
(这是疑问)
作者可能读过『 The Oxford Handbook of Mobile Music Studies, Volume 2』(Sumanth Gopinath, Jason Stanye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但这一段的某些描述很模糊:
不是东海岸那种挂上压缩器的发闷的声音,而是灵活利用声音间隙、让混响发挥效果的声响。 引自 汽车社会的嘻哈 就我的外行人经验所知,「灵活利用声音间隙、让混响发挥效果的声响」似乎更多被用来形容 1992 年之后的「匪帮放克」(合成器+低音+节奏吉他/键盘和弦/和声,留下足够的空间给饶舌歌手)而非 1988 年的「Fuck tha Police」(基于采样的制作)。动态范围压缩(Dynamic Range Compression)的作用是放大小音量中的细节,压缩过度则会导致失真(发闷?)。西海岸,尤其是 Dr. Dre 所建立的「匪帮放克」之声正是基于三个要素:合成器、动态范围压缩和强大的低频。东海岸的嘻哈制作则基于(滤波后得到的)采样,强调厚重的底鼓和清脆的军鼓,以及动态压缩。东海岸的声音真的是「挂上压缩器的发闷的声音」吗?(在看此书之前没听说过这种说法,需要专业人士来讲解)
(其他想法)
此外,汽车声景(car audioscape)起源于南部,准确地说是迈阿密。其特产「迈阿密贝斯」(Miami Bass)发展出了一个子风格名为「汽车音响贝斯」(Car Audio Bass)—— Techmaster P.E.B. 和 DJ Magic Mike 这种音乐。本书的叙述方式确实会在此舍弃掉这部分,但讲到南部的时候也没提,很可惜。
N.W.A 时代 BPM 在 110 上下的曲子比较多 引自 汽车社会的嘻哈 其实『Straight outta Compton』并没有那么快,整体在 100 BPM 上下而非 110 BPM。N.W.A. 真正的快曲是 1991 年的「100 Miles and Runnin'」(110 BPM,不算 Arabian Prince 主导的那首 Electro)。同时期的其他专辑的速度也很少达到 110 BPM,其中有 110 BPM 的快曲,但整体上确实也没有那么快,基本在 100 BPM 左右(Public Enemy - It Takes a Nation of Millions to Hold Us Back,EPMD - Strictly Business,Ice-T - Power,Eric B & Rakim - Follow the Leader,Jungle Brothers - Straight Out The Jungle......)。
14回应 2020-06-26 20:10:35 -
大和田先生开篇指出,要比较嘻哈与摇滚,“就肯定免不了会在某些方面把双方过于粗暴地简单化”。因而在描述摇滚是“从工作稳定的资本主义世界的通常状态下跳出去”时,他是这样说的: 借用某位音乐研究者的话来说,摇滚就是住在郊外的中产阶级青少年幻想式地拥抱属于劳动阶层的“反抗”“抵抗”的意向。...将青春期特有的反抗精神投向了社会和制度整体... 的确简单粗暴,但不失为一种主流而合理的解释。 套用这个说辞,“中国的...
2020-07-15 22:13:57 2人喜欢
大和田先生开篇指出,要比较嘻哈与摇滚,“就肯定免不了会在某些方面把双方过于粗暴地简单化”。因而在描述摇滚是“从工作稳定的资本主义世界的通常状态下跳出去”时,他是这样说的:
借用某位音乐研究者的话来说,摇滚就是住在郊外的中产阶级青少年幻想式地拥抱属于劳动阶层的“反抗”“抵抗”的意向。...将青春期特有的反抗精神投向了社会和制度整体... 引自 “跳出去”还是“跳进来”? 的确简单粗暴,但不失为一种主流而合理的解释。
套用这个说辞,“中国的摇滚乐是住在城市的知识分子青年幻想式地拥抱属于西方流行文化的‘反抗’‘抵抗’的意向,将西方式的反抗精神投向了当下社会和制度整体。”同样不失为一种片面却合理的解释。
回应 2020-07-15 22:13:57 -
嗯,可以说是“受到了影响”,或者我想也可以说,我们现在所抱有的对于“黑人味道”的印象,就是由犹太人营造出来的。实际上,像“美国的黑人与外界隔绝,创作出纯粹的“黑人音乐这样的事,在历史上一次都没有过。一直都是先有白人和犹太人先入为主的观念出现,然后黑人自己再将那种模式化的刻板印象进行内化。当然,白人在看了黑人的表演之后,也会修正自己对黑人音乐的印象。总之,最近我觉得是不是这样来认识会比较合适:随...
2020-07-08 09:18:00 3人喜欢
嗯,可以说是“受到了影响”,或者我想也可以说,我们现在所抱有的对于“黑人味道”的印象,就是由犹太人营造出来的。实际上,像“美国的黑人与外界隔绝,创作出纯粹的“黑人音乐这样的事,在历史上一次都没有过。一直都是先有白人和犹太人先入为主的观念出现,然后黑人自己再将那种模式化的刻板印象进行内化。当然,白人在看了黑人的表演之后,也会修正自己对黑人音乐的印象。总之,最近我觉得是不是这样来认识会比较合适:随着各色人种之间的印象不停地这样子交换,作为半虚构的“黑人音乐”就产生了出来。然后在这个过程中,犹太人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当然这也是他们为了能让自己在美国社会里生存下来的战略。 引自 犹太人与嘻哈 回应 2020-07-08 09:18:00
-
诃巍 (蛤?)
大和田:嗯,可以说是“受到了影响”,或者我想也可以说,我们现在所抱有的对于“黑人味道”的印象,就是由犹太人营造出来的。实际上,像“美国的黑人与外界隔绝,创作出纯粹的‘黑人音乐’”这样的事,在历史上一次都没有过。一直都是先有白人和犹太人先入为主的观念出现,然后黑人自己再将那种模式化的刻板印象进行内化。当然,白人在看了黑人的表演之后,也会修正自己对黑人音乐的印象。总之,最近我觉得是不是这样来认识会...2022-06-02 16:37:59
大和田:嗯,可以说是“受到了影响”,或者我想也可以说,我们现在所抱有的对于“黑人味道”的印象,就是由犹太人营造出来的。实际上,像“美国的黑人与外界隔绝,创作出纯粹的‘黑人音乐’”这样的事,在历史上一次都没有过。一直都是先有白人和犹太人先入为主的观念出现,然后黑人自己再将那种模式化的刻板印象进行内化。当然,白人在看了黑人的表演之后,也会修正自己对黑人音乐的印象。总之,最近我觉得是不是这样来认识会比较合适:随着各色人种之间的印象不停地这样子交换,作为半虚构的“黑人音乐”就产生了出来。然后在这个过程中,犹太人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当然这也是他们为了能让自己在美国社会里生存下来的战略。 引自 犹太人与嘻哈 再往深里说的话,越看美国音乐的历史,就越会浮现出一段黑人音乐被一尤其是白人中产阶级——“政治性地”利用的历史。现在有不少人一提起“蓝调”来,就条件反射式地除了“抵抗的音乐”之外什么都讲不出来。当然这些人本身是完全没有恶意的,倒不如说是极其善良的,结果就成了这样“被政治利用的”对象。在音乐里,他们只能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所以当“想要看到的东西”在这个流派里看不见了的时候,他们立刻就会变得愤怒。当然,嘻哈也好,蓝调也好,又或者是民谣、摇滚,在这些流派里,真的将社会批判和政治性当作信条来创作音乐的人是存在的,我一丁点想要否定这些人志向的意思都没有,但是,音乐并非就光是围绕着这些东西转嘛,甚至就连嘻哈这个流派,政治性都不过只是其中的要素之一而已。 引自 说唱是游戏 大和田:话说回来,匪帮说唱经常因为暴力性的歌词和歧视女性的元素遭受批判吧? 长谷川:我觉得吧,流行音乐的主要听众群是青少年男性,所以这就是它注定的性质。摇滚其实也是一样的嘛,只责备嘻哈的话有点说不过去。 大和田:另外可能也包含着对全民公敌那种观念化的“大学生”说唱的抵触情绪。“虽说不一定非得是‘保持真我’(keep it real),但是像他们那种抽象的东西,说了咱们也听不懂,多给咱说点儿咱日常生活里的事!”类似于这样一种感觉。可是这个日常生活的“真实性”,其实已经被刚才提到过的黑人剥削电影和低俗小说(pupfiction)侵蚀了。然后我个人还有个印象,就是在此之前的嘻哈,有新浪潮的东西,有派对说唱的东西,说唱歌手也有非裔,还有波多黎各裔,等等,某种程度上极富多样性,但是等到西海岸的匪帮说唱一出来,这个流派的形象给人的感觉就特别整齐划一了。 引自 暴力和女性歧视是其宿命? 大和田:顺带一提,《水晶之城》里详细指绘了格杉肌种族间紧张程度达到极限的情形,所以也被当作预言了洛城暴动的书而闻名。《水晶之城》里也出现了关于N.W.A的记述,不过戴维斯是采取比较批判性的态度,将他们放在了长久以来阴魂不散的洛杉矶黑社会表象的谱系里一从20世纪早期以来,好莱坞就一直量产着黑帮电影,这当然就不用多说了。他认为,匪帮说唱看起来好像是在曝光“贫民区的真相”,但实际上这所谓的“真相”,早就已经被好莱坞式的图像给茶毒了。 长谷川:在黑人群体中也有人批判说:“那不过就是另外一种黑脸滑稽戏罢了,是将无能又暴力的黑人形象散播给白人小孩看。”但是我觉得,白人的孩子与其说是对他们进行蔑视,不如说是怀有一种共感。因为这个时代,是白人也开始不断从中产跌落到社会底层的时代嘛。在那样一个社会氛围里,比起理想主义的言论,“警察吃屎去吧!”听起来要更加真实有力。 引自 将“现实”影像化的都市——洛杉矶 长谷川:嘻哈世界里对版权的看法跟我们不一样:一首曲子只要面世后受到了大家的喜爱,那它就是群体的财产了,所以便有了为了能让大家高兴而将共有财产直接拿来使用的主意。德瑞这个人,其实挺缺乏音乐家自我意识的,他对声音质感的追求倒是完全达到了偏执狂状态,不过那充其量也只是为了提升“工具”的性能,从而更好地为群体的日常生活增添色彩罢了。“嘻哈会不会原本就不是以自我表现为目的的音乐?”一开始这么思考,就像黑白棋的棋子“啪”一下从白转到黑一样,我听嘻哈的方法就彻底变了。 大和田:原来如此,这么说来,这张专辑就成了决定性的转机。反过来说的话,町藏兄终于从新浪潮式的价值观里被解放出来了… 长谷川:感觉好像终于开始明白嘻哈了。嘻哈不是“新/旧”,而是我们“现在”所在的 “这个”地方的纪实啊。歌词方面也是一样,匪帮说唱不是经常因为内容而被人批判吗?但那种乌七八糟的故事,就是伙伴们所共有的东西,所以它也算是一种民谣了。 大和田:差不多同样的故事,无数次地重新讲述。而这个“重新讲述”,则又和竞争紧密相连。 引自 汽车社会的嘻哈 大和田:没错,借用某位音乐研究者的话来说,摇滚就是住在郊外的中产阶级青少年幻想式地拥抱属于劳动阶层的“反抗”“抵抗”的意象。 长谷川:像是一种⋯⋯想要从工作稳定的资本主义世界的通常状态下跳出去的感觉。 大和田:将青春期特有的反抗精神投向了社会和制度整体⋯⋯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相当于“世界系”吧。另外,从历史角度来看,民谣所秉持的反体制、反商业主义的价值观,也被摇滚在商业主义中进行了再生产。鲍勃·迪伦从木吉他换成了电吉他这件事,果然还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 长谷川:但嘻哈就完全相反,因为它是一种被资本主义排除在外的人用来当作加入资本主义的手段而开始的音乐。不是“跳出去”,反而是“跳进来”。 引自 “跳出去”还是“跳进来”? 大和田:我拼命思考了“骨折之后沉迷于嘻哈”这个问题,于是我就想到,摇滚这个音乐流派,表现的基本循环线路说到底还是存在于“内省”之中,在“儿时的心理阴影”啊、“内心的创伤”啊这类既定的老套模式上对个人内在面的纠结进行表现,摇滚就给人这么一个印象。而与之相对,嘻哈好像说来说去都是“肉体损伤”的问题,像“你他妈可能是中了五枪,但老子可是中了九枪!”这样的,绝对不面向内在,彻彻底底是肉体性的。总之我想说的呢就是,“骨 折”和内省是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的,不会面向“内心”。当时我要得的是“肺结核”或“胃溃疡”这种什么地方跟文学意象有点关联的病,那我说不定就成天光听摇滚了(笑)。 长谷川:的确,我要是得了肺结核的话, 绝对不会去听瓦卡·弗洛卡·火焰(Waka Flocka Flame)吧(笑)。 大和田:和摇滚放在一起一比较的话,嘻哈给我一种“啊,果然是后现代的音乐啊”的感觉。换句话说,摇滚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不都是现代性的音乐吗?摇滚明星通常会被人称为“伟大的艺术家”或“天才”之类,而就我们现在正在讨论的这个话题而言,大家经常会用“灵魂”相关的比喻来谈及摇滚:“灵魂的呼喊”啊、“灵魂的痛苦”啊什么的,大家都认为表现的源泉存在于音乐人的“内在面”。这一点放到西方历史中来看,可以一直追溯到宗教仪式上的“告解”,而“表现”的出发点就通常会被回推到“心灵的内在面”这种思考习惯直到现在都相当根深蒂固,我们在欣赏绘画、小说之类的作品时,很随口就会说出“从作者的内心深处涌出的表达”这样的话。而与此相反,制作嘻哈音乐的时候,就名副其实地是在访问(access)“外在”的数据库(database)。DJ们炫耀着自己的唱片收藏,并因此得意洋洋,作品创作的机缘不在于“内”,而在于“外”相对于“从作者的内心深处涌出的表达”,更贴近于“访问过往音源的数据库进行检索”这样一个意象。所以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嘻哈作为产生于1970年代的音乐,具有一种压倒性的异质感和新颖感。 引自 嘻哈不存在“内在面” ◆摇滚是纯文学,嘻哈是推特 大和田:我想提出的另一个和原创信仰相关的点,是关于版权的问题。刚开始听嘻哈的时候让我觉得很有趣的是,那可真是既有的版权体系完全无法想象的音乐啊(笑)。从这个角度来说,摇滚是文学性的,“将个人内心涌出的东西作成了曲子,那这首曲子就归作曲者所有”,这个逻辑完全不存在矛盾。虽然由于目前暂时还没有好的办法,嘻哈也硬被限制在现行版权制度的游戏规则里,但其实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完全行不通的。看看嘻哈歌曲的创作者名单就会发现不得了的事,把被采样的原曲的作曲者、新曲的制作人、说唱歌手什么的全都列出来之后,有时候名单甚至会扩展到二十多个人的长度。从某个角度来看,这可以说是对现行版权制度的根本性质疑。 引自 摇滚是纯文学,嘻哈是推特 回应 2022-06-02 16:37:59
-
诃巍 (蛤?)
大和田:嗯,可以说是“受到了影响”,或者我想也可以说,我们现在所抱有的对于“黑人味道”的印象,就是由犹太人营造出来的。实际上,像“美国的黑人与外界隔绝,创作出纯粹的‘黑人音乐’”这样的事,在历史上一次都没有过。一直都是先有白人和犹太人先入为主的观念出现,然后黑人自己再将那种模式化的刻板印象进行内化。当然,白人在看了黑人的表演之后,也会修正自己对黑人音乐的印象。总之,最近我觉得是不是这样来认识会...2022-06-02 16:37:59
大和田:嗯,可以说是“受到了影响”,或者我想也可以说,我们现在所抱有的对于“黑人味道”的印象,就是由犹太人营造出来的。实际上,像“美国的黑人与外界隔绝,创作出纯粹的‘黑人音乐’”这样的事,在历史上一次都没有过。一直都是先有白人和犹太人先入为主的观念出现,然后黑人自己再将那种模式化的刻板印象进行内化。当然,白人在看了黑人的表演之后,也会修正自己对黑人音乐的印象。总之,最近我觉得是不是这样来认识会比较合适:随着各色人种之间的印象不停地这样子交换,作为半虚构的“黑人音乐”就产生了出来。然后在这个过程中,犹太人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当然这也是他们为了能让自己在美国社会里生存下来的战略。 引自 犹太人与嘻哈 再往深里说的话,越看美国音乐的历史,就越会浮现出一段黑人音乐被一尤其是白人中产阶级——“政治性地”利用的历史。现在有不少人一提起“蓝调”来,就条件反射式地除了“抵抗的音乐”之外什么都讲不出来。当然这些人本身是完全没有恶意的,倒不如说是极其善良的,结果就成了这样“被政治利用的”对象。在音乐里,他们只能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所以当“想要看到的东西”在这个流派里看不见了的时候,他们立刻就会变得愤怒。当然,嘻哈也好,蓝调也好,又或者是民谣、摇滚,在这些流派里,真的将社会批判和政治性当作信条来创作音乐的人是存在的,我一丁点想要否定这些人志向的意思都没有,但是,音乐并非就光是围绕着这些东西转嘛,甚至就连嘻哈这个流派,政治性都不过只是其中的要素之一而已。 引自 说唱是游戏 大和田:话说回来,匪帮说唱经常因为暴力性的歌词和歧视女性的元素遭受批判吧? 长谷川:我觉得吧,流行音乐的主要听众群是青少年男性,所以这就是它注定的性质。摇滚其实也是一样的嘛,只责备嘻哈的话有点说不过去。 大和田:另外可能也包含着对全民公敌那种观念化的“大学生”说唱的抵触情绪。“虽说不一定非得是‘保持真我’(keep it real),但是像他们那种抽象的东西,说了咱们也听不懂,多给咱说点儿咱日常生活里的事!”类似于这样一种感觉。可是这个日常生活的“真实性”,其实已经被刚才提到过的黑人剥削电影和低俗小说(pupfiction)侵蚀了。然后我个人还有个印象,就是在此之前的嘻哈,有新浪潮的东西,有派对说唱的东西,说唱歌手也有非裔,还有波多黎各裔,等等,某种程度上极富多样性,但是等到西海岸的匪帮说唱一出来,这个流派的形象给人的感觉就特别整齐划一了。 引自 暴力和女性歧视是其宿命? 大和田:顺带一提,《水晶之城》里详细指绘了格杉肌种族间紧张程度达到极限的情形,所以也被当作预言了洛城暴动的书而闻名。《水晶之城》里也出现了关于N.W.A的记述,不过戴维斯是采取比较批判性的态度,将他们放在了长久以来阴魂不散的洛杉矶黑社会表象的谱系里一从20世纪早期以来,好莱坞就一直量产着黑帮电影,这当然就不用多说了。他认为,匪帮说唱看起来好像是在曝光“贫民区的真相”,但实际上这所谓的“真相”,早就已经被好莱坞式的图像给茶毒了。 长谷川:在黑人群体中也有人批判说:“那不过就是另外一种黑脸滑稽戏罢了,是将无能又暴力的黑人形象散播给白人小孩看。”但是我觉得,白人的孩子与其说是对他们进行蔑视,不如说是怀有一种共感。因为这个时代,是白人也开始不断从中产跌落到社会底层的时代嘛。在那样一个社会氛围里,比起理想主义的言论,“警察吃屎去吧!”听起来要更加真实有力。 引自 将“现实”影像化的都市——洛杉矶 长谷川:嘻哈世界里对版权的看法跟我们不一样:一首曲子只要面世后受到了大家的喜爱,那它就是群体的财产了,所以便有了为了能让大家高兴而将共有财产直接拿来使用的主意。德瑞这个人,其实挺缺乏音乐家自我意识的,他对声音质感的追求倒是完全达到了偏执狂状态,不过那充其量也只是为了提升“工具”的性能,从而更好地为群体的日常生活增添色彩罢了。“嘻哈会不会原本就不是以自我表现为目的的音乐?”一开始这么思考,就像黑白棋的棋子“啪”一下从白转到黑一样,我听嘻哈的方法就彻底变了。 大和田:原来如此,这么说来,这张专辑就成了决定性的转机。反过来说的话,町藏兄终于从新浪潮式的价值观里被解放出来了… 长谷川:感觉好像终于开始明白嘻哈了。嘻哈不是“新/旧”,而是我们“现在”所在的 “这个”地方的纪实啊。歌词方面也是一样,匪帮说唱不是经常因为内容而被人批判吗?但那种乌七八糟的故事,就是伙伴们所共有的东西,所以它也算是一种民谣了。 大和田:差不多同样的故事,无数次地重新讲述。而这个“重新讲述”,则又和竞争紧密相连。 引自 汽车社会的嘻哈 大和田:没错,借用某位音乐研究者的话来说,摇滚就是住在郊外的中产阶级青少年幻想式地拥抱属于劳动阶层的“反抗”“抵抗”的意象。 长谷川:像是一种⋯⋯想要从工作稳定的资本主义世界的通常状态下跳出去的感觉。 大和田:将青春期特有的反抗精神投向了社会和制度整体⋯⋯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相当于“世界系”吧。另外,从历史角度来看,民谣所秉持的反体制、反商业主义的价值观,也被摇滚在商业主义中进行了再生产。鲍勃·迪伦从木吉他换成了电吉他这件事,果然还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 长谷川:但嘻哈就完全相反,因为它是一种被资本主义排除在外的人用来当作加入资本主义的手段而开始的音乐。不是“跳出去”,反而是“跳进来”。 引自 “跳出去”还是“跳进来”? 大和田:我拼命思考了“骨折之后沉迷于嘻哈”这个问题,于是我就想到,摇滚这个音乐流派,表现的基本循环线路说到底还是存在于“内省”之中,在“儿时的心理阴影”啊、“内心的创伤”啊这类既定的老套模式上对个人内在面的纠结进行表现,摇滚就给人这么一个印象。而与之相对,嘻哈好像说来说去都是“肉体损伤”的问题,像“你他妈可能是中了五枪,但老子可是中了九枪!”这样的,绝对不面向内在,彻彻底底是肉体性的。总之我想说的呢就是,“骨 折”和内省是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的,不会面向“内心”。当时我要得的是“肺结核”或“胃溃疡”这种什么地方跟文学意象有点关联的病,那我说不定就成天光听摇滚了(笑)。 长谷川:的确,我要是得了肺结核的话, 绝对不会去听瓦卡·弗洛卡·火焰(Waka Flocka Flame)吧(笑)。 大和田:和摇滚放在一起一比较的话,嘻哈给我一种“啊,果然是后现代的音乐啊”的感觉。换句话说,摇滚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不都是现代性的音乐吗?摇滚明星通常会被人称为“伟大的艺术家”或“天才”之类,而就我们现在正在讨论的这个话题而言,大家经常会用“灵魂”相关的比喻来谈及摇滚:“灵魂的呼喊”啊、“灵魂的痛苦”啊什么的,大家都认为表现的源泉存在于音乐人的“内在面”。这一点放到西方历史中来看,可以一直追溯到宗教仪式上的“告解”,而“表现”的出发点就通常会被回推到“心灵的内在面”这种思考习惯直到现在都相当根深蒂固,我们在欣赏绘画、小说之类的作品时,很随口就会说出“从作者的内心深处涌出的表达”这样的话。而与此相反,制作嘻哈音乐的时候,就名副其实地是在访问(access)“外在”的数据库(database)。DJ们炫耀着自己的唱片收藏,并因此得意洋洋,作品创作的机缘不在于“内”,而在于“外”相对于“从作者的内心深处涌出的表达”,更贴近于“访问过往音源的数据库进行检索”这样一个意象。所以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嘻哈作为产生于1970年代的音乐,具有一种压倒性的异质感和新颖感。 引自 嘻哈不存在“内在面” ◆摇滚是纯文学,嘻哈是推特 大和田:我想提出的另一个和原创信仰相关的点,是关于版权的问题。刚开始听嘻哈的时候让我觉得很有趣的是,那可真是既有的版权体系完全无法想象的音乐啊(笑)。从这个角度来说,摇滚是文学性的,“将个人内心涌出的东西作成了曲子,那这首曲子就归作曲者所有”,这个逻辑完全不存在矛盾。虽然由于目前暂时还没有好的办法,嘻哈也硬被限制在现行版权制度的游戏规则里,但其实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完全行不通的。看看嘻哈歌曲的创作者名单就会发现不得了的事,把被采样的原曲的作曲者、新曲的制作人、说唱歌手什么的全都列出来之后,有时候名单甚至会扩展到二十多个人的长度。从某个角度来看,这可以说是对现行版权制度的根本性质疑。 引自 摇滚是纯文学,嘻哈是推特 回应 2022-06-02 16:37:59
论坛 · · · · · ·
新版本译文修订一览 | 来自耳田 | 5 回应 | 2022-07-04 21:18:00 |
一共有几本 | 来自困死鬼 | 16 回应 | 2021-12-11 00:26:19 |
griot,单口喜剧和说唱歌手 | 来自20世纪末少年 | 2021-08-27 17:43:04 | |
关于人名翻译的缘由和相关数据 | 来自耳田 | 5 回应 | 2021-07-20 21:07:41 |
本书歌曲播单快速通道 | 来自耳田 | 1 回应 | 2021-07-10 22:32:41 |
> 浏览更多话题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アルテスパブリッシング (2011)暂无评分 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中文流行/摇滚音乐相关书籍 (journalren)
- 有笙有瑟(2) (🦉的瓦涅密)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 (无心恋战)
- 购物车 (cruyff)
- dai (xuke)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别再问我什么是嘻哈①的评论:
feed: rss 2.0
12 有用 2NBBD 2020-06-26 13:34:43
读过『Can't Stop, Won't Stop』和『The Big Payback』等通史书的话,本书历史部分基本不用看了(除了一窍不通的 R&B 以外),因为确实是入门书……两人的观点和联系日本的部分挺有趣的,是本书值得关注的地方。作者毕竟是研究这样方面的,想必是读了『The Oxford Handbook of Mobile Music Studies』(书中有一节讲的就是『The Chr... 读过『Can't Stop, Won't Stop』和『The Big Payback』等通史书的话,本书历史部分基本不用看了(除了一窍不通的 R&B 以外),因为确实是入门书……两人的观点和联系日本的部分挺有趣的,是本书值得关注的地方。作者毕竟是研究这样方面的,想必是读了『The Oxford Handbook of Mobile Music Studies』(书中有一节讲的就是『The Chronic』)。再加上作者提到的一些其他研究中的观点,本书算是以轻松的氛围讲了一些很学术的问题。读完我倒是很好奇不满本书观点的读者想要驳斥的部分是什么? (展开)
57 有用 趙叔 2020-06-29 01:30:47
文字版YouTube自媒体节目 哈哈哈哈
36 有用 ThrePac 2020-07-02 16:02:00
听Hip-Hop第16个年头,也看过了四五本关于它的著作,而这一本不得不说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作为亚洲战后唯一一个紧跟欧美音乐发展走的国家,日本人是如何听Hip-Hop的?对它是如何理解的?书中两位资深听众讲的明明白白,此外,个人认为本书价值有三:1,从学术的角度重新定义Hip-Hop社会价值;2,在Rnb音乐部分的阐述和理解,以及它们的地位有了新的定位;3,音乐向名家对谈的形式在日本出版业... 听Hip-Hop第16个年头,也看过了四五本关于它的著作,而这一本不得不说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作为亚洲战后唯一一个紧跟欧美音乐发展走的国家,日本人是如何听Hip-Hop的?对它是如何理解的?书中两位资深听众讲的明明白白,此外,个人认为本书价值有三:1,从学术的角度重新定义Hip-Hop社会价值;2,在Rnb音乐部分的阐述和理解,以及它们的地位有了新的定位;3,音乐向名家对谈的形式在日本出版业有成熟的市场,国内则较为少见,这本书的出版丰富音乐类书籍的多样性 (展开)
10 有用 血男孩 2020-07-06 20:31:58
虽然这本书里的最近的内容也是几乎十年前了,但不影响阅读,毕竟有些历史是无法改写的。作为一个自认为略懂嘻哈的听众书里讲的99%几乎都早已熟记于心,但从日本人的嘴里说出来和参杂着和日本同年代音乐文化的对比是看起来很特别和有趣的,让我有种想把他们提到的日本音乐都去听一遍的冲动。最被诟病的是翻译的问题,当然在这里没有办法责怪耳田,因为是迫不得已不得不这么做。
6 有用 redhousepainter 2020-07-01 23:11:46
流媒体普及让阅读这本书完全没压力,不了解嘻哈的朋友可以按图索骥,了解嘻哈的朋友估计会多几分唏嘘。后面聊到rnb的嘻哈化loop化等倒是越来越起劲,也是很在理。
0 有用 Pzuricho 2022-08-12 11:46:04
可以从嘻哈的产生、发展、本质和外延窥见流行文化的内涵和特性。
0 有用 Dogjason 2022-08-09 16:57:54
对嘻哈和整个黑人音乐感兴趣的人,值得读
0 有用 苹果有毒。 2022-08-09 14:46:13
OK吧 这播客我读了好几年反正永远差点读完
0 有用 加盐云呢拿 2022-07-31 02:07:43
不太喜欢对谈的体例,不过翻译是真的给听嘻哈的人群看的。唱片推荐很好,梳理时代了
0 有用 The E 2022-07-28 21:4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