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的中国观 短评

热门 最新
  • 13 一桥阿尼玛 2020-07-11 16:27:06

    完整的吸附;支那学与汉学竟有两相叠高之感;自治与乡团的观点幕末就有了,有在国家对立面上看出了虚无和软弱,有在斗争中读出了附带民族主义的动态上升;位处极端民族主义对立面上的世界主义,包括小一点的亚洲主义,常常不幸地殊途同归;局势只是表面变化,无论起伏,正是它本身在滋生和扩大问题;生产方式与专制停滞,共同体中倒存在路口;内在于和内在于我的很有启发性,由自我否定反射出的他者虚像,在结构上与他者缺失的自我言及高度相似,这种憧憬又具备起点的性质;最后一章感受复杂。译后记说基本立场是亚洲主义,而不断的亚洲主义也就是不断的超克。问题在于,超克的主体、对象与终点显然已经失去了当初的语境。

  • 9 Minnaloushe 2020-09-01 21:49:43

    总体上来说还是推荐一看的,此书就如一个万花筒,作者摘取了从辛亥革命到二十世纪末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谈论他们笔下的中国所具有的各种形态。有大声疾呼正视中国民族运动的北一辉,有想借中国这一“他者”刺痛日本本土的竹内好,也有在十年动乱中寻找造反有理群众运动的加加美光行,还有为东亚协同体思考下的的尾崎秀实,也有黑格尔东亚停滞论下无意间助长了日本傲慢与侵略的中国学者内藤湖南......要言之,中国的万花筒形象是日本近代思想史的投影,作者就是这样知识考古般的发现被埋没和隐藏着的话语下的被遮蔽之物,为如今的人们提供一个反思今天各种思潮动机的机会。读罢,深感作为知识人被历史洪流裹挟乃是无可奈何的事。

  • 6 胡枝子 2020-08-05 10:25:55

    又是一本似懂非懂不说人话的书。

  • 3 2020-11-13 17:34:01

    后面关于文学的部分很难读

  • 4 高籀 2020-07-27 19:51:16

    地铁上读的酣畅淋漓

  • 5 Lady_Yassy 2020-10-29 10:42:38

    译后记中有段话说得极好:“知识界需要的恐怕不仅仅是稳健、深邃的历史分析,更需要‘在场’的言论家们带着温度、知性和批判性写作的形势论、状况论吧——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局中人、见证者。”

  • 5 拂夫 2021-04-20 01:19:19

    遍地碎银,几乎每讨论一个人都有方法论上的启示。但是,当讨论到竹内好、加加美光行和沟口雄三时,子安自己的立场也逐渐展现了出来。和列文森一样,子安否定了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之间的连续性,也就否定了沟口雄三从中国内部考察中国近代史的意义,却忽略了沟口的方法是对以往革命史和现代化两大近代史叙事的有益补充。同样,子安认为历史决议割裂了十年中的毛与身为建国元勋的毛,即忽视了毛思想上根本缺陷的连续性,但子安对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近乎全盘否定的看法也割裂了建国前革命的毛与建国后不属于革命的毛。当改开事实上实现了橘朴中国农村革命路线的时候,当邓与习都强调改开与前三十年在革命理想上的延续性时,子安却以一种类似“告别革命”的姿态误解了中国革命与改开,这样的误解还体现在他对儒学的看法上。

  • 1 shooooo 2021-03-04 16:12:48

    读的日文原版(3、4、12~15章),这里人多就写在这里了。赞美这部的人不少,其中不乏称其为学术精品的。但是首先这本书就不是什么学术书籍,更像是的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写的读各个时代的日本中国论的读书散文集。既然是当代知识分子的心态的东西,那么如何看待它就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个人原本是因为本书的标题与简介,加之作者是高名的大学教授,自然地对其抱有了一种“日本的中国论”的知识考古学的期待,但是这个期待有些落空了。不乏一些给人启发的内容,但是总体来说每章都很短,内容有些浅薄,轴心观点也有点暧昧。(仅代表个人感受,2021.3.3)

  • 3 魚のタノシミ 2020-08-30 10:04:15

    类似于一本读书笔记的集子。我一直倾向认为子安这个人在现当代日本思想史的谱系中是一个搅屎棍一样的异类。这本书以“嘟囔”沟口来结束更强化了我这样的认识。但反过来说,他的书确实也总内在一些冷幽默式的趣味性。就这本书本身的内容看,对于橘朴“转向”的分析是挺让我受用的。另外对于竹内和沟口的“作为xx的方法”的对比也很不错。

  • 4 大甜甜~~ 2022-03-31 21:19:29

    日文原书叫《日本人は中国をどう語ってきたか》,其实更准确,不是“认识”的问题,认识其实都是差不多的认识,但是如何“表述”,其实也就是如何“表征”,才是一个更大的问题。日本近代当然有全世界最一流的汉学家,像内藤湖南,也有全世界最一流的一线记者,像橘朴,但是,日本并没有形成一种真正稳固的中国“表征”。他们不知道该怎么把握这个庞然大物。我一直觉得,这是整个三四十年代都让日本感到焦头烂额的事情。因此,日本才会那么摇摆。站在历史的一端,内藤湖南这样的历史学者,受到黑格尔的影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不信任感,而像竹内好这样的文学者,则会投注一种完全因为自身问题而有的不切实际的妄想。我觉得很遗憾的是,中日两国在45年以后其实没有严格的沟通,72年以后同样没有,大家都交错了,然后擦肩而过了。书不好读。

  • 0 Xiaonan Li 2022-03-17 23:09:52

    好久不看学术书,还是搞文字的人认真。……但又真的读着费脑子

  • 0 輞川 2022-02-14 18:01:41

    支持锐评竹内好,用《鲁迅》的手法再炮制一遍毛,实在太荒唐…

  • 1 Wudai 2021-12-26 00:22:23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本来以为可以读到一些系统化的信息,结果收获了一些碎片化的珍惜史料和倒了两遍手的味同嚼蜡有时候甚至不知所云的观点。倒是记住了一些名字,明年找找他们的原著看一下:北一辉、橘朴、内藤湖南、竹内好、沟口雄三

  • 1 祝駒 2021-10-21 18:04:26

    日本人如何认识中国?子安宣邦的观点隐藏于看似絮叨的论述中,这也是他的风格,要了解日本近代思想和历史,建议可以系统读一下子安的著作:批内藤湖南,批竹内好,批丸山真男等等,极有批判力度,很难得。

  • 1 paper 2022-05-01 19:22:27

    可以一读,不是读者友好型的写作风格。

  • 0 111 2024-02-27 10:02:20 河南

    第九章 昭和(事变/战争)时期“东方式社会”的理论结构 ——读森谷克己的“东方式社会之理论” 一 “东方式社会之理论” 二 昭和的“东洋式社会” 三 “东方式社会”与“封建社会” 四 “东方式社会”与“村落共同体” 第十章 读出中国的“村落共同体” ——读平野义太郎的《大亚洲主义的历史基础》 一 《大亚洲主义的历史基础》 二 “中国(华北)农村习俗调查” 三 平野﹒戒能论争 四 平野﹒戒能论争的战后回响

  • 0 门松秋零 2022-05-03 14:25:29

    很有趣的一点:日本的中国研究大都指向自身,呼唤自身的一种变革。最后一章批评沟口极有意思。

  • 0 有椒 2022-07-11 20:15:54

    北村一辉将辛亥革命理解为“国家民族主义革命”,以宋教仁为其真正的代言人,袁世凯的复辟行径固然与之格格不入,孙中山的美式民主也并非其真正的代表,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他认为宋之死与袁、孙均不脱关系。橘朴立足于对中国农村社会的调查研究,与内藤湖南一致地认为中国的“近世”始于宋代,但是与后者不同的是,橘朴否认中国“乡团”组织的结构主义、静态性,而突出(官僚)阶级社会建立的“过程性”。他从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的角度去理解中国近代的革命。后面几篇讨论了竹内好、加加美光行和沟口雄三的中国论,“建构的中国”论很有意思,日本学者从“自律性”和“抵抗”的角度挖掘中国革命(包括文革)的“意义”,并基于此“反思”近代日本。

  • 0 狂奔的脆皮泡芙 2022-07-07 15:30:56

    自从看了《何谓“现代的超克”》后越发喜欢子安的文风——凝练有力充满思辨,实在是充满激情之作,虽然子安的立场比较左但是可以学习他这样的研究方式和写作方式问题导向不拖泥带水实在是太棒了。本书以中国的冲击为世界现实背景,从北一辉/内藤湖南/橘朴/尾崎秀实/森谷克己(子安的岳父 很难不说是有点沾亲带故了)/平野义太郎/石川达三/火野苇平/竹内好/加加美光行/沟口雄三的中国观脉络进行思辨式梳理,探讨何谓近代日本的”亚洲主义“问题,重返昭和日本的思想现场进行探究,子安比较推崇的是现场主义/实感主义,强调战斗性和批判性,加之他属于战后一代,经历过败北后日本的文化记忆,对于所谓可能滑向虚像的极其严厉所以文中对加加美和沟口严格锐利非常。个人很喜欢第11章到13章的解读,如何从文学进入历史观的深入思考启发很大。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