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与离尘 短评

热门
  • 7 2020-08-02 17:07:11

    读完此书有一种与读完《庄子哲学》之后近似的感觉:他似乎没有说出什么更新鲜的东西,但又比之前所有说过的人说的更清晰透彻。结语最好。其次迎春王熙凤史湘云几章节,这些众人皆烂熟的人物形象,又点亮了新的闪光。巧姐章最出奇,用这个最没存在感的十二钗,点透了整部大戏背后的逻辑。最后,请问王校长,是怎么做到百忙之中读了这么多版本、评校、专著的?以及,有这个功夫,能否帮我们更新一下道家专学??

  • 3 柳叶成鱼 2020-10-04 15:43:38

    过去一个多月都没有读完一本书,真是惭愧。这本今天终于看完了,觉得无甚新意。关于红楼的解读,过去也看了太多。三星吧…

  • 3 oukestin 2020-06-28 18:24:54

    比不少红学家好多了,不过有几处引文笔误(不是版本异文)

  • 1 淮德拉 2023-06-13 22:01:11 湖南

    十分公允的一本评论,少见的没有因为宝玉出家而对被抛弃的宝钗幸灾乐祸的作者,生了怜悯心,就可以说是菩萨心肠了

  • 2 冬日沐昀 2020-06-20 09:41:18

    适合对红楼梦比较熟悉的读者。征引丰富,很有哲学味道,文笔隽永。读此书,终于明白作者为什么总爱拿人名字开玩笑。名是读懂红楼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视角,而红楼梦又是一部把谐音梗玩到极致的作品。此书显然抓住了这个脉络,从而生发出一些有新意的提法。最后,当然要显摆一下,俺读的是作者亲笔题签的赠书。

  • 2 Morkrum 2020-06-24 13:15:01

    大概是迄今为止读过最客观公正,对全书立意的宏观把握最周全的一本红楼品评。没有掉书袋式的穿凿、没有主观投射和妄加臆测。人物立论也是紧扣着宏观立意展开,繁简得当,本身的文字也跟笔下分析的作画原理相契。虽然字字说理,但句句背后都蕴含着对人物的喜爱之情和对作品的深刻认知,是一位真正懂红楼、惜红楼的作者。巨眼深刻不尖刻,语言缜密又疏阔。希望有机会可以拜读王老师其他的作品。

  • 1 rrr君好运来 2022-11-01 21:24:26 北京

    作为一个连原著都没看过的人 看完这本书只想说红楼梦这么nb的么哈哈 而且还能延伸出这么多讨论 开阔眼界了(但是可能看完即忘 真的好多人名……

  • 0 浅斟低唱 2020-07-28 21:36:28

    喝着小酒,一口气读完,悲从中来

  • 0 林雨 2021-12-11 23:46:42

    读完似乎也走了一遍“由情入道”的历程,红楼之二悲:人生见底之不同,分章阐释十二釵的章节立意在此;兴亡盛衰之无常,更是处处应有之义。但读的时候最常感到的是一种牵制、冲突之痛苦,读到结语的一句却点拨似开悟:坚固的根基也许正是一个矛盾和紧张。入世与离尘,金玉与大荒,甚至于陀氏所言的痛苦与花朵,意义的命门是相信、构建。至于具体章节与内容,阐释地情思流畅饱满,颇可一读,意外的是引用评点蛮多。大旨言情,由情悟道。

  • 0 Sumwood 2021-11-09 07:30:09

    对诗的解析

  • 0 煞有介事 2022-01-04 13:24:39

    新年第一本。有一些当初没想过的角度,比如五个名字对应的是五种哲思。

  • 0 晓墨涵瑛 2023-12-26 13:45:07 美国

    今年度的最快的一本书。我一直认为,红学的真谛不应该只在于考据,原型探究,而更加应该在于对人物形象和文化内涵的分析,而这本书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对文化有很深的功底,同时也做到了平等而带有同情心地分析每一个人物,尤其是从湘云一章开始渐入佳境,湘云与妙玉一个纯粹乐观而一个模糊朦胧的对比,宝钗与黛玉一个属于这个尘世而一个由请而生为情而死的对比,宝玉身上顽石与美玉属性的对比与演变,真的让人拍案叫绝。可能是近年来读的最好的一本红学的书。

  • 0 秉羽 2023-07-15 15:48:51 河南

    王老师的笔触,用了情。王老师懂宝玉、黛玉,也懂宝钗。我原是读过《红楼梦》的,今日来看,确是“不曾读”。今天,宝玉的痴、黛玉的纯、宝钗的智,可以作为学习的方向,但应该把它们融为一身。王老师说,文学的意义在于把一个类别的人生写得透彻,展现其逻辑历程。王老师自己是做到了的。我读王老师研究生的情结,也不会放松丝毫。这是《入世与离尘》的提示,也是在这样一个难以安心的时期,我自己和这本书的一场邂逅所留下的回声。金陵十二钗,我只读了最重要的二钗。剩下的十位姑娘,我想来日再去拜会。

  • 0 morningcoffee 2023-08-29 16:59:47 四川

    写宝钗和凤姐的两篇入木三分鞭辟入里~~读罢意犹未尽,大赞~

  • 3 1N 2020-07-18 12:26:40

    学者论红,而有红学;红学日滥,红楼日远。一流的天才,伟大的作品,必借语词之灵,揭人世之普遍困境。哲人评红,自王静安始,略得大旨。是书作者以解庄名世,虽未脱俗眼,尚有可观处。开篇论红楼五题,石兄之由幻入“空”,情僧之“情不情”,风月宝鉴之“欲”,红楼世界之“梦”,落于“金陵十二钗”六对双分的不同生命形态和苦痛。亲近此书,主要与作者读红体验相似:少年心热,不识愁滋味,读不进红楼、悟不了芹脂;中年阅世初醒,在历经“入世”与“离尘”的无数纠缠之后,渐归清冷,方悟红楼实是一部关于命运的谶书。而悟者寥寥,唯有无才补天、有命无运的“痴者”,才会叩问此世之真假、情欲之色空、命运之有无。尽管不愿承认,红楼的悲剧就在于,当你看见命运之时,却已无法改变。恐唯一能做的,就是承负起永远无法完成的精神性存在的生命之重。

  • 0 李•事事•如意 2022-08-18 23:39:43

    且读且叹,还是自己读书太少。谐音梗,还真是宜古宜今,扣钱是扣不过来的。依旧是作者的特色文风,优美的口述感,娓娓道来,典雅又亲切。

  • 0 阿返 2022-06-11 13:14:04

    4.5 单位季度买书预算里夹带了这本 制作不错 已加入红学周边 像是一本大综述 里面有些资料很有意思 看到了古往今来大家对红楼梦的看法 亲切 上头

  • 0 三土居士 2022-07-03 20:05:47

    不如庄子哲学、易传通论等之前的几本专著好,新意并不多

  • 0 逍遥兽 2024-12-26 19:15:19 北京

    “玉面石底”的宝玉,生而挣扎于“金玉”与“木石”的张力关系当中,作者的这层揭示很有分量。以及将十二钗分作六对,两相参照的读法也颇有趣。可见,王博先生不仅是学问家,还是真才子~

  • 0 Expresso 2023-02-11 23:52:07 上海

    一册在手,入门石头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