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听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的故事。
1914年,世上有了“秋园”这个人。1918年,汉语有了“她”这个字。秋园,她来过,挣扎过,绝望过,幸福过。今天,她80岁的女儿,把普普通通的她,讲给世界听。
“我写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挣扎求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作者简介 · · · · · ·
杨本芬,1940年出生于湖南湘阴,17岁考入湘阴工业学校,后进入江西共大分校,未及毕业即下放江西农村。此后数十年为生计奔忙,相夫教子,后从某汽车运输公司退休。花甲之年开始写作,在《红豆》《滇池》等刊物上发表过短篇小说。
目录 · · · · · ·
"秋园"试读 · · · · · ·
厨房大概四平米,水池、灶台和冰箱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再也放不下一张桌子。我坐在一张矮凳上,以另一张略高的凳子为桌,在一叠方格稿纸上开始动笔写我们一家人的故事。 那年,我的母亲——也就是书中的秋园,她的真名是梁秋芳——去世了。我被巨大的悲伤冲击,身心几乎难以复原。我意识到:如果没人记下一些事情,妈妈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将迅速被抹去。在不算遥远的那一天,我自己在这世...
丛书信息
喜欢读"秋园"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秋园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秋园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16 条 )
-
这本书最大的卖点在于是一位高龄老太太在狭小的厨房里写的回忆录,当时抱着和《活着》一样出色的小说来看待《秋园》的。我只能说在这第一步上我就错了。 本书是一个叙述类的小说,秋园是作者的妈妈,作者是从秋园小时候开始写的。可能因为不是切身感受,秋园从小到大给人一种不是很饱满的感觉,在和仁受上的互动沟通描写几乎没有。不谈高一点的写景表达人物情感这类,单纯的描绘人物内心都没有。仁受是一个特别有正义感的人,能... (54回应)
2020-08-24 21:20:45 17人喜欢
这本书最大的卖点在于是一位高龄老太太在狭小的厨房里写的回忆录,当时抱着和《活着》一样出色的小说来看待《秋园》的。我只能说在这第一步上我就错了。
本书是一个叙述类的小说,秋园是作者的妈妈,作者是从秋园小时候开始写的。可能因为不是切身感受,秋园从小到大给人一种不是很饱满的感觉,在和仁受上的互动沟通描写几乎没有。不谈高一点的写景表达人物情感这类,单纯的描绘人物内心都没有。仁受是一个特别有正义感的人,能正义到为了别人委屈自己家人的地步,明明自己没本事养家人,还把家里最后一口粮食给了别人,最后家里的粮食还是靠着秋园跪求别人分到的。这样的一个人虚伪的好人,他是做了怎么样的挣扎才愿意低头求人的,对于这么关键的一点一丝一毫都没有描写!最后仁受死的时候我内心毫无波澜。。
这本小说的转场太没水平了,一晃一下几年过去了。作者在开始的时候就说了,她有5个儿女,有2个死了。当时我还觉得挺悲惨的,但是当我真看到那里的时候毫无波澜,比如夕莹,出场没多久,也没描写怎么生的,后面是吃月饼死掉的。可能作者是想描绘出《活着》里“苦根”那种戏剧性的死法,可以说在秋园中非常的失败,夕莹都没用笔墨怎么描绘,之知道这个人,后面莫名其妙的一死内心毫无波澜。
还有一个地方,大儿子为了家里几次没有去成自己想去的地方,后来在村附近做教师,有一年发大水秋园去找他,小说在这里的描述非常糟糕,找儿子的笔墨都比秋园在路上赶路闲逛的都少。
仁受死后,秋园找王成恩重新组建家庭,那时候秋园可以说过了里面平稳日子,本来幸福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田四突然之死结束了。田四的死比夕莹的好了一些,但是还是缺乏人物之间的描写,没有在田四的死之后爆发出来,非常平淡无味,最后到王成恩的死,叫秋园离开这里。他知道儿媳对秋园不好。(到目前为止里面半句话都没提到过他儿媳,甚至名字都没有),莫名的突兀。
最后我要说一些,虽然秋园还有仁受,都是读书人,也都做过老师,大家也都称呼梁老师,但是里面完全没有她上课的描写,好歹写一点,在这里引出几个人物为后面的剧情做铺垫也行啊,至少后面出去讨食物的时候不会很突兀。
总结:写了这么多这本书几乎满是缺点,如果按照88岁高龄老人在厨房写的这点同情去看待的话是不错的,但是如果按照小说去看待的话无疑是失败的!对于读者来说这是不是事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本小说中要符合逻辑,有时候为了满足观感会舍弃真实,但这是为了达到更好的观感做出的妥协。
54回应 2020-08-24 21:20:45 -
看了《秋园》,给我的感觉跟《活着》很像,但是第一遍读完的心情完全不一样。 是上午在教室睡了一觉起来不想画作业觉得很烦的时候朋友递给我的,她说,醒醒瞌睡。那是一本小小的书,橙红色封面,粗纹纸,很有质感。每一页的字数也不多,字间距也足够大,跟成天的看有些枯燥的专业书比起来,读起来很轻松。 起先有点不屑,觉得不像一个专业作家写的,文字没什么修饰,甚至内容没那么有条理感觉有点散乱,有些修辞还显得有点牵强...
2021-05-13 01:32:09 12人喜欢
看了《秋园》,给我的感觉跟《活着》很像,但是第一遍读完的心情完全不一样。
是上午在教室睡了一觉起来不想画作业觉得很烦的时候朋友递给我的,她说,醒醒瞌睡。那是一本小小的书,橙红色封面,粗纹纸,很有质感。每一页的字数也不多,字间距也足够大,跟成天的看有些枯燥的专业书比起来,读起来很轻松。
起先有点不屑,觉得不像一个专业作家写的,文字没什么修饰,甚至内容没那么有条理感觉有点散乱,有些修辞还显得有点牵强,也没有严谨的结构可言。但是中途有好几次让我热泪盈眶,让我陷入思考。
很快看完,书中的人物像湍急流水里的泡沫,努力的挣扎着,时上时下,对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全然不知,能做的只有像命运低头,怀揣着可笑又可悲的尊严、名气和节操,对任何突如其来的变化束手无策,但是“把日子过下去”是一个信念,坚如磐石,他们以自己薄弱的力量抗击着不可阻挡的沉浮。但是时间过了,泡沫消失了,了无痕迹,只有流水还不断的淌着,丝毫不减速。但是没人知道方向。
故事接近尾声的时候,子恒在床底下发现了几根笋,他觉得可笑,说要是知道自己会变成盘中餐就不会大费周折长到这里来了。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它就算知道自己的归宿还是会生长,努力汲取阳光和水分。就像大家都知道自己也有一死,还是会活着。或许活着的意义就是准备死亡。
脑子里萦绕着一个奇怪的比喻:对现代人而言,生命像一块烫手的山芋,小心又不以为然的揣在怀里,时不时想丢掉又舍不得放手。跟那一代人相比,我们基本上没有吃过苦头:没有历史时局的动荡、没有揭不开锅闹饥荒的拮据,所有的痛苦难捱都像无痛呻吟,无关痛痒。所有的问题来自于生活,而不是生存。有保障的物质生活把人们的需求层次直接架空,尤其我们这一代,压根就从来没有过面临过温饱问题,看似生活滋润,但是却经不起推敲,犹如虚幻的空城,一触即破,可以瞬间灰飞烟灭。当然,哪怕是这个看起来风平浪静的和平社会,也不少涌动的暗流:饥饿和贫穷、权力和声誉…以上这些,肤浅青涩且幼稚,不过是一个被家庭社会保护得很好的大学生狭隘孤傲的讪讪之谈罢了。
回应 2021-05-13 01:32:09 -
恬苑 (~~~)
这本书是近几年我读的最快的一本。是在苏州发生疫情后的第一次核酸排队时读完的。队动的非常之慢,200米的队伍排了七个小时才轮到我。书就是在寒冻的春寒中读完的。也许是排队的焦虑和寒冷,让我不能很好的进入到书中,看完之后觉得:“唔…,并没有想象中好啊”。但读完之后的一周内,时不时秋园、之骅的苦难却无预期的跳进我的脑袋里。我看书总是会问为什么,但其实生活中的种种并不会理会你需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更多是措...2022-02-27 18:23:18 4人喜欢
这本书是近几年我读的最快的一本。是在苏州发生疫情后的第一次核酸排队时读完的。队动的非常之慢,200米的队伍排了七个小时才轮到我。书就是在寒冻的春寒中读完的。也许是排队的焦虑和寒冷,让我不能很好的进入到书中,看完之后觉得:“唔…,并没有想象中好啊”。但读完之后的一周内,时不时秋园、之骅的苦难却无预期的跳进我的脑袋里。我看书总是会问为什么,但其实生活中的种种并不会理会你需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更多是措手不及的惊吓或惊喜。而秋园和之骅在那样的生活大环境下,连逃避后退的机会都没有,只能用柔弱的肩膀支持起家庭。书中的很多事虽然是一笔带过,但这种轻飘而过像是风--虽无形无色,但遇树树动、遇人人舒/冻,命运也一样无形无色但对人影响非凡。
这本书也是我看的第一本中国苦难岁月的叙事文学作品。对于那段苦难历史,我非常庆幸没有经历过。但这本书让我对那个时期有了初步了解。人真的就像“浮木”,随命运的长河跌跌撞撞,随波而生。
回应 2022-02-27 18:23:18
-
◆ 自序 厨房里的写作 >> 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 人到晚年,我却像一趟踏上征途的列车,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力推着我轰隆轰隆向前赶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 第一章 洛阳 南京 >> 秋园裹了一半的脚被放开,那双解放脚以后就跟了她一辈子。 >> 一天晚上,当梁太太再问时,秋园突然来了主意,把眼泪一抹,说道:“让他送我读书,等我中...
2022-05-15 15:12:31
◆ 自序 厨房里的写作
>> 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 人到晚年,我却像一趟踏上征途的列车,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力推着我轰隆轰隆向前赶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 第一章 洛阳 南京
>> 秋园裹了一半的脚被放开,那双解放脚以后就跟了她一辈子。
>> 一天晚上,当梁太太再问时,秋园突然来了主意,把眼泪一抹,说道:“让他送我读书,等我中学毕业了再结婚。”
◆ 第二章 山起台
>> 仁受单打鼓、独划船,也无法扭转这种局面。
◆ 第三章 花屋里
哈哈哈秋园真是个很有办法的人
>> 学校等不得,秋园便发了一封电报给仁受,称自己病重,叫他速回。仁受当天就赶回来了。看到秋园安然无恙,他长出一口气,也没责怪她。
>> 乡里人背后都喊他桐油缸——当地把长得不好看又不会做事的人叫桐油缸,把长得好看但不会做事的叫红漆马桶。
>> 特别是用瓦片烤的小咸鱼,两寸多长,不洗,放在一块盖屋用的瓦上,把瓦片放在煮好饭后的余火上,过一阵,小鱼被烤得金黄,嘣脆喷香。
>> 手背就像洗不干净的抹桌布,指甲很长,里面嵌满了污垢,指甲下端呈现出十个白色半
◆ 第四章 黄泥冲
秋园当年也是一门心思想要把书读下去,如今自己的女儿上不了学,那种疼痛感会更强烈
>> 秋园每次都很耐心地解释,不是不愿意送她读书,只是如今连饭都吃不饱,如果没有之骅在家带弟弟、种菜、搞柴、挑水、洗衣、煮饭,自己就不能去教书,日子就没法过下去。
>> 家里有块肥肉,约莫半块豆腐那么大,每次炒菜前,用它在锅里擦一擦,当是放了油。久而久之,肥肉变成了深黄色,表面薄薄的一层熟了,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每回炒菜,之骅闻着香味都很想吃。一次,她实在馋得不行,就用菜刀切下薄薄的一片,放进嘴里,慢慢地、爱惜地嚼着。本想多嚼一会儿,品尝它的美味,可这片肥肉实在太小太薄,一不留神就滑进了肚子里。又这样吃了两次,肥肉明显变小了。一天,之骅正在炒菜,秋园进来看到放在灶上的肥肉,说:“这肥肉真不经擦,细了好多。”
>> 黎老师向来对之骅很好,很关心她。之骅便把一切都告诉了黎老师。黎老师一副好难过的样子,说:“等下替你换个座位,换到靠墙那边去,你靠着墙会舒服些。”之骅的头慢慢低了下去,喉咙里似乎堵了东西,眼睛里有了雾水。此刻,她才觉得自己好可怜。
>> 兵桃决心要炖锅好肉孝敬爹爹,自己也搭便喝口汤、吃块肉,只要吃一块。把肉洗净、切好,不大不小、方方正正,放进瓦罐里,先用大火烧开,再用温火慢炖。千万不能烧干汤,汤烧干了再掺水,汤就没了原汁原味。他要格外小心,时不时揭开盖子看看,能闻到一股肉香,这真是件再好不过的事。兵桃几乎忘了他今生今世还是头一次做这事。
◆ 第五章 赐福山
>> 为了抵卸严寒,大家不要命地干。坚持了两个多小时后,检查团的同志终于走了。
>> 秋园一愣,几步退到墙边,背靠着墙定定站着,嘴巴瘪了半天,终于挤出一句话:“你真恶!”无声的眼泪汩汩而下。
>> 张跛子一把拿过狗钢刺,高高举起,一鞭一鞭、稳稳当当落在范麻子背上,就像平时犁田打牛那样。每打一下,范麻子就咬一次牙,慢慢
把人性的恶当成工具滥用,坏透了
>> 范麻子的斗争会过后,张跛子就被重用了。
>> 捡了稻穗,再捡两块石头,把稻穗放在一块石头上,用另一块将谷壳砸掉,又用嘴将谷壳吹飞,接着立马将生米塞进嘴里,直咬得腮帮子发痛,嘴角流出白水水,最后使劲咽进肚里。
◆ 第六章 跑
>> 报到前的半个月,之骅常常天不亮就起床,要么出工,要么挖土,要么上山搞柴火,直做到月亮出来才回家……恨不得把家里的事全做完。
>> 秋成每晚带着秋园出门,说是去找事做。一到街上,他就赶紧买两个熟鸡蛋、一斤蒸红薯给秋园他们吃。刚出炉的蒸红薯滚烫滚烫的,秋园和赔三、田四拿在手里,哈哈气,三口两口就吃光了。事情自然没找着。十天后,秋园不愿为难大哥,执意要回家。秋成买好车票送他们上车,分手时给了秋园五个高粱窝窝头。这是秋园和秋成最后一次见面。
>> 秋园每星期都写信给子恒,信的末尾总有这么一句:“五年之后,我们全家团圆。”
>> 辛苦而平静的日子过了一年多,王家台也开始清理外来人口,大会小会动员不断。工作组的同志三令五申,说要是查到队上有外来人口,必定一追到底,后果自负。在如此政策攻势下,谁又敢胆大包天,擅自收留外来人口呢?
>> 事后,秋园写信给子恒:“我实在没办法,才走了这条路。我不是为自己,是为你三弟和四弟,想让他们长大成人。你若认为为娘不好、丢了人,可以不认我这个娘,我不怨你、不怪你。要是你能体谅我的处境,仍记得我这个娘,我永远都是你们的娘……”子恒接到信,号啕大哭:“……难为了妈妈啊,我可怜的妈妈!”
>> 棉花统一堆放在队部的保管室里,像一座雪山,白得耀眼。
>> 霸蛮
>> 在月娥家再次见到之骅,她已是个下放到何家坝大队的知识青年。不过相隔一年,她脸上已笼罩了一层命运的晦暗之气。
>> 这年之骅二十岁,扎着两根及腰的大辫子,穿着白色衬衣和蓝色背带裙——她最好的一身装束,维持着女学生式的体面外表。但她内心绝望地知道,除了跟这个长相颇为英俊的陌生男人结婚,自己没有别的出路了。
◆ 第七章 归
>> 他们大都是历届高中生、应届高中生或民办教师,而他是个停学十一年的初中生、一个农民,考前只补习了三天。
>> 赔三考取了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 毕业以后,他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仁受在世时老说,教师与医生是最好的职业,不管哪朝哪代,总要有人教书,总要有人行医。很长时间里,仁受、秋园都是靠教书养家的。子恒教了一辈子书。赔三也加入了这个队伍。
>> 之骅静静地闭着眼睛,头上栖落着黄豆大的汗珠。从此,她成为一个母亲——如同秋园,如同世世代代的女子。
>> 后来,之骅的三个孩子都上了大学。
>> 秋园劝慰地摩挲着小泉的手。那手掌粗糙,满是深深的纹路,里面全是做活留下来的色素,永远洗不掉,是一种洁净的丑陋。
>> 如果没人在屋前田头做事,老屋里就静得只剩下风。
好大儿
>> 五十六岁那年,子恒决定提早退休,来老屋陪伴秋园。
>> 几年后,老屋成了青山立其侧,竹林立其后。枫树也有一人多高,巴掌大的叶子,秋天便红艳艳一片,在阳光下闪着光辉。
>> 整理遗物的时候,之骅在秋园的棉袄口袋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九三二年,从洛阳到南京一九三七年,从汉口到湘阴一九六〇年,从湖南到湖北一九八〇年,从湖北回湖南
◆ 代后记 解命运的谜
>> 我见过非洲大草原上的牛羚横渡马拉河的情景。对牛羚来说,它们的命运就是渡过马拉河,河水会让它们一再跌倒,只要意志力稍微退却,可能连求生的意念都会放弃。
>> 外婆、妈妈这些被放逐到社会底层的人们,在命运面前显得如此渺小无力,仿佛随时会被揉碎。然而,人比自己想象的更加柔韧,她们永远不会被彻底毁掉。当之骅——我的妈妈——在晚年拿起笔回首自己的一生,真正的救赎方才开始。
◆ 点评
推荐
不用交代大背景,只看个人遭遇也知道时代潮水的流向
回应 2022-05-15 15:12:31 -
北林 (The morning is a river.)
·我也感到奇怪:只要提起笔,过去那些日子就涌到笔尖,抢着要被诉说出来。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这些普通人的经历不写出来,就注定会被深埋。 ·书写的过程,温暖了我心底深处的悲凉。 ·人到晚年,我却像一趟踏上征途的列车,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力推着我轰隆轰隆向前赶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远方,一小片浓雾深处闪烁着淡白的光亮,那是太阳在照耀,可灼...2022-05-13 23:59:41
·我也感到奇怪:只要提起笔,过去那些日子就涌到笔尖,抢着要被诉说出来。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这些普通人的经历不写出来,就注定会被深埋。
·书写的过程,温暖了我心底深处的悲凉。
·人到晚年,我却像一趟踏上征途的列车,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力推着我轰隆轰隆向前赶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远方,一小片浓雾深处闪烁着淡白的光亮,那是太阳在照耀,可灼热锐利的阳光亦穿不透浓雾。间或有汽笛鸣响,那声音孤单、凄清,如盲人般在雾中胡乱摸索、碰撞。
·农历八月半,天气少雨,阳光的照耀却恰如其分,亮亮暖暖的,很是宜人。日落之后,渐渐辉煌的月亮印在黛色的夜空里,不知不觉变得圆满无缺。
·这一年,秋园五十多岁。少年丧父,中年丧偶,晚年丧子,人生三大悲事都让她摊上了。
·她的名字——杨之骅——是一片红色当中的三只小黑蚂蚁,在她心上爬啊爬啊,心被啮咬得空空荡荡,只剩一片凄惶。
·那是十月的浓雾,夹带着初起的侵人的秋气,一种寒冷寂寞的气息就那么不由分说地铺满了整张河面。
·之骅静静地闭着眼睛,头上栖落着黄豆大的汗珠。从此,她成为一个母亲——如同秋园,如同世世代代的女子。
·秋园也好,之骅也好,这一生总是想上学而不得。之骅老对孩子们说,她这辈子就是没有念够书。后来,之骅的三个孩子都上了大学。
·秋园劝慰地摩挲着小泉的手。那手掌粗糙,满是深深的纹路,里面全是做活留下来的色素,永远洗不掉,是一种洁净的丑陋。
·这就是她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眼。就这样,秋园带着她的碎骨、她骨头里的疼痛、她的最后一眼,去了另一个世界。
·说来奇怪,我每次写点什么都非常困难,好像无时不在写作瓶颈中。但妈妈写起东西来就像拧开自来水龙头,随开随有,文字顺畅地从笔端流出。我想,那是艰辛生活给予她的馈赠。
·她早已认湖南是故乡,认庵子里是终老之地,可是到老她仍像一棵异地移栽的植物,带着水土不服的痕迹。
·阅读小说时,我一次又一次地被拉进一个家庭残缺不全的历史中,那是一个普通中国人家在时代大浪中载沉载浮、挣扎求生的过程。我惊讶地发现,这个家是靠一位裹过脚的母亲和她不幸而早慧的女儿撑持起来的。
·她穷尽半生所追求的,依然仅仅是能够活下去。
·外婆记下的最简略的生平,最后两行是: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
·然而,人比自己想象的更加柔韧,她们永远不会被彻底毁掉。当之骅——我的妈妈——在晚年拿起笔回首自己的一生,真正的救赎方才开始。
回应 2022-05-13 23:59:41 -
刚拿到书的时候虽然已经听过她拿在手中比想象的要小,但是把她拿在手里还是很震惊,这本书的小不仅仅是体力的小,在我看来,她更像秋园渺小又挣扎的一生,秋园于1918年出生,过着快乐的童年,没想因为丈夫的种种选择,秋园过上了支离破碎的生活。秋园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磋磨了一生,生下五个孩子却只养活了三个,他一生可以说是颠沛流离,像浮木一般在世上起起伏伏,挣扎着活命,带着之晔出去"要饭",却仍放不下自...
2022-05-13 11:21:24
刚拿到书的时候虽然已经听过她拿在手中比想象的要小,但是把她拿在手里还是很震惊,这本书的小不仅仅是体力的小,在我看来,她更像秋园渺小又挣扎的一生,秋园于1918年出生,过着快乐的童年,没想因为丈夫的种种选择,秋园过上了支离破碎的生活。秋园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磋磨了一生,生下五个孩子却只养活了三个,他一生可以说是颠沛流离,像浮木一般在世上起起伏伏,挣扎着活命,带着之晔出去"要饭",却仍放不下自尊心在人家的饭桌上守礼;一生多次用自己小小的肩膀,裹过小脚的变形的脚扛起一家五口人的生活,他能在家里极度贫困的情况下维持着衣着的"体面"。同时秋园也是传统的甚至懦弱的,面对隔壁满家的欺负,秋园总是逆来顺受毫无反抗;坐在家门口被人玷污后仁受竟让担起整个家的秋园为了"名节"去死。秋园的一生是悲惨的,但她却用自己小小的肩膀,努力的向着阳光活着,展现了自己的坚韧与美好。
回应 2022-05-13 11:21:24 -
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写了我的母亲梁秋芳女士——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随波逐流、挣扎求生,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这些普通人的经历不写出来,就注定会被深埋。 去世前那几年,她常说的话是:“不是日子不好过,是不耐烦活了。” 战事发展非人力所能控制,微弱的个人就像一段浮木,在时代的滔天大浪里载浮载沉,不知会被浪头打往哪一个驳...
2022-05-11 20:58:54
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写了我的母亲梁秋芳女士——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随波逐流、挣扎求生,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这些普通人的经历不写出来,就注定会被深埋。
去世前那几年,她常说的话是:“不是日子不好过,是不耐烦活了。”
战事发展非人力所能控制,微弱的个人就像一段浮木,在时代的滔天大浪里载浮载沉,不知会被浪头打往哪一个驳岸。
第六章 跑
这是秋园和秋成最后一次见面。
至于小徐老师,之骅再没和他联系过,这辈子也没再见过他。
秋园每星期都写信给子恒,信的末尾总有这么一句:“五年之后,我们全家团圆。”
月娥与之骅都有见不得人的东西。月娥的是她脸上的烧疤,之骅的则是她的出身。就像月娥无法掩盖脸上的烧疤一样,之骅也掩盖不了自己的出身。她们带着人人看得见的缺陷与耻辱在大庭广众下出没,无计可施。
清晨洁白而浊重的浓雾像一张巨大的鱼网覆盖了前方的道路,她在没有空隙的雾中穿行。她一只胳膊挽着盛满衣物的木桶,另一只手拿着搓衣板和棒槌,这些陈旧的木制家什散发着和生活一样暗淡的气息。
之骅静静地闭着眼睛,头上栖落着黄豆大的汗珠。从此,她成为一个母亲——如同秋园,如同世世代代的女子。
秋园劝慰地摩挲着小泉的手。那手掌粗糙,满是深深的纹路,里面全是做活留下来的色素,永远洗不掉,是一种洁净的丑陋。
代后记 解命运的谜
关于外公的印象毕竟是清浅的,隔着死亡这一距离,我们安全地听着他的故事,多少像对待一个局外人。
那是一个普通中国人家在时代大浪中载沉载浮、挣扎求生的过程。
贫穷、饥饿、歧视、无望每天都在侵蚀着这个家庭,乡村在此时显现出残忍与恶意。
(之骅)但生活的基调并未改变,她穷尽半生所追求的,依然仅仅是能够活下去。
“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秋园)
外婆、妈妈这些被放逐到社会底层的人们,在命运面前显得如此渺小无力,仿佛随时会被揉碎。然而,人比自己想象得更加柔韧,她们永远不会被彻底毁掉。当之骅-我的妈妈-在晚年拿起笔回首自己的一生,真正的救赎方才开始。
回应 2022-05-11 20:58:54
-
◆ 自序 厨房里的写作 >> 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 人到晚年,我却像一趟踏上征途的列车,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力推着我轰隆轰隆向前赶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 第一章 洛阳 南京 >> 秋园裹了一半的脚被放开,那双解放脚以后就跟了她一辈子。 >> 一天晚上,当梁太太再问时,秋园突然来了主意,把眼泪一抹,说道:“让他送我读书,等我中...
2022-05-15 15:12:31
◆ 自序 厨房里的写作
>> 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 人到晚年,我却像一趟踏上征途的列车,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力推着我轰隆轰隆向前赶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 第一章 洛阳 南京
>> 秋园裹了一半的脚被放开,那双解放脚以后就跟了她一辈子。
>> 一天晚上,当梁太太再问时,秋园突然来了主意,把眼泪一抹,说道:“让他送我读书,等我中学毕业了再结婚。”
◆ 第二章 山起台
>> 仁受单打鼓、独划船,也无法扭转这种局面。
◆ 第三章 花屋里
哈哈哈秋园真是个很有办法的人
>> 学校等不得,秋园便发了一封电报给仁受,称自己病重,叫他速回。仁受当天就赶回来了。看到秋园安然无恙,他长出一口气,也没责怪她。
>> 乡里人背后都喊他桐油缸——当地把长得不好看又不会做事的人叫桐油缸,把长得好看但不会做事的叫红漆马桶。
>> 特别是用瓦片烤的小咸鱼,两寸多长,不洗,放在一块盖屋用的瓦上,把瓦片放在煮好饭后的余火上,过一阵,小鱼被烤得金黄,嘣脆喷香。
>> 手背就像洗不干净的抹桌布,指甲很长,里面嵌满了污垢,指甲下端呈现出十个白色半
◆ 第四章 黄泥冲
秋园当年也是一门心思想要把书读下去,如今自己的女儿上不了学,那种疼痛感会更强烈
>> 秋园每次都很耐心地解释,不是不愿意送她读书,只是如今连饭都吃不饱,如果没有之骅在家带弟弟、种菜、搞柴、挑水、洗衣、煮饭,自己就不能去教书,日子就没法过下去。
>> 家里有块肥肉,约莫半块豆腐那么大,每次炒菜前,用它在锅里擦一擦,当是放了油。久而久之,肥肉变成了深黄色,表面薄薄的一层熟了,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每回炒菜,之骅闻着香味都很想吃。一次,她实在馋得不行,就用菜刀切下薄薄的一片,放进嘴里,慢慢地、爱惜地嚼着。本想多嚼一会儿,品尝它的美味,可这片肥肉实在太小太薄,一不留神就滑进了肚子里。又这样吃了两次,肥肉明显变小了。一天,之骅正在炒菜,秋园进来看到放在灶上的肥肉,说:“这肥肉真不经擦,细了好多。”
>> 黎老师向来对之骅很好,很关心她。之骅便把一切都告诉了黎老师。黎老师一副好难过的样子,说:“等下替你换个座位,换到靠墙那边去,你靠着墙会舒服些。”之骅的头慢慢低了下去,喉咙里似乎堵了东西,眼睛里有了雾水。此刻,她才觉得自己好可怜。
>> 兵桃决心要炖锅好肉孝敬爹爹,自己也搭便喝口汤、吃块肉,只要吃一块。把肉洗净、切好,不大不小、方方正正,放进瓦罐里,先用大火烧开,再用温火慢炖。千万不能烧干汤,汤烧干了再掺水,汤就没了原汁原味。他要格外小心,时不时揭开盖子看看,能闻到一股肉香,这真是件再好不过的事。兵桃几乎忘了他今生今世还是头一次做这事。
◆ 第五章 赐福山
>> 为了抵卸严寒,大家不要命地干。坚持了两个多小时后,检查团的同志终于走了。
>> 秋园一愣,几步退到墙边,背靠着墙定定站着,嘴巴瘪了半天,终于挤出一句话:“你真恶!”无声的眼泪汩汩而下。
>> 张跛子一把拿过狗钢刺,高高举起,一鞭一鞭、稳稳当当落在范麻子背上,就像平时犁田打牛那样。每打一下,范麻子就咬一次牙,慢慢
把人性的恶当成工具滥用,坏透了
>> 范麻子的斗争会过后,张跛子就被重用了。
>> 捡了稻穗,再捡两块石头,把稻穗放在一块石头上,用另一块将谷壳砸掉,又用嘴将谷壳吹飞,接着立马将生米塞进嘴里,直咬得腮帮子发痛,嘴角流出白水水,最后使劲咽进肚里。
◆ 第六章 跑
>> 报到前的半个月,之骅常常天不亮就起床,要么出工,要么挖土,要么上山搞柴火,直做到月亮出来才回家……恨不得把家里的事全做完。
>> 秋成每晚带着秋园出门,说是去找事做。一到街上,他就赶紧买两个熟鸡蛋、一斤蒸红薯给秋园他们吃。刚出炉的蒸红薯滚烫滚烫的,秋园和赔三、田四拿在手里,哈哈气,三口两口就吃光了。事情自然没找着。十天后,秋园不愿为难大哥,执意要回家。秋成买好车票送他们上车,分手时给了秋园五个高粱窝窝头。这是秋园和秋成最后一次见面。
>> 秋园每星期都写信给子恒,信的末尾总有这么一句:“五年之后,我们全家团圆。”
>> 辛苦而平静的日子过了一年多,王家台也开始清理外来人口,大会小会动员不断。工作组的同志三令五申,说要是查到队上有外来人口,必定一追到底,后果自负。在如此政策攻势下,谁又敢胆大包天,擅自收留外来人口呢?
>> 事后,秋园写信给子恒:“我实在没办法,才走了这条路。我不是为自己,是为你三弟和四弟,想让他们长大成人。你若认为为娘不好、丢了人,可以不认我这个娘,我不怨你、不怪你。要是你能体谅我的处境,仍记得我这个娘,我永远都是你们的娘……”子恒接到信,号啕大哭:“……难为了妈妈啊,我可怜的妈妈!”
>> 棉花统一堆放在队部的保管室里,像一座雪山,白得耀眼。
>> 霸蛮
>> 在月娥家再次见到之骅,她已是个下放到何家坝大队的知识青年。不过相隔一年,她脸上已笼罩了一层命运的晦暗之气。
>> 这年之骅二十岁,扎着两根及腰的大辫子,穿着白色衬衣和蓝色背带裙——她最好的一身装束,维持着女学生式的体面外表。但她内心绝望地知道,除了跟这个长相颇为英俊的陌生男人结婚,自己没有别的出路了。
◆ 第七章 归
>> 他们大都是历届高中生、应届高中生或民办教师,而他是个停学十一年的初中生、一个农民,考前只补习了三天。
>> 赔三考取了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 毕业以后,他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仁受在世时老说,教师与医生是最好的职业,不管哪朝哪代,总要有人教书,总要有人行医。很长时间里,仁受、秋园都是靠教书养家的。子恒教了一辈子书。赔三也加入了这个队伍。
>> 之骅静静地闭着眼睛,头上栖落着黄豆大的汗珠。从此,她成为一个母亲——如同秋园,如同世世代代的女子。
>> 后来,之骅的三个孩子都上了大学。
>> 秋园劝慰地摩挲着小泉的手。那手掌粗糙,满是深深的纹路,里面全是做活留下来的色素,永远洗不掉,是一种洁净的丑陋。
>> 如果没人在屋前田头做事,老屋里就静得只剩下风。
好大儿
>> 五十六岁那年,子恒决定提早退休,来老屋陪伴秋园。
>> 几年后,老屋成了青山立其侧,竹林立其后。枫树也有一人多高,巴掌大的叶子,秋天便红艳艳一片,在阳光下闪着光辉。
>> 整理遗物的时候,之骅在秋园的棉袄口袋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九三二年,从洛阳到南京一九三七年,从汉口到湘阴一九六〇年,从湖南到湖北一九八〇年,从湖北回湖南
◆ 代后记 解命运的谜
>> 我见过非洲大草原上的牛羚横渡马拉河的情景。对牛羚来说,它们的命运就是渡过马拉河,河水会让它们一再跌倒,只要意志力稍微退却,可能连求生的意念都会放弃。
>> 外婆、妈妈这些被放逐到社会底层的人们,在命运面前显得如此渺小无力,仿佛随时会被揉碎。然而,人比自己想象的更加柔韧,她们永远不会被彻底毁掉。当之骅——我的妈妈——在晚年拿起笔回首自己的一生,真正的救赎方才开始。
◆ 点评
推荐
不用交代大背景,只看个人遭遇也知道时代潮水的流向
回应 2022-05-15 15:12:31 -
北林 (The morning is a river.)
·我也感到奇怪:只要提起笔,过去那些日子就涌到笔尖,抢着要被诉说出来。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这些普通人的经历不写出来,就注定会被深埋。 ·书写的过程,温暖了我心底深处的悲凉。 ·人到晚年,我却像一趟踏上征途的列车,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力推着我轰隆轰隆向前赶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远方,一小片浓雾深处闪烁着淡白的光亮,那是太阳在照耀,可灼...2022-05-13 23:59:41
·我也感到奇怪:只要提起笔,过去那些日子就涌到笔尖,抢着要被诉说出来。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这些普通人的经历不写出来,就注定会被深埋。
·书写的过程,温暖了我心底深处的悲凉。
·人到晚年,我却像一趟踏上征途的列车,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力推着我轰隆轰隆向前赶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远方,一小片浓雾深处闪烁着淡白的光亮,那是太阳在照耀,可灼热锐利的阳光亦穿不透浓雾。间或有汽笛鸣响,那声音孤单、凄清,如盲人般在雾中胡乱摸索、碰撞。
·农历八月半,天气少雨,阳光的照耀却恰如其分,亮亮暖暖的,很是宜人。日落之后,渐渐辉煌的月亮印在黛色的夜空里,不知不觉变得圆满无缺。
·这一年,秋园五十多岁。少年丧父,中年丧偶,晚年丧子,人生三大悲事都让她摊上了。
·她的名字——杨之骅——是一片红色当中的三只小黑蚂蚁,在她心上爬啊爬啊,心被啮咬得空空荡荡,只剩一片凄惶。
·那是十月的浓雾,夹带着初起的侵人的秋气,一种寒冷寂寞的气息就那么不由分说地铺满了整张河面。
·之骅静静地闭着眼睛,头上栖落着黄豆大的汗珠。从此,她成为一个母亲——如同秋园,如同世世代代的女子。
·秋园也好,之骅也好,这一生总是想上学而不得。之骅老对孩子们说,她这辈子就是没有念够书。后来,之骅的三个孩子都上了大学。
·秋园劝慰地摩挲着小泉的手。那手掌粗糙,满是深深的纹路,里面全是做活留下来的色素,永远洗不掉,是一种洁净的丑陋。
·这就是她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眼。就这样,秋园带着她的碎骨、她骨头里的疼痛、她的最后一眼,去了另一个世界。
·说来奇怪,我每次写点什么都非常困难,好像无时不在写作瓶颈中。但妈妈写起东西来就像拧开自来水龙头,随开随有,文字顺畅地从笔端流出。我想,那是艰辛生活给予她的馈赠。
·她早已认湖南是故乡,认庵子里是终老之地,可是到老她仍像一棵异地移栽的植物,带着水土不服的痕迹。
·阅读小说时,我一次又一次地被拉进一个家庭残缺不全的历史中,那是一个普通中国人家在时代大浪中载沉载浮、挣扎求生的过程。我惊讶地发现,这个家是靠一位裹过脚的母亲和她不幸而早慧的女儿撑持起来的。
·她穷尽半生所追求的,依然仅仅是能够活下去。
·外婆记下的最简略的生平,最后两行是: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
·然而,人比自己想象的更加柔韧,她们永远不会被彻底毁掉。当之骅——我的妈妈——在晚年拿起笔回首自己的一生,真正的救赎方才开始。
回应 2022-05-13 23:59:41 -
刚拿到书的时候虽然已经听过她拿在手中比想象的要小,但是把她拿在手里还是很震惊,这本书的小不仅仅是体力的小,在我看来,她更像秋园渺小又挣扎的一生,秋园于1918年出生,过着快乐的童年,没想因为丈夫的种种选择,秋园过上了支离破碎的生活。秋园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磋磨了一生,生下五个孩子却只养活了三个,他一生可以说是颠沛流离,像浮木一般在世上起起伏伏,挣扎着活命,带着之晔出去"要饭",却仍放不下自...
2022-05-13 11:21:24
刚拿到书的时候虽然已经听过她拿在手中比想象的要小,但是把她拿在手里还是很震惊,这本书的小不仅仅是体力的小,在我看来,她更像秋园渺小又挣扎的一生,秋园于1918年出生,过着快乐的童年,没想因为丈夫的种种选择,秋园过上了支离破碎的生活。秋园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磋磨了一生,生下五个孩子却只养活了三个,他一生可以说是颠沛流离,像浮木一般在世上起起伏伏,挣扎着活命,带着之晔出去"要饭",却仍放不下自尊心在人家的饭桌上守礼;一生多次用自己小小的肩膀,裹过小脚的变形的脚扛起一家五口人的生活,他能在家里极度贫困的情况下维持着衣着的"体面"。同时秋园也是传统的甚至懦弱的,面对隔壁满家的欺负,秋园总是逆来顺受毫无反抗;坐在家门口被人玷污后仁受竟让担起整个家的秋园为了"名节"去死。秋园的一生是悲惨的,但她却用自己小小的肩膀,努力的向着阳光活着,展现了自己的坚韧与美好。
回应 2022-05-13 11:21:24 -
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写了我的母亲梁秋芳女士——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随波逐流、挣扎求生,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这些普通人的经历不写出来,就注定会被深埋。 去世前那几年,她常说的话是:“不是日子不好过,是不耐烦活了。” 战事发展非人力所能控制,微弱的个人就像一段浮木,在时代的滔天大浪里载浮载沉,不知会被浪头打往哪一个驳...
2022-05-11 20:58:54
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写了我的母亲梁秋芳女士——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随波逐流、挣扎求生,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这些普通人的经历不写出来,就注定会被深埋。
去世前那几年,她常说的话是:“不是日子不好过,是不耐烦活了。”
战事发展非人力所能控制,微弱的个人就像一段浮木,在时代的滔天大浪里载浮载沉,不知会被浪头打往哪一个驳岸。
第六章 跑
这是秋园和秋成最后一次见面。
至于小徐老师,之骅再没和他联系过,这辈子也没再见过他。
秋园每星期都写信给子恒,信的末尾总有这么一句:“五年之后,我们全家团圆。”
月娥与之骅都有见不得人的东西。月娥的是她脸上的烧疤,之骅的则是她的出身。就像月娥无法掩盖脸上的烧疤一样,之骅也掩盖不了自己的出身。她们带着人人看得见的缺陷与耻辱在大庭广众下出没,无计可施。
清晨洁白而浊重的浓雾像一张巨大的鱼网覆盖了前方的道路,她在没有空隙的雾中穿行。她一只胳膊挽着盛满衣物的木桶,另一只手拿着搓衣板和棒槌,这些陈旧的木制家什散发着和生活一样暗淡的气息。
之骅静静地闭着眼睛,头上栖落着黄豆大的汗珠。从此,她成为一个母亲——如同秋园,如同世世代代的女子。
秋园劝慰地摩挲着小泉的手。那手掌粗糙,满是深深的纹路,里面全是做活留下来的色素,永远洗不掉,是一种洁净的丑陋。
代后记 解命运的谜
关于外公的印象毕竟是清浅的,隔着死亡这一距离,我们安全地听着他的故事,多少像对待一个局外人。
那是一个普通中国人家在时代大浪中载沉载浮、挣扎求生的过程。
贫穷、饥饿、歧视、无望每天都在侵蚀着这个家庭,乡村在此时显现出残忍与恶意。
(之骅)但生活的基调并未改变,她穷尽半生所追求的,依然仅仅是能够活下去。
“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秋园)
外婆、妈妈这些被放逐到社会底层的人们,在命运面前显得如此渺小无力,仿佛随时会被揉碎。然而,人比自己想象得更加柔韧,她们永远不会被彻底毁掉。当之骅-我的妈妈-在晚年拿起笔回首自己的一生,真正的救赎方才开始。
回应 2022-05-11 20:58:54
论坛 · · · · · ·
关于苦难 | 来自乌鸦地 | 2022-05-15 14:00:12 | |
播客故事FM关于《秋园》的采访 | 来自lemonade | 9 回应 | 2022-05-15 08:50:35 |
我真不理解杨仁受这一类男性!! | 来自春夏 | 18 回应 | 2022-05-15 01:28:05 |
有个小问题:关于仁受 | 来自宇宙第一大可爱 | 5 回应 | 2022-05-14 22:16:47 |
田四杨子平是溺水吗 | 来自菲尼克斯 | 12 回应 | 2022-05-14 19:04:22 |
> 浏览更多话题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每满100-50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生而有涯 书海无涯 (佾云)
- 含英咀华——总有一本适合你 (99.9%)
- 给妈妈买的书 (张天翼)
- 所有感兴趣的都要看~~~~~~~ (qianyu)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秋园的评论:
feed: rss 2.0
140 有用 短波台 2020-05-28 09:03:47
这是真正的“你一生的故事”,朴素、残酷、纯真、雅致。生活于秋园、仁受和那五个孩子,都像裁缝小泉的手心——“洁净的丑陋”。洁净是因为他们洁净,丑陋是因为命运丑陋。在丑陋中维持洁净,就是他们生而为人的尊严。每个人都受限于自己的时空,但他们所经历的终于不朽。
55 有用 伊夏 2020-05-18 20:24:06
这是乐府女性书系里的一本书,却让我想起之前乐府出的那本《守山》。普通的,劳苦的,忍辱负重的一个人的一生,无论怎样走过,都含着那么多相似的眼泪和说不出的悲哀。“秋园”可能是你我家族里任何一位长辈,在他们还没来及说出自己故事的时候就溘然长逝了,还活着的我们如果可以,要记下来啊。用明白人生值得回望与反思的心,记下来啊。
419 有用 哼哼.floweray 2020-05-22 22:01:25
书,不大,不厚,不重,掩卷后一声轻叹。 一个贯穿全书的“冇”字,把“有”的两点挂在了看书时的眼帘。 有点严歌苓的女性视角,也有点余华的时代演变,但却在字里行间散发着《城南旧事》的光辉。 没有刻意的苦大仇深,却字字淌血。 没有刻意的点明时间,却透露着时代的悲鸣。 想到了自己的奶奶、姥姥、姑奶奶,想到了妈妈,姑姑,姨。想到了身边那些看似普通质朴却隐忍前行的女性长辈。 大痛并小乐着。
144 有用 李斯本 2020-07-23 20:38:46
为苦难里依然寻常而明亮的良知、善意、爱。
574 有用 #暗蓝# 2020-05-24 21:09:00
非常出色的个人史,聚焦在50-70年代的艰难岁月。看到在那三年,秋园走投无路时,偶遇的大姐问她要不要去湖北,那边要收棉花,缺人手时,不由得想起《愤怒的葡萄》。平凡人的命运太容易被打乱了,无论是因为万恶的资本主义,还是那些不可说的巨大之物。他们要么如秋园一般努力生存,支撑起一个家;要么如秋园的丈夫随波逐流,做一个有口皆碑,对所有人都逆来受顺,只是没忘了妻子“失节事大”的“中国善人”;要么动用一点点被... 非常出色的个人史,聚焦在50-70年代的艰难岁月。看到在那三年,秋园走投无路时,偶遇的大姐问她要不要去湖北,那边要收棉花,缺人手时,不由得想起《愤怒的葡萄》。平凡人的命运太容易被打乱了,无论是因为万恶的资本主义,还是那些不可说的巨大之物。他们要么如秋园一般努力生存,支撑起一个家;要么如秋园的丈夫随波逐流,做一个有口皆碑,对所有人都逆来受顺,只是没忘了妻子“失节事大”的“中国善人”;要么动用一点点被施舍的许可,挥刀向更弱者。后两者放弃了抗争,也就放弃了愤怒,但努力生存的人是有权愤怒的,这愤怒源自于他们值得更好的命运。也正是他们的故事才值得书写,因为这才是人该有的样子。 (展开)
0 有用 黑猫紧张 2022-05-16 22:39:34
活着的理由 就是为了过那种不死不活的漫长日子做准备
0 有用 pitol 2022-05-16 22:23:13
外婆、妈妈这些被放逐到社会底层的人们,在命运面前显得如此渺小无力,仿佛随时会被揉碎。然而,人比自己想象的更加柔韧,她们永远不会被彻底毁掉。当之骅——我的妈妈——在晚年拿起笔回首自己的一生,真正的救赎方才开始。
0 有用 。 2022-05-16 22:20:50
八十岁的女儿为母亲写了一本书,证明她曾经来过。一个人的故事像一滴水,和无数来自四面八方的水滴一样,汇入了历史无边的长河中。微小却沉重。
0 有用 にゃ~ボッ 2022-05-16 21:39:26
值得一读
0 有用 薏米 2022-05-16 21:23:01
谁能想到一本薄薄的秋园人生流水纪录传递的能量堪称中国女性苦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