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难以置信,又是一大堆翻译错误!折腾了10年,就折腾出这种垃圾??比如“女真人有把deceased亲戚的妻子嫁给本族人的文化”居然能翻成“生病的亲戚”,你把deceased看成diseased已经很贻笑大方了,但如果你是个稍入门清史的人,你就该知道那里应该是“过世的”,在你看错后你都该产生怀疑了吧!本书错误密集程度令人气愤,听我的,别买。
期待已久,拜读中。。。 总分两部: 一为王朝世系(野猪皮与王子—康熙—雍正—乾隆) 二为社会生态(清代前中期士人的社会角色;女性、性别、家庭、婚姻;清代社会的稳定与变迁与清代的经济发展) 互相依存。 客观详实,不以当代共和国价值观入主为先式的六经注我。 个别友人说警惕这帮新清史学派的边疆意图,大可不必。 国家维系靠的是经济实力,军事力量为底,外交为前锋。 实力不济,说什么也得会被逐步吞并。 实力强劲的如南海造岛,想来碰都不敢。 但他家研究方法,方式却能让人耳目一新,互相切磋。 国内拘泥于意识形态和研究惯性,有改进的余地。 推荐一看,期待下卷出版。
翻阅了第二至五章,即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的历史。导论写作很精彩。启发不少。后半部分待读。
值得看的几章:第三章 康熙朝(史景迁),第四章 雍正朝(曾小萍),第六章 清帝国的征服者精英(柯娇燕),第七章 清代前期士人的社会角色(艾尔曼),第八章 女性,家庭与社会性别关系(曼素恩),第九章 社会稳定与变迁(罗威廉)。如果 剑桥晚清史 代表了美国第一代学者的观点,那么这本就是代表着美国第二,第三代学者对清代的历史观点,此书的观点和方法更加多远化。不过,反观 剑桥中国宋代史,你会发现西方学界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水平是随着朝代的后移而增加。(翻译有点生硬)
还没出来啊
缺乏新意
雍正的行为暗合明显的现代意识,解放贱民,官绅一体完粮,免役权禁止扩大到家人,但是迎来了消极。苗例与治外法权的类比,堂为代表的寄名田产与现代公司的类比,清代城市规模不及前代但更多市场化而非榨取,押田模式对田主的保护。
第五章:满蒙经历了一个历史创造的过程,而汉军旗则被解构、踢出特权队伍。 第七章:清前中期平民家庭的兴起是偶然性事件,源于明末赋役改革、明末诸色户计坍塌、清初对礼教与家族的重视、清初旅居网络的发展。强调外族入侵与风俗败坏之间的关系,女性贞操成为政治操守的象征,不贞被视为政治怯懦。 第九章:宋元明的城市财政、供给依靠对农村的强行征收,而清则是商业化的方式。清廷支持宗族发展,族正的设置与法律特权。 第十章:清的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不存在的前提下,与计划经济中的行会性经济组织交织,养活了规模巨大且根深蒂固的农业人口,是结合非农业经济、城市经济的传统经济形式,钟情于劳动密集型,避免技术变革。
翻译和校对错误多到令人发指,《见闻杂记》作者是李东??李什么??什么乐???
王朝政治史部分一般,尤其是前言里吹得天花乱坠的干龙大帝那一章,原文就是拉拉杂杂的意识流连个脉络都没有,翻译又是一眼能看出来是四级水平的学生翻的,不忍卒读。不过社会和经济史的几章很精彩,翻译水平也在线,是不错的文献汇总和导读。对清朝的理解因为离现在过近总是无法跳脱现实的隐喻,而各种意识形态化的对清朝的解读都易于存在两种断裂式的诠释倾向,即甲申之变打乱中国历史进程或者是鸦片战争叩开了三千年一潭死水的国门然后痛苦适应完全不同的现代文明,此书介绍的这种利用本身就是一个史实的汗牛充栋的清代史料和颇现代的话语(比如经济史一章大谈市场经济与统治经济)解析一个以自己的逻辑连贯地走向复杂化的帝制中国的高峰的叙述方式是很有益的他山之石
开始觉得一般,读到后面觉得这部著作不错。
清代是中华帝国在工业革命前的集大成之作,疆域扩展到地理极限,对国家的治理,政治的玩法做到炉火纯青地步。 政治上皇权到底最高地步,运用密折,包衣制度,提高了信息收集的效率,改图归流政策扩大了同化速度,摊丁入亩缓解了土地兼并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且有效提高了国家财政能力,火耗归公高薪养廉,相对缓解贪污腐败问题,雍正在内政方便绝对是个人才,而这也源于康熙对儿子培养讲究实际历练的结果。 小农经济发展到最大限度,但资本主义受限于政府不鼓励资本做大,人口增长导致人力资本极度便宜反而影响了机器的创新,而很难自然发展出来。 清朝入关后江南发生的屠杀主体是北方汉人对南方汉人的行为,反映了阶级的矛盾倒不是民族矛盾。满军八旗在三藩叛乱期间就已经不行了,军队战斗力的下滑需要警惕,不可腐化从商啊
好多观点是围绕清朝前期对近代国家形成的意义上来讲的
从翻译文字的流畅度来看第九章≈第八章≥第十章≈第七章>第三第四第六章,没提到的是抓狂时想给译者寄刀片的意思。各章节内部也会出现翻译水平不平衡的情况,比如第九章能感觉出来翻译流畅度呈上升趋势。 偶尔有错别字、史实不当,不过多数过目即忘+不把本书当作基础框架,这方面对我影响不大。 从内容来看,大部分都很吸引人,尤其后一半,是种读国内断代史没有的新感受,海外学者的思考模式和新颖的话语体系都令人受益匪浅。 第八章参考书目大部分很感兴趣,读起来也格外顺畅,第九章的阅读也是意外之喜。总体惊奇于海外汉学的研究成果如此丰硕,真真孤陋寡闻呐。 读到最后才发现,参考书目占据约四分之一,加上各章末尾的就更多了,如果早知道这一点,我的畏难情绪会少点,有助于按原计划读完。
总体还是很不错的,为了拓宽一些思路还是值得一看
翻译啊 虽然文无第一,读书各人品味有别。但是,这个翻译真的太一言难尽了
剑桥系列比较新的书,很多观点、研究角度以及引用文献值得学习,尤其对社会文化生活的研究很多都值得深入探讨
还行,多尔衮康雍乾等应该深扒一些才好看
本书认为,1644-1800年间的清朝社会,实际上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商业化的扩大,粮食的充盈,人员流动性的增强,种种迹象背后预留了不少19世纪现象的早期伏笔。当然,十九世纪的外来入侵,又是后话了。实在不敢去畅想,若无外来侵略,或侵略延迟到1940,大清是否有机会?有机会自己变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这部还是和之前的几部一样,可以按照皇帝的时代来进行划分,下部就不是了。本卷我倒没有读到什么感觉特别的,主要是因为对清代历史很熟悉,比如新清史的就读了很多,更不用说上半年读完的那些清史方面的书籍,所以不像上一部读完的宋史,尤其南宋还不是很熟,所以学得了很多。本部可能有所得的是关于社会变迁那一章,最后两章主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去读了,至此,剑桥中国史已经出版的全部读完,不过可惜的是,我最感兴趣的南北朝一书是基本出不了了。整册书大约一共花了240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大致和阅读资治通鉴一样长的时间,今年给自己定的历史方面的目标,总算读完了😬
> 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上卷)
50 有用 笑一步是好青年 2021-03-31 13:03:25
难以置信,又是一大堆翻译错误!折腾了10年,就折腾出这种垃圾??比如“女真人有把deceased亲戚的妻子嫁给本族人的文化”居然能翻成“生病的亲戚”,你把deceased看成diseased已经很贻笑大方了,但如果你是个稍入门清史的人,你就该知道那里应该是“过世的”,在你看错后你都该产生怀疑了吧!本书错误密集程度令人气愤,听我的,别买。
21 有用 逍遥子 2021-02-13 16:37:41
期待已久,拜读中。。。 总分两部: 一为王朝世系(野猪皮与王子—康熙—雍正—乾隆) 二为社会生态(清代前中期士人的社会角色;女性、性别、家庭、婚姻;清代社会的稳定与变迁与清代的经济发展) 互相依存。 客观详实,不以当代共和国价值观入主为先式的六经注我。 个别友人说警惕这帮新清史学派的边疆意图,大可不必。 国家维系靠的是经济实力,军事力量为底,外交为前锋。 实力不济,说什么也得会被逐步吞并。 实力强劲的如南海造岛,想来碰都不敢。 但他家研究方法,方式却能让人耳目一新,互相切磋。 国内拘泥于意识形态和研究惯性,有改进的余地。 推荐一看,期待下卷出版。
8 有用 太和山人 2021-01-19 22:52:32
翻阅了第二至五章,即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的历史。导论写作很精彩。启发不少。后半部分待读。
5 有用 von 2022-10-24 22:32:30 甘肃
值得看的几章:第三章 康熙朝(史景迁),第四章 雍正朝(曾小萍),第六章 清帝国的征服者精英(柯娇燕),第七章 清代前期士人的社会角色(艾尔曼),第八章 女性,家庭与社会性别关系(曼素恩),第九章 社会稳定与变迁(罗威廉)。如果 剑桥晚清史 代表了美国第一代学者的观点,那么这本就是代表着美国第二,第三代学者对清代的历史观点,此书的观点和方法更加多远化。不过,反观 剑桥中国宋代史,你会发现西方学界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水平是随着朝代的后移而增加。(翻译有点生硬)
4 有用 slash 2020-03-28 12:05:07
还没出来啊
0 有用 sopher 2022-04-04 17:58:51
缺乏新意
1 有用 西贝柳斯的食指 2022-03-18 16:13:30
雍正的行为暗合明显的现代意识,解放贱民,官绅一体完粮,免役权禁止扩大到家人,但是迎来了消极。苗例与治外法权的类比,堂为代表的寄名田产与现代公司的类比,清代城市规模不及前代但更多市场化而非榨取,押田模式对田主的保护。
0 有用 肢解或被欺骗的 2022-11-27 10:22:34 浙江
第五章:满蒙经历了一个历史创造的过程,而汉军旗则被解构、踢出特权队伍。 第七章:清前中期平民家庭的兴起是偶然性事件,源于明末赋役改革、明末诸色户计坍塌、清初对礼教与家族的重视、清初旅居网络的发展。强调外族入侵与风俗败坏之间的关系,女性贞操成为政治操守的象征,不贞被视为政治怯懦。 第九章:宋元明的城市财政、供给依靠对农村的强行征收,而清则是商业化的方式。清廷支持宗族发展,族正的设置与法律特权。 第十章:清的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不存在的前提下,与计划经济中的行会性经济组织交织,养活了规模巨大且根深蒂固的农业人口,是结合非农业经济、城市经济的传统经济形式,钟情于劳动密集型,避免技术变革。
0 有用 話有不言齋主人 2022-11-24 18:58:39 黑龙江
翻译和校对错误多到令人发指,《见闻杂记》作者是李东??李什么??什么乐???
0 有用 Maximus 2024-03-17 19:12:06 上海
王朝政治史部分一般,尤其是前言里吹得天花乱坠的干龙大帝那一章,原文就是拉拉杂杂的意识流连个脉络都没有,翻译又是一眼能看出来是四级水平的学生翻的,不忍卒读。不过社会和经济史的几章很精彩,翻译水平也在线,是不错的文献汇总和导读。对清朝的理解因为离现在过近总是无法跳脱现实的隐喻,而各种意识形态化的对清朝的解读都易于存在两种断裂式的诠释倾向,即甲申之变打乱中国历史进程或者是鸦片战争叩开了三千年一潭死水的国门然后痛苦适应完全不同的现代文明,此书介绍的这种利用本身就是一个史实的汗牛充栋的清代史料和颇现代的话语(比如经济史一章大谈市场经济与统治经济)解析一个以自己的逻辑连贯地走向复杂化的帝制中国的高峰的叙述方式是很有益的他山之石
0 有用 momo 2024-02-14 01:24:08 北京
开始觉得一般,读到后面觉得这部著作不错。
0 有用 陈乾峥 2023-12-17 13:49:40 上海
清代是中华帝国在工业革命前的集大成之作,疆域扩展到地理极限,对国家的治理,政治的玩法做到炉火纯青地步。 政治上皇权到底最高地步,运用密折,包衣制度,提高了信息收集的效率,改图归流政策扩大了同化速度,摊丁入亩缓解了土地兼并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且有效提高了国家财政能力,火耗归公高薪养廉,相对缓解贪污腐败问题,雍正在内政方便绝对是个人才,而这也源于康熙对儿子培养讲究实际历练的结果。 小农经济发展到最大限度,但资本主义受限于政府不鼓励资本做大,人口增长导致人力资本极度便宜反而影响了机器的创新,而很难自然发展出来。 清朝入关后江南发生的屠杀主体是北方汉人对南方汉人的行为,反映了阶级的矛盾倒不是民族矛盾。满军八旗在三藩叛乱期间就已经不行了,军队战斗力的下滑需要警惕,不可腐化从商啊
0 有用 灵樱若雪 2024-02-10 21:09:23 河南
好多观点是围绕清朝前期对近代国家形成的意义上来讲的
0 有用 蘭澤 2023-06-29 23:10:29 河南
从翻译文字的流畅度来看第九章≈第八章≥第十章≈第七章>第三第四第六章,没提到的是抓狂时想给译者寄刀片的意思。各章节内部也会出现翻译水平不平衡的情况,比如第九章能感觉出来翻译流畅度呈上升趋势。 偶尔有错别字、史实不当,不过多数过目即忘+不把本书当作基础框架,这方面对我影响不大。 从内容来看,大部分都很吸引人,尤其后一半,是种读国内断代史没有的新感受,海外学者的思考模式和新颖的话语体系都令人受益匪浅。 第八章参考书目大部分很感兴趣,读起来也格外顺畅,第九章的阅读也是意外之喜。总体惊奇于海外汉学的研究成果如此丰硕,真真孤陋寡闻呐。 读到最后才发现,参考书目占据约四分之一,加上各章末尾的就更多了,如果早知道这一点,我的畏难情绪会少点,有助于按原计划读完。
0 有用 亢龙无悔 2022-08-07 17:41:40
总体还是很不错的,为了拓宽一些思路还是值得一看
1 有用 非流顿牛体 2022-07-29 16:08:47
翻译啊 虽然文无第一,读书各人品味有别。但是,这个翻译真的太一言难尽了
0 有用 杭州腐皮包黄鱼 2022-07-29 10:56:58
剑桥系列比较新的书,很多观点、研究角度以及引用文献值得学习,尤其对社会文化生活的研究很多都值得深入探讨
0 有用 嘟嘟嘟嘟~~ 2023-08-01 12:52:30 河南
还行,多尔衮康雍乾等应该深扒一些才好看
0 有用 西瓜瓜 2023-11-20 00:31:18 上海
本书认为,1644-1800年间的清朝社会,实际上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商业化的扩大,粮食的充盈,人员流动性的增强,种种迹象背后预留了不少19世纪现象的早期伏笔。当然,十九世纪的外来入侵,又是后话了。实在不敢去畅想,若无外来侵略,或侵略延迟到1940,大清是否有机会?有机会自己变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0 有用 保罗 2023-12-04 21:52:22 江苏
这部还是和之前的几部一样,可以按照皇帝的时代来进行划分,下部就不是了。本卷我倒没有读到什么感觉特别的,主要是因为对清代历史很熟悉,比如新清史的就读了很多,更不用说上半年读完的那些清史方面的书籍,所以不像上一部读完的宋史,尤其南宋还不是很熟,所以学得了很多。本部可能有所得的是关于社会变迁那一章,最后两章主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去读了,至此,剑桥中国史已经出版的全部读完,不过可惜的是,我最感兴趣的南北朝一书是基本出不了了。整册书大约一共花了240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大致和阅读资治通鉴一样长的时间,今年给自己定的历史方面的目标,总算读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