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 什么是中国人?华夏认同如何发轫演变?
· 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成名作,理解中国历史与民族的关键读本
· 以边缘视角理解族群,在历史记忆中反思认同
· 人文社科研究必读书目
· 全新修订再版,增补长篇序言
王明珂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当我们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图形时,事实上是它的“边缘”让它看来像个图形……他的研究并非只是描述华夏的汉民族史,也不是描述一个少数民族的少数民族史。而是以“华夏边缘”的历史变迁来说明古代华夏到近代中国的深刻变化,并由此旁及“边缘”内外群体间的资源竞争、垄断、冲突,以至于在当代民族概念下的再整合、分享的过程。
——罗丰
这是一部对中文世界的人类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著作。作者从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变迁这个特殊的角度,来探讨华夏民族生长和扩张的历史,从而以十分新鲜并充满魅力的论证,为推进中国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
...
· 什么是中国人?华夏认同如何发轫演变?
· 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成名作,理解中国历史与民族的关键读本
· 以边缘视角理解族群,在历史记忆中反思认同
· 人文社科研究必读书目
· 全新修订再版,增补长篇序言
王明珂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当我们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图形时,事实上是它的“边缘”让它看来像个图形……他的研究并非只是描述华夏的汉民族史,也不是描述一个少数民族的少数民族史。而是以“华夏边缘”的历史变迁来说明古代华夏到近代中国的深刻变化,并由此旁及“边缘”内外群体间的资源竞争、垄断、冲突,以至于在当代民族概念下的再整合、分享的过程。
——罗丰
这是一部对中文世界的人类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著作。作者从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变迁这个特殊的角度,来探讨华夏民族生长和扩张的历史,从而以十分新鲜并充满魅力的论证,为推进中国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
——罗新
基于对华夏形成一元论和多元论的质疑,作者利用多种工具,提出并论证“边缘理论”在华夏形成、变迁中的重大意义。“族群认同”、“历史记忆”,是支撑此一理论的两个关键概念,作者对此所做的历史、逻辑叙述,令人信服。我更想指出的是作者学思的根本立脚点和志向,即学问与生命的关系——在学术职业化、工具化的今天,这一学术立场尤为可贵可敬。本书为华夏一族通向自我认知的道路打开了一扇大门,远非就事论事者所能比拟。我由衷地向作者致敬!
——刘苏里
内容简介:
《华夏边缘》是著名学者王明珂讨论中华民族族群认同与历史发展的重磅研究,为回答“什么是中国人”提供了全新路径。王明珂认为,“当我们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形时,事实上是它的‘边缘’让它看起来像个圆形。”他视“华夏”为长程历史中的人类生态,而“华夏边缘”不仅是时间上的边缘、地理上的边缘,也是认同上的边缘。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环境分配中,在集体性的记忆塑造与失忆选择中,华夏边缘的形成、变迁、维持,亦可说明华夏族群及认同的形成与变迁。
《华夏边缘》是具有理论范式意义的经典著作,出版多年畅行不衰。书中第一部分主要陈述了全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第二部分利用考古材料,说明了华夏族群边界形成的人类生态背景;第三部分阐述了华夏族群的重要形成基础,即周人的族源传说与历史记载,并通过荆楚吴等例子,说明了边缘族群华夏化与非华夏化的往复游移;第四部分着眼于近代华夏边缘的再造,通过40年代民族调查过程中的微观事例,分析了个人、族群与社会在认同建立过程中的张力。王明珂运用社会人类学理论、考古发掘报告、历史文献史料等各学科理论与资料,结合个人在羌族的田野考察经历,深入探讨了资源环境与族群边缘关系,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相互滋长,个体与集体记忆和认同的差异,等等问题,以期为当下的民族与族群认同问题提供更多反思和新知。
作者简介 · · · · · ·
王明珂
著名历史人类学家,1952年出生于南台湾黄埔军校旁的眷村,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1983),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1992),台湾“中研院”第30届人文社会科学组院士,曾任“中研院”史语所所长。长期从事于结合华夏与华夏边缘,以及结合人类学田野与历史文献的中国民族研究,其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遍及青藏高原东缘羌、藏、彝族地区。主要著作有《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择》《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以及《寻羌》《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等田野杂记及随笔集。
目录 · · · · · ·
1997年版序言 什么是中国人?
2013年版序言 “什么是中国人”再思考
2013年版增订说明
第一部分 边缘与内涵
第一章 当代社会人类学族群理论
· · · · · · (更多)
1997年版序言 什么是中国人?
2013年版序言 “什么是中国人”再思考
2013年版增订说明
第一部分 边缘与内涵
第一章 当代社会人类学族群理论
第二章 记忆、历史与族群本质
第三章 民族史研究的边缘理论
第二部分 华夏生态边界的形成
第四章 青海河湟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
第五章 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
第六章 西辽河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
第三部分 华夏族群边缘的形成与扩张
第七章 华夏边缘的形成:周人族源传说
第八章 华夏对西周的记忆与失忆
第九章 边缘人群华夏化历程:吴太伯的故事
第十章 华夏边缘的漂移:谁是羌人
第十一章 汉人的形成:汉代华夏对四方异族的多元意象
第四部分 华夏边缘的延续与变迁
第十二章 近代华夏边缘再造
第十三章 近代华夏边缘再造的微观过程
第十四章 一个华夏边缘的延续与变迁
结语 资源竞争、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参考书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进入正文之前,我先简要说明我对族群本质的基本观点。首先,如当代许多研究族群现象的学者一样,我怀疑“族群”是一有共同的客观体质、文化特征的人群。我认为,族群由族群边界来维持;造成族群边界的是一群人主观上对他者的异己感(the sense of otherness)以及对内部成员的根基性情感(primordial attachment)。 其次,族群成员间的根基性情感来自“共同祖源记忆”造成的血缘性共同体想象。在此,我赞同“根基论者”(primordialist)的立场:族群认同是人们从其生长的社群中所得到的社会与文化身份,根深蒂固,因而难以改变。 第三,我强调族群边界的形成与维持,是在特定的资源竞争关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资源而产生的。因此,客观资源环境的改变经常造成族群边界变迁。在这一点上,我赞同“工具论者”(instrumentalist)的立场:族群认同是人类资源竞争与分配的工具。 第四,客观资源环境的改变,常造成个人或群体借着改变祖源记忆来加入、接纳或脱离一个族群,由此造成族群边界变迁,或对个人而言的族群认同变迁(ethnic change)。这说明族群认同的“根基论”与“工具论”两者并无冲突:族群认同的根基情感来自成员共同的祖源记忆,但为了现实利益,个人或群体都可能改变其祖源记忆。 第五,由于族群的本质由“共同的祖源记忆”来界定及维系,因此在族群关系中,两个互动密切的族群经常互相“关怀”甚至干涉对方的族源记忆。失去对自身族源的诠释权或是接受强势族群给予的族源记忆,经常发生在许多弱势族群之中。 最后,在一个族群的内部,也经常形成不同的次群体,互相竞争着到底谁对本族群的“过去”有诠释权;因此,所谓族群现象不仅是两个互动族群间的关系,还包括族群内部的两性、阶级与地域性群体之间的关系。在本书中,我将说明我对以上这些族群本质与族群现象的看法。 在族群边缘,人们强烈地坚持一种认...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0页 -
一、古籍史料 《尚书》,十三经注疏本,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 《诗经》,十三经注疏本,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 《左传》,十三经注疏本,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 《吕氏春秋》,四部备要,台北:中华书局,1971。 《山海经》,毕氏岩灵山馆校本,台北:启业书局,1977。 (汉)司马迁:《史记》,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 (汉)班固:《汉书》,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62。 (晋)陈寿:《三国志》,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 (晋)常璩:《华阳国志》,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 (南朝)范晔:《后汉书》,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65。 (唐)房玄龄等:《晋书》,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4。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 (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载《中国野史集成》第二十六册,成都:巴蜀书社,1993。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台北:世界书局,1971。 (清)胡渭:《禹贡锥指》,载阮元辑《皇清经解》第三册,台北: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0。 (清)孙诒让:《墨子闲诂》,台北:世界书局,1974。 (清)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台北:世界书局,1957。 (清)张沆纂﹑赵德林修:《石泉县志》(道光),1834。 (清)檀萃:《说蛮》,载《昭代丛书己集广编》卷三十四,吴江沈氏世楷堂刊本,1833。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 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台北:世界书局,1957。 黄尚毅等纂,杨钧衡等修:《民国北川县志》,成都:巴蜀书社,1992。 二、中日文参考文献 安应民:《吐蕃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 白川静:《羌族考》,载《...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参考书目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华夏边缘"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华夏边缘"的人也喜欢 · · · · · ·
华夏边缘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3 条 )



> 更多书评 83篇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9.0分 1262人读过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8.7分 996人读过
-
允晨文化 (1997)8.8分 32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港台引进★ (皮特4)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 (无心恋战)
- 民族,族群与国家建设 (皇甫杰)
- 【1】 (肚)
- 豆瓣读书非虚构首页推荐自选 (天雨流芳)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华夏边缘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安提戈涅 2023-01-17 10:53:58 云南
更喜欢理论部分对集体记忆中“失忆”的强调,它意味着族群在裂变、重组、自述时,人们除了拿起“记忆”的武器,还会利用另一种同样重要的武器来塑形自己。最后一部分也好,谈到民国时期傅斯年麾下一些年轻人的人类学实验的得失,在不自知中进行着研究,但他们本身的文化表现也呈现出研究内容的一些特征。相比之下,中间考古学的内容就显得有些罗列与单调,给出的结论也相对简单,似乎族群自我与他者的划分,单单是依托当时的生态经... 更喜欢理论部分对集体记忆中“失忆”的强调,它意味着族群在裂变、重组、自述时,人们除了拿起“记忆”的武器,还会利用另一种同样重要的武器来塑形自己。最后一部分也好,谈到民国时期傅斯年麾下一些年轻人的人类学实验的得失,在不自知中进行着研究,但他们本身的文化表现也呈现出研究内容的一些特征。相比之下,中间考古学的内容就显得有些罗列与单调,给出的结论也相对简单,似乎族群自我与他者的划分,单单是依托当时的生态经济而形成的。但是王明珂很有雄心地扬弃了民族近代构建说,把古代边缘与近代少数民族的漫漫历史勾连起来,让其在不同时代的思潮中闪动变形,论述就有了质感和厚度。一直喜欢他讲述的风格,会举例子,会做比喻(燃烧的木柴),关注“何以如此”的问题,是聪明、敏锐又有亲和力的。 (展开)
28 有用 韧勉 2020-07-16 19:05:13
11年前,在北大旁听罗新老师的《民族史》课上,第一节课罗老师推荐必读本书与《想象的共同体》,11年后最新修改版的推荐语上出现了罗新老师的名字。本书算是全书的第三次修订,三个版本当中97年第一版序言《什么是中国人?》,13年版的《什么是中国人再思考》,以及本书的《如何观看与了解边疆》也反应了大陆历史人类学发展三十年来的三度革新。昨天人生第一次直播讲书,也是从重读这本经典开始,从本书最经典的第三章《... 11年前,在北大旁听罗新老师的《民族史》课上,第一节课罗老师推荐必读本书与《想象的共同体》,11年后最新修改版的推荐语上出现了罗新老师的名字。本书算是全书的第三次修订,三个版本当中97年第一版序言《什么是中国人?》,13年版的《什么是中国人再思考》,以及本书的《如何观看与了解边疆》也反应了大陆历史人类学发展三十年来的三度革新。昨天人生第一次直播讲书,也是从重读这本经典开始,从本书最经典的第三章《民族史研究的边缘理论》开始,该章节最初为《新史学》期刊1993年6月出版的第4卷第2期的《民族史的边缘研究:一个史学与人类学的中介点》,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 (展开)
2 有用 浮草 2020-07-29 10:49:01
收新版,王明珂老師簽名本
3 有用 夷则十三 2021-07-14 23:46:54
王明珂老师三本读完了,只能说,这套理论是真的牛,我总觉得我以后的视角和思路受此影响都会开阔许多
3 有用 唐尔丶 2020-08-05 20:00:52
何为华夏?何为华夏边缘?作者从历史的心性角度入手,运用边缘研究的方法,从华夏生态边界的形成、华夏族群边缘的形成与扩张、华夏边缘的延续与变迁来试图解读华夏这一民族概念的不断变迁。历史记忆依附于人们的生活记忆之中,作者很好的用工具论与根源论解释了族群是如何在不同时间下寻找自身的身份认同感。华夏起源最初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族群的形成过程中,华夏边缘形成了,并在商、周、秦汉时期,一直向周边扩张,真正打破... 何为华夏?何为华夏边缘?作者从历史的心性角度入手,运用边缘研究的方法,从华夏生态边界的形成、华夏族群边缘的形成与扩张、华夏边缘的延续与变迁来试图解读华夏这一民族概念的不断变迁。历史记忆依附于人们的生活记忆之中,作者很好的用工具论与根源论解释了族群是如何在不同时间下寻找自身的身份认同感。华夏起源最初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族群的形成过程中,华夏边缘形成了,并在商、周、秦汉时期,一直向周边扩张,真正打破这一概念的,是在近代中国的建立,我们的认同感也从华夏过渡到了中华民族。 (展开)
0 有用 穆范哲 2023-03-21 16:56:58 河南
在此等高山之下,只能仰望。 吐槽一下王明珂先生的行文,有点啰嗦……
0 有用 浮洋 2023-03-21 15:57:15 上海
生态差异初定族群边界,历史记忆建构族群认同,“过去”因现在而伟大。提供了边缘研究的思考范式,是反思性的而不同于解构性的。
0 有用 Mermaid 2023-03-18 02:13:15 英国
3.8/5 理论有启发 但和我读《阅读浪漫小说》的感受一样 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学会一个观点用很学术的文字翻过来倒过去倒过去翻过来的讲啊
0 有用 法棍不要放过夜 2023-03-12 09:57:34 福建
硕论,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日后要细读
0 有用 fulmina 2023-03-10 21:58:42 北京
中间部分偏重考古的内容走马观花,但喜欢这种由极限反归中心的方法(知白守黑/识别一个圆只需要画出它的边界),和福柯的路数有相似之处。 而有感触的是关于记忆,和最近自己的想法联系了起来。那就是哪怕在讲述、确认以往,记忆其实是指向当下的。为了确认当下的感受,记忆做了把手,会记起,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