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精装版)的书评 (5)

悼玉轩主人 2020-06-29 20:41:26

真诚的普及读物,特殊的时代记忆

这是一本颇为特殊的作品,因为这不是不仅仅是介绍古琴和古琴文化,也是作者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在北京学习古琴这段经历的写照。时年28岁的林西莉作为60年代初期随着任外交官的丈夫来到中国,在北京大学和古琴研究会学习中国文化。作者亲历了60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的种种变迁,又有...  (展开)
loveme2times 2024-10-15 20:56:56

读《古琴》

那是一个温暖的下午,我在王府井书新华书店晃荡。书店的顶楼也有卖乐器的店。我逛了一圈看到了琵琶、阮、筝等乐器,唯独没看到古琴。遂想到楼下音乐区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玩的曲谱,曲谱没找到,倒是翻到了这本书。看简介讲的是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女士60年代在北京求学进而学琴的事...  (展开)
去哪儿 2024-05-19 17:55:37

古琴

总是在“曲线救国”方式里“通幽”靠近国学。困惑于高深, 这也不乏是一种方法。 从荷兰外交官高罗佩“琴道”,来到瑞典汉学家林西莉( cecilia lindqvist)的“古琴”。 多笔在1966年的特殊时代,让人联想到“三体”,思想的结合开放探索质疑和大历史观,给这册书注入了“精神...  (展开)
缠葛堂一介子 2023-09-13 11:31:19

“我每天带着一张千年的古琴在拥挤的人流中来回穿行……”

不必说作者有多高明的艺术见解,也不必说一个外国人居然对古琴有这么深入的思考,我们听烦了人们常说的话:“这个外国人不简单,比我们还懂中国文化!”或许这样说更恰当一些: 在中国古典音乐的奇异世界里,一个异质文化的琴人对古琴艺术的沉思录,并细述与古琴相适的文人雅趣...  (展开)
绿羽 2022-02-07 07:39:50

怎么写好一本书

《古琴》2006年出版时,即获得当年瑞典的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文学奖。 为什么? 一、由兴而发,只因投入和热爱 好的书,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主题的那种热爱。无法抑制的,对于这个主题的感情。 那天听马伯庸的演讲,有人提问,他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书可以写,可以从不同的主题间...  (展开)

订阅古琴(精装版)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