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转向 短评

热门 最新
  • 14 宝木笑 2020-10-26 09:30:54

    如果让我们回想十年前,也就是2010年前后是什么样子?我们也许会感慨那个时候iPhone 4横空出世,当然咱们也没谁会想到2011年年初搞出来的那个叫微信的东东,十年后会成长为互联网时代的克苏鲁,而这只是十年前……那么公元前一世纪的卢克莱修显然会被我们怀疑为一名穿越者,因为他的《物性论》远远超越了时代。Greenblatt写的是在1417年这本书如何从尘封中走来,Greenblatt处处在写猎书人Poggio Bracciolini颇有些惊心悬念的发现之旅,却在事实上处处在谈《物性论》穿越时代的伟大。那是伊壁鸠鲁思想血脉的延续,更多时候甚至让人总是联想到科幻小说对高等文明的描述:对世界的认识精准到原子,对精神的追寻升华到灵魂,对科学的崇拜直逼宗教,对生命的参悟堪比佛陀。

  • 10 千无千 2020-11-13 16:27:25

    永远不要低估一本书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但也不能太过高估一本书对人类社会的改变。曾经问过很多认识的女性朋友同事,无一例外都是被小四《小时代》影响的一代,但改变了什么吗?看起来都变了但一切又没有变。

  • 13 赫恩曼尼 2020-11-20 11:33:52

    一部湮没千年之久的传奇之作,一名猎书人孜孜矻矻的找寻与坚持,由此牵引出文艺复兴肇始之初诸种力量和信念的精彩对决。在人类历史之中悬而未决的关键时刻,卢克莱修的《物性论》和猎书人波焦的潜心发掘背后,实则是人文追求和普遍信仰的一次“转向”:关注这个世界的事物,学习自然的秩序,理解人类的幸与不幸,挑战既有的权威和教条,认识灵魂和肉体的有限性,进而了解整个宇宙、求索一种道德生活。可以说《大转向》一书本身就是一首回环、流宕的浪漫之诗。其中真正让人感动的,是在世界的重压之下,一个人仍有可能向内心回撤,借由书籍返回伟大的传统,在有限的时空之中抵达无限,完成一次自我的叙事。

  • 5 Jabberwock 2020-10-16 09:51:06

    其实说的是《物性论》抄本的发现和影响,题目有点大了

  • 3 NickD 2021-04-07 16:06:56

    没有人会有再次获得创作《哈姆雷特》的机会。这一点充分地证明了,世界的意义是被创造的,而不是被发现。当莎士比亚写出哈姆雷特之时,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就发生了变化。——David Bayles《Art and Fear》 作者的想法类似如此,一本差点跌佚的诗歌,在重见天日后成为改变了人文主义时期思想家们思考方向的关键。浪漫主义和现实边界的拿捏让整个故事鲜活起来,只是暗线中的西方哲学史,我才疏学浅,读得太吃力了。

  • 1 Cooltree 2020-11-30 23:26:11

    在我们这个时代,寻求联接的可能大抵和无线网络,N-G的网络有关,而无在乎可能性。路克莱修式的原子化认知已经普遍化了,从这个意义而言,我们都成为了伊壁鸠鲁主义者,那么可能的下一次信仰联接在哪里呢,埋葬和掘开的人出现了么,这个转向又在何处。 格林布尔特为我们在200页的篇幅中展现了思想史的优美写作典范。叹为观止。

  • 1 Jim 2020-12-28 21:09:32

    题材很好,可惜越到后面越觉得像流水账。

  • 0 拒绝社交 2021-04-02 16:19:20

    很有趣的角度,但铺垫了那么多 也没说清楚物性论和他的影响

  • 1 夏日漱口 2021-01-12 11:45:07

    披着叙述史外衣的西方哲学史,需要对哲学史有相关的了解才能流畅阅读。

  • 0 一只大鱼 2021-03-31 16:31:34

    一个寻找《物性论》的故事,步入现代的题目没有撑起来。

  • 0 lee 2021-12-15 21:50:48

    猎书主题绝妙,才华横溢,枝蔓无比,一个博学的话痨,绕着主题炫技般地旁征博引,旁逸斜出,眼花缭乱,焦波这个猎书人的人生选择写得动人,呆在教廷系统挣钱,但不放弃建构个人的精神世界。全书读来痛快是痛快,就是叙事过于眼花缭乱,高手嘛让他克制确实为难!依旧五星推荐,让我意识到自己多么无知和缺乏耐心。

  • 3 心非木石岂无感 2021-12-17 11:07:14

    本书内容其实就是“波焦人物小传+《物性论》发现史+文艺复兴史的一些片段”,书名过于哗众取宠了一些。此外,作者显然也是过分抬高了《物性论》这部作品被发现的意义,文艺复兴中古典哲学思想被重新发现这件事整体上确实可以被称作是世界进入现代的重要转折,但只抽出其中一部作品就认为可以充当关键要素实在是言过其实了。

  • 0 לאה 2021-10-25 17:22:31

    叙事。对“事件”而不是“一件事”前前后后的描述。

  • 0 Himmeer 2021-10-26 14:24:36

    一边讲故事一边讲事实,很典型的流行非虚构写作方法。故事很流畅,证据十分充足,很容易读。观点部分稍微分散。这种书就是专业者和爱看故事的人都有收获,挺好的 发现几处拉丁原文错误,2020年了啊甲骨文

  • 1 zz 2021-11-29 08:55:55

    卢克莱修与《物性论》如何使现代精神萌芽的故事,可惜只是笼统介绍,拍成纪录片应该很不错/被囚禁的异教徒与被束之高阁的文本,而我自由地阅读,波焦这样的猎书人可以说是梦中情职了,“这是罗马名字中唯一的光,除了西塞罗以外,没有别人,他也被切成碎片,四散开来。通过我的努力,这唯一的光不只从流亡中被召回,也从几乎彻底的毁灭中被召回”/“(蒙田)接着引用卢克莱修的话强调说,就好像这种处理事物的方式仍然给了人类太多的控制权一样,人类的转向完全是随机的:“我们不是走路,我们被带着走,像漂浮的物体,时而轻柔,时而猛烈,依据水流湍急或平静:‘难道我们没有发现所有的人都没有意识到他们想要什么,总是到处寻找,变换位置,好像要卸下他们背负的重担?”

  • 0 思想的苇草 2021-11-18 20:11:20

    应该说人文主义者在寻找整理古典文献中怎么走出中世纪,迈入现代的故事,格林布拉特用《物性论》的发现与影响说出这个故事。

  • 0 Tlacatecolotl 2022-05-23 23:33:54

    诚如语文学家尼采所言:“人类难得写出一本好书,其中以大胆的自由唱响真理的战歌,唱响哲学的英雄主义之歌。然而,这本书是流芳百世,还是腐烂发霉、变为泥土,其命运取决于各种微小的偶然事件,取决于一时的头脑发昏,取决于迷信的痉挛和反感,甚至取决于懒于动笔的手指,以及蛀虫和雨天。”

  • 0 此账号是狗 2022-05-27 14:06:03

    以为是哲学书,结果是历史故事书。不是我的菜,有一点让我想起了西天取经的故事,当然主人公要更普通人一点。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