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兴表达》的原文摘录
-
我最终的简短发言如下:
大概四年前,我和肖总第一次见面,我们一起在杭州参加一次论坛,现场有将近100位各行各业的企业家。那天开了一天的会议,下午五点左右会议结束,大家都很疲惫,有的人急着返程。但我看到,在我们大合影后准备散场时,只有肖总一个人走到会场的最后面,和那天帮我们端茶倒水的服务员一一握手,并表示感谢。此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事虽小,但我很震撼。这么成功的一位企业家,还能如此细致地照顾到每一个人的感受,这一定是一位情感特别细腻的人。所以那一天我就想,如果这辈子我有机会能和肖总在业务上有往来,那一定是我的荣幸,如果我没有机会和肖总在业务上有往来,我也一定要在生活中交上这个朋友。
这段发言大概也就一分钟,我并没有罗列肖总的各种优点,只用了一种即兴结构,讲了一个点。当然,你猜得也没错,这一次发言,不仅让别人对我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我和肖总因为这次发言,情感上联系得更紧密了。
这当中的即兴结构是:时间(四年前)+事件(肖总在会后和服务员握手)+修饰润色(情感细腻)+美好期望(一定要在生活中交上这个朋友)。 (查看原文)
-
即兴表达的重点在于有策略性地让受众接受你的观点,并产生共鸣和行动! (查看原文)
-
在即兴表达中,“三思”非常重要。即兴表达并不意味着漫无目的地呈现你的观点,想要成就一次成功的即兴表达,势必先思考清楚即兴表达的目的、内容及如何组织内容,即从三个角度来确定你所要表达的内容。这个过程我们将其简称为“三思三定”,它可谓是即兴表达的定海神针。 (查看原文)
-
即兴表达的第一步,就是要想清楚,你所要实现的目的是什么,并且这一目的一定得是基于对方的,这样才会对表达产生积极正面的效果。 (查看原文)
-
二 “思”:基于确定的目的,对方需要知道哪些内容?
具体而言,即思考我需要让对方知道哪些内容,才更容易实现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你想让对方知道的事情有多少件,务必将之概括成三件事情。超过三件事情,对方就很难记忆、理解和认同了。 (查看原文)
-
一 “思”:即兴表达的目的是什么? (查看原文)
-
表达的目的永远都要比内容更为重要。没有目的的表达,就如同没有帆的船,很难将内容送抵接收者的耳畔。况且每次即兴演讲至多三五分钟,对方在短时间内很难对我们所表达的内容产生兴趣,更不要说理解和接受了。
因此,每次即兴表达前,你都应该想清楚即兴表达的目的,围绕这一目的,确定表达的内容自然也会水到渠成。 (查看原文)
-
三 “思”:在这次即兴表达中,你想传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比如,你想表达出一种急迫、气愤、惋惜、激动或是真诚的感觉……
相较于主题演讲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会有各种情感的起伏变化,在三五分钟的即兴演讲中,你的感觉以及情感根本没有时间去起伏变化。因此,在即兴表达之前,你务必要考虑清楚:在这次即兴表达中,你想传递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查看原文)
-
在即兴表达中,思考好基于对方的目的、对方想知道的内容以及想要传递出的感觉之后,也就完成了“三思”的步骤。紧接着,就要去实现“三定”。
所谓“三定”,即定话题、定观点、定框架。
定话题,即对应“三思”中的目的,基于目的,就确定了即兴表达的话题。
定观点,即对应“三思”中的内容,将对方需要了解的内容概括成观点。
定框架,即确定观点的排列顺序,即使内容是一样的,排列顺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查看原文)
-
一个最受欢迎的表达者,一定有两个特征。
一是双赢目标
最受欢迎的表达者,总能在实现自己目标时,也兼顾别人的目标。他能够找到两个人目标的交集,实现双赢。
二是正能量激励
最受欢迎的表达者,应该是一个善于激励别人的人。他总能在不经意间,带你领略到你不曾涉及的光明,以及曾经忽略掉的美好。 (查看原文)
-
永远说一些让你离目标越来越近的事情。 (查看原文)
-
此外,我想给大家提一个小建议:以后在每一次开会或是讨论之后,大家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或是同事刚才所表达的内容,是属于红灯思维还是绿灯思维。如果刚才的发言是红灯思维,那么不妨换成绿灯思维的角度,来思考一下要去如何改善,让我们离目标更近一点。 (查看原文)
-
总之,一个优秀的即兴表达者,一定是一个具备绿灯思维的人。而具备绿灯思维的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你看到了一个现象、一个事实,你必须在一瞬间反应出自己所期望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查看原文)
-
在即兴表达中,表达和倾听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层面。 (查看原文)
-
相较于主题演讲——一个人站在台上夸夸其谈的单项式传播,即兴表达则强调表达者与聆听者之间的双向式互动。因为即兴表达可以在任何场合出现,如走廊、食堂、办公室、会议室……这些日常场合并不是一个人的演说秀场,而是大家各抒己见的公共表达空间。
你除了清晰、准确、精辟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要在别人表达观点时,认真地去倾听,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只有这样,对方才能更有耐心地倾听你的表达,更容易去理解、认同你,你才会成为一个更值得对方信赖的人。 (查看原文)
-
所谓“同频思维”,就是采用最简单的理解方式,即“共振”。每个人都可以被视为一个磁场,发射出不同的频率,而频率相同的人就会产生共鸣和共振,这就是同频。
同频思维主要分为三个层面:身体的倾听、理性的倾听、感性的倾听。 (查看原文)
-
第一个层面:身体的倾听
身体的倾听,关键点在于有意识且灵活地模仿对方的动作。所谓“灵活模仿”,即小幅度地去模仿对方的动作。 (查看原文)
-
直接模仿对方的动作,不仅会给人带来刻意的感觉,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查看原文)
-
第二个层面:理性的倾听
理性倾听又叫思维倾听,想要呈现出思维上的倾听,需要掌握一个重要的小技巧——回应对方的最后一句话。
需要注意的是,回应对方的最后一句话,并不是鹦鹉学舌,而是在一些特别的时刻,比如对方在说重要的事情或是说得特别陶醉的时候,见缝插针地回应对方的最后一句话。 (查看原文)
-
第三个层面:感性的倾听
感性倾听,即我们通常提到的共情。对于对方所表达的内容,我们需要展现出一点点的共情力。
比如,对方向你诉说他和一位同事因为某件事情吵得不可开交,同事的误解让他觉得十分委屈。此时,你不要擅作主张地去评论孰是孰非,只需把对方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即可,比如你可以这样说:“我觉得你当时一定是挺为难的,你也不好处理吧?”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