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的原文摘录

  • 成为好议题的三要素: 1、属于本质性的选项 一旦找出答案,就会对之后的讨论方向产生重大影响。 2、含有深入的假说 颠覆常识的视角,或用新结构解释普遍情况。 3、可以找到答案 无论是多么关键的问题,只要是“找不出答案的问题”,都不能称为好议题。 在能找出答案的前提下,最具震撼力的问题,才能成为有意义的议题。 一般在商业上推敲业务环境的话,只要持续观察下述要素: 1、业界内的竞争关系 2、潜在进入者 3、替代品 4、业务下游(顾客、买家) 5、业务上有(供货商、供货企业) 6、技术和创新 7、相关法规 其中,1-5项,是由麦可·波特所提倡的“五力”(Five Forces)。 知识的增长不一定会带动智慧的增长。信息量在超过某个程度之后,将会造成负面效果。 (查看原文)
    远远 2赞 2014-03-07 16:25:50
    —— 引自第25页
  • 烦恼是以“找不出答案”为假设前提的“假装思考”,思考是以“找得出答案”为前提,有建设性的真正思考。所以我常常建议身边的朋友,一旦发现自己正在烦恼,就马上停下来,立刻休息,并且培养自己能够察觉自己正在烦恼的能力。不要烦恼是我最重要的工作信条,在听过我这句话的年轻人中,大多数人从了解这句话的真正意义到真正投入实践当中,需要花上一年的时间。可是在那以后,大部分的人都告诉我,在安宅先生告诉我的事情中,不要烦恼这一点最深奥。 (查看原文)
    杭欢 1赞 2015-07-21 22:58:41
    —— 引自第6页
  • 一般人看问题,很容易首先就像“赶快找到答案”,但是,真正首先应该做的是判断该解答问题本身,也就是查明议题。不要为了解决问题就立即动手尝试各种可能,而是应该从查明议题开始。也就是从讨论“什么有必要找出答案”开始,并以“为此必须先弄清楚什么”的思考流程着手分析,这才是最标准的做法。即使分析结果与预设不同,但最后成为有意义的输出(成果)的概率仍然很高。 (查看原文)
    杭欢 2015-08-03 22:24:39
    —— 引自第31页
  • 有时间烦恼,不如花时间思考 (查看原文)
    良宵 1赞 2017-09-22 19:04:17
    —— 引自第2页
  • 如果不将议题诉诸语言或转化为文字,就无法整合概念。 用语言或文字表达时, 1、加入主语和动词 2、用where、what、how取代why 3、用对比的句子表达,想要找出什么问题的答案就变得很明确 (查看原文)
    Mariola 1赞 2018-01-01 10:48:34
    —— 引自第22页
  • “烦恼”是以“找不出答案”为前提“假装思考”。 “思考”是以“能够找出答案”为前提,有建设性的真正思考。 一旦发现自己正在烦恼,就马上停下、立刻休息,并且培养能够觉察自己正在烦恼的能力。 ——其原因是,“以你们这么聪明的头脑,不只十分认真,而是超级认真地思考,仍然想不明白的话,就请先停止思考这件事会比较好,因为你很可能已经限于烦恼之中了”。 一旦明确议题后,就要转化为文字。若不使用语言或文字,人类会很难进行明确清晰的思考。 “将议题转化为语言或文字”——必须刻意进行自我训练。 (查看原文)
    远远 2014-03-07 15:58:53
    —— 引自第2页
  • 1、如果希望别人了解,就一定需要故事线。 2、在研究领域,这就是报告、论文的主轴,在商业届就是简报的主轴。 3、在分析和验证都还没完成时,就要以“假设提出的假说都是正确的”为前提,制作故事线。 4、先思考究竟以什么样的顺序与主轴,可以让人认同自己所说的内容,甚至被感动、产生同感,并根据分解后的议题,确实地组件这样的故事线。 5、“倘若结果验证了假说,就表示你测到了什么;倘若结果推翻了假说,就表示你发现了什么。" ——恩里科·费米 6、在思考“最终该传达什么信息”时,要思考:什么样的分析会让自己赞同,并能说服对方。然后再遵循故事线,提前设计出从上述思考中设想到的内容。 7、在分析中,找到适切的【比较轴】是关键。要思考:用什么轴比较“什么和什么”,才能够找出议题的答案。 8、理解的本质,是将两个以上的已知信息进行联结。只要时常进行联结,那个联结就会变得特别强。——所以如果想要让对方牢牢记住有意义的内容,不断地重复相同的话是没有用的,必须让对方重复“XX和XX确实有关系”这种联结观点。 (查看原文)
    远远 2014-03-11 09:11:15
    —— 引自第71页
  • 交出有价值的成果才是好工作。 遇到问题时,先别着急动手,有一件事情比着急动手还重要,先判断——这件事情着急吗? 何为议题?关键在于对“要对什么找出答案”这件事情胸有成竹且果断采取行动。了解议题并从议题出发考虑,可以让计划进度大幅提升,还能防止混乱发生。没有目的地的行走会浪峰感觉很辛苦,但是只要看见终点,力量就会涌现,换句话说,交出有价值的成果的生产技术的目的,正是议题。 (查看原文)
    杭欢 2015-07-21 22:48:34
    —— 引自第4页
  • 生产力=Output/Input=成果/投入的时间和劳力 若想提高生产力,事半功倍,那么减少投入的时间和劳力,交出同样有价值的成果。或者以相同的时间和劳力交出更多的成果。 (查看原文)
    杭欢 2015-07-22 10:51:47
    —— 引自第8页
  • 成果=有意义的工作=有价值的工作 什么是有价值的工作? 有价值的工作是由两条轴构成,第一条(横轴)是议题度(在目前情况下,找出答案的必要性有多高),第二条是解答质(对于该议题度,目前可以提供明确答案的程度) 这两头轴组合成的矩阵中,右上方的象限属于有价值的工作,越靠近上方,价值就越高。如果想从事有价值的工作,那么议题度和解答质都要双双提高。如果想要成为解答问题的专业工作者,一定要常常思考价值矩阵。 (查看原文)
    杭欢 2015-07-22 10:56:10
    —— 引自第18页
  • 重要的是“自己的立场是什么?”就算勉强,也要事先建立具体的假说。 因为 1.针对议题找答案。比如“xx市场规模现在究竟如何?”这是单纯的提问,这时候,通过设立“xx市场规模现在是否正在逐渐缩小”这一假说,才会成为可以找到答案的议题。也就是说,假说才能让原本单纯的提问,摇身一变成为有意义的“议题” 2.知道所需的信息及该做的分析。建立假说才能第一次明确真正需要的信息以及要做的分析是什么。 3.让分析结果的解释明确化。 “某某人,你先针对快要实行的新会计准则做一下调查”。可是这样根本让人搞不清楚究竟要调查什么事情、调查到什么程度才好。而这里,正是假说登场的时机。“在新会计准则下,我们公司的利润是否有大幅下滑的可能性?”“在新会计准则下,对我们公司利润的影响是否达到一年一百亿元的规模” (查看原文)
    杭欢 2015-08-03 22:25:06
    —— 引自第32页
  • 看见议题并对其建立假说之后,接下来,就要化为语言或者文字。如果一时语塞讲不出来的地方,就表示没有找到议题的所在,换句话说,这就是还没提出假设就想直接着手进行的结果。 世界上的人大致分为视觉思考型和语言思考型,前者大致可以理解后者所说的内容,但后者几乎无法理解前者。世界上属于语言思考型的人占多数,所以视觉思考型的人若不能对自己打算处理的议题加以寓言化,将大幅度降低团队的生产力。 (查看原文)
    杭欢 2015-08-03 22:25:51
    —— 引自第34页
  • 用语言或文字表达时的重点 1.加入“主语”和“动词”。句子越简单越好,因此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包含主语和动词的句子来表达” 2.用where what how 取代why。好的议题句型是where what how“哪一边?”目标在哪里?该做什么?该避免什么?该怎么做?why的句型中没有假说,对于究竟想要弄清楚什么问题的是非黑白并不明确。 3.加入比较句型。用对比的句子表达,想要找出什么问题的答案就全部变得很明确。如果需要查明“xx是A还是B”的议题,与其用“xx是B”的句型,不如用“某某并不是A,而是B” (查看原文)
    杭欢 2015-08-04 10:54:41
    —— 引自第34页
  • 成为好议题的三要素 1.属于本质性的选项 好的议题必须是一旦找出答案,就会对之后的讨论方向产生重大影响。 2.含有深入的假说 让人碰到这个议题就产生质疑“要明确立场到这个程度吗?” 3.可以找到答案 (查看原文)
    杭欢 2015-08-04 10:55:14
    —— 引自第37页
  • "烦恼"是以“想不出答案”为前提“假装思考”。 “思考”是以“能够找出答案”为前提,有建设性的真正思考。 (查看原文)
    逸云 2016-05-16 17:25:16
    —— 引自第2页
  • “议题度”是指“在目前的情况下,找出”该问题的答案的必要性有多高”;“解答质”是指“对于该议题度,目前可以提供明确答案的程度”。 (查看原文)
    逸云 2016-05-16 17:57:15
    —— 引自第5页
  • 假说才能让原本单纯的提问,摇身一变成为有意义的“议题”。 只要没提出假说,在讨论的阶段与想出答案的阶段,就无法确定甚至无法发现上述内容是否明确。建立假说才能第一次明确真正需要的信息以及要做的分析是什么。 (查看原文)
    逸云 2016-05-16 23:00:37
    —— 引自第21页
  • 成为好议题的三要素: 1、属于本质性的选项。具有震撼力的议题总会牵扯某种本质性的选项。必须是像“往左还是往右”这种其结论会产生重大改变的事情,才能成为议题,也就是说“有本质性的选项就是关键性的问题”。 2、含有深入的假说。推翻常识。用“新结构”理解所见所闻:A、站到共通点;B、找到相关性;C、找到群组;D、找到规则。 3、可以找到答案。查明“是否可以用既有的方法,或现在可着手进行的解决方法找出答案”。 (查看原文)
    逸云 2016-05-16 23:25:23
    —— 引自第36页
  • 本书也会介绍几种关键的思考方式,但并非只是单纯地介绍技巧(know-how),而是定位在“工具箱”,来协助完成真正该做的事。“逻辑树”(logicaltree)、“彼此独立、互无遗漏”(MECE,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发音为 mee-see )、“架构”(framework)……每一种只要正确使用,都是强有力的工具,但光是 知道这些工具,并不能就此找到答案。 If all you have is a hammer,everything looks like a nail.虽然是种比喻,不过确实说明弄不清目的而单纯使用工具是很危险的。也就是说“输出的意义,在于能产生什么成果”,从工具下手,根本无法引导出这个答案。 (查看原文)
    渚咸鱼 2017-12-30 09:12:33
    —— 引自第1页
  • 烦恼,是以“找不出答案”为前提“假装思考”。 “思考”是以“能够找出答案”为前提,有建设性的真正思考。 不要“烦恼”是我在工作上最重要的信条。 (查看原文)
    渚咸鱼 2017-12-30 09:12:33
    —— 引自第1页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