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有点难度,看完之后还写了个小学生水平的读后感恰烂钱,有点羞耻
用一个虚构人物和好几份菜谱,串联几十个历史真实人物和几个国家近四十年的重要社会运动事件和战事,反讽尖锐,玩笑恶毒, 只有Umberto Eco 才能写得出来吧。 牛逼。
等待了十年简体中文译本,终于还是在这个奇特的2020年读到了! 埃科老爷子用叙事的迷雾拨开历史的迷雾,而历史背后,也是各方势力,宗教、阶级、民族、国家之间的勾心斗角,谎言与背叛,战争与屠杀;这一切,也就给了西莫尼尼这个文件伪造者和政治投机者以巨大的生存空间,炮制了形象一个民族命运的阴谋论文本。 看着这本书我在想,人类到底是多么傲慢而愚蠢的种族,会把无数刻薄丑恶的言辞倾吐到一个民族身上,又那么容易会被比小说情节还要离奇的阴谋论骗得晕头转向。埃科老爷子时不时借助人物的口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各种原因,而有一句话也让人不寒而栗,像西莫尼尼这样的人,“干脆跟你说了吧,他仍然活在我们中间”
我个人觉得这本是艾柯写得最好的一本🤪太好了,日记体、多重人格、各种谋杀、政治阴谋、多重间谍、历史事件重现,太厉害了
人类为宗教信仰作恶时,要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不遗余力、热情高涨。
意大利复兴运动,普法战争,巴黎公社,德雷福斯案件……用反犹太主义的“阴谋论”将历史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倒是让人真真假假分不清了。小说主角虽是始作俑者,却又像是一个完全置身事外的人,自然,他没能看到自己作品的后续结果。荒诞不经的阴谋论为何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在这场诠释的游戏里,更重要的角色或许是读者。
埃科写作的主要目的是嘲笑读者,你这也看不懂,那也看不懂。
以多重人格日记体串联起意大利复兴运动、巴黎公社、德累斯顿事件等历史疑云,在虚构与历史之间,以伪造者的身份对反犹主义、共济会、耶稣会、烧炭党人进行“阴谋论”式的辛辣戏谑讽刺,“必须如此捏造阴谋”的动机思路看似荒诞又真实还原了煽动者和投机分子的嘴脸,“这些人依然在我们之中”。
反犹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阴谋论就是这样,层层累积,循环利用,满足老爷们转移视线的需求,满足受众内心对确定性答案的期待,满足对假想敌的仇恨欲,掀起集体高潮。
埃科作为一位符号学家,当我们谈其文学作品时,不可避免要谈到其对诠释与过度诠释理念在文学领域的运用,亦即文本的意义是相对而多样的,需由作者与读者在具体的文化背景以及语境内容下共同完成,但可通过文本意图的引导与限制推波读者走向特定诠释目标。回到本书,埃科通过旁征博引各类历史事件,在真实的事件与虚拟的故事之间,达成对其理念的阐释与对各类人的嘲讽与奚落,这其中包括对在座经典读者与经验读者的嘲讽。然而,我并不觉得被冒犯。因为埃科真的是太聪明了,他将阴谋论玩的过于流畅,对于各国情报部门、天主教、耶稣会、共济会,乃至各类党派,大家可以一边挨骂,一边活学活用如何用埃科这套阴谋论,哄骗民众心甘情愿成为自己通往利益顶端的棋子。
为了证明仇恨他人是正当的,必须让那个邪恶的敌人立起来,除了犹太人,还有很多,很多。没有证据可以编造,编着编着,连自己都信了。这不仅是局限于时代的肮脏的巴黎地下水道,而是跟随历史长河一起奔流的恶臭江河,不信看看本书最后一页的表格。西莫尼尼仍然活在我们中间。
从“玫瑰的名字”到“布拉格公墓”,讽刺与阴谋、虚构与通透让人读到埃科的精辟,学问必须多到咕嘟咕嘟往外冒才能从蛛丝马迹中写出一篓子精彩故事。
我怎么配给这本书打分???先滚去读二十本历史书带本笔记本麻溜地滚回来重新拜读。
本书特点:三重叙事者、人格分裂、惊天阴谋论文本的炮制过程、作者本人符号学的举例说明。“阴谋论和秘密会社”可以结合《傅科摆》看,“时代交叉点上的小人物”可以结合《波多里诺》看,“人格分裂”可以结合《昨日之岛》看。本书里只有主人公是虚构的,其他都是真实的或有文字记载的人物,历史背景的铺陈和场景转换经得起细考,尤为有趣的是,埃科使用了大仲马等 19 世纪作家的语言风格和情节节奏,使全书都有一种 19 世纪的亢奋调调。《锡安山长老会纪要》深刻影响了希特勒的排犹决策,1939 年被认定是《圣经》之后全世界流传最广的作品,历次反犹都有它的影子,今日亦然。埃科让我们倒过来看,看反犹潮流的政治经济背景和大众心态的推动力,以及超级拼凑文本的社会动员力量。
太学究气了,虽说考据严谨,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及其言行化用到故事里,但是对不太了解西方宗教变迁的读者来说,实在是晦涩无聊。作为小说来讲,三星。双重人格交替写信串起失去的回忆,揭露出多重间谍的阴暗人生。去年看的《玫瑰的名字》倒是在掉书袋和小说情节之间平衡得很好,但是这本...埃柯的书今年不会阅读了。
比波多力诺差那么一点
翁贝托·埃科的所有小说都有一个统一主题:文本的不确定性(进而衍生出知识的隐秘与危险性)。如果故事背景发生在中世纪与近代早期,那主要是有关象征文化(玫瑰的名字,波多里诺,昨日之岛);如果放在晚期近现代,往往涉及大众传媒与反阴谋论(傅科摆,试刊号及本书)。本书主人公(也是全书主要人物中唯一一个没有真实历史原型的角色)作为文书伪造者,经历并干预了意大利统一战争、巴黎公社运动、德雷福斯事件等重要历史时刻,最后如愿以偿地制造了最著名的反犹阴谋论文本《锡安长老会纪要》。虽然文本总是不确定的,在中世纪时期的最大坏处不过让人陷入宗教狂热或自我迷失,但在民族主义时代却能够成为煽动仇恨对立、制造族类边界的强大工具。波多里诺式的异域想象与浪漫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开始有些让人昏昏欲睡,后面渐入佳境,基本是满脑子感叹号看完的
“有敌人才能给人民希望。有人说爱国主义是流氓无赖最后的避难所:丧失道德底线的人总是往身上披一面旗帜,杂种总会宣称自己种族纯正。民族身份是穷人最后的资源。这种身份认同是建立在仇恨之上的,对那些非我族类的仇恨。需要将这种仇恨培育成全民的热情。敌人是人民的朋友。我们总是需要一个仇恨的对象,当作我们不幸境遇的理由。恨是真正的原始情感,爱则是一种反常的状态。”
意大利美食节目+《试刊号》实践版
> 布拉格公墓
72 有用 隐姓埋名 2020-06-21 20:52:26
有点难度,看完之后还写了个小学生水平的读后感恰烂钱,有点羞耻
56 有用 EmptySpaceX 2020-07-05 20:56:25
用一个虚构人物和好几份菜谱,串联几十个历史真实人物和几个国家近四十年的重要社会运动事件和战事,反讽尖锐,玩笑恶毒, 只有Umberto Eco 才能写得出来吧。 牛逼。
42 有用 HeliumTrois 2020-06-23 19:26:32
等待了十年简体中文译本,终于还是在这个奇特的2020年读到了! 埃科老爷子用叙事的迷雾拨开历史的迷雾,而历史背后,也是各方势力,宗教、阶级、民族、国家之间的勾心斗角,谎言与背叛,战争与屠杀;这一切,也就给了西莫尼尼这个文件伪造者和政治投机者以巨大的生存空间,炮制了形象一个民族命运的阴谋论文本。 看着这本书我在想,人类到底是多么傲慢而愚蠢的种族,会把无数刻薄丑恶的言辞倾吐到一个民族身上,又那么容易会被比小说情节还要离奇的阴谋论骗得晕头转向。埃科老爷子时不时借助人物的口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各种原因,而有一句话也让人不寒而栗,像西莫尼尼这样的人,“干脆跟你说了吧,他仍然活在我们中间”
32 有用 林微云 2020-07-06 16:40:32
我个人觉得这本是艾柯写得最好的一本🤪太好了,日记体、多重人格、各种谋杀、政治阴谋、多重间谍、历史事件重现,太厉害了
18 有用 瘦竹 2020-08-03 10:40:08
人类为宗教信仰作恶时,要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不遗余力、热情高涨。
10 有用 Lessingia 2020-07-10 21:19:52
意大利复兴运动,普法战争,巴黎公社,德雷福斯案件……用反犹太主义的“阴谋论”将历史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倒是让人真真假假分不清了。小说主角虽是始作俑者,却又像是一个完全置身事外的人,自然,他没能看到自己作品的后续结果。荒诞不经的阴谋论为何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在这场诠释的游戏里,更重要的角色或许是读者。
16 有用 她试过了 2020-07-28 09:15:18
埃科写作的主要目的是嘲笑读者,你这也看不懂,那也看不懂。
5 有用 猫饭 2020-07-15 09:36:21
以多重人格日记体串联起意大利复兴运动、巴黎公社、德累斯顿事件等历史疑云,在虚构与历史之间,以伪造者的身份对反犹主义、共济会、耶稣会、烧炭党人进行“阴谋论”式的辛辣戏谑讽刺,“必须如此捏造阴谋”的动机思路看似荒诞又真实还原了煽动者和投机分子的嘴脸,“这些人依然在我们之中”。
4 有用 阿辽沙 2020-07-12 21:30:01
反犹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阴谋论就是这样,层层累积,循环利用,满足老爷们转移视线的需求,满足受众内心对确定性答案的期待,满足对假想敌的仇恨欲,掀起集体高潮。
7 有用 阿梦 2021-05-19 11:04:13
埃科作为一位符号学家,当我们谈其文学作品时,不可避免要谈到其对诠释与过度诠释理念在文学领域的运用,亦即文本的意义是相对而多样的,需由作者与读者在具体的文化背景以及语境内容下共同完成,但可通过文本意图的引导与限制推波读者走向特定诠释目标。回到本书,埃科通过旁征博引各类历史事件,在真实的事件与虚拟的故事之间,达成对其理念的阐释与对各类人的嘲讽与奚落,这其中包括对在座经典读者与经验读者的嘲讽。然而,我并不觉得被冒犯。因为埃科真的是太聪明了,他将阴谋论玩的过于流畅,对于各国情报部门、天主教、耶稣会、共济会,乃至各类党派,大家可以一边挨骂,一边活学活用如何用埃科这套阴谋论,哄骗民众心甘情愿成为自己通往利益顶端的棋子。
5 有用 大风起 2020-07-26 10:12:22
为了证明仇恨他人是正当的,必须让那个邪恶的敌人立起来,除了犹太人,还有很多,很多。没有证据可以编造,编着编着,连自己都信了。这不仅是局限于时代的肮脏的巴黎地下水道,而是跟随历史长河一起奔流的恶臭江河,不信看看本书最后一页的表格。西莫尼尼仍然活在我们中间。
4 有用 龙之芥 2020-07-22 09:37:12
从“玫瑰的名字”到“布拉格公墓”,讽刺与阴谋、虚构与通透让人读到埃科的精辟,学问必须多到咕嘟咕嘟往外冒才能从蛛丝马迹中写出一篓子精彩故事。
5 有用 喜欢书多过人 2021-02-21 22:58:35
我怎么配给这本书打分???先滚去读二十本历史书带本笔记本麻溜地滚回来重新拜读。
2 有用 malingcat 2024-01-22 22:33:45 上海
本书特点:三重叙事者、人格分裂、惊天阴谋论文本的炮制过程、作者本人符号学的举例说明。“阴谋论和秘密会社”可以结合《傅科摆》看,“时代交叉点上的小人物”可以结合《波多里诺》看,“人格分裂”可以结合《昨日之岛》看。本书里只有主人公是虚构的,其他都是真实的或有文字记载的人物,历史背景的铺陈和场景转换经得起细考,尤为有趣的是,埃科使用了大仲马等 19 世纪作家的语言风格和情节节奏,使全书都有一种 19 世纪的亢奋调调。《锡安山长老会纪要》深刻影响了希特勒的排犹决策,1939 年被认定是《圣经》之后全世界流传最广的作品,历次反犹都有它的影子,今日亦然。埃科让我们倒过来看,看反犹潮流的政治经济背景和大众心态的推动力,以及超级拼凑文本的社会动员力量。
5 有用 Angry Oliver 2021-03-30 22:54:55
太学究气了,虽说考据严谨,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及其言行化用到故事里,但是对不太了解西方宗教变迁的读者来说,实在是晦涩无聊。作为小说来讲,三星。双重人格交替写信串起失去的回忆,揭露出多重间谍的阴暗人生。去年看的《玫瑰的名字》倒是在掉书袋和小说情节之间平衡得很好,但是这本...埃柯的书今年不会阅读了。
3 有用 抱一君 2020-05-26 20:46:30
比波多力诺差那么一点
8 有用 夏季群岛 2021-04-11 01:35:14
翁贝托·埃科的所有小说都有一个统一主题:文本的不确定性(进而衍生出知识的隐秘与危险性)。如果故事背景发生在中世纪与近代早期,那主要是有关象征文化(玫瑰的名字,波多里诺,昨日之岛);如果放在晚期近现代,往往涉及大众传媒与反阴谋论(傅科摆,试刊号及本书)。本书主人公(也是全书主要人物中唯一一个没有真实历史原型的角色)作为文书伪造者,经历并干预了意大利统一战争、巴黎公社运动、德雷福斯事件等重要历史时刻,最后如愿以偿地制造了最著名的反犹阴谋论文本《锡安长老会纪要》。虽然文本总是不确定的,在中世纪时期的最大坏处不过让人陷入宗教狂热或自我迷失,但在民族主义时代却能够成为煽动仇恨对立、制造族类边界的强大工具。波多里诺式的异域想象与浪漫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2 有用 壳北 2022-11-23 17:13:37 湖南
开始有些让人昏昏欲睡,后面渐入佳境,基本是满脑子感叹号看完的
1 有用 破裂挽歌 2022-06-01 05:34:22
“有敌人才能给人民希望。有人说爱国主义是流氓无赖最后的避难所:丧失道德底线的人总是往身上披一面旗帜,杂种总会宣称自己种族纯正。民族身份是穷人最后的资源。这种身份认同是建立在仇恨之上的,对那些非我族类的仇恨。需要将这种仇恨培育成全民的热情。敌人是人民的朋友。我们总是需要一个仇恨的对象,当作我们不幸境遇的理由。恨是真正的原始情感,爱则是一种反常的状态。”
3 有用 乖离 2020-09-16 17:20:42
意大利美食节目+《试刊号》实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