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心理学(第11版) 短评

热门
  • 223 私享史 2020-04-12 16:28:15

    距第一次阅读这本书已经过去十一年了,其间又或完整或零散读过多次,这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这本经典无疑是常读常新的(何况它本来就在不断更新,第11版最大的更新是最后一章新增一节对心理学界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此番重读让我想到最多的,还是疫情期间的种种论争,暴露出批判性思维以及相应的科学方法论在中国的普遍缺失,即便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乃至专家也不例外。我则在阅读中愈发清晰地认识到,我在有关议题上的每一点坚持,都离不开当初那个对心理学乃至科学方法论还懵懂着的小屁孩从这本书中受到的教诲,我甚至发现自己在各种讨论中几乎用到了本书讲述的全部要点,它们已经刻在了我的脑子里。至于只给9分是因为翻译质量有所欠缺,阅读时少了很多被智识妙语春风拂面的快感。应新曲线之邀,我对译文做了二十余处指正,加印时会修订。

  • 129 矮子白 2020-10-28 23:02:14

    这其实不算是心理学的入门,而应是科学的入门,作者所提供的思维方法对于理工科的人来讲不算新鲜,但也确是一部逻辑清晰、读来十分畅快的理性思维书籍。

  • 88 东邪的桃花岛 2020-04-20 19:40:16

    五星推荐。这才是心理学:(1)可证伪性;(2)概率性预测;(3)经过同行评审的公共知识;(4)建立在聚合性和共识之上的科学知识。

  • 50 权炽🐍 2020-04-26 23:00:22

    批判性思考+概率问题,爱了! 第一章 ⚫心理学是门科学,是用数据的科学的行为研究。 ↘️并非弗洛伊德用个案推出来的规律。 👀心理学的科学在于<系统的实证主义>和<同行评审>→<可重复性>和<可公开验证> 对心理学这种新兴科学,没办法指望用一套框架结构解释,因为其分类太多了(书中给出54种)

  • 32 Maryam 2020-06-30 20:25:49

    不仅介绍了很多心理学研究成果及发展历史,更详细说明了什么是科学及其思维。要是爸妈辈都能看看的话,真的再不会瞎转发轻易相信微信朋友圈了。

  • 18 苏格拉没有底 2021-02-04 15:55:43

    说实话有点失望。这本书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什么不是心理学”,以及“什么是科学”(可证伪性、得到统计证据支持等),唯独没有回答“什么是心理学”。它的内容是有用的,尤其对甄别伪心理学而言。但未免有些只破不立。

  • 7 亦弛 2020-08-25 10:00:11

    为什么逐渐开始讨厌科学的思考方式了

  • 12 我是老林 2021-02-28 17:52:17

    挂心理学羊头,卖科学研究方法狗肉。 可证伪的才是科学,被证伪了说明应该否定或修正理论。 为了搞清楚问题,样本得足够大,随机分配,充分考虑相关性和因果关系;下结论时,还得排除其他可能性,所以好的研究总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赶脚;另外,所谓结论和预测,只是大概率的正确,别把偶然性和巧合当科学。

  • 7 装腔 2020-10-28 08:19:03

    以心理学为例的科学研究方法论科普。

  • 12 井上冰 2020-05-31 21:51:48

    2020#033 得到电子书 必也正名乎,本书与其说普及的是心理学,不如说是在普及科学方法论。

  • 8 自由人 2020-10-23 05:29:49

    标杆级心理学图书,要学心理学,先看这本书。

  • 9 東流 2021-04-08 17:25:41

    去伪存真的科学方法论是不错,然同时又给心理学这门学科搭筑了“铜墙铁壁”,用几个简单的案例否定了一切超心理学和那些“怪力乱神”。相比较整个宇宙之大,目前人类的科学认知实在微不足道,而人类文明的进化需要的不是囿于彼时或当下科学认知的“铜墙铁壁”,而是抱持开放的思想,打破壁垒,“凿壁”让光透进来。

  • 6 Thea 2020-04-11 11:59:57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应该具有可证伪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可以说明一切,但它不是科学。

  • 9 Estrella 2021-06-20 23:31:11

    可证伪性 概率性预测 经过同行评审的建立在聚合性和共识之上的科学知识 搞了半天科学成立标准和法院审判原则一样 将所有个人经验都排除了 搞了半天心理学经过了复杂的验证条件然后还不能自洽最终勉强拼凑起来一套系统实验理论 如果一套科学不能适用于所有人的经验场景 然后又靠所谓的专家通过实则无法客观的实证主义把这些不同方法得出的不同理论通过缓慢缺陷的积累聚合起一个实则无法通用的结论 心理学始终没有也不可能存在一个普适的统一模型 因为其方法本身的强迫性违背了心理的主观性 不是从对象主体出发而是从视方法为准则 始终得出的只能是局限的适用范围窄的短期结论 唉可悲 数据分析主张先定性再定量的差异化研究 而心理学站在圭臬的高度通过不自洽的逻辑审视着自身也误导了公众 人类对自己的了解真的还没有对AI的了解更加深入

  • 12 mr.x 2020-11-01 21:20:22

    我要给五星,希望所有问我“你能不能看出来我在想什么”的人都来好好读一读

  • 6 云海 2021-07-27 01:31:53

    以心理学之名,普及科学思维的经典著作。单单书中的例子,就已经很颠覆认知。如果能够对科学思维加以运用,举一反三,反观现实,就会发现很多原本习以为常的流行观点根本站不住脚,也就不会那么容易被人忽悠了。五星推荐!

  • 10 小飞侠 2020-11-11 16:55:09

    过于理论化,有点像写论文,枯燥无味,没有插图和生动的故事很难引人入胜。

  • 4 马大象 2020-07-20 14:06:54

    【藏书阁】终于有机会读完这本经典著作了,这不仅是一本关于科学心理学的普及之作,更是一本科学思维的通识读物,他回答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科学的批判性思维。 在当下,什么是封建迷信大家稍微受过一点教育的都可以辨别出来,但是在封建迷信和科学之间有大量的灰色地带,它们被称为“伪科学”,这个领域往往很容易欺骗我们每一个人。毕竟我们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总有知识上的盲区,容易被很多看似科学的解释所蒙蔽。这本书给我们一些用于验证一个结论或者观点是否算得上科学的方法。再去看很多媒体报导或者宣传时候,就会判断它们可靠性有多大。当然心理学领域更复杂,因为一个心理学理论需要在实践验证的过程中往往会经过几十年,这段时间整个社会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可重复性”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至少我们需要养成批判性思维去看待它们。

  • 3 源源源源源er. 2021-06-17 23:22:34

    为什么你的结论和我看到的事实不一致,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因为心理学,包括社会学,乃至医学往往结论是一个概率结论。它只能预测一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但是并不代表每一个个体都符合这个结论。和很多学科一样,心理学研究的结论是概率式的,样本越大,结论的估计越准确。大多数人很难用概率思维来思考问题,当他们看到一个具体的、鲜活的案例证据时,就把概率信息抛到脑后了。因此,要理解科学的心理学还要懂得,心理学的很多研究看起来和现实生活没关系的事情,好像没什么用是因为大部分心理学实验是基础研究,而不是应用研究,它们在确定了重要的基础理论可用之后,会在未来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心理学的一些结论和我们日常观察有冲突是因为心理学的结论它是一个概率性的结论,只能描述绝大多数发生的状况,但不能在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一一应验。

  • 3 liberty 2021-02-22 16:53:23

    其实就是让你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