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十回全评石头记(第二版)》是今人张之在清人曹雪芹八十回《红楼梦》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其内容的理解,续写了三十回,成百十回;今人唐孝方在清人脂砚斋评本后补评张之续写的后三十回,故而有此《百十回全评石头记》。书稿延续了曹雪芹的语言风格,用古人之笔法娓娓道来,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饱满生动,不失精彩绝伦;补评者不时对行文的新意进行点评,交代前因后果,又经常与脂砚斋评本呼应,语言简明易懂,可谓字字珠玑,一语中的。书中各色人物命运,令人唏嘘不已。
尊敬的读者,在此书面世之际,我们有两个问题敬告诸位。
一、关于笔误
周汝昌先生就《红楼梦》校订问题曾讲过:
尽量尊重著书人曹雪芹的文笔和书写特点,只要不伤害不改变原来的含义.哪怕明知是创稿的笔误,我们也不主张改正。
原因就是为了存真,为了说明问题,他曾举例: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是“悦”的古写通用字。例二,《礼记·月令》中“鞠有黄华”句,谁也不会主张必须将它改成今天的“菊有黄花”。再如,《诗经·卫风》“一苇杭之”,谁也不会硬把“杭”字改为“航”字。牵涉到校订《红楼梦》的具体字,周先生举例:
如“旁”带不带立人偏旁是不必严格区分的。如旷、嚷即今之逛;到茶与倒茶,嬷与嫫,狠与很等词字的同时存在,其例不少。本书宗旨为存雪芹原稿本貌,均不强加统一,盖历史之真实不应以目今流行之整理办法而使其一般化,尽失其原著特点。我们校订《红楼梦》前八十回也学步周汝昌先生,除上边的举例之外,还有如合与和,臊与燥,躺、淌与趟,陪与赔,座与坐,带与戴,吩咐与分付等字词的同时存在,例子不少,我们学周先生一句“本书宗旨为存雪芹原稿本貌,均不强加统一”。相信读者会理解我们。当然,原文中如“舅母”作“旧母”、“黛玉”作“代玉”、“鸳鸯”作“夕巳央”等,显为抄手故意省笔,则直改。
二、关于百十回和一百零八回
《红楼梦》成书过程非常复杂,曹雪芹在世时,还没有把书稿付之枣梨,装订成册,正式印行。虽然,从脂砚斋的批语中可见,已有末回的《情榜》,但脂本如第十七回、十八回还没有分开:有些回前诗或篇中诗歌还存在没有填补完整等现象。这说明曹雪芹大体上写完了这部著作,但还是一部不算完整,尚待修改的书稿,是未定本。在带有高鹗后四十回的一百二十回本出版之前,曹雪芹的真本,一直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坊问流传。
《红楼梦》全书究竟是一百零八回还是百十回呢?周汝昌先生从《红楼梦》结构的大对称、古老的数字哲理、中华美学等多方面论定是一百零八回。就曹雪芹这样的文人的心理来思考,周汝昌先生的论断是合理可信的。那么和这个出版的百十回本是否矛盾呢?不矛盾。因为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未定稿,如果老天再给曹雪芹假以时日,让他从从容容修改敲定自己的心血之作,最后的定稿很可能正好是一百零八回。然而历史是没有“如果”的。
后三十回“迷失无稿”在红学界没有多大争议。因为,不止一个版本在第二十一回回前存在一条脂批:“按此回之文同妙,然未见后之三十回,犹不见此之妙……”张之先生拟补三十回书即是据此。加上原脂本八十回就形成了百十同本。曹雪芹的书是未定稿.“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的脂批就是明证。张之先生也不止一次地表示,在他有生之年,要不断地对《红楼梦新补》进行修改。后三十回实同样是未定稿。所以出版这样一部百十回本,并不否定一百零八回之说,我们赞同周先生这个结论。这个属于未定稿的百十回本,只是致力于接近和彰显曹雪芹原作的面貌。
0 有用 向左看齐 2025-01-27 20:57:28 河南
前几天和长春同学一块去濮阳市图书馆看了张之文学馆。张之先生写的这本后30回石头记新补,是87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结局的重要参考,所以一定要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