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中国历史,一统天下的秦始皇,是挨骂最多的皇帝之一。
为何如此?一方面,是因为他被当作暴君的代言人,“焚书坑儒”给后世文人留下太多心理阴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太出名,有一些皇帝比他更残暴,但大多数人压根不知道。由此可见,挨骂的门槛有点高。
秦始皇当然绝不温良恭俭让,但他的很多罪名值得推敲。其他暂且按下不表,这里只提他的“工作态度”。“在仆仆风尘于帝国的次数和勤奋方面,可能中国的君主谁也比不上秦始皇。”他当皇帝十二年,有十年断断续续在外巡游,前后总共五次。须知,秦时巡游的辛苦程度,是后世的康熙帝与乾隆帝所根本无法望其项背的。
他迫不及待地要看自己前无古人的辽阔版图,搜寻长生不老之药,即便遭遇刺客仍热情不减。他不会想到自己不仅求不到灵药,还会死于途中,更不知巡行的浩大仪仗,会引来某些落魄贵族与流氓无赖的垂涎:
——项羽见了,当即对其叔父项梁道:“彼必可取而代也。”
——刘邦喟然长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痴迷“在路上”的秦始皇,也终究无法培养出一个强力而成熟的接班人。他死后,秦二世胡亥甫一即位,立马江山失色,四海鼎沸。
一人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群雄逐鹿中原。那个武功震古烁今、缔造不朽建筑奇迹的大秦帝国,瞬间竟如一艘破船摇荡于狂风暴雨之中。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口号喊出了一个新时代。陈涉、项梁、项羽、刘邦,还有真真假假的六国王族……人人争相为王者,世间重回修罗场。
这一段的成王败寇已然演绎过太多。这里要讲的,是一个乱世里的真心故事,一个真正仗义的人,他叫樊哙。
关于樊哙,后世有一句诗尤为妥帖:“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何出此言?只因读书人学孔孟之道,却总拿借口遮蔽良知,搪塞良心。而读书人一旦掌握权力,更会欺骗天下苍生。倒是那些市井中的小人物,每每让人看到良心的锋芒。
如果从屠狗辈中选个代表,樊哙当仁不让。他是这个行业中千年以来最知名、也最成功的人物。也有很多人习惯把他与《水浒》中的李逵并列,说他是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莽夫。
嘿!这真是个天大的误会。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