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副标题: 1761—1767年丹麦远征
原作名: The Danish Expedition 1761-1767
译者: 李双
出版年: 2021-1
页数: 562
定价: 99.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20362023
内容简介 · · · · · ·
※ 纽约书评•经典系列(NYRB Classics)
※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2017年度最佳图书
※ 《纽约时报》《观众》《卫报》等多家媒体推荐
※ Goodreads 4.4星;亚马逊 4星
·
【媒体推荐】
事关18世纪一场功败垂成的远征考察,一个关于人类理想的残酷而美丽的故事——一群聪明人是如何极尽才智将一件事情搞砸的。书中既有历史事实,也有想象和旅行见闻,作者以讽刺、幽默的笔触,平衡了故事的悲剧内核。是的,不久以后,我就发现我已深陷其中了。
——科林•戴尔(Colin Dwyer),美国国家公共电台,2017年度最佳图书
·
汉森为这本书搜集到的素材丰富多彩,且充满戏剧性……《阿拉伯菲利克斯》是一流的作品……作者从尘封的历史中,挖掘出了这个绝佳的故事,关于探险、发现、死亡和忍耐……对人类身处极端环境中所展现出的人性作了深刻的洞察。
——奥维尔•...
※ 纽约书评•经典系列(NYRB Classics)
※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2017年度最佳图书
※ 《纽约时报》《观众》《卫报》等多家媒体推荐
※ Goodreads 4.4星;亚马逊 4星
·
【媒体推荐】
事关18世纪一场功败垂成的远征考察,一个关于人类理想的残酷而美丽的故事——一群聪明人是如何极尽才智将一件事情搞砸的。书中既有历史事实,也有想象和旅行见闻,作者以讽刺、幽默的笔触,平衡了故事的悲剧内核。是的,不久以后,我就发现我已深陷其中了。
——科林•戴尔(Colin Dwyer),美国国家公共电台,2017年度最佳图书
·
汉森为这本书搜集到的素材丰富多彩,且充满戏剧性……《阿拉伯菲利克斯》是一流的作品……作者从尘封的历史中,挖掘出了这个绝佳的故事,关于探险、发现、死亡和忍耐……对人类身处极端环境中所展现出的人性作了深刻的洞察。
——奥维尔•普瑞斯特科(Orville Prescott),《纽约时报》
·
作者写得如此之好,以至于读者会渐渐随之深深沉入其中,与主角们一起踏上旅途,时而面临危险,时而历经痛苦……本书重申了一种信念,即人类即便身无长物,也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观察者。
——罗林•肯纳梅尔(Lorrin Kennamer),《奥斯汀美国政治家报》
·
一次极具学术价值且激动人心的讲述……汉森是一位令人钦佩的作家,他的叙述简洁而清晰有力。《阿拉伯菲利克斯》不会辜负任何热衷于阅读探险类作品的读者。
——迈克尔•亚当斯(Michael Adams),《卫报》
·
【编辑推荐】
这是一场堪称跨越了250多年历史的远征。从1761年考察队出发,6人启程,7年远行,最终1人生还,到被彻底遗忘,到200多年后由托基尔•汉森从尘封的历史中将其重新发掘并讲述,到被译介至各个国家,这场远征才真正被世人广为知晓,丹麦甚至成立了研究中心,并于2011年庆祝远征队启程250周年。
一切都因对远方“福地”的向往而起,因怀抱对未知与更广大世界的热望而生,是一个关于人类试图实现并守护理想的故事,也是一幅启蒙时代知识分子群像。整趟旅程惊心动魄又令人唏嘘不已,正如作家科林•休布伦在本书前言所写,既“充满英雄主义的光辉,也不乏时运弄人的荒诞”。
·
【内容简介】
1761年冬天的一个清晨,六个人乘船离开了哥本哈根。一个植物学家,一个语言学家,一个天文学家,一个医生,一个艺术家,还有为他们提供服务的侍仆,组成了从一开始就不喜欢更不彼此信任的小团体。他们属于那个既是启蒙也伴随殖民的时代,属于这期间涌现的大批远征考察队中的一支,且是第一次涉足鲜为当时欧洲人所知的“角落”,但他们与大英帝国和法国无关,而萌发于一块弹丸之地——丹麦。这支远征队的目的地是也门,即阿拉伯菲利克斯——传闻中的“阿拉伯福地”,也是《圣经》中的圣地。
·
因着性情、专业、阶级、民族等差异,探险队在种种纷争中一路前行,抵达了土耳其和埃及,之后便消失在严酷的沙漠中。距出发将近7年之后,唯一的幸存者历经险阻回到丹麦,却发现这场远征早已被故国抛诸脑后,他们在远征途中寄回的学术成果也已几乎无人问津。这些成果都颇具首创性,本可更快推动学术发展,但彼时彼地,新的政治格局、新的经济与文化气象正在形成……
作者简介 · · · · · ·
托基尔•汉森(Thorkild Hansen,1927—1989),丹麦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生于奥尔德普,在哥本哈根大学学习文学两年,后于1947年移居巴黎。从1953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开始,之后连续出版二十多本著作。其代表作有“丹麦奴隶贸易三部曲”:《奴隶海岸》(Coast of Slaves)、《奴隶的船舶》(Ships of Slaves)、《奴隶岛》(Islands of Slaves),其中第三部获得北欧理事会文学奖。此外,还著有《延斯•蒙克》(The Way to Hudson Bay:The Life and Times of Jens Munk),该书荣获“金桂冠”奖,以及《汉姆生的诉讼》(Processen mod Hamsun)等。1989年,他在加勒比海的一艘游轮上去世。
目录 · · · · · ·
`
上部暴风雨前的平静
1“尽管时局动荡不安” ///003
2暴风雨 ///073
3埃及一年 ///121
4西奈山一无所得 ///205
`
下部一千零一天
5帖哈麦的春天 ///261
6为什么是“阿拉伯菲利克斯”? ///327
7卡斯滕•尼布尔的归来 ///421
`
附录
丹麦远征纪事年表 ///527
参考文献 ///551
译后记 ///553
· · · · · · (收起)
喜欢读"阿拉伯菲利克斯"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阿拉伯菲利克斯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 更多书评 11篇
-
smile (旅行是为了做梦,像梦一样自由)
这趟远征的目的地是阿拉伯菲利克斯——现在的也门——一个以香料、没药、乳香而闻名于世的国度。当时,这个被称为阿拉伯福地的地方正处于疟疾的无边笼罩下,因此,探险者到访后也没能逃脱病魔的侵袭——他们相继不治身亡。 远征队一行6人,冯·黑文,丹麦语言学家,徒劳无功而又狂妄懒惰;彼得·福斯科尔,瑞典自然科学家,绝顶聪明却争强好胜;这两人是冤家聚头,彼此之间的嫌恶很快就促使他们闹翻了脸,弄得整个团队都不得安...2022-06-01 14:07:57 1人喜欢
这趟远征的目的地是阿拉伯菲利克斯——现在的也门——一个以香料、没药、乳香而闻名于世的国度。当时,这个被称为阿拉伯福地的地方正处于疟疾的无边笼罩下,因此,探险者到访后也没能逃脱病魔的侵袭——他们相继不治身亡。
远征队一行6人,冯·黑文,丹麦语言学家,徒劳无功而又狂妄懒惰;彼得·福斯科尔,瑞典自然科学家,绝顶聪明却争强好胜;这两人是冤家聚头,彼此之间的嫌恶很快就促使他们闹翻了脸,弄得整个团队都不得安生;第三位便是尼布尔,德国测绘员,谦逊冷静而又踏实坚韧,他觉得前面二人的明争暗斗行为十分可耻,宁可独善其身也不愿夹在中间。
还没抵达土耳其呢,团队氛围就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等到冯·黑文偷偷买砒霜一事败露之后,队友大吃一惊,惶恐不已。
读者也许认为冯·黑文不大可能会谋杀队友。不过他看起来确实是个宠溺自我的家伙。对欧洲读者来说,远征队所到之处最应当着重考察的地方,或许就是西奈沙漠那一处偏远的小山;世人相信,那里的古老山岩上刻着的铭文是过去以色列人留下的,如此有价值的文字怎么也得抄录下来。照理说,冯·黑文责无旁贷,他应当留下来完成此任,但他太怯懦了,他就那样不管不顾两手空空地走了。相反,尼布尔承担起了这份责任。在西奈沙漠的圣凯瑟琳修道院,冯·黑文作为远征队的语言学家,本可借此机会在世上唯一一座有着3500份手稿抄本的图书馆里展开研究的,但他却知难而退了,原来是他在开罗时忘记事先取得这里的介绍信,导致人到院前却被拒之门外。然而此次错过的远不止这些。谁也没有想到,修道院墙上其实写有世界上最古老而完整的《圣经·新约》,即世人所称的西奈抄本,直到一个世纪之后才被发现。
远征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是要发现前人未曾有过的发现。
到最后,只有尼布尔一人活着回到了丹麦,却发现自己历经艰辛不辱使命完成的这场冒险事业,早已被国家抛在脑后。国王已经驾崩,连最支持这场远征的国家外交部部长,也惨遭罢免。
尽管如此,尼布尔还是立即投身到写作中去了。
教授推荐了得意门生斯特伦。但冯·黑文听说机会给了斯特伦,心里就有些不是滋味,觉得自己被彻头彻尾地忽视了,内心甚觉屈辱。他写信说,其实斯特伦不堪大任,他本人将欣然前往。他可真是苦口婆心,好像他是一个阿拉伯旅行方面的专家。反正没多久,斯特伦就请求推掉这个重任;而冯·黑文如愿以偿,几近忘乎所以,以至于他对斯特伦描述的那些可怕的生死存亡艰难险恶,统统抛诸脑后,仿佛它们都会瞬间消失掉一样。但,只有命运本身——留意了他说的每句话——对此深思熟虑且铭记在心了。
他们非常希望被选中的这三个人可以彼此欣赏相处融洽,但期待到底还是落空了。作为学者,他们的确可以组成一个整体;但作为人,他们彼此之间差异太大,组成一个所谓的整体后,反而在人性的烘托下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戏剧性。
冯·黑文,牧师的儿子,父亲在他11岁那年就去世了。冯·黑文接替斯特伦前往阿拉伯之行的任命时,正值29岁。阅读他在此期间的往来信件——都是用标准而优雅的法语写就——会觉得此人是一个在世间如鱼得水的男子,天资聪慧且风华正茂。他总是一副逍遥自在的样子,好像什么都了解,实则学识并不渊博;圆滑有余而敏锐不足;打扮得倒是风流倜傥,但若论及真正的风度,确是差得远了。冯·黑文用计使同僚斯特伦知难而退一事,让我们对他的品行有了一个大致判断。但他身上绝对也有过人之处,不然的话,他怎么能让伯恩斯托夫、 米凯利斯等这等重要人物妥协让步呢。结合他后来变本加厉的索钱行为来看,若不是因为债台高筑,又能因为什么?所以,说到底就是为了钱,钱才是他给米凯利斯施加压力的真正动机——毕竟身负诸如此类的债务——而不是起先他口口声声说的“渴望排除万难,不辱使命”。可能最初他是存有一丝侥幸心理的,于是也没细加考虑这个疯狂的远征方案到最后究竟会不会成功实施——他觉得不会。但不管怎样,对冯·黑文来说,承担阿拉伯菲利克斯项目所获得的资金扶持,意味着一笔可观收入。他同时每年还能从丹麦国王那里领到一笔津贴。这笔帐算得稳赚不赔。
林内乌斯希望福斯科尔能给自己寄回来一截正道花期的香脂树枝,希望自己能在有生之年得见此树模样,按照其特征做好分类编目。他说,那一天他的爱徒来告别时,说话结结巴巴的,有几分口吃。林内乌斯觉得这是不祥之兆。同样的情形还发生在他的另一个很有前途的使徒学生身上,那个年轻的彼尔·劳弗令,当时也是在临时前顺道过来拜望恩师,说话也是磕磕巴巴的不顺当。和福斯科尔一样,劳弗令也是一名植物学家,在前往南美库马纳的远征考察途中,他身染疟疾而在痛苦中死去。
显然,福斯科尔的民主平等观念并不包含对大学学历的一视同仁,他仿佛降贵纡尊般地和尼布尔打了个招呼,态度专横。尼布尔既不是教授也不是博士,现在看来,他连硕士也不是。他就是一个地籍测绘员。仅此而已。乏善可陈。
数学和天文学的原理、定律及法则,让尼布尔看到其中纯粹而又清晰的真理,各种存在有条不紊,各种现象也可以被解释,在这个空间里,与之有关的一切都仿佛充满了光。
这个28岁的乡村小伙子漠视荣耀和权力,却对远征考察满怀希望与期待——不过恐怕只有他一人如此——至于丹麦远征队的其他胸有成竹、骄傲自负且能争善斗的大学士们却并不像他那般乐观淡泊。尼布尔并不想要成为什么了不起的人,只要能过得充实、快乐、幸福,对他来说就已足够。
海风再次迎合他们的心意时,已经是1月26日了。经过斯卡恩后,海风转为西向,风力逐渐增强,接近飓风。尼布尔在日记里尽力保持镇定:2月2日,一整天都是狂风大作,我们甚至都没法在船上点灯。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该过度担忧。当一个人在海上生活时,他必须适应种种不便,也得学会无视这种不尽如人意的情况。我们损失了一名海员,飓风期间,他从围栏横杆那儿掉到了海里,而我们却无法施救。夜太黑,大海太辽阔。
轮船在抵达前陷入了与天气的殊死较量。尼布尔力求镇定地写道:“我彻底把自己交给了全能者,我也完全信赖配置军官和船员们的技术,飓风持续期间,我还能够平静地躺在床上就寝已是十分幸运。”
我们再把镜头对准冯·黑文,就知道什么叫六神无主、失魂落魄了,冯教授可以说整个儿身心崩溃了。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菲斯克,请求放他上岸。
数月以来,阴云密布的天空终于在3月31日黎明曙光中,露出澄明、怡人、清新的面容,我们所有人的精神与思想,都宛若新生。
为什么这个世界尚未麻木沉睡?很可能的一个原因是,即使千钧一发之时,还是会有人心无旁鹜地做事情。会在沙漠里周而复始,也会在代尔夫特的山墙上全神贯注。就是这个男子,在排枪布阵之中正屏气凝神地观察着金星的运行轨迹。
当药剂师把它们一袋袋拿出来放到柜台上时,年轻的丹麦医生不禁惊恐万分,耳边回响起冯·黑文说过的要对付福斯科尔的话,此时此刻,他终于明白那些可怕的威胁具体是什么了。在为旅途订购的药物之中,丹麦教授准备了8阿斯皮尔的黄砷和16阿斯皮尔的砒霜。
他们希望能为自己成就这样的功与名,以穿越日后漫长时间而不被磨灭。这种渴望是发自内心的,他们渴望能被世人记得久一点,再久一点。男人在这方面真是十足天真,他们想要功盖天下,名垂青史,为人生获得历史意义,于他们而言,被人钟爱和铭记是如此重要的事。
有一天尼布尔想测量一下尼罗河三角洲南部的太阳高度角:“我正忙着,一个庄稼人向我走来,看起来对我手中的物件非常感兴趣。我就将象限仪的目镜调整到对着城市的方向,当他看到所有的房屋都是朝下的模样时,他就吓坏了。他问我的仆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后者回答说,国家政府对这个城市的居民格外不满,派我来毁灭它。这个可怜的农民一听,立刻变得非常悲痛,问我是不是不会给他充足的时间,好让他回去带上自己的妻儿、牛群,转移到安全之处。我的仆人就对他保证会给他两个小时的时间,这个农民一听,就飞也似地向家里冲去了。”
从一开始,冯·黑文就与其他人势不两立。色厉而胆薄,还被强烈的控制欲念攫住了心识,这样的人如何共事?细思极恐而不可思议。尼布尔在信末重复自己的坚决意志,若冯·黑文敢轻举妄动,他必一枪崩了他。他希望在抵达开罗时,他们可以摆脱掉这个心胸狭隘的同事。
由于尼布尔为自己选的助理是一名可怜的学生,接二连三地,这两人总是被迫中断他们的工作。一天下午,一个警察威胁尼布尔,说他不立马消失,当街就会给他一顿毒打。那位穆斯林身份的学生就建议他赶紧撤离。尼布尔被迫屈服于淫威之下,在那群乌合之众的嘲笑声中,收起纸笔等用具,消失了。走在回家的路上,难言的羞耻笼罩着他,让他忧伤,又深感刺痛。最终他向阿拉伯学生倒出苦水,为什么他就应该忍受这些侮辱呢,何况还是来自这样一群无知之徒,而自己却没能力还击?沉默着往前走了一会儿。那位穆斯林回答他了,“狗要吠你,你还能不让它叫么?再有,驴已经踢了你,难道你踹回去,就能让自己好受吗?”
在开罗临摹象形文字这一艰巨的工作,本应是语言学家冯·黑文教授的分内之事。但他在宅邸中,过着豪华生活。冯·黑文在他的巨大斗篷下晃来晃去,翻云覆雨,大言不惭地凭空瞎吹。
对于公民的自由来说,唯一的危险因素,恰是来自于国家中的那些凭借官职、等级或金钱,而拥有无上权力之人。
西奈修道院的这座图书馆里,藏有世界上最著名的《圣经》抄本之一,它被世人称为西奈抄本,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
自从冯·黑文在苏伊士放下尊严向队友发出恳求,随后在西奈半岛一事无成后以来,没人再拿他当回事了。福斯科尔在苏伊士以各种方式与无聊生活对抗了几周之后,他的暴脾气也变得温和了。他们的整体氛围有了改观。其实发生在他们六人之间的这种改变模式,是遵循一种心理学定律的,并且这个定律应该可以运用到所有这样的远征队中:受到胁迫的成员所组成有的团体,起初会形成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而当这种紧张状态失控时,他们的言行心理就会变得不可理喻,甚至荒唐可笑。因此后来的结果,也是唯一的结果,便是他们会陷入一种态度中,即看起来像是超越了个人的敌意仇恨一样——尽管如此,这种结果其实与友谊并没有任何关系。当人们生活在一种资料共有、权力共享的情境中时,他们很可能会互相之间无法容忍,但同时呢,又没资格驱逐对方。这种情境并没有让他们成为多么要好的朋友,但不管怎么说,至少暂时可以让绝大多数人,都具备一种良好品质。
1762年10月17日这天出现了日食,在红海上可以清楚地看见。福斯科尔预先对船长提起过今天会有日食出现。他们所有人都感到极为震撼,这是一个能够预言日食的男人。所有穆斯林都一致认为,他绝对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医生。于是接下来,他们就像在突然之间都得病了一样。每一个人,都为着自己那点儿小恙不适向他寻医问药。到后来,有一个穆斯林朝圣者上前抱怨自己一到晚上就看不见了,福斯科尔说,点上盏灯试试。此建议一出,听者大噱。于是上一分钟还这儿那儿不舒服的那些闲人,听到这个建议后,都立即笑到病除,健康如初了。
这些阿拉伯人最感兴趣的,便是我的天文望远镜了,因为通过它看到的所有景象都是倒置的,这简直令他们叹为观止。我让他们对准远处的某个正在穿过集市的女人。他们吃惊得哟,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为什么看到的这个女人可以在空气中行走,但她的裙摆却没有落下来?这奇观令他们情不自禁地欢呼道:真主至上。
冯·黑文也拾起了自己那份——不太好界定范畴的——语言研究工作,他告知伯恩斯托夫“我所负责的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情况还请您谅解,手头上实在是累积了这样或那样的资料亟须整理,因此考虑到成果尚如此之不完善,自然也就不能这样堂而皇之地寄回祖国。对此,我必须花时间进行细细考究。同时我还在思索一个问题,即语言学的研究精华难道真的就在这些收集来的各色资料中吗?这不禁令我心生质疑。”
实不相瞒,既然冯·黑文愿意花时间深思这类问题,那远征考察的重任又像过去那样落在了尼布尔和福斯科尔肩上。
尼布尔全心全意地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他的喜悦就在这系统而不受干扰的持续劳动中,在独居而简单纯粹的生活里,就像那一片沙漠一样广袤无垠。这喜悦如此丰盛,以下便是他在菲利克斯的幸福快乐的时光:相信我,如果一个人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带着对此知足的态度踏上他的也门之旅,那么就算是到了晚上,他也许只能在咖啡小茅舍买到一点干巴巴的高梁面包,他也还是会觉得很快乐,他会深感满足和幸福,就像我一样。不可否认,确实是越有能耐的阿拉伯人旅行起来也会越舒适。但这种情况不仅是说他会带非常多的钱上路,更是意味着他必得忍耐很多的恼火麻烦事儿,因为他还带了那么多的侍从仆人呢。再说了,一个有钱人行在途中根本不安全,哪像一无所有的人,可谓省心极了。
忽然之间,福斯科尔瞥见前方远处隐约有一抹奇异的亮色。福斯科尔一下子反应过来了。那是一棵正值花期的树,繁盛茂密,就在不远处的路边小山坡上。眼下他真是喜不自胜。确定无疑了,他们眼前就是——整场远征中要完成的——植物学领域最伟大的发现了。是的,他们终于找到了名副其实的麦加香脂树!
冯·黑文是一位不合格的语言学家。他在整个远征期间的唯一念头就是回家。对他来说,美酒佳肴才是生活最值得追求享受的愉悦。而在阿拉伯半岛,远征队所有成员都只能吃单一的食物,喝变质了的饮用水,他一开始是沮丧,继而失望,大失所望后便觉得走投无路,常常怨毒咒骂,甚至迁怒于其他同事。他生性好吃懒做。他还总是盛气凌人,表现出一副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样子。他总觉得自己是我们所有人里最优秀出色的成员,觉得自己是远征队当之无愧的领头人。最后他所遗留下来的文件都是些毫无价值的纸张,真的是连一点点有价值的研究发现都没有。
这山因花闻名于世,漫山遍野花海烂漫,其种类之繁盛,据当地人的说法,全世界的所有花儿都在这里了,仿佛感天地而万物生,不需要你翻山越岭不需要你艰难跋涉,这欣欣向荣之景象你每天都能看到,就在眼前,你触手可及。
福斯科尔是远征队里最博学的。他勤勉,孜孜不倦,同时又吃苦耐劳,无畏无惧于任何艰难险阻。他的缺点就是争强好胜,固执己见,以及骨子里的或冷漠或激愤的性情。
饱经忧患,备尝艰辛之后,这片土地再也不是他心中的人间福地了。尼布尔在日记中写道: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不希望由于我们的悲惨经历,欧洲君主便不再支持类似的远征考察,也不希望学术界的专家人才由此对这种远征望而却步。要是我们能对寒热症候多加警惕和防范,要是我们从一开始就依照东方本土习俗生活,要是我们远征队每一位成员彼此之间更多一份信任,少一点因怀疑和争斗而带来的怨恨和挫败,那我想,或许我们全体都能幸福快乐地回到欧洲。
要知道,在他身处的那个时代里,欧洲人可觉得自己是优人一等的,觉得自己是至高无上的。在这东方国度里,无论尼布尔还是劳伦斯,都被隐姓埋名的生活方式深深吸引而无法自拔,用一句东方谚语来说,他们都是敢于放下身份的人。一个名字而已,不过是障眼法,真正的旁观者始终没有谈过,就是这个放下身份的人。
从现在开始,尼布尔小心行事,让自己的存在躲避一切可能会吸引旁人注意的事物。
32个兽皮缝制的气囊紧紧扎在一起,再捆上一木排,就是整只船了。眼看着这些筏主——怎么看怎么不靠谱,他记得驴友们在前面的旅途中就一直在谈论,千万不能当着雅兹迪人的面说魔鬼的坏话,甚至连撒旦这个名字都不能提,惹恼了他们可不是闹着玩的,这些人一旦火起来,二话不说就翻筏子的。但是,没有人愿意答应筏主的要价。双方一言不合,接着口角之争爆发,尼布尔如实说道,自巴格达以来的整个旅途中,从没见过他的驴友们如此激烈地骂架,凶狠极了,还不带撒旦这类的脏字儿。
彼时有一头驴子被大水冲走了,岸上的主人遂即冲着那负责人咒骂不绝,而后他回过身来,朝着自己剩下的驮畜走去,不料它们都仰躺在地,已经全部被割喉了。
他的行李和鞍子都已在木排上装载完毕——尽管木排看上去很不牢靠,这时船家发令了,尼布尔得平躺到这些东西顶上。横竖都得照办,恭敬不如从命。随后,这个披散着发怒的赤裸的魔鬼崇拜者,便将木排缓缓推离了河岸——出发了。尼布尔倒是一如既往,每当可能陷入危险处境的时候,他总是会用自己别具一格的幽默感苦中作乐:“听着身下的河水哗哗冲过,我理所当然地以为我会和我的魔鬼崇拜者一起被卷入其中。然而没想到的是,上帝竟然出手相助,让我们渡到了对岸。”
他总是和阿拉伯人一样,和衣而眠,一件不脱。
一天傍晚,商旅突然陷入紧急状态,看样子很需要那150个士兵的保卫。说时迟那时快,急报瞬间传遍了整片营帐:一大帮强盗正飞奔疾驰而来,他们要突袭我们啊!此消息一炸锅,可把那些驮兽的主人急煞了。一时间众人骚动不安,乱作一团。然后就有一探报的哨骑飞奔回来,大声疾呼道,他目测营帐前方有2000名库尔德人。骚动与不安愈演愈烈。紧接着又有一个阿拉伯人跳下马来,上气不接下气地汇报,据他所见,不是2000名,是4000……
幸运女神又一次眷顾了他。那些探哨冲进大营,都顾不得下马,便声嘶力竭地汇报敌情,几乎喜极而泣。那铺天盖地的尘云中不是4000个库尔德人,而是一群牧羊人和4000只绵羊。
回应 2022-06-01 14:07:57 -
烟波浩渺 (请息交以绝游)
-
烟波浩渺 (请息交以绝游)
-
烟波浩渺 (请息交以绝游)
1月11日收到这本书,是未曾谋面的友人的馈赠,也是近年来收到的最有意义的新年礼物。草草翻了翻,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数十万字,凝结了译者的心血和不易。不知为何,大受感动,决意好好将它读完。今日看了前言,对这段历史,我不熟悉,就当作一个故事来读吧。从字里行间嗅到它的气质,我想,这一定是个迷人的故事。在这个世上,许多人都固执地想要做成一件大事,完成一个壮举,留下一些名声,可是许多人费尽心力,终究还是被埋入...2021-03-02 22:27:12 3人喜欢
-
smile (旅行是为了做梦,像梦一样自由)
这趟远征的目的地是阿拉伯菲利克斯——现在的也门——一个以香料、没药、乳香而闻名于世的国度。当时,这个被称为阿拉伯福地的地方正处于疟疾的无边笼罩下,因此,探险者到访后也没能逃脱病魔的侵袭——他们相继不治身亡。 远征队一行6人,冯·黑文,丹麦语言学家,徒劳无功而又狂妄懒惰;彼得·福斯科尔,瑞典自然科学家,绝顶聪明却争强好胜;这两人是冤家聚头,彼此之间的嫌恶很快就促使他们闹翻了脸,弄得整个团队都不得安...2022-06-01 14:07:57 1人喜欢
这趟远征的目的地是阿拉伯菲利克斯——现在的也门——一个以香料、没药、乳香而闻名于世的国度。当时,这个被称为阿拉伯福地的地方正处于疟疾的无边笼罩下,因此,探险者到访后也没能逃脱病魔的侵袭——他们相继不治身亡。
远征队一行6人,冯·黑文,丹麦语言学家,徒劳无功而又狂妄懒惰;彼得·福斯科尔,瑞典自然科学家,绝顶聪明却争强好胜;这两人是冤家聚头,彼此之间的嫌恶很快就促使他们闹翻了脸,弄得整个团队都不得安生;第三位便是尼布尔,德国测绘员,谦逊冷静而又踏实坚韧,他觉得前面二人的明争暗斗行为十分可耻,宁可独善其身也不愿夹在中间。
还没抵达土耳其呢,团队氛围就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等到冯·黑文偷偷买砒霜一事败露之后,队友大吃一惊,惶恐不已。
读者也许认为冯·黑文不大可能会谋杀队友。不过他看起来确实是个宠溺自我的家伙。对欧洲读者来说,远征队所到之处最应当着重考察的地方,或许就是西奈沙漠那一处偏远的小山;世人相信,那里的古老山岩上刻着的铭文是过去以色列人留下的,如此有价值的文字怎么也得抄录下来。照理说,冯·黑文责无旁贷,他应当留下来完成此任,但他太怯懦了,他就那样不管不顾两手空空地走了。相反,尼布尔承担起了这份责任。在西奈沙漠的圣凯瑟琳修道院,冯·黑文作为远征队的语言学家,本可借此机会在世上唯一一座有着3500份手稿抄本的图书馆里展开研究的,但他却知难而退了,原来是他在开罗时忘记事先取得这里的介绍信,导致人到院前却被拒之门外。然而此次错过的远不止这些。谁也没有想到,修道院墙上其实写有世界上最古老而完整的《圣经·新约》,即世人所称的西奈抄本,直到一个世纪之后才被发现。
远征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是要发现前人未曾有过的发现。
到最后,只有尼布尔一人活着回到了丹麦,却发现自己历经艰辛不辱使命完成的这场冒险事业,早已被国家抛在脑后。国王已经驾崩,连最支持这场远征的国家外交部部长,也惨遭罢免。
尽管如此,尼布尔还是立即投身到写作中去了。
教授推荐了得意门生斯特伦。但冯·黑文听说机会给了斯特伦,心里就有些不是滋味,觉得自己被彻头彻尾地忽视了,内心甚觉屈辱。他写信说,其实斯特伦不堪大任,他本人将欣然前往。他可真是苦口婆心,好像他是一个阿拉伯旅行方面的专家。反正没多久,斯特伦就请求推掉这个重任;而冯·黑文如愿以偿,几近忘乎所以,以至于他对斯特伦描述的那些可怕的生死存亡艰难险恶,统统抛诸脑后,仿佛它们都会瞬间消失掉一样。但,只有命运本身——留意了他说的每句话——对此深思熟虑且铭记在心了。
他们非常希望被选中的这三个人可以彼此欣赏相处融洽,但期待到底还是落空了。作为学者,他们的确可以组成一个整体;但作为人,他们彼此之间差异太大,组成一个所谓的整体后,反而在人性的烘托下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戏剧性。
冯·黑文,牧师的儿子,父亲在他11岁那年就去世了。冯·黑文接替斯特伦前往阿拉伯之行的任命时,正值29岁。阅读他在此期间的往来信件——都是用标准而优雅的法语写就——会觉得此人是一个在世间如鱼得水的男子,天资聪慧且风华正茂。他总是一副逍遥自在的样子,好像什么都了解,实则学识并不渊博;圆滑有余而敏锐不足;打扮得倒是风流倜傥,但若论及真正的风度,确是差得远了。冯·黑文用计使同僚斯特伦知难而退一事,让我们对他的品行有了一个大致判断。但他身上绝对也有过人之处,不然的话,他怎么能让伯恩斯托夫、 米凯利斯等这等重要人物妥协让步呢。结合他后来变本加厉的索钱行为来看,若不是因为债台高筑,又能因为什么?所以,说到底就是为了钱,钱才是他给米凯利斯施加压力的真正动机——毕竟身负诸如此类的债务——而不是起先他口口声声说的“渴望排除万难,不辱使命”。可能最初他是存有一丝侥幸心理的,于是也没细加考虑这个疯狂的远征方案到最后究竟会不会成功实施——他觉得不会。但不管怎样,对冯·黑文来说,承担阿拉伯菲利克斯项目所获得的资金扶持,意味着一笔可观收入。他同时每年还能从丹麦国王那里领到一笔津贴。这笔帐算得稳赚不赔。
林内乌斯希望福斯科尔能给自己寄回来一截正道花期的香脂树枝,希望自己能在有生之年得见此树模样,按照其特征做好分类编目。他说,那一天他的爱徒来告别时,说话结结巴巴的,有几分口吃。林内乌斯觉得这是不祥之兆。同样的情形还发生在他的另一个很有前途的使徒学生身上,那个年轻的彼尔·劳弗令,当时也是在临时前顺道过来拜望恩师,说话也是磕磕巴巴的不顺当。和福斯科尔一样,劳弗令也是一名植物学家,在前往南美库马纳的远征考察途中,他身染疟疾而在痛苦中死去。
显然,福斯科尔的民主平等观念并不包含对大学学历的一视同仁,他仿佛降贵纡尊般地和尼布尔打了个招呼,态度专横。尼布尔既不是教授也不是博士,现在看来,他连硕士也不是。他就是一个地籍测绘员。仅此而已。乏善可陈。
数学和天文学的原理、定律及法则,让尼布尔看到其中纯粹而又清晰的真理,各种存在有条不紊,各种现象也可以被解释,在这个空间里,与之有关的一切都仿佛充满了光。
这个28岁的乡村小伙子漠视荣耀和权力,却对远征考察满怀希望与期待——不过恐怕只有他一人如此——至于丹麦远征队的其他胸有成竹、骄傲自负且能争善斗的大学士们却并不像他那般乐观淡泊。尼布尔并不想要成为什么了不起的人,只要能过得充实、快乐、幸福,对他来说就已足够。
海风再次迎合他们的心意时,已经是1月26日了。经过斯卡恩后,海风转为西向,风力逐渐增强,接近飓风。尼布尔在日记里尽力保持镇定:2月2日,一整天都是狂风大作,我们甚至都没法在船上点灯。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该过度担忧。当一个人在海上生活时,他必须适应种种不便,也得学会无视这种不尽如人意的情况。我们损失了一名海员,飓风期间,他从围栏横杆那儿掉到了海里,而我们却无法施救。夜太黑,大海太辽阔。
轮船在抵达前陷入了与天气的殊死较量。尼布尔力求镇定地写道:“我彻底把自己交给了全能者,我也完全信赖配置军官和船员们的技术,飓风持续期间,我还能够平静地躺在床上就寝已是十分幸运。”
我们再把镜头对准冯·黑文,就知道什么叫六神无主、失魂落魄了,冯教授可以说整个儿身心崩溃了。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菲斯克,请求放他上岸。
数月以来,阴云密布的天空终于在3月31日黎明曙光中,露出澄明、怡人、清新的面容,我们所有人的精神与思想,都宛若新生。
为什么这个世界尚未麻木沉睡?很可能的一个原因是,即使千钧一发之时,还是会有人心无旁鹜地做事情。会在沙漠里周而复始,也会在代尔夫特的山墙上全神贯注。就是这个男子,在排枪布阵之中正屏气凝神地观察着金星的运行轨迹。
当药剂师把它们一袋袋拿出来放到柜台上时,年轻的丹麦医生不禁惊恐万分,耳边回响起冯·黑文说过的要对付福斯科尔的话,此时此刻,他终于明白那些可怕的威胁具体是什么了。在为旅途订购的药物之中,丹麦教授准备了8阿斯皮尔的黄砷和16阿斯皮尔的砒霜。
他们希望能为自己成就这样的功与名,以穿越日后漫长时间而不被磨灭。这种渴望是发自内心的,他们渴望能被世人记得久一点,再久一点。男人在这方面真是十足天真,他们想要功盖天下,名垂青史,为人生获得历史意义,于他们而言,被人钟爱和铭记是如此重要的事。
有一天尼布尔想测量一下尼罗河三角洲南部的太阳高度角:“我正忙着,一个庄稼人向我走来,看起来对我手中的物件非常感兴趣。我就将象限仪的目镜调整到对着城市的方向,当他看到所有的房屋都是朝下的模样时,他就吓坏了。他问我的仆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后者回答说,国家政府对这个城市的居民格外不满,派我来毁灭它。这个可怜的农民一听,立刻变得非常悲痛,问我是不是不会给他充足的时间,好让他回去带上自己的妻儿、牛群,转移到安全之处。我的仆人就对他保证会给他两个小时的时间,这个农民一听,就飞也似地向家里冲去了。”
从一开始,冯·黑文就与其他人势不两立。色厉而胆薄,还被强烈的控制欲念攫住了心识,这样的人如何共事?细思极恐而不可思议。尼布尔在信末重复自己的坚决意志,若冯·黑文敢轻举妄动,他必一枪崩了他。他希望在抵达开罗时,他们可以摆脱掉这个心胸狭隘的同事。
由于尼布尔为自己选的助理是一名可怜的学生,接二连三地,这两人总是被迫中断他们的工作。一天下午,一个警察威胁尼布尔,说他不立马消失,当街就会给他一顿毒打。那位穆斯林身份的学生就建议他赶紧撤离。尼布尔被迫屈服于淫威之下,在那群乌合之众的嘲笑声中,收起纸笔等用具,消失了。走在回家的路上,难言的羞耻笼罩着他,让他忧伤,又深感刺痛。最终他向阿拉伯学生倒出苦水,为什么他就应该忍受这些侮辱呢,何况还是来自这样一群无知之徒,而自己却没能力还击?沉默着往前走了一会儿。那位穆斯林回答他了,“狗要吠你,你还能不让它叫么?再有,驴已经踢了你,难道你踹回去,就能让自己好受吗?”
在开罗临摹象形文字这一艰巨的工作,本应是语言学家冯·黑文教授的分内之事。但他在宅邸中,过着豪华生活。冯·黑文在他的巨大斗篷下晃来晃去,翻云覆雨,大言不惭地凭空瞎吹。
对于公民的自由来说,唯一的危险因素,恰是来自于国家中的那些凭借官职、等级或金钱,而拥有无上权力之人。
西奈修道院的这座图书馆里,藏有世界上最著名的《圣经》抄本之一,它被世人称为西奈抄本,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
自从冯·黑文在苏伊士放下尊严向队友发出恳求,随后在西奈半岛一事无成后以来,没人再拿他当回事了。福斯科尔在苏伊士以各种方式与无聊生活对抗了几周之后,他的暴脾气也变得温和了。他们的整体氛围有了改观。其实发生在他们六人之间的这种改变模式,是遵循一种心理学定律的,并且这个定律应该可以运用到所有这样的远征队中:受到胁迫的成员所组成有的团体,起初会形成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而当这种紧张状态失控时,他们的言行心理就会变得不可理喻,甚至荒唐可笑。因此后来的结果,也是唯一的结果,便是他们会陷入一种态度中,即看起来像是超越了个人的敌意仇恨一样——尽管如此,这种结果其实与友谊并没有任何关系。当人们生活在一种资料共有、权力共享的情境中时,他们很可能会互相之间无法容忍,但同时呢,又没资格驱逐对方。这种情境并没有让他们成为多么要好的朋友,但不管怎么说,至少暂时可以让绝大多数人,都具备一种良好品质。
1762年10月17日这天出现了日食,在红海上可以清楚地看见。福斯科尔预先对船长提起过今天会有日食出现。他们所有人都感到极为震撼,这是一个能够预言日食的男人。所有穆斯林都一致认为,他绝对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医生。于是接下来,他们就像在突然之间都得病了一样。每一个人,都为着自己那点儿小恙不适向他寻医问药。到后来,有一个穆斯林朝圣者上前抱怨自己一到晚上就看不见了,福斯科尔说,点上盏灯试试。此建议一出,听者大噱。于是上一分钟还这儿那儿不舒服的那些闲人,听到这个建议后,都立即笑到病除,健康如初了。
这些阿拉伯人最感兴趣的,便是我的天文望远镜了,因为通过它看到的所有景象都是倒置的,这简直令他们叹为观止。我让他们对准远处的某个正在穿过集市的女人。他们吃惊得哟,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为什么看到的这个女人可以在空气中行走,但她的裙摆却没有落下来?这奇观令他们情不自禁地欢呼道:真主至上。
冯·黑文也拾起了自己那份——不太好界定范畴的——语言研究工作,他告知伯恩斯托夫“我所负责的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情况还请您谅解,手头上实在是累积了这样或那样的资料亟须整理,因此考虑到成果尚如此之不完善,自然也就不能这样堂而皇之地寄回祖国。对此,我必须花时间进行细细考究。同时我还在思索一个问题,即语言学的研究精华难道真的就在这些收集来的各色资料中吗?这不禁令我心生质疑。”
实不相瞒,既然冯·黑文愿意花时间深思这类问题,那远征考察的重任又像过去那样落在了尼布尔和福斯科尔肩上。
尼布尔全心全意地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他的喜悦就在这系统而不受干扰的持续劳动中,在独居而简单纯粹的生活里,就像那一片沙漠一样广袤无垠。这喜悦如此丰盛,以下便是他在菲利克斯的幸福快乐的时光:相信我,如果一个人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带着对此知足的态度踏上他的也门之旅,那么就算是到了晚上,他也许只能在咖啡小茅舍买到一点干巴巴的高梁面包,他也还是会觉得很快乐,他会深感满足和幸福,就像我一样。不可否认,确实是越有能耐的阿拉伯人旅行起来也会越舒适。但这种情况不仅是说他会带非常多的钱上路,更是意味着他必得忍耐很多的恼火麻烦事儿,因为他还带了那么多的侍从仆人呢。再说了,一个有钱人行在途中根本不安全,哪像一无所有的人,可谓省心极了。
忽然之间,福斯科尔瞥见前方远处隐约有一抹奇异的亮色。福斯科尔一下子反应过来了。那是一棵正值花期的树,繁盛茂密,就在不远处的路边小山坡上。眼下他真是喜不自胜。确定无疑了,他们眼前就是——整场远征中要完成的——植物学领域最伟大的发现了。是的,他们终于找到了名副其实的麦加香脂树!
冯·黑文是一位不合格的语言学家。他在整个远征期间的唯一念头就是回家。对他来说,美酒佳肴才是生活最值得追求享受的愉悦。而在阿拉伯半岛,远征队所有成员都只能吃单一的食物,喝变质了的饮用水,他一开始是沮丧,继而失望,大失所望后便觉得走投无路,常常怨毒咒骂,甚至迁怒于其他同事。他生性好吃懒做。他还总是盛气凌人,表现出一副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样子。他总觉得自己是我们所有人里最优秀出色的成员,觉得自己是远征队当之无愧的领头人。最后他所遗留下来的文件都是些毫无价值的纸张,真的是连一点点有价值的研究发现都没有。
这山因花闻名于世,漫山遍野花海烂漫,其种类之繁盛,据当地人的说法,全世界的所有花儿都在这里了,仿佛感天地而万物生,不需要你翻山越岭不需要你艰难跋涉,这欣欣向荣之景象你每天都能看到,就在眼前,你触手可及。
福斯科尔是远征队里最博学的。他勤勉,孜孜不倦,同时又吃苦耐劳,无畏无惧于任何艰难险阻。他的缺点就是争强好胜,固执己见,以及骨子里的或冷漠或激愤的性情。
饱经忧患,备尝艰辛之后,这片土地再也不是他心中的人间福地了。尼布尔在日记中写道: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不希望由于我们的悲惨经历,欧洲君主便不再支持类似的远征考察,也不希望学术界的专家人才由此对这种远征望而却步。要是我们能对寒热症候多加警惕和防范,要是我们从一开始就依照东方本土习俗生活,要是我们远征队每一位成员彼此之间更多一份信任,少一点因怀疑和争斗而带来的怨恨和挫败,那我想,或许我们全体都能幸福快乐地回到欧洲。
要知道,在他身处的那个时代里,欧洲人可觉得自己是优人一等的,觉得自己是至高无上的。在这东方国度里,无论尼布尔还是劳伦斯,都被隐姓埋名的生活方式深深吸引而无法自拔,用一句东方谚语来说,他们都是敢于放下身份的人。一个名字而已,不过是障眼法,真正的旁观者始终没有谈过,就是这个放下身份的人。
从现在开始,尼布尔小心行事,让自己的存在躲避一切可能会吸引旁人注意的事物。
32个兽皮缝制的气囊紧紧扎在一起,再捆上一木排,就是整只船了。眼看着这些筏主——怎么看怎么不靠谱,他记得驴友们在前面的旅途中就一直在谈论,千万不能当着雅兹迪人的面说魔鬼的坏话,甚至连撒旦这个名字都不能提,惹恼了他们可不是闹着玩的,这些人一旦火起来,二话不说就翻筏子的。但是,没有人愿意答应筏主的要价。双方一言不合,接着口角之争爆发,尼布尔如实说道,自巴格达以来的整个旅途中,从没见过他的驴友们如此激烈地骂架,凶狠极了,还不带撒旦这类的脏字儿。
彼时有一头驴子被大水冲走了,岸上的主人遂即冲着那负责人咒骂不绝,而后他回过身来,朝着自己剩下的驮畜走去,不料它们都仰躺在地,已经全部被割喉了。
他的行李和鞍子都已在木排上装载完毕——尽管木排看上去很不牢靠,这时船家发令了,尼布尔得平躺到这些东西顶上。横竖都得照办,恭敬不如从命。随后,这个披散着发怒的赤裸的魔鬼崇拜者,便将木排缓缓推离了河岸——出发了。尼布尔倒是一如既往,每当可能陷入危险处境的时候,他总是会用自己别具一格的幽默感苦中作乐:“听着身下的河水哗哗冲过,我理所当然地以为我会和我的魔鬼崇拜者一起被卷入其中。然而没想到的是,上帝竟然出手相助,让我们渡到了对岸。”
他总是和阿拉伯人一样,和衣而眠,一件不脱。
一天傍晚,商旅突然陷入紧急状态,看样子很需要那150个士兵的保卫。说时迟那时快,急报瞬间传遍了整片营帐:一大帮强盗正飞奔疾驰而来,他们要突袭我们啊!此消息一炸锅,可把那些驮兽的主人急煞了。一时间众人骚动不安,乱作一团。然后就有一探报的哨骑飞奔回来,大声疾呼道,他目测营帐前方有2000名库尔德人。骚动与不安愈演愈烈。紧接着又有一个阿拉伯人跳下马来,上气不接下气地汇报,据他所见,不是2000名,是4000……
幸运女神又一次眷顾了他。那些探哨冲进大营,都顾不得下马,便声嘶力竭地汇报敌情,几乎喜极而泣。那铺天盖地的尘云中不是4000个库尔德人,而是一群牧羊人和4000只绵羊。
回应 2022-06-01 14:07:57 -
烟波浩渺 (请息交以绝游)
-
smile (旅行是为了做梦,像梦一样自由)
这趟远征的目的地是阿拉伯菲利克斯——现在的也门——一个以香料、没药、乳香而闻名于世的国度。当时,这个被称为阿拉伯福地的地方正处于疟疾的无边笼罩下,因此,探险者到访后也没能逃脱病魔的侵袭——他们相继不治身亡。 远征队一行6人,冯·黑文,丹麦语言学家,徒劳无功而又狂妄懒惰;彼得·福斯科尔,瑞典自然科学家,绝顶聪明却争强好胜;这两人是冤家聚头,彼此之间的嫌恶很快就促使他们闹翻了脸,弄得整个团队都不得安...2022-06-01 14:07:57 1人喜欢
这趟远征的目的地是阿拉伯菲利克斯——现在的也门——一个以香料、没药、乳香而闻名于世的国度。当时,这个被称为阿拉伯福地的地方正处于疟疾的无边笼罩下,因此,探险者到访后也没能逃脱病魔的侵袭——他们相继不治身亡。
远征队一行6人,冯·黑文,丹麦语言学家,徒劳无功而又狂妄懒惰;彼得·福斯科尔,瑞典自然科学家,绝顶聪明却争强好胜;这两人是冤家聚头,彼此之间的嫌恶很快就促使他们闹翻了脸,弄得整个团队都不得安生;第三位便是尼布尔,德国测绘员,谦逊冷静而又踏实坚韧,他觉得前面二人的明争暗斗行为十分可耻,宁可独善其身也不愿夹在中间。
还没抵达土耳其呢,团队氛围就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等到冯·黑文偷偷买砒霜一事败露之后,队友大吃一惊,惶恐不已。
读者也许认为冯·黑文不大可能会谋杀队友。不过他看起来确实是个宠溺自我的家伙。对欧洲读者来说,远征队所到之处最应当着重考察的地方,或许就是西奈沙漠那一处偏远的小山;世人相信,那里的古老山岩上刻着的铭文是过去以色列人留下的,如此有价值的文字怎么也得抄录下来。照理说,冯·黑文责无旁贷,他应当留下来完成此任,但他太怯懦了,他就那样不管不顾两手空空地走了。相反,尼布尔承担起了这份责任。在西奈沙漠的圣凯瑟琳修道院,冯·黑文作为远征队的语言学家,本可借此机会在世上唯一一座有着3500份手稿抄本的图书馆里展开研究的,但他却知难而退了,原来是他在开罗时忘记事先取得这里的介绍信,导致人到院前却被拒之门外。然而此次错过的远不止这些。谁也没有想到,修道院墙上其实写有世界上最古老而完整的《圣经·新约》,即世人所称的西奈抄本,直到一个世纪之后才被发现。
远征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是要发现前人未曾有过的发现。
到最后,只有尼布尔一人活着回到了丹麦,却发现自己历经艰辛不辱使命完成的这场冒险事业,早已被国家抛在脑后。国王已经驾崩,连最支持这场远征的国家外交部部长,也惨遭罢免。
尽管如此,尼布尔还是立即投身到写作中去了。
教授推荐了得意门生斯特伦。但冯·黑文听说机会给了斯特伦,心里就有些不是滋味,觉得自己被彻头彻尾地忽视了,内心甚觉屈辱。他写信说,其实斯特伦不堪大任,他本人将欣然前往。他可真是苦口婆心,好像他是一个阿拉伯旅行方面的专家。反正没多久,斯特伦就请求推掉这个重任;而冯·黑文如愿以偿,几近忘乎所以,以至于他对斯特伦描述的那些可怕的生死存亡艰难险恶,统统抛诸脑后,仿佛它们都会瞬间消失掉一样。但,只有命运本身——留意了他说的每句话——对此深思熟虑且铭记在心了。
他们非常希望被选中的这三个人可以彼此欣赏相处融洽,但期待到底还是落空了。作为学者,他们的确可以组成一个整体;但作为人,他们彼此之间差异太大,组成一个所谓的整体后,反而在人性的烘托下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戏剧性。
冯·黑文,牧师的儿子,父亲在他11岁那年就去世了。冯·黑文接替斯特伦前往阿拉伯之行的任命时,正值29岁。阅读他在此期间的往来信件——都是用标准而优雅的法语写就——会觉得此人是一个在世间如鱼得水的男子,天资聪慧且风华正茂。他总是一副逍遥自在的样子,好像什么都了解,实则学识并不渊博;圆滑有余而敏锐不足;打扮得倒是风流倜傥,但若论及真正的风度,确是差得远了。冯·黑文用计使同僚斯特伦知难而退一事,让我们对他的品行有了一个大致判断。但他身上绝对也有过人之处,不然的话,他怎么能让伯恩斯托夫、 米凯利斯等这等重要人物妥协让步呢。结合他后来变本加厉的索钱行为来看,若不是因为债台高筑,又能因为什么?所以,说到底就是为了钱,钱才是他给米凯利斯施加压力的真正动机——毕竟身负诸如此类的债务——而不是起先他口口声声说的“渴望排除万难,不辱使命”。可能最初他是存有一丝侥幸心理的,于是也没细加考虑这个疯狂的远征方案到最后究竟会不会成功实施——他觉得不会。但不管怎样,对冯·黑文来说,承担阿拉伯菲利克斯项目所获得的资金扶持,意味着一笔可观收入。他同时每年还能从丹麦国王那里领到一笔津贴。这笔帐算得稳赚不赔。
林内乌斯希望福斯科尔能给自己寄回来一截正道花期的香脂树枝,希望自己能在有生之年得见此树模样,按照其特征做好分类编目。他说,那一天他的爱徒来告别时,说话结结巴巴的,有几分口吃。林内乌斯觉得这是不祥之兆。同样的情形还发生在他的另一个很有前途的使徒学生身上,那个年轻的彼尔·劳弗令,当时也是在临时前顺道过来拜望恩师,说话也是磕磕巴巴的不顺当。和福斯科尔一样,劳弗令也是一名植物学家,在前往南美库马纳的远征考察途中,他身染疟疾而在痛苦中死去。
显然,福斯科尔的民主平等观念并不包含对大学学历的一视同仁,他仿佛降贵纡尊般地和尼布尔打了个招呼,态度专横。尼布尔既不是教授也不是博士,现在看来,他连硕士也不是。他就是一个地籍测绘员。仅此而已。乏善可陈。
数学和天文学的原理、定律及法则,让尼布尔看到其中纯粹而又清晰的真理,各种存在有条不紊,各种现象也可以被解释,在这个空间里,与之有关的一切都仿佛充满了光。
这个28岁的乡村小伙子漠视荣耀和权力,却对远征考察满怀希望与期待——不过恐怕只有他一人如此——至于丹麦远征队的其他胸有成竹、骄傲自负且能争善斗的大学士们却并不像他那般乐观淡泊。尼布尔并不想要成为什么了不起的人,只要能过得充实、快乐、幸福,对他来说就已足够。
海风再次迎合他们的心意时,已经是1月26日了。经过斯卡恩后,海风转为西向,风力逐渐增强,接近飓风。尼布尔在日记里尽力保持镇定:2月2日,一整天都是狂风大作,我们甚至都没法在船上点灯。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该过度担忧。当一个人在海上生活时,他必须适应种种不便,也得学会无视这种不尽如人意的情况。我们损失了一名海员,飓风期间,他从围栏横杆那儿掉到了海里,而我们却无法施救。夜太黑,大海太辽阔。
轮船在抵达前陷入了与天气的殊死较量。尼布尔力求镇定地写道:“我彻底把自己交给了全能者,我也完全信赖配置军官和船员们的技术,飓风持续期间,我还能够平静地躺在床上就寝已是十分幸运。”
我们再把镜头对准冯·黑文,就知道什么叫六神无主、失魂落魄了,冯教授可以说整个儿身心崩溃了。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菲斯克,请求放他上岸。
数月以来,阴云密布的天空终于在3月31日黎明曙光中,露出澄明、怡人、清新的面容,我们所有人的精神与思想,都宛若新生。
为什么这个世界尚未麻木沉睡?很可能的一个原因是,即使千钧一发之时,还是会有人心无旁鹜地做事情。会在沙漠里周而复始,也会在代尔夫特的山墙上全神贯注。就是这个男子,在排枪布阵之中正屏气凝神地观察着金星的运行轨迹。
当药剂师把它们一袋袋拿出来放到柜台上时,年轻的丹麦医生不禁惊恐万分,耳边回响起冯·黑文说过的要对付福斯科尔的话,此时此刻,他终于明白那些可怕的威胁具体是什么了。在为旅途订购的药物之中,丹麦教授准备了8阿斯皮尔的黄砷和16阿斯皮尔的砒霜。
他们希望能为自己成就这样的功与名,以穿越日后漫长时间而不被磨灭。这种渴望是发自内心的,他们渴望能被世人记得久一点,再久一点。男人在这方面真是十足天真,他们想要功盖天下,名垂青史,为人生获得历史意义,于他们而言,被人钟爱和铭记是如此重要的事。
有一天尼布尔想测量一下尼罗河三角洲南部的太阳高度角:“我正忙着,一个庄稼人向我走来,看起来对我手中的物件非常感兴趣。我就将象限仪的目镜调整到对着城市的方向,当他看到所有的房屋都是朝下的模样时,他就吓坏了。他问我的仆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后者回答说,国家政府对这个城市的居民格外不满,派我来毁灭它。这个可怜的农民一听,立刻变得非常悲痛,问我是不是不会给他充足的时间,好让他回去带上自己的妻儿、牛群,转移到安全之处。我的仆人就对他保证会给他两个小时的时间,这个农民一听,就飞也似地向家里冲去了。”
从一开始,冯·黑文就与其他人势不两立。色厉而胆薄,还被强烈的控制欲念攫住了心识,这样的人如何共事?细思极恐而不可思议。尼布尔在信末重复自己的坚决意志,若冯·黑文敢轻举妄动,他必一枪崩了他。他希望在抵达开罗时,他们可以摆脱掉这个心胸狭隘的同事。
由于尼布尔为自己选的助理是一名可怜的学生,接二连三地,这两人总是被迫中断他们的工作。一天下午,一个警察威胁尼布尔,说他不立马消失,当街就会给他一顿毒打。那位穆斯林身份的学生就建议他赶紧撤离。尼布尔被迫屈服于淫威之下,在那群乌合之众的嘲笑声中,收起纸笔等用具,消失了。走在回家的路上,难言的羞耻笼罩着他,让他忧伤,又深感刺痛。最终他向阿拉伯学生倒出苦水,为什么他就应该忍受这些侮辱呢,何况还是来自这样一群无知之徒,而自己却没能力还击?沉默着往前走了一会儿。那位穆斯林回答他了,“狗要吠你,你还能不让它叫么?再有,驴已经踢了你,难道你踹回去,就能让自己好受吗?”
在开罗临摹象形文字这一艰巨的工作,本应是语言学家冯·黑文教授的分内之事。但他在宅邸中,过着豪华生活。冯·黑文在他的巨大斗篷下晃来晃去,翻云覆雨,大言不惭地凭空瞎吹。
对于公民的自由来说,唯一的危险因素,恰是来自于国家中的那些凭借官职、等级或金钱,而拥有无上权力之人。
西奈修道院的这座图书馆里,藏有世界上最著名的《圣经》抄本之一,它被世人称为西奈抄本,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
自从冯·黑文在苏伊士放下尊严向队友发出恳求,随后在西奈半岛一事无成后以来,没人再拿他当回事了。福斯科尔在苏伊士以各种方式与无聊生活对抗了几周之后,他的暴脾气也变得温和了。他们的整体氛围有了改观。其实发生在他们六人之间的这种改变模式,是遵循一种心理学定律的,并且这个定律应该可以运用到所有这样的远征队中:受到胁迫的成员所组成有的团体,起初会形成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而当这种紧张状态失控时,他们的言行心理就会变得不可理喻,甚至荒唐可笑。因此后来的结果,也是唯一的结果,便是他们会陷入一种态度中,即看起来像是超越了个人的敌意仇恨一样——尽管如此,这种结果其实与友谊并没有任何关系。当人们生活在一种资料共有、权力共享的情境中时,他们很可能会互相之间无法容忍,但同时呢,又没资格驱逐对方。这种情境并没有让他们成为多么要好的朋友,但不管怎么说,至少暂时可以让绝大多数人,都具备一种良好品质。
1762年10月17日这天出现了日食,在红海上可以清楚地看见。福斯科尔预先对船长提起过今天会有日食出现。他们所有人都感到极为震撼,这是一个能够预言日食的男人。所有穆斯林都一致认为,他绝对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医生。于是接下来,他们就像在突然之间都得病了一样。每一个人,都为着自己那点儿小恙不适向他寻医问药。到后来,有一个穆斯林朝圣者上前抱怨自己一到晚上就看不见了,福斯科尔说,点上盏灯试试。此建议一出,听者大噱。于是上一分钟还这儿那儿不舒服的那些闲人,听到这个建议后,都立即笑到病除,健康如初了。
这些阿拉伯人最感兴趣的,便是我的天文望远镜了,因为通过它看到的所有景象都是倒置的,这简直令他们叹为观止。我让他们对准远处的某个正在穿过集市的女人。他们吃惊得哟,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为什么看到的这个女人可以在空气中行走,但她的裙摆却没有落下来?这奇观令他们情不自禁地欢呼道:真主至上。
冯·黑文也拾起了自己那份——不太好界定范畴的——语言研究工作,他告知伯恩斯托夫“我所负责的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情况还请您谅解,手头上实在是累积了这样或那样的资料亟须整理,因此考虑到成果尚如此之不完善,自然也就不能这样堂而皇之地寄回祖国。对此,我必须花时间进行细细考究。同时我还在思索一个问题,即语言学的研究精华难道真的就在这些收集来的各色资料中吗?这不禁令我心生质疑。”
实不相瞒,既然冯·黑文愿意花时间深思这类问题,那远征考察的重任又像过去那样落在了尼布尔和福斯科尔肩上。
尼布尔全心全意地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他的喜悦就在这系统而不受干扰的持续劳动中,在独居而简单纯粹的生活里,就像那一片沙漠一样广袤无垠。这喜悦如此丰盛,以下便是他在菲利克斯的幸福快乐的时光:相信我,如果一个人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带着对此知足的态度踏上他的也门之旅,那么就算是到了晚上,他也许只能在咖啡小茅舍买到一点干巴巴的高梁面包,他也还是会觉得很快乐,他会深感满足和幸福,就像我一样。不可否认,确实是越有能耐的阿拉伯人旅行起来也会越舒适。但这种情况不仅是说他会带非常多的钱上路,更是意味着他必得忍耐很多的恼火麻烦事儿,因为他还带了那么多的侍从仆人呢。再说了,一个有钱人行在途中根本不安全,哪像一无所有的人,可谓省心极了。
忽然之间,福斯科尔瞥见前方远处隐约有一抹奇异的亮色。福斯科尔一下子反应过来了。那是一棵正值花期的树,繁盛茂密,就在不远处的路边小山坡上。眼下他真是喜不自胜。确定无疑了,他们眼前就是——整场远征中要完成的——植物学领域最伟大的发现了。是的,他们终于找到了名副其实的麦加香脂树!
冯·黑文是一位不合格的语言学家。他在整个远征期间的唯一念头就是回家。对他来说,美酒佳肴才是生活最值得追求享受的愉悦。而在阿拉伯半岛,远征队所有成员都只能吃单一的食物,喝变质了的饮用水,他一开始是沮丧,继而失望,大失所望后便觉得走投无路,常常怨毒咒骂,甚至迁怒于其他同事。他生性好吃懒做。他还总是盛气凌人,表现出一副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样子。他总觉得自己是我们所有人里最优秀出色的成员,觉得自己是远征队当之无愧的领头人。最后他所遗留下来的文件都是些毫无价值的纸张,真的是连一点点有价值的研究发现都没有。
这山因花闻名于世,漫山遍野花海烂漫,其种类之繁盛,据当地人的说法,全世界的所有花儿都在这里了,仿佛感天地而万物生,不需要你翻山越岭不需要你艰难跋涉,这欣欣向荣之景象你每天都能看到,就在眼前,你触手可及。
福斯科尔是远征队里最博学的。他勤勉,孜孜不倦,同时又吃苦耐劳,无畏无惧于任何艰难险阻。他的缺点就是争强好胜,固执己见,以及骨子里的或冷漠或激愤的性情。
饱经忧患,备尝艰辛之后,这片土地再也不是他心中的人间福地了。尼布尔在日记中写道: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不希望由于我们的悲惨经历,欧洲君主便不再支持类似的远征考察,也不希望学术界的专家人才由此对这种远征望而却步。要是我们能对寒热症候多加警惕和防范,要是我们从一开始就依照东方本土习俗生活,要是我们远征队每一位成员彼此之间更多一份信任,少一点因怀疑和争斗而带来的怨恨和挫败,那我想,或许我们全体都能幸福快乐地回到欧洲。
要知道,在他身处的那个时代里,欧洲人可觉得自己是优人一等的,觉得自己是至高无上的。在这东方国度里,无论尼布尔还是劳伦斯,都被隐姓埋名的生活方式深深吸引而无法自拔,用一句东方谚语来说,他们都是敢于放下身份的人。一个名字而已,不过是障眼法,真正的旁观者始终没有谈过,就是这个放下身份的人。
从现在开始,尼布尔小心行事,让自己的存在躲避一切可能会吸引旁人注意的事物。
32个兽皮缝制的气囊紧紧扎在一起,再捆上一木排,就是整只船了。眼看着这些筏主——怎么看怎么不靠谱,他记得驴友们在前面的旅途中就一直在谈论,千万不能当着雅兹迪人的面说魔鬼的坏话,甚至连撒旦这个名字都不能提,惹恼了他们可不是闹着玩的,这些人一旦火起来,二话不说就翻筏子的。但是,没有人愿意答应筏主的要价。双方一言不合,接着口角之争爆发,尼布尔如实说道,自巴格达以来的整个旅途中,从没见过他的驴友们如此激烈地骂架,凶狠极了,还不带撒旦这类的脏字儿。
彼时有一头驴子被大水冲走了,岸上的主人遂即冲着那负责人咒骂不绝,而后他回过身来,朝着自己剩下的驮畜走去,不料它们都仰躺在地,已经全部被割喉了。
他的行李和鞍子都已在木排上装载完毕——尽管木排看上去很不牢靠,这时船家发令了,尼布尔得平躺到这些东西顶上。横竖都得照办,恭敬不如从命。随后,这个披散着发怒的赤裸的魔鬼崇拜者,便将木排缓缓推离了河岸——出发了。尼布尔倒是一如既往,每当可能陷入危险处境的时候,他总是会用自己别具一格的幽默感苦中作乐:“听着身下的河水哗哗冲过,我理所当然地以为我会和我的魔鬼崇拜者一起被卷入其中。然而没想到的是,上帝竟然出手相助,让我们渡到了对岸。”
他总是和阿拉伯人一样,和衣而眠,一件不脱。
一天傍晚,商旅突然陷入紧急状态,看样子很需要那150个士兵的保卫。说时迟那时快,急报瞬间传遍了整片营帐:一大帮强盗正飞奔疾驰而来,他们要突袭我们啊!此消息一炸锅,可把那些驮兽的主人急煞了。一时间众人骚动不安,乱作一团。然后就有一探报的哨骑飞奔回来,大声疾呼道,他目测营帐前方有2000名库尔德人。骚动与不安愈演愈烈。紧接着又有一个阿拉伯人跳下马来,上气不接下气地汇报,据他所见,不是2000名,是4000……
幸运女神又一次眷顾了他。那些探哨冲进大营,都顾不得下马,便声嘶力竭地汇报敌情,几乎喜极而泣。那铺天盖地的尘云中不是4000个库尔德人,而是一群牧羊人和4000只绵羊。
回应 2022-06-01 14:07:57 -
烟波浩渺 (请息交以绝游)
论坛 · · · · · ·
请问哪儿有航行地图啊? | 来自放牛哇二小 | 2022-02-08 12:50:06 | |
糟糕的翻译 | 来自心音 | 2021-03-31 23:14:55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NYRB Classics (2017)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读书榜 (smile)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 (无心恋战)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NYRB Classics的中文本 (湮没人群)
- 怎能读尽天下书 (疏狂老鬼)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阿拉伯菲利克斯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咸咸的烧鱼 2021-03-20 08:44:56
是一本读进去就停不下来历史小说。译者也很出色,很好地还原了原文幽默讽刺的文风。故事本身不算精彩,但能把它写得妙趣横生又充满戏剧性,也很需要本事。一次前往福地的探险,最终降临在探索者身上的却是不幸与悲剧。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人类群星闪耀时》里的“南极争夺战”;从各方面来说,两者都是彻底的失败,甚至差点被历史遗忘。尽管如此,为什么这些经历还值得人们从旧纸堆里翻出来重新讲述呢?因为不论结果怎样,朝着目标... 是一本读进去就停不下来历史小说。译者也很出色,很好地还原了原文幽默讽刺的文风。故事本身不算精彩,但能把它写得妙趣横生又充满戏剧性,也很需要本事。一次前往福地的探险,最终降临在探索者身上的却是不幸与悲剧。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人类群星闪耀时》里的“南极争夺战”;从各方面来说,两者都是彻底的失败,甚至差点被历史遗忘。尽管如此,为什么这些经历还值得人们从旧纸堆里翻出来重新讲述呢?因为不论结果怎样,朝着目标前行的过程本身就已经精彩到足以给予我们一些启示了。在人类的探索史上,从来都不乏像丹麦远征队中的尼布尔一样理性、勤奋、坚韧的先行者。阅读这些人的故事,我们会获得更多勇气,而不是去停下探索的脚步。 (展开)
3 有用 飞行系文学少女 2021-10-21 14:23:11
为装帧和做工加一星:https://www.douban.com/people/arsenal911031/status/3626234133/,出版社如果一定要做四五百页的平装书,建议多考虑这种裸脊锁线胶装,几乎每一页都可以平摊阅读,读者的双手得到了完全的释放,无需累赘的按压和支撑等辅助动作,把注意力完全聚焦于文字本身。这本书约560页,图1-5分别选取了第50/150/250/350/450页... 为装帧和做工加一星:https://www.douban.com/people/arsenal911031/status/3626234133/,出版社如果一定要做四五百页的平装书,建议多考虑这种裸脊锁线胶装,几乎每一页都可以平摊阅读,读者的双手得到了完全的释放,无需累赘的按压和支撑等辅助动作,把注意力完全聚焦于文字本身。这本书约560页,图1-5分别选取了第50/150/250/350/450页,不同视角的呈现。书还没读完,光是阅读体验就极度舒适,这才是完全立足于读者本位的“做书”。 (展开)
10 有用 .. 2021-02-15 01:24:07
在人类历史的某些小小的片刻,有人孤独的,在夜晚广袤的夜空下,抬头仰望着繁星中的星座,在每个古老的城市、无名的村庄、败落的废墟,用步数记录绘制与铭刻,以及在山中孤独的匍伏在那些还没有被人命名与知晓的花、草、树木中的背影里,偶尔、微弱的,悄悄闪烁着孤独的微光
2 有用 cecilia 2022-05-19 23:17:43
历史上的很多科考都如同丹麦科考队一样被时间和尘土掩埋而被人们忘却,而科考队的成员也会殊途同归。在古代一段远征要伴随着极端天气,政府的支持,文化冲突,战争与屠杀,以及致命疾病,因此成功的科考和发现之旅需要科学家有勇气、智慧,毅力还有运气方可流芳后世。还好他们的日记保留了下来,也不枉费他们长途跋涉到了阿拉伯菲利克斯。
2 有用 Double Helix 2022-04-22 00:18:03
究天人之际
3 有用 smile 2022-06-01 14:07:20
这本书真是越读越有意思,我喜欢那个尼布尔。 这趟远征的目的地是阿拉伯菲利克斯,现在的也门,一个以香料、没药、乳香而闻名于世的国度。 饱经忧患,备尝艰辛之后,尼布尔写道: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不希望由于我们的悲惨经历,欧洲君主便不再支持类似的远征考察,也不希望学术界的专家人才由此对这种远征望而却步。要是我们能对寒热症候多加警惕和防范,要是我们从一开始就依照东方本土习俗生活,要是我们远征队每一位成员彼此之... 这本书真是越读越有意思,我喜欢那个尼布尔。 这趟远征的目的地是阿拉伯菲利克斯,现在的也门,一个以香料、没药、乳香而闻名于世的国度。 饱经忧患,备尝艰辛之后,尼布尔写道: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不希望由于我们的悲惨经历,欧洲君主便不再支持类似的远征考察,也不希望学术界的专家人才由此对这种远征望而却步。要是我们能对寒热症候多加警惕和防范,要是我们从一开始就依照东方本土习俗生活,要是我们远征队每一位成员彼此之间更多一份信任,少一点因怀疑和争斗而带来的怨恨和挫败,那我想,或许我们全体都能幸福快乐地回到欧洲。 (展开)
2 有用 张樗寮 2022-05-23 23:01:30
朋友的年度最佳,确实不错,流畅的翻译是促使我读外国文学的动力之一了。
2 有用 cecilia 2022-05-19 23:17:43
历史上的很多科考都如同丹麦科考队一样被时间和尘土掩埋而被人们忘却,而科考队的成员也会殊途同归。在古代一段远征要伴随着极端天气,政府的支持,文化冲突,战争与屠杀,以及致命疾病,因此成功的科考和发现之旅需要科学家有勇气、智慧,毅力还有运气方可流芳后世。还好他们的日记保留了下来,也不枉费他们长途跋涉到了阿拉伯菲利克斯。
2 有用 山茶高原蓝 2022-05-18 15:36:47
封面很好看
1 有用 JJJJJJolin 2022-05-11 15:14:14
非常有意思,千万别被书名吓到,以为是一本严肃沉闷的历史小说。这书无需太高的阅读门槛,就算不了解历史也不妨碍他是一部精彩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