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里经常把DNA当作可以解开每一个谜团的钥匙。调查人员在武器上发现一抹血迹,或者在烟头上发现唾液痕迹,就将样本送到实验室。实验室将样本与嫌疑人的DNA进行比对。砰,一击命中,罪案就在扣去广告时间的不足一小时内得以告破。然而现实并非如此。FBI管理着全美国最全面的悬案数据库——DNA联合索引系统(Combined DNA Index System,简称CODIS)。该数据库内收集了1 500多万人的基因图谱,其中大部分来自被定罪的罪犯。这些图谱来自在司法过程中的某个节点在受控条件下所采集的DNA样本——例如,当疑犯入狱时被要求采集口腔拭子之时。然后,分析人员将DNA样本分解成碎片,从而产生一个人的基因图谱——与X光胶片上的条形码非常类似的一组条纹图案。只有当基因图谱包含一个人DNA的13个不同基因座的遗传物质时,FBI才会将其录入数据库。当探员在犯罪现场发现某种体液——血液、精液或唾液,这个数据库就开始发挥它的威力。一旦犯罪现场样本被处理,就能将它与数以百万计的储存样本进行比对。但是,除了少数例外情况,通常FBI只会比对含有13个不同基因座遗传物质的样本。如果DNA样本被降解或数量有限,以至于只能分析出5个或10个基因座的完整信息,FBI就会拒绝接受该样本。由于坚持这种“高度严格”的比对标准,据FBI估计,发生比对错误的概率仅有十亿分之一。 (查看原文)
半个多世纪以来,有一种审讯方法在美国警界一直占主导地位。与性侵取证套盒一样,这种方法也可以追溯到芝加哥,追溯到一位名叫约翰·E.里德(John E. Reid)的警察,他因不使用武力获得嫌犯供述而闻名。里德旨在通过言语、讲述和同情的表达来获取口供,而不是凭借棍棒和电线。他这种能力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以至于他离开了芝加哥警队并开始从事警察培训,向他们传授其审讯技巧,即所谓“里德技巧”。 (查看原文)
警方的问询是非指控性的,它是一种收集信息的行为;而审问是控诉性的,它是一种说服行为。根据《里德技巧之要点:刑事审讯与供述》(Essentials of the Reid Technique:Criminal Interrogation and Confessions)一书:“只有相当确定嫌疑人有罪时,调查人员才会进行审讯。”
运用“里德技巧”的审讯者要使用启发性的问题,并学会如何对回答进行判断。一个最受欢迎的提问是:你认为做这种事的人应该接受怎样的惩罚?答案越是躲躲闪闪——好吧,这要看情况——越可能是有罪的。提问者可以运用包括诡计或欺骗在内的手段。探员可能会声称证人说了一些其实没说过的话(他说他看见是你做的),或者声称物证显示了一些其实没有显示的东西(我们在枪上发现了你的指纹)。这是基于一种假设,即一个无辜的人是不会上钩的。提问者要学会评估言语行为。一个明确的回答?可信的。包含“一般”和“通常”等含糊用词的有所保留的回答?不太可信。不连贯的回答是好的:我/没/做/过。嘟嘟囔囔则不妙,因为这暗示着说谎。
“里德技巧”也非常重视对身体语言的解读。审讯者评估被审讯者的双脚位置、身体姿势和眼神接触。“说谎的嫌疑人一般不会直视侦查员,他们在回答问题时会看着地面、旁边或天花板,仿佛在寻求某种神灵的指引”,《里德技巧之要点》如是说。如果嫌疑人的手伸向脸部——比如说,挡住嘴——也可能是欺骗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嫌疑人实际上是通过手指说话,就好像他的手可以凭空抓住自己可能吐出的罪状。”
一旦确信嫌疑人有罪,探员们就要学会终结对话,就像推销员那样。如果嫌疑人开始否认有罪,审讯员就会举起手做一个通用的“停止”手势,或者把头转开表示不感兴趣。《里德技巧之要点》说:“有罪的嫌疑人越是否认参与犯罪,他说实话的可能性就越小。”随后,审讯者给嫌疑人提供一些挽回面子的出路——伙计,他们付给你那么少的工资,... (查看原文)
作者: T. Christian Miller, Ken Armstrong 副标题: 一樁性侵案謊言背後的真相 原作名: A False Report: A True Story of Rape in America isbn: 9578759967 书名: 謊報 页数: 336 译者:楊佳蓉 定价: TWD 400 出版社: 馬可孛羅 出版年: 2019-12-7 装帧: 平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