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我也想去世界各地逛博物馆,太羡慕了
以博物馆人来讲述各国博物馆的发展,通俗易懂,是像我这种行外人都可以读明白的。对博物馆有的新的认识和看法,激发起我想了解更多,。
这本书是作者过去多年讲座和访谈的集合,干货满满
感觉书应该还有个副标题,Mr. Chen文集选,很多都是曾经刊登在官方媒体的文章,重新收录于书中,文字还是略显官方,可读性不强。不过也可借着作者之言观赏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收录的图片还是很精彩的
原以为是系统阐述的科普性读物,其实是访谈随笔收录。有落差,也有惊喜,一定意义上还可以作为城市博物馆漫游指导。
原来主流视角下的博物馆文化是这样的,一把好资源却没有好反思,看了这么多博物馆竟没有看出我们的差距在哪里,也没看到西方博物馆文化的精髓。
我更想看的还是关于每个博物馆的介绍,毕竟运营策展还是更适合那些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去看去学习,这样作为普通观众的我才能获得更好的博物馆体验
很敢说,这些话陈老师很有资格说~
内容多元,涉猎广泛,但是因为采访整理的原因,浅浅带过深入稍差。
国家博物馆原馆长陈履生的作品,讲述博物馆的收藏、展览、教育、运营等各方面。一些美的教育潜移默化,有益处。
挺好看的
陈馆以三十多年从业的观察,3D扫描了整个博物馆业。很有启发。
2021已读052 私心多加一星。虽然是文集,但编排得当,排版印刷也很精美。老先生确实是有想法也有个性的博物馆人。
值得一读,了解博物馆的相关知识,看到不一样的博物馆。
也不是不好,但就是感觉应该再丰富一些。
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个因私人收藏建立的博物馆,大英历史博物馆建立于1753年,是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从此文物收藏与展示从上流阶层的私人领域搬到了公共领域。短短的三百多年,也是知识共享平台的发展史的三百年。真是太不错了。前面几篇还行,但阅读到后来越觉得是作者东拼西凑的一个命题作文集和自家媒体采访稿集……很多文章根本不是写给公众的(比如博物馆策展应该如何进行,比如目前国内博物馆应该如何提示自身blabla),也不贴题(博物馆之美),也许放在博客里比较合适。
作者有这个身份,还是挺敢说的,虽然对于国内的好与坏没有说得很透,但用了很多国外好的案例,也就表示国内博物馆的不足。但作者在国博的身份,不知道他又如何看到国博呢,书中只提国博的好,但国博的不足也是很明显的。
三星半。有点浪费这个书名这个装帧这个设计。看书过程中有点在像听组织报告🙄收获点:1我国博物馆是体制内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所以很多东西受限制,比如人员调配,展馆策划时间,各种资金问题,以及积极性问题等。2,关于海外流失文物回归问题,最好的方式是先建立海外流失文物目录,然后对以往掠夺走的文物进行法律上的追讨工作,再次才是各种拍卖会买回。这里作者指出来关于圆明园十二生肖雕像的质疑,对工艺文化的质疑,对该事件带来不良影响的批判,让我印象深刻!受教。3,关于晚上开放的活动很吸引人,国外甚至有过夜活动安排,令人羡慕,这是我们因为“体制内”而很难实现的地方。4,反其道而行之的美秀博物馆。5,利用城市资源作为普及大众的博物馆,比如巴黎地窟博物馆、下水道博物馆,就地取材而建,却与生活息息相关,非常值得。
尤其喜爱“收藏”“展览”“运营”几部分,挺好玩儿。特别想知道,苏州博物馆稍逊于美秀博物馆也是因为经费不足吗?
博物馆的核心价值是通过藏品来叙述自己的历史 来展现文明和艺术的创造 来阐明自己的文化立场 以为会看到一些知名博物馆的藏品介绍 类似大英博物馆那本书 结果更像是学术教科书类型
> 博物馆之美
3 有用 桃梨.キララ 2020-04-10 20:31:50
我也想去世界各地逛博物馆,太羡慕了
6 有用 无着人 2020-04-19 08:53:37
以博物馆人来讲述各国博物馆的发展,通俗易懂,是像我这种行外人都可以读明白的。对博物馆有的新的认识和看法,激发起我想了解更多,。
5 有用 蘭蓮 2020-04-15 23:31:36
这本书是作者过去多年讲座和访谈的集合,干货满满
7 有用 子橙 2020-05-21 14:41:21
感觉书应该还有个副标题,Mr. Chen文集选,很多都是曾经刊登在官方媒体的文章,重新收录于书中,文字还是略显官方,可读性不强。不过也可借着作者之言观赏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收录的图片还是很精彩的
3 有用 拥抱柏拉图 2020-04-11 15:13:49
原以为是系统阐述的科普性读物,其实是访谈随笔收录。有落差,也有惊喜,一定意义上还可以作为城市博物馆漫游指导。
2 有用 祝羽捷 2022-06-17 16:59:45
原来主流视角下的博物馆文化是这样的,一把好资源却没有好反思,看了这么多博物馆竟没有看出我们的差距在哪里,也没看到西方博物馆文化的精髓。
0 有用 alpha 2021-04-03 17:40:32
我更想看的还是关于每个博物馆的介绍,毕竟运营策展还是更适合那些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去看去学习,这样作为普通观众的我才能获得更好的博物馆体验
0 有用 旅居月球 2022-03-11 15:20:16
很敢说,这些话陈老师很有资格说~
0 有用 建木 2022-02-19 21:24:53
内容多元,涉猎广泛,但是因为采访整理的原因,浅浅带过深入稍差。
0 有用 月月大鸟 2022-02-04 15:07:48
国家博物馆原馆长陈履生的作品,讲述博物馆的收藏、展览、教育、运营等各方面。一些美的教育潜移默化,有益处。
0 有用 Bill焕文 2022-01-25 15:52:40
挺好看的
0 有用 耳西瓜东 2021-12-29 23:35:11
陈馆以三十多年从业的观察,3D扫描了整个博物馆业。很有启发。
0 有用 永思 2021-11-25 22:34:03
2021已读052 私心多加一星。虽然是文集,但编排得当,排版印刷也很精美。老先生确实是有想法也有个性的博物馆人。
0 有用 地坪线上的鱼🐠 2022-01-08 16:45:49
值得一读,了解博物馆的相关知识,看到不一样的博物馆。
0 有用 听见冬天离开 2022-01-18 21:59:04
也不是不好,但就是感觉应该再丰富一些。
0 有用 Voyager 2022-11-11 06:41:33 美国
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个因私人收藏建立的博物馆,大英历史博物馆建立于1753年,是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从此文物收藏与展示从上流阶层的私人领域搬到了公共领域。短短的三百多年,也是知识共享平台的发展史的三百年。真是太不错了。前面几篇还行,但阅读到后来越觉得是作者东拼西凑的一个命题作文集和自家媒体采访稿集……很多文章根本不是写给公众的(比如博物馆策展应该如何进行,比如目前国内博物馆应该如何提示自身blabla),也不贴题(博物馆之美),也许放在博客里比较合适。
1 有用 是 | 但 2022-09-30 16:51:05 北京
作者有这个身份,还是挺敢说的,虽然对于国内的好与坏没有说得很透,但用了很多国外好的案例,也就表示国内博物馆的不足。但作者在国博的身份,不知道他又如何看到国博呢,书中只提国博的好,但国博的不足也是很明显的。
0 有用 DIHUI 2022-04-22 14:34:42
三星半。有点浪费这个书名这个装帧这个设计。看书过程中有点在像听组织报告🙄收获点:1我国博物馆是体制内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所以很多东西受限制,比如人员调配,展馆策划时间,各种资金问题,以及积极性问题等。2,关于海外流失文物回归问题,最好的方式是先建立海外流失文物目录,然后对以往掠夺走的文物进行法律上的追讨工作,再次才是各种拍卖会买回。这里作者指出来关于圆明园十二生肖雕像的质疑,对工艺文化的质疑,对该事件带来不良影响的批判,让我印象深刻!受教。3,关于晚上开放的活动很吸引人,国外甚至有过夜活动安排,令人羡慕,这是我们因为“体制内”而很难实现的地方。4,反其道而行之的美秀博物馆。5,利用城市资源作为普及大众的博物馆,比如巴黎地窟博物馆、下水道博物馆,就地取材而建,却与生活息息相关,非常值得。
0 有用 Lpure 2022-11-01 21:04:04 广东
尤其喜爱“收藏”“展览”“运营”几部分,挺好玩儿。特别想知道,苏州博物馆稍逊于美秀博物馆也是因为经费不足吗?
1 有用 Cathy 2022-10-15 17:36:45 广东
博物馆的核心价值是通过藏品来叙述自己的历史 来展现文明和艺术的创造 来阐明自己的文化立场 以为会看到一些知名博物馆的藏品介绍 类似大英博物馆那本书 结果更像是学术教科书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