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杨荫浏先生《语言音乐学讲稿》标志着语言音乐学这门学科在我国正式成立,经过了57载岁月的洗礼,钱茸通过《探寻音符之外的乡韵——唱词音声解析》传承了语言音乐学学科,并以极其严密的逻辑思维完善了语言音乐学学科的系统化建设。笔者认为该著作从四个维度出发,展现多种研究方法,从音乐路径与文化解读两方面对地域性唱词音声深入分析,为中国音乐的研究予以启迪。特别是作者结合二十一世纪数字科技与多学科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研究的格局与思路,原创的“双六选点”法,做到了真正的独创性。作者还对地域性多元音乐的未来进行畅想,提出在中国声乐界各种类地域性音声练习手段上还有许多值得扩展的地方,尤其是当今大环境下,传统文化愈来愈受到重视,而传统音乐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音乐学在相关方面还有很大的应用空间,由此,也引发笔者对于两个问题的思考。 思考之一:在表演实践中,如何看待本书?诚然,作者导引我们迈入门槛,并在独唱、戏曲表演等方面做出详细解析,那么在合唱表演方面呢?中国传统多声部合唱这朵“花”已经开始绽放,早在1986年侗族大歌代表队就已经在巴黎进行演出。何为“中国式合唱”?在此必不可少的与唱词音声有关,中国传统合唱多以地域性语言构成,具代表性的侗族大歌唱词即为侗语。回顾笔者以往的调研记谱,以2019年从江县侗寨拦路歌的记载为例,在学生学唱时若采用汉语翻译演唱:“老表,你到寨子来有没有亲戚,你这一身着新装、穿金带银的打扮来找谁?”则不能体现侗歌色彩。关于著述中作者极力推荐的“国际音标”标注法,虽有极大优势,但在实际运用中笔者曾遇到多种阻碍,例如前文提到的侗歌,在运用到四川音乐学院的合唱课堂时,由于大多同学并未学习过国际音标,因此在使用国际音标法过程中难度过大,且不易推广,因此笔者思考,国际音标与汉语拼音共同应用是否更合适呢?汉语拼音注释辅助学歌同时又加强对国际音标的认知,能否让汉语拼音注释成为国际音标推广的桥梁?又或者能如钱茸老师所期盼的那样,我们在基础乐理学习阶段就学习国际音标,那么之后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便也将迎刃而解。如果我们的研究能从唱词观念、审美、技法等诸层面对乡韵风格进行高度的概括与归纳,在实践中将其贯穿到底,那么“花种”才能更强韧,凝聚成具有中国气派的百花园,时代更迭,经久不衰。 思考之二: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中,如何看待本书?在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新文科”开始受到推崇,“唱词音声解析理念”突破传统研究的思维模式,交叉与融合多学科,推动传统研究方法的更新升级,让数字化手段为研究服务,开阔理论研究新视野,突破传统思维局限。更进一步思考,《探寻音符之外的乡韵——唱词音声解析》可视化、立体化特征让人耳目一新,联想到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点读书籍,能否也应用到我们的文章中呢?甚至拓展一步,未来录像是否也能附上展示呢?以求得更为客观的音乐现象供读者参考。综上所述,《探寻音符之外的乡韵——唱词音声解析》给笔者以表演实践、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提示,可见其延展性,期望唱词音声解析理念能被更广泛运用。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