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令 短评

热门
  • 4 韧勉 2020-04-21 17:51:56

    24小时阅读马拉松挑战打卡第一本:本书最初撰写于1993年,为介绍中国节令史的入门佳作。全书按照节令的形成与五次变革将全书分为六章。最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全部六十个天干地支的记载,《诗经》《尚书》明确物候与节令的关系,作者眼中战国古籍《左传》《逸周书》《吕氏春秋》因袭记载,《礼记·月令》明确之。节令历法一次变革在汉代太初历,此阶段代表古籍为《四民月令》,规定物候与节令关系。二次变革在中古《大明历》,此阶段宗教元素融入节令之中,代表为《荆楚岁时记》。三次变革在唐代的《戊寅元历》,民族元素融入节令。四次变革在元代《授时历》,商业食品、娱乐活动融入节令,代表为《东京梦华录》。五次变革在清代《时宪历》,国家明令盛大活动庆祝,代表为明清宫廷祭祀规章。自《礼记·月令》节令就兼具等级观念与文化传承双重属性。

  • 2 Shirleysays 2020-04-27 18:32:40

    #🍋说书#非常好看,作者有料。从节令的概念,讲到节令、节气与物候的关系。并着重讲述了从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辽金,最后到明清的节令风俗流变,是本难得的民俗入门好书。这书有个大问题,就是啰嗦繁复。但适应了作者的写作结构,也就忽略不计了。

  • 0 太常寺协律郎 2020-04-24 16:22:17

    只看了隋唐部分,资料的爬梳还是很有条理的,扣一星是因为低音系列的书封面都一言难尽,很像盗版书,排版又太中规中矩,纸也糙得慌,没有插图。

  • 0 宝木笑 2020-05-18 15:59:19

    “天人合一”也许是我们这个文明系最显著的标签,天然的“玄学”味道却引来不少误解。所以,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让我们明白当一个民族去用心“感知”数千年,很多事情都是水到渠成的必然。如果说“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在工具性方面的伟大遗产,那么天文历法、岁时节令则带有极为明显的思辨光辉,是我们另一个维度的伟大发明。我们需要中华节令的文化史,需要去看看绵延千年的中华社会生活图卷。创新变革确实是我们必须拥抱的未来之术,但我们也确实到了重拾先人之道的时刻。孔子说他的为邦之道是“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这并不是什么食古不化,而是从先秦到明清,从家国到天下,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屹立不倒的精神之根。那一年,杏花烟雨,草长莺飞,谁人走笔刻光阴,共同书写中华情怀的人当中,应该有你我的名字。

  • 0 Tracy 2020-07-05 13:58:15

    陈希龄在《恪遵宪度抄本》里写到:“小暑,温热之气而为暑,小者,未至于极也。”愿我们面对疾风时,泰然处之;愿我们弘扬文化时,娓娓道来。今日小暑,心安静舒爽,人惬意自得。

  • 0 玄子 2020-05-06 13:01:37

    中规中矩,词条性质的参考书。

  • 0 Odakota 2021-11-25 15:44:38

    没有什么参考意义😅

  • 0 漠临城 2020-06-02 08:32:22

    一个注释都没有,想找“有的研究者认为”的出处有点辛苦

  • 0 陆钓雪de飘飘 2020-05-21 21:07:50

    所谓“岁实”,系指从头年冬至到第二年冬至的日数,但它有零数;后来才知经4年冬至日影才接近原位,故以4除其总日数,得出一年的长度日数为365.25日。同时,又发现冬至19次的日数与月朔235次的日数相等,于是将冬至和朔日同在一天的周期叫作“一章”;又定4章为“一蔀”。并以月数除这个日数,得出一个月的日长之数,称为“朔策”或“朔实”。此外,还把20蔀称作“一纪”,即到此日重复甲子、夜半、朔旦、冬至;又将3纪作为“一元”,又称“历元”,共4560年,若用干支纪年法,则那年的干支岁名会重又复原了。由此可见其精准程度之一斑。汉武太初前为古历时期,汉代太初至清代初年为中历时期,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时改为中历西法时期,辛亥革命(1912年)后开始公历时期。

  • 0 李拜石 2021-05-09 11:35:20

    在宁波岭读城市书房匆匆读过,科普文章论文口气,二手资料多了一些,遇到甲骨金文一类难啃的骨头就轻轻放过,还引用了不靠谱的何新。不过搜寻资料还算认真,马王堆帛书的引用就很惊喜。好处在于民俗内容比较丰富,重要节令的起源发展比较全面,出处也还清晰。另外节和令的分野开篇就说得很清楚,也是亮点。

  • 0 happyjack 2020-08-04 17:44:15

    本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被两位作者搞成了剪刀加浆糊,一堆资料拼接,索然无味,还有一些问题自己也没搞清楚就粘上了。白瞎了一个好书名。

  • 0 hbcwh 2020-10-22 14:36:00

    感觉这个题目应该采用共时性结构,而不是历时性的

  • 0 无斋公子 2020-05-05 14:51:08

    明“史”可溯“源”,鉴“古”方知“今”。通过对古代节令文化的剖析和演讲,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种历史场景,并从中寻求出新的创造源泉,激发出新的民族凝聚力。这也正是《中国节令》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 0 一只毛小乐 2024-02-16 15:36:25 北京

    古装电视剧应该可以借鉴一下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