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故宫会说话》的原文摘录

  • 那拉氏在雍正十二年入宫,一年后,雍正帝晏驾,她成为乾隆帝的娴妃,之后的十几年里,一直过着比较平淡的日子,也未曾产下ー子半女。……唯一特殊的是,从赏赐档案中的一些记录来看,乾隆会赏给她一些书画作品。……那拉氏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在文化修养方面可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这就使她在后宫的众多女性中显得卓尔不群。饶是如此,也并没有能得到乾隆的更多青睐。……反观那位宫女出身却迅速得宠的令妃,乾隆给她的满语封号是(拉丁文转写为 mergen),也就是“机智、聪明”的意思,可见乾隆情感的兴趣点并不在于文化水平上的高低,而在于这个人是不是跳脱有趣。或者我们可以做一个更大胆的猜想,乾隆对书画的爱好,其实更多的只是附庸风雅,那么他们之间所谓的“共同语言”自然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查看原文)
    嘉黎敦 1赞 2020-04-30 00:28:30
    —— 引自章节:真相只有翊坤宫知道:断发皇后被废之谜
  • 自康熙起,皇后的人选大部分出身于八旗世家。所谓世家,指的是在清政权下有几代人出任过一、二品高官的家族,其中还有很多家族,因军功或与皇帝的特殊关系,获得过世袭爵位或世袭职务。……,所以在清代,某代人的官职品级并不是判断一个家族显赫与否的重要标准,而是主要看他们家姻亲的门第。清代世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世家家族里的某一代人,没立过战功,没考上过科举,只通过荫封或捐纳入仕,终生的官职都不高,或干脆就是白身,但他的姑父姨夫都是朝中的巨僚,在这些亲戚的帮衬下,他的下一代在某一方面稍微有点出息,就有可能最终做到一、二品的大员。 (查看原文)
    嘉黎敦 2020-04-27 23:59:03
    —— 引自章节:钟粹宫职场必读:如何升职加薪成为皇后?
  • 不过,影视剧里过分强调嫡庶问题,也并非空穴来风,很可能是来源于韩国的历史剧。在历史上,李氏朝鲜确实对于嫡庶有极其鲜明的分野。他们一直特别尊崇宋代理学,但在中国的明代中期,王阳明创立了“心学”,提出人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享受“七情之乐”,宋代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那么王阳明则认为应对这种思维进行一些解放。解放思想,让人活得更世俗一点,多好的事啊,但李氏朝鲜的大儒们不但不接受,还极力反对,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更压抑人性的学说,并从思想外化到生活。嫡庶之间的差距达到天壤之别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其实这跟同时代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所以,清宫剧里出现这种嫡庶的逻辑,只能说是穿越到了那个时代的朝鲜。 (查看原文)
    嘉黎敦 2020-04-27 23:59:03
    —— 引自章节:钟粹宫职场必读:如何升职加薪成为皇后?
  • 大约在次日凌晨的两三点钟,神武门开放,秀女纷纷下车,鱼贯而入。户部的官员只能将她们护送进入神武门,神武门内的顺贞门是禁宫所在,外朝官员没有特旨不得进入,此时再由太监将秀女们引入顺贞门内的御花园。秀女跟家人在此就暂别了。……农历的二月初,正逄春寒料峭,凌晨两三点是最冷的时候,穿什么衣服都觉不出暖和。秀女们进宫,宫里会先赏一顿茶饭,据说有奶茶和粥一类的东西,也让她们不至于被冻得瑟瑟发抖,算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别吓着孩子。不过在道光以后,皇帝为了节俭,选秀之前赏早点的待遇便被撤销了。 (查看原文)
    嘉黎敦 2020-04-30 00:07:13
    —— 引自章节:御花园中的暗战:一场争相输掉的选秀赛
  • 第四,剥夺了那拉氏家族的世管佐领。……那拉皇后家族曾在入关时立有大功,被赐予了世管佐领的特殊待遇,也是他们家成为中等世家的保证。什么是世管佐领?佐领是八旗基本组织单位的长官,位居四品,与地方上的知府大致相当,而世管佐领就是说,这个单位世世代代都由你们家人来当领导,在清代八旗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是个家族地位的标志,这一点有时比官位品级还重要。皇后获罪,殃及家族,此时她的父兄已死,侄子讷苏肯被一撸到底,世管佐领又划归宫中佐领,由中央派遣流官管理,他们家得以支撑世代身份地位、财富的来源也被剥夺,由此从一个中等的军功世家变为平民。这一点其实是很过分的,清宫以诸多制度将后妃与她们的原生家庭剥离,只要把闺女送进了官,他们家几乎就算没这个女儿了,反之,后妃在宫里获了什么样的罪,自然也没有道理去追究她的家人。乾隆对那拉氏家族如此严厉的打击,在清代后宫事件中,是极为罕见的,也更凸显他对那拉皇后的愤恨之深。 (查看原文)
    嘉黎敦 2020-04-30 00:38:03
    —— 引自章节:真相只有翊坤宫知道:断发皇后被废之谜
  • 朱批里说:“宫外圆明园他住处、净房,你同毛团细细密看,不可令别人知道,若有邪道踪迹,等朕回宫再奏,密之又密。”他令人检査的“邪道踪迹”,应该指的是一些巫蛊之术,…… 从朱批的内容来看,首先皇帝明显地将皇后对他的恨与“邪道踪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给王成的谕旨说:“如此看来,他平日恨我必深。”之后便责令王成和毛团去圆明园皇后的住处查“邪道踪迹”。按照这样的逻辑关系,乾隆似乎比较明显地认定皇后是因恨剪发,并怀疑那拉氏还有一系列对他不利的行为。 朱批中所说的“皇后疯了”则是皇帝给潘凤的谕旨,并让潘凤将那拉氏“送到宫时在翊坤宫后殿养病,不许见一人,阿哥公主请安只许向潘凤等打听”,潘凤又是宫内对皇后状况负责的官方发言人,而且皇帝告诉他的是“在翊坤宫后殿养病”,只是“不许见一人”,但他在给别人传旨时,则明确地说“把后殿锁了”。后殿养病和锁在后殿,这两者的区别可就大了,作为发言人,只要明确皇后“疯了”,在后殿养病就可以了。所以,所谓“疯了”更有可能只是对外官宣的一种说辞,是对外掩饰剪发事件真相的障眼法。 (查看原文)
    嘉黎敦 2020-04-30 01:19:33
    —— 引自章节:真相只有翊坤宫知道:断发皇后被废之谜
  • 可以看出,皇后应该是让宫女出去之后独自剪发,并非宫女不尽职,但乾隆却要强加罪责,所谓“叫他们出去他们就出去吗?要寻自尽难道他们也装不知道吗?”,实在是欲加之罪,主子让侍女出去,侍女岂有不出去之理?而且皇帝对宫女的责罚也格外严厉,一般来说,清代宫女犯罪,比如偷窃、不敬,往往就是打上几板子送出宫了事,涉及自尽这样的重罪,オ会受到重责六十发往打牲乌拉这样严厉的处罚。……欲加之罪,还受此重责,更为过分的是,要让皇后在众人面前看着打,这每一板子不都是打在那拉氏的脸上吗,打击她那颗已经对皇帝悖逆的心。这明显是皇帝对她进行报复,借宫女之身,泄己之恨。如果皇后是真的疯了,即便是处置宫女,乾隆的手段恐怕也不会如此毒辣。 ……从乾隆的观点来看,是那拉氏对皇帝的“恨”,促成了她的极端举动,这是目前所见材料中最具可能性的动因,而“皇后疯了”更像是掩人耳目的说辞。 (查看原文)
    嘉黎敦 2020-04-30 01:19:33
    —— 引自章节:真相只有翊坤宫知道:断发皇后被废之谜
  • 永寿宫是紫禁城里比较核心的后妃寝宫,距离养心殿和乾清宫都很近,经过顺治时期的大修,皇帝便将其赐居于嫔妃,而这里的第一位主人,却是一名民籍汉女。清军刚刚入关,天下未定为了拉拢中原人士,清廷开始鼓励旗人与汉人通婚,以建立更牢固的统一战线,于是在顺治五年下了一道上谕:“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亲睦,莫若使之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官民有欲联姻好者听之。”顺治大婚后,为做出表率,招选出身于直隶滦州的民籍汉人吏部左侍郎石申之女入宫,赐居永寿官,顺治称她为“永寿宫妃”,后在康煕时被追封为恪妃。 (查看原文)
    嘉黎敦 2020-04-30 12:58:04
    —— 引自章节:永寿宫的骄傲:独此一例的【满汉通婚】
  • 但没过几年的顺治十ニ年,皇帝又下达了一道上谕:“太祖太宗制度,宫中从无汉女。且朕素奉皇太后慈训,岂敢妄行。即天下太平之后尚且不为,何况今日。”……其实道理很简单,满人属于少数民族,通婚的融合政策一经执行,满洲血统很容易就会被数百倍于己的中原汉人湮灭。尤其是旗人的很多待遇高于普通百姓,旗民之间大量通婚,也会使八旗人ロ迅速扩大,可资源就那么多,很快就会出现“僧多粥少”的状况。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清廷很快便叫停了这一政策,而“汉不选妃”,或者说“旗民不通婚”则成为之后200多年的祖制。所以,恪妃也成为清代唯一正式迎娶的汉妃。 (查看原文)
    嘉黎敦 2020-04-30 12:58:04
    —— 引自章节:永寿宫的骄傲:独此一例的【满汉通婚】
  • 乾隆七年,皇帝命内务府清查《玉牒》,看看当时宫内包括皇祖太妃及自己后妃等女眷的姓氏家族情况。经查,康熙的襄嫔和静嫔均系民籍汉女。襄嫔高氏,系直隶正定府民高廷秀之女;静嫔石氏,系陕西宁夏民石怀玉之女。不仅如此,在其他档案中我们还发现康熙的密妃王氏、穆嫔陈氏也是民籍出身,这4位汉妃中以密妃地位最高,在康熙生前已经晋升嫔位,其他3人在当时都是位分比较低的庶妃,直到乾隆年间才获得嫔位,其中穆嫔的嫔位还是死后被追封的。这4人均为康熙生下了子女,其子女也并没有因为她们汉妃的身份而被区别对待,其中允禄、允祕都被封到了亲王的爵位,尤其是庄亲王允禄,在雍正时极受重用,乾隆初还成为辅政亲王之ー。 当然,康熙帝的汉妃可能还不止这些。葬在他皇陵中的庶妃共有28人,其中有11人被收入《玉牒》,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只能了解到她们是某贵人、庶妃某氏这样的称号,出身信息基本属于空白,还有17人连称号都未曾记载。她们当中是否还有汉妃,现在并不可知,但有汉妃也是有可能的。 (查看原文)
    嘉黎敦 2020-04-30 13:25:56
    —— 引自章节:永寿宫的骄傲:独此一例的【满汉通婚】
  • 相比康熙帝,乾隆帝在这方面做得其实更过分,只是他的操作会显得更加隐秘。清宫有很多乾隆时期后妃入旗档案,比如纯惠皇贵妃苏氏、庆恭皇贵妃陆氏、怡嫔柏氏等。她们本是江南民籍汉女,入宫后,乾隆纷纷将她们的家人编入八旗,所以在《玉牒》中,她们的出身都变成了某旗某佐领或某管领下人。如果只查阅官书,未看到这些档案的话,绝不会看出她们原来竟然都是汉妃。…… (查看原文)
    嘉黎敦 2020-04-30 15:06:26
    —— 引自章节:永寿宫的骄傲:独此一例的【满汉通婚】
  • ……乾隆将自己大量的汉妃家族编入八旗,不仅违反了祖制,更动了旗人的奶酪。而正是在乾隆朝,由于天下承平已久,八旗人口迅速增长,供养这么多旗人,朝廷已经颇感吃力。乾隆帝曾下令赐给很多旗人东北的田亩,让他们耕种,以自力更生,并以汉军本是汉人为由,让大量汉军旗人退出八旗编制,自谋生路。因此,皇帝纳汉妃本就违背了顺治的祖制,而在这八旗生计的压力下,乾隆就更不愿将宫廷招选民籍汉女的事情暴露于外。 (查看原文)
    嘉黎敦 2020-04-30 15:06:26
    —— 引自章节:永寿宫的骄傲:独此一例的【满汉通婚】
  • 在宫廷画师绘制的《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一些关于其他汉妃的端倪。在该画中,列坐于太后、皇帝两侧的嫔妃均着吉服出席,不过其中有4人没穿满洲传统的吉服,因为贵人及以下的嫔妃,宫里是不配给吉服的,庆典时只穿符合自己身份的正装,这4名嫔妃也就穿着汉族传统的凤冠霞帔,她们的出身就不言而喻了。她们究竟是谁,现在尚不能明确,仅从这幅画卷来看,乾隆的后宫很有可能还存在其他汉妃。 (查看原文)
    嘉黎敦 2020-04-30 15:06:26
    —— 引自章节:永寿宫的骄傲:独此一例的【满汉通婚】
  • 早年传说最盛的其实是咸丰帝的后宫,民间有“四春娘娘”的说法,即海棠春、牡丹春、武陵春和杏花春,都是皇帝给后妃起的外号,而据闻这“四春”都是小脚汉妃,但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前辈学者于善浦曾提到,他多年前在档案中见过海棠春系禧妃察哈喇氏,并非民籍汉女。由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对档案进行了重新整理编排,当年的档案号码都作废了,至今还没人再看到这条信息,不过这也是关于咸丰汉妃目前唯一的线索。 (查看原文)
    嘉黎敦 2020-05-01 22:49:34
    —— 引自章节:永寿宫的骄傲:独此一例的【满汉通婚】
  • 乾隆帝对汉妃亲族态度的转变,可能与汉妃娘家人不安分有不小的关系。比如怡嫔柏氏的父母,本系苏州人,入旗后在京久居,也不免要搞一次衣锦还乡,一切均由苏州织造图拉关照。在某次返乡期间,怡嫔的母亲范氏乘轿访亲,途中轿夫撞了一个小孩,结果这个小孩的母亲与轿夫大肆吵闹,甚至与范氏扭打在一起。皇亲国戚怎么能咽下这口气,于是范氏将小孩的母亲以“殴抢”之罪告到了衙门,后来怡嫔之父柏士彩为了这么点小事,竟然又告到江苏布政使那里。为了息事宁人,布政使安宁本打算判小孩的父亲重责30板子,并向柏家赔礼道歉,这事就算过去了,不承想柏士彩觉得不解气,竟然讹诈小孩一家偷了他们家的金簪、珠子等贵重物品。小孩一家本是“卖糕穷民”,实在无力承担。就这样,该案呈报到乾隆那里,皇帝觉得这事实在是太丢人了,白白让手下的奴オ看笑话,即命“速催其回京”。 (查看原文)
    嘉黎敦 2020-05-01 22:33:15
    —— 引自章节:永寿宫的骄傲:独此一例的【满汉通婚】
  • 比如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八日,皇帝于卯正时分(早6点)开始进早膳,用膳前先进一碗冰糖炖燕窝,到卯正二刻(约6点30)开膳。这一日皇太后赐给皇上三个菜品,分别是炒鸡大炒肉炖酸菜热锅、燕窝锅烧鸭子、猪肉馅侉包子一品,大概是太后吃着不错,专门派人给儿子也尝尝,这三款菜要先行呈上,之后是皇上的御膳,依次是: 燕窝肥鸡挂炉鸭子野意热锅一品,厢子豆腐一品,羊肉片ー品,羊乌叉烧羊肚攒盘一品,竹节卷小馒首一品,烤祭神糕一品,银葵花盒小菜一品,银碟小菜一品。上传叫冯鼎做鸭丝肉丝粳米面膳一品,鸭子豆腐汤一品。 …… 其实在乾隆的这份档案里,还隐藏着一份火锅,早膳中的第三个菜肉片,其实就是北京特别著名的涮羊肉,只不过在宫廷档案里没有“涮肉”这个词,一般出现羊肉片之类的词语,基本指的就是涮肉锅了。 (查看原文)
    嘉黎敦 2020-05-03 19:14:08
    —— 引自章节:御茶膳房馋人史:份例不够吃!御膳吃不了!
  • 上述都是满语音译匾额的例子,其实紫禁城里还保留了不少满语意译的匾额。……以宁寿宫为例,即现在的珍宝馆景区,它的入口锡庆门,就是满文意译的匾额。 这块匾额的满语首字*,拉丁文转写为“urgun”,是“喜庆"之意;中字*,拉丁文转写为“isabure”,意为“聚合的”;末字*,拉丁文转写为“duka”,是大门”之意。 宁寿宫的外殿基本上也是满语意译的匾额。比如宁寿官,其满语匾额为***,拉丁文转写为“nikton jalafungga gurung”,意为安宁长寿的宫殿。 再如,皇极殿满语匾额为****,拉丁文转写为“amba ten i deyen”,大致的意思是“太极之殿”,即以太极释义皇极。 (查看原文)
    嘉黎敦 2020-05-04 23:52:34
    —— 引自章节:低头不见抬头见:手把手教你秒懂故宫匾额
  • 比较有趣的是,宁寿宫的办公区都是满语意译的匾额,但后面的颐养区则又出现了变化。比如乐寿堂、颐和轩、倦勤斋等地,都是音译的满文匾额;尤其是畅音阁大戏楼的建筑群,匾额只有汉文,没有满语。至于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查看原文)
    嘉黎敦 2020-05-04 23:52:34
    —— 引自章节:低头不见抬头见:手把手教你秒懂故宫匾额
  • 在故宫的核心区,只有一个地方的匾额是满文意译的,这就是东西十二宫里的长春宫。长春宫匾额上的满语是4个词,自上而下分别是****,其拉丁文转写即“forgon enteheme obure gurung”。其中“forgon”意为季节;“enteheme”意为长久的;“obure”是一个使动词,大致意思是“让”;“gurung”即“gung”(宫)。大意是四季长久宫。 (查看原文)
    嘉黎敦 2020-05-04 23:52:34
    —— 引自章节:低头不见抬头见:手把手教你秒懂故宫匾额
  • 在整个故宫开放区内,匾额最独特的当属近几年开放的慈宁宫建筑群。大概是由于当年孝庄文皇后长居于此,她又是蒙古科尔沁王公的女儿,所以这里新建时,特意在匾额满汉字体上增添了蒙古语。我们现在看到的慈宁门、慈宁宫、徽音左门均是如此。以慈宁门为例,满语居中,左侧是汉文,右侧是蒙文。汉文采用的是篆字,区别于其他宫殿;中间的满文采用的是意译,与很多地方也有所不同,其自上而下的三个词分别是*、*、*,拉丁文转写为“gosingga elhe duka”,意为仁慈太平的门;对于右侧的蒙文,我并不懂,向我们所蒙古族同事晓春老师请教后得知,其大意与满文相似,也是仁慈、安宁的门之意。 (查看原文)
    嘉黎敦 2020-05-04 23:52:34
    —— 引自章节:低头不见抬头见:手把手教你秒懂故宫匾额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