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美国人类学学会维克多·特纳民族志写作奖得主
★美国文化人类学学会格雷戈里·贝特森奖得主
★柯克斯书评非虚构写作年度最佳图书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年度最佳图书
【编辑推荐】
*日本美食家、资本主义商人、老挝丛林战士、工业林、中国牧羊人、芬兰乡村向导……如何讲述珍稀松茸供应链的故事?
*乌托邦想象看起来困在一个单程未来里,身处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人类要如何自处?又何去何从?
*在一朵缠绕着人类经济活动、种族历史、自然生态及末世生存策略的独特蘑菇当中,或许藏有答案。
【内容简介】
在横跨日本东京与京都、美国俄勒冈州、中国云南、芬兰拉普兰等地的田野调查中,作者跟随一条鲜为人知的商品供应链,一步步呈现珍稀松茸的“身份转译”:在废弃工业林悄悄破土而出,被遁入山林寻求自由的瑶族、苗族与东南亚裔采摘者收集,再通过竞价激烈的保值票市场,累积层层价值进入日本,化身为...
★美国人类学学会维克多·特纳民族志写作奖得主
★美国文化人类学学会格雷戈里·贝特森奖得主
★柯克斯书评非虚构写作年度最佳图书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年度最佳图书
【编辑推荐】
*日本美食家、资本主义商人、老挝丛林战士、工业林、中国牧羊人、芬兰乡村向导……如何讲述珍稀松茸供应链的故事?
*乌托邦想象看起来困在一个单程未来里,身处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人类要如何自处?又何去何从?
*在一朵缠绕着人类经济活动、种族历史、自然生态及末世生存策略的独特蘑菇当中,或许藏有答案。
【内容简介】
在横跨日本东京与京都、美国俄勒冈州、中国云南、芬兰拉普兰等地的田野调查中,作者跟随一条鲜为人知的商品供应链,一步步呈现珍稀松茸的“身份转译”:在废弃工业林悄悄破土而出,被遁入山林寻求自由的瑶族、苗族与东南亚裔采摘者收集,再通过竞价激烈的保值票市场,累积层层价值进入日本,化身为带有强烈象征的礼物。
松茸浓缩在如此奇特的跨地理、跨文化转译过程中,也提一个更宏观的提问——在迈进“人类世”的此刻,不强调发展与进步的社会是什么模样? 人类是否能与各物种保有互不和谐、但又无须掠夺的和平共存?
===============================================
人们很少会发现一本书既有最佳意义上的学者风范,又像是精心构思的小说中流畅的写作。《末日松茸》就是这样一部出色的作品,构思巧妙,读起来令人愉悦。——玛丽莲·斯特拉赫恩(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荣誉退休教授)
如果人类必须在资本主义废墟、也就是有些人称为“人类世”的时代当中求生,那么,我们就需要一个例子,从中窥见经济、文化、生态以及生存策略彼此之间,能形成何等出乎意料的纠结与联系。在本书中,作者借着非比寻常的全球化的松茸,提出了美妙非凡的实例。——布鲁诺・拉图尔(法国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
本书选用松茸做为透镜,检视当代的环境历史、全球商品生产供应和科学。伴之以韵味十足的散文体,尖锐而透彻的智识,持续的创造力和原创性,作者以崭新而深刻的方式串联起各个迥异的主题,跨越了数量惊人的多种领域。本书注定成为经典之作。——迈克尔·多芬(美国耶鲁大学社会生态学、人类学教授)
科学家和艺术家深知,对于一个庞大主题的掌握之道,通常在于近距离观察该主题的细小面向,进而从中揭露全貌。我们从雀鸟的嘴喙形状得以见到整体的演化。于是,通过对松茸这个迷人菌菇的近距离观察,作者探讨生态危机如何发生,又为何持续。她以透彻分析批判过度粗略的简化论;而对于人类处境现况,她则以思考理性和人性行为的可能,取代恐慌的反应。在一个急迫且凶猛的遭遇可能盖过人类理智的处境下,她提供了世人一种真切的深思方法。——厄休拉·勒古恩( 美国科幻文学、女性主义、儿童文学作家 )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罗安清( Anna Lowenhaupt Tsing),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人类学系教授,曾在丹麦奥胡斯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担任客座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与政治、女性主义、全球化、多物种人类学、社会景观和生态学。2018年,她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研究所(RAI)的最高荣誉赫胥黎纪念章。
译者简介:
张晓佳,复旦大学中文系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目录 · · · · · ·
序言 \ 001
第一部分 留下什么? \ 001
1 关注的艺术 \ 009
2 交染即合作 \ 023
3 规模问题 \ 035
插曲 嗅觉 \ 045
第二部分 进步之后:攫取积累 \ 057
4 边缘运作 \ 063
5 保值票市场, 俄勒冈州 \ 079
6 战争故事 \ 095
7 美国发生了什么?两种亚裔美国人 \ 111
8 美元和日元之间 \ 127
9 从礼物到商品——再回归礼物 \ 143
10 攫取节奏:动荡的商业 \ 155
插曲 追踪 \ 163
第三部分 受干扰的开始:无心的设计 \ 177
11 林中生命 \ 185
12 历 史 \ 199
13 复 苏 \ 215
14 惊 喜 \ 233
15 废 墟 \ 249
16 作为转译的科学 \ 265
17 飞扬的孢子 \ 277
插曲 起舞 \ 295
第四部分 事物之间 \ 309
18 松茸十字军:等待真菌战斗 \ 317
19 平民资产 \ 329
20 拒绝结束:我沿途遇到的人 \ 341
孢子之路:一朵蘑菇即将踏上的探险之旅 \ 351
注释 \ 357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21世纪初,私有化和商品化最奇怪的计划之一,就是将学术商品化的运动。两种具体施行的做法都意外地强大。在欧洲,行政管理者们要求对学术进行评估,将学者们的工作归纳成一个数字,作为其一生智识交流的总和。在美国,学者们被要求成为企业家,从我们开始研究的第一天、还一无所知的时候,就要将自己打造成品牌并营造出明星效应。这两种做法在我看来都很匪夷所思,且令人无语。将必要的协同工作私有化,这些计划其实是在扼杀学术研究的生命。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孢子之路:一朵蘑菇即将踏上的探险之旅 \ 351 -
那些因不符合进步的时间线而被忽物的事物......同样参与了创造世界。它们也提醒着我们如何环顾四周,而不只是瞻望远方。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1 关注的艺术 \ 009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末日松茸"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末日松茸"的人也喜欢 · · · · · ·
末日松茸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6 条 )

一朵松茸开启的末日微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Mushroom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据说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广岛地区最先恢复生机的是松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都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之后,媒体展现的广岛满是荒芜,没有生机的荒芜,广岛成为世界末日的想象模型,也成为警惕末日的警钟。就在人们... (展开)> 更多书评 36篇
-
松茸是一种与某些树木关联的地下真菌的子实体,它生长在被人类烧毁的森林之中,以一种与宿主树木转化性的互利共生方式生存,这种共生的协作方式使它并不能通过人工培育的方式被人为种植。同时,松茸又是一种定价高昂的全球性商品,但松茸采摘者却大都是被工业经济所淘汰的少数群体。松茸的生长和商业采摘处处体现了不稳定性,而这本书正是通过讲述与松茸有关的商业贸易、生态及其二者之间的缠绕来探索在“进步”框架下常常被忽...
2021-02-27 22:55:45 3人喜欢
松茸是一种与某些树木关联的地下真菌的子实体,它生长在被人类烧毁的森林之中,以一种与宿主树木转化性的互利共生方式生存,这种共生的协作方式使它并不能通过人工培育的方式被人为种植。同时,松茸又是一种定价高昂的全球性商品,但松茸采摘者却大都是被工业经济所淘汰的少数群体。松茸的生长和商业采摘处处体现了不稳定性,而这本书正是通过讲述与松茸有关的商业贸易、生态及其二者之间的缠绕来探索在“进步”框架下常常被忽视的——缺乏稳定前景的生活。
当代商业贸易在资本主义的框架下得以运作,而现代资本主义造成了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的长期破坏。因为现代资本主义使人们陷入了“进步”的迷思,加速异化技术的传播,即将人类和非人类从相互缠绕的生存空间中抽离出来,成为可投资的资源。什么是“进步”的迷思?我们大多数人都在现代化和进步的框架中长大,认为人与其他物种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一直在向前展望未来,而其他物种只能依赖我们生存。每个人都期望经济增长、科技进步,我们认同只有进步才能创造的观念。这种进步的思潮不仅成为一种时代旋律,也内化到个人梦想。然而事实上,不只是人类才能够创造世界,所有有机体都在以充满分歧又相互联合的方式构建着世界,这是一个多元物种共存的世界。20世纪的进步逻辑的扩张过于强调人类中心主义,助长了现代人类的自负,以至于忽视其他物种的生存逻辑和对于世界的重塑方式。当进步不再有意义,历史脱离进步的时间观,我们要从那些被迷思忽略的事物中寻找多重方向的可能性。
作者引入复调式的集合体来观察不同物种结局开放式的聚集和资本政权的运作方式,但有时生存方式的聚集会通过交染成为“突发事件”,并最终大过所有部分的总和。集合体是不稳定的,它们无法扩大规模,但同时它们也在创造着历史。每个人都带着被交染的历史,这为我们揭示了不稳定性的价值所在:随着环境而变化是生存之本。对前提的不同假设造就了关于生存的不同理解方式,学者们以每个人都是自足的个体行动者推导出生存是个体利益的提升,从而把经济学与生态学变成“进步等于扩张”这条公式的实践场。但作者指出不稳定的生存问题证实了这个前提本身就是错误的,人类并非自足的个体,我们永远需要来自他者的服务来帮助我们生存,因此生存意味着要相互协作。而我们自身的演化已经被遭遇过的历史所交染,因此互相缠绕的协作创造出了多样性。
松茸即是这种多样性的产物。美国俄勒冈州的国家森林深受伐木和救火史的扰乱,伐木工急切想要开采西黄松,而当地林业局需要找到能够得到木材巨鳄们支持的保育措施。因此林业局组织了森林火灾的发生,而伐木工疯狂砍伐西黄松。但事实上火灾的被阻止导致了西黄松无法繁殖,与此同时,冷杉和扭叶松快速生长起来。在这片被毁掉的工业景观中,西黄松、冷杉和扭叶松通过人类干扰而快速生长,成为了具有交染多样性的物种,并且这片土地上诞生了新的价值——松茸,它验应了交染所创造的多样性。
交染的多样性虽然处处存在,但因为其自身的复杂、丑陋和卑微,而无法被下简单的道德判断,且受交染的多样性无法被总结,它诞生于相互关联中,没有自足独立的单位,因此也很难作为公式被认识和理解。现代知识的特点是总结,而倾听这些人类世界和非人类世界里“互相关联的故事”,仍然是人类认识世界、重新在世界上生存、实践和创造历史的方式。罗安清跳出现代知识的固有框架,以“反种植园”方式来研究松茸。松茸是一种不可规模化复制的物种,它需要与其他物种的多样性保持交染关系。松茸的采摘者非经过严格异化的劳工。松茸贸易和生态也并不独立存在,它们依赖于规模化和它埋下的祸根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规模化又工业化的林业废墟里,诞生了松茸这样一种不可规模化的森林经济。
在论述规模化和不可规模化的同时,作者又将眼光投向了资本主义中的供应链,由规模化和不可规模化在资本主义中的相互作用,洞察了一种经典资本积累模式之外的在新时代所出现的“攫取资本主义”。在经典资本主义中,资本家通过规模化来积累财富。而攫取资本主义则找到了规模化的计算方式和不可规模化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管理之间的衔接,通过供应链将各种环境下生产的价值转译成资本主义库存。这种模式下,资本家们只需要将账本规模化,而不需要将生产规模化。松茸的供应链证实了这种模式的存在,松茸采摘者们自发采集松茸,创造保值票市场,并且认为这只是他们寻找财富的过程而不把此称之为劳动,这里既不存在固定资本,也不存在经济学意义上的竞争市场,松茸因其与采摘者自由价值的联系而更多被当成一种礼物经济,此时的松茸还没有被异化成与劳动分离的商品,无论是生产还是采摘都是不可规模化的。但当松茸经由散货船商的仓库分级后,它就成为了完全被异化的商品,作为库存可以被用来计算为出口商和进口商提供的利润,供应链通过转译方式最终实现资本主义的攫取式打捞。
回到与松茸有关的问题上,作者指出物种间“捕食者-猎物关系”世界观之外另一种有趣的反常现象,即共生关系。以松茸为代表的真菌挑战了物种间自我创造的故事核心,它们的生存模式与历史的偶然遭遇息息相关。早在蘑菇生成之前,真菌的身体就在森林地下以网状结构和束状结构伸展开来,与植物根部和矿物土壤结合在一起,与许多植物形成共生关系,这显示出另一种结论:自然可能是在选择“关系”,而不是选择个体或基因组。真菌反抗自我复制的牢笼恰好也隐喻了不可规模化的资本主义供应链。
作者在本书的后半部分通过观测不同地区的松茸森林景观和管理模式来阐明考量在受人类干扰的地球上众生共存的可能性。在日本里山的保育者们认为,人类刻意干扰森林是森林保育活动中的重要一环。而在美国,人们认为保育森林最好的方式就是自我恢复。里山实验是对“荒野与城市对立”的二元论的质问,它为我们展现了一种缠绕的可能性,人类与自然共存的场面。我们总想像有一个未受人类玷污的大自然,而事实上世界上的森林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往往是由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物种共同创造的,同时,人类也不可能完全建立起对生态环境的控制力。正如里山有人类干扰,但它的生存也不仅仅只依靠人类的干扰。在鼓吹人类干扰之前,我们必须评估这个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被允许接受的干扰程度。
在人类现代化的过程中,人类想要完全掌控自然的需求造就了地球上的环境灾难,但在饱受人类干扰和破坏的景观中,森林遭遇破坏后又复苏的能力显现了另一种可能,缠绕于干扰中的不稳定的生命力。树木有其自身创造历史的方式,它不可逆的周期性的时间轨迹,不规律的时间节奏,创造出了不均质的森林景观。芬兰工业化树木种植园中,将树木变为一种现代资源的途径是令其自主的历史活动停滞,使树木历史的创造只为人类而进行。但即使在这种针对不规律的强制管理中,也永远无法将树木转化为没有历史的生物,间歇而突发的松茸结实现象提醒着协调的不稳定性。
立足于统一的进步时间观之上的幻想将“标准”个体作为分析单位,而忽视了游离在秩序边缘的个体。松茸采摘者大部分正是那些在贪婪、暴力、工业化梦想破碎和环境破坏的历史下的幸存者。他们怀着对森林自由求同存异的信念,每年来到森林中寻找松茸,拓展他们幸存生活的意义。白人退伍军人在这里回味创伤,高棉人治愈战争之伤,苗族人回忆战斗的场景,老挝人挑战极限。这些历史潮流中的每一瞬都使得松茸采摘成为不可复制的对于自由追求的实践。不确定的遭遇也形塑了两种亚裔美国人完全不同的公民身份展演,日裔美国人在美国吸引性政策和强制性命令的影响下通过服从强制同化来成为一个美国人,而东南亚难民通过自发支持美式自由来获得保护。正是这种差异使他们在松茸采摘时显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
松茸采摘者们往往怀着一种对熟悉森林的依恋来开展采摘活动,他们寻找松茸的方式是通过感官、动作和方向来追寻它们的生命轨迹。这种观察方式把他者的生命表现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实现了不同可能性之间的相互缠绕。允许不同可能性的存在,也是布朗所倡导的政策性倾听。把采摘者聚集在一起,允许差异的存在,去干扰过于简单的决策。因为任何聚集都具有潜在的政策未来。不确定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节点。作者在政策性倾听中学习到制度化的异化中,那些缠绕的瞬间都可能存在着潜在的公有地。云南乡村乡村拍卖方案中,松茸规避开契约制,以一种不被官方承认的途径在充满变数的公有地中繁荣生长,这进一步为我们显示了私有蘑菇和真菌森林交易之间一种持续的、无法厘清的缠绕。这些云南老板的创业想法与松茸形成了巧妙的相互照应:在难以捉摸的、转瞬即逝的公有地上结果,从未被承认的缠绕中汲取价值。
这本书并未以知识和观点的总结来讲述每一个章节,而是以一些“互相关联”的故事来作为理解的方法。从松茸的诞生衍生到现代资本主义再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内容根据作者的探究经历在各部分随机转换,每一部分又都相互补充,正类似于松茸的生长方式。它最大价值是为我们呈现了在缺少进步框架,在资本主义废墟——资本主义准则、规模化和废弃种植园上,我们仍可以通过那些破碎的不稳定的边缘,来捕捉到那些尚未实现的可能性,多元物种能既不和谐又无需争夺地一起生活。这同样是一则体现人类与非人类“结盟”后潜力的寓言,假如我们停止对环境进行征服或扩张,我们有机会挖掘出人类与非人类世界合作的潜力。正如在松茸所展示的人类与非人类界限模糊的世界里,每一次偶然的聚集,都会衍生出意想不到的存在形式。
回应 2021-02-27 22:55:45 -
FakeWoody (出入无疾)
所有这些听起来奇怪的唯一原因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现代化和进步的框架中长大的。这些框架整理出了可能通向未来的部分当下,其余都微不足道:它们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我猜你会追问:“进步?那是19世纪的理念。”“进步”的术语,已经很少用来指涉一种普遍状态了;即使是“20世纪的现代化”这一术语也开始让人觉得过时了,但它们的分类和关于进步的假设仍然无处不在。我们每天都在想象它们的目标:民主、增长、科学、希...2021-06-17 15:40:42 2人喜欢
所有这些听起来奇怪的唯一原因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现代化和进步的框架中长大的。这些框架整理出了可能通向未来的部分当下,其余都微不足道:它们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我猜你会追问:“进步?那是19世纪的理念。”“进步”的术语,已经很少用来指涉一种普遍状态了;即使是“20世纪的现代化”这一术语也开始让人觉得过时了,但它们的分类和关于进步的假设仍然无处不在。我们每天都在想象它们的目标:民主、增长、科学、希望。为什么我们期望经济长、科技进步?即使没有明确提及发展,我们的历史理论也涉及这些范畴。同样,我们的个人梦想也是如此。我承认对我来说很难相信:我们可能不会有一个集体式的幸福结局。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还要早起奔波呢? 在普遍接受的关于人类意义的假中,进步也被嵌人其中,即使它有时被伪装成其他术语,诸如“能动性”、“意识”和“意向”,我们还是一再形成这样的认知:人类之所以与世上其他生命不同,因为我们一直在向前展望未来,而其他物种每天只图过完这一天,因此依赖我们生存。只要我们认为人类是通过进步而“生成”为人类的,非人类也会随之被困于这个想象的框架中。 引自 1 关注的艺术 \ 009 回应 2021-06-17 15:40:42
-
小鱼脆饼 (appreciate)
生蜂反颚茧蜂,雌性寄生蜂在没有沃尔巴克氏体属细菌的情况下完全无法产卵。‘同时,霾灰蝶的幼虫在不被蚁群带走的情况下无法生存。)即使是我们骄傲的独立人类,从产道滑出时,最初也无法在缺失有益细菌的情况下消化食物。人体中90%的细胞都是细菌。没有它们我们无法存活。10 正如生物学家斯科特·吉尔伯特和他的同事所写的那样:“儿乎所有的发展都是共同发展(codevelopment)。共同发展,我们指的是一个物种的细胞有能力帮助...2022-06-28 11:14:35
生蜂反颚茧蜂,雌性寄生蜂在没有沃尔巴克氏体属细菌的情况下完全无法产卵。‘同时,霾灰蝶的幼虫在不被蚁群带走的情况下无法生存。)即使是我们骄傲的独立人类,从产道滑出时,最初也无法在缺失有益细菌的情况下消化食物。人体中90%的细胞都是细菌。没有它们我们无法存活。10 正如生物学家斯科特·吉尔伯特和他的同事所写的那样:“儿乎所有的发展都是共同发展(codevelopment)。共同发展,我们指的是一个物种的细胞有能力帮助另一个物种身体的正常建构。”1这一观点改变了演化的单位。一些生物学家已经开始讨论“演化共生基因理论”(hologenome theory of evolution),指的是以有机体的复合体和它们的共生体作为演化单位,即共生功能体(holobiont)。12例如,他们发现,特定的细菌和果蝇之间的联系会影响果蝇的交配选择,从而形塑一个新物种的发展之路。为了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吉尔伯特和他的同事使用了“共生协同发展”(symbiopoi1cs1s)一词,即共生功能体的共同发展。这个术语与他们早期的发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的焦点是将生命作为一种内部自我组织系统,通过“自我生成”to)而成形。他们写道,“共生似乎是‘规则,面不是例外一自然可能是在选择·关系”,而不是选择个体或基因组。”4 种间关系把演化拉回历史,因为它们依赖于遭遇的偶然性。 它们不会形成一个内部自我复制的系统。相反,物种间的相始终是一次次不同的事件,是“发生了什么”,是历更的单酸事件可以导致相对稳定的情况,但不能以自我复制为单位防式来计算;它们总是被偶然和时间所限定。历史扰乱了规度化,因为创造规模的唯一方式就是抑制改变与遭遇。如果无法年抑,就必须重新思考整个跨规模的关系。当英国的环保主文者试图拯救上述这只“大蓝蝶”(霾灰蝶)时,他们无法假设交配种群本身就能繁殖出这种物种,尽管根据现代综合论,种群是由基因决定的个体所形成的。他们也无法把蚂蚁排除在外,如果没有蚂蚁,霾灰蝶幼虫就无法生存。5因此,霾灰蝶种群并不是蝴蝶DNA的规模化效应,而是种间遭遇的不可规模化的现场。这是现代综合论的一个问题,因为群体遗传学源自20世纪早期历史缺席的演化论核心。种群科学需要让位给一个新兴的多物种历史生态学吗?或许我所讨论的关注的艺术就是它 的核心?16 将历史重新引入进化论思考的维度,已经在其他的生物尺度上展开了。细胞一度是可复制单位的象征,已变成在自由春活的细菌群落中共生的历史产物。?甚至DNA氨基酸序列的质史也被证明比曾经人们的认知更为丰高。人类的DNA是病毒的一部分:病毒的道遇标志着我们成为人类的历史时刻。“基因组研究也卫经接受了D八A制造过程中识别迪遇的桃成。种静学再也不能回避历史了。19 真菌是理想的指南。真菌一直反抗着自我复制的铁笼。就像细菌一样,有些真菌是在非生殖接触中交换基因的。 引自 插曲 追踪 \ 163 生物不只是物竞天择的胜出者,不只是dna的复制品,也同时是遭遇和历史的产物。
回应 2022-06-28 11:14:35 -
小鱼脆饼 (appreciate)
一位在婆罗洲研究原住民和森林的同事告诉了我下面的故事。他所研究的社区,生活在一片广袤的森林中。一家木材公司进人这里开采树木。当树木被欧伐常尽,这家公司就离开了,留下一堆破碎的机器。佳民们再他无法靠森林或木材公司谋生,只好把机器拆开,把金属当作废晶卖掉。 这个故事恰恰概述了我对于覆取的矛盾心态:一方面,我对那些无论森林如何残破、仍想着如何生存于其中的人充满了钦佩之情。另一方面,我不得不担心,当废金...2022-06-28 09:11:33
一位在婆罗洲研究原住民和森林的同事告诉了我下面的故事。他所研究的社区,生活在一片广袤的森林中。一家木材公司进人这里开采树木。当树木被欧伐常尽,这家公司就离开了,留下一堆破碎的机器。佳民们再他无法靠森林或木材公司谋生,只好把机器拆开,把金属当作废晶卖掉。 这个故事恰恰概述了我对于覆取的矛盾心态:一方面,我对那些无论森林如何残破、仍想着如何生存于其中的人充满了钦佩之情。另一方面,我不得不担心,当废金属耗尽时,废墟中是否会有其他足够的东西来维持生存。虽然并非所有人都过着字面意义上的“废墟生活”,但我们多数人也一样置身在已遭人类破坏的环境中,试着在各自的迷失与苦恼中面对生活。无论是废品市场,还是松茸采摘的历史缠绕,都遵循着打捞的节奏(rhythms)。所谓“节奏”,我指的是时间协调的形式。没有了单一的、向前进步的节奏,不规范的打捞协调就是我们所拥有之物。 引自 10 攫取节奏:动荡的商业 \ 155 回应 2022-06-28 09:11:33 -
小鱼脆饼 (appreciate)
终于,松茸开始成为资本主义商品,并结束了它自始至终都是礼物的生涯。它只花了几个小时就成为完全被异化的商品:就在当它作为库存装在起飞跑道上的运输箱里等待空运、又身处飞机腹部飞行的时间里。但这几个小时非常重要。主导并建构了供应链的是出口商和进口商,他们之前的关系在这几个小时里得到巩固。作为库存,松茸可以用来计算为出口商和进口商提供的利润,使组织商晶链的工作从他们的角度来看是值得的。这就是攫取式打捞...2022-06-28 09:05:44
-
小鱼脆饼 (appreciate)
生蜂反颚茧蜂,雌性寄生蜂在没有沃尔巴克氏体属细菌的情况下完全无法产卵。‘同时,霾灰蝶的幼虫在不被蚁群带走的情况下无法生存。)即使是我们骄傲的独立人类,从产道滑出时,最初也无法在缺失有益细菌的情况下消化食物。人体中90%的细胞都是细菌。没有它们我们无法存活。10 正如生物学家斯科特·吉尔伯特和他的同事所写的那样:“儿乎所有的发展都是共同发展(codevelopment)。共同发展,我们指的是一个物种的细胞有能力帮助...2022-06-28 11:14:35
生蜂反颚茧蜂,雌性寄生蜂在没有沃尔巴克氏体属细菌的情况下完全无法产卵。‘同时,霾灰蝶的幼虫在不被蚁群带走的情况下无法生存。)即使是我们骄傲的独立人类,从产道滑出时,最初也无法在缺失有益细菌的情况下消化食物。人体中90%的细胞都是细菌。没有它们我们无法存活。10 正如生物学家斯科特·吉尔伯特和他的同事所写的那样:“儿乎所有的发展都是共同发展(codevelopment)。共同发展,我们指的是一个物种的细胞有能力帮助另一个物种身体的正常建构。”1这一观点改变了演化的单位。一些生物学家已经开始讨论“演化共生基因理论”(hologenome theory of evolution),指的是以有机体的复合体和它们的共生体作为演化单位,即共生功能体(holobiont)。12例如,他们发现,特定的细菌和果蝇之间的联系会影响果蝇的交配选择,从而形塑一个新物种的发展之路。为了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吉尔伯特和他的同事使用了“共生协同发展”(symbiopoi1cs1s)一词,即共生功能体的共同发展。这个术语与他们早期的发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的焦点是将生命作为一种内部自我组织系统,通过“自我生成”to)而成形。他们写道,“共生似乎是‘规则,面不是例外一自然可能是在选择·关系”,而不是选择个体或基因组。”4 种间关系把演化拉回历史,因为它们依赖于遭遇的偶然性。 它们不会形成一个内部自我复制的系统。相反,物种间的相始终是一次次不同的事件,是“发生了什么”,是历更的单酸事件可以导致相对稳定的情况,但不能以自我复制为单位防式来计算;它们总是被偶然和时间所限定。历史扰乱了规度化,因为创造规模的唯一方式就是抑制改变与遭遇。如果无法年抑,就必须重新思考整个跨规模的关系。当英国的环保主文者试图拯救上述这只“大蓝蝶”(霾灰蝶)时,他们无法假设交配种群本身就能繁殖出这种物种,尽管根据现代综合论,种群是由基因决定的个体所形成的。他们也无法把蚂蚁排除在外,如果没有蚂蚁,霾灰蝶幼虫就无法生存。5因此,霾灰蝶种群并不是蝴蝶DNA的规模化效应,而是种间遭遇的不可规模化的现场。这是现代综合论的一个问题,因为群体遗传学源自20世纪早期历史缺席的演化论核心。种群科学需要让位给一个新兴的多物种历史生态学吗?或许我所讨论的关注的艺术就是它 的核心?16 将历史重新引入进化论思考的维度,已经在其他的生物尺度上展开了。细胞一度是可复制单位的象征,已变成在自由春活的细菌群落中共生的历史产物。?甚至DNA氨基酸序列的质史也被证明比曾经人们的认知更为丰高。人类的DNA是病毒的一部分:病毒的道遇标志着我们成为人类的历史时刻。“基因组研究也卫经接受了D八A制造过程中识别迪遇的桃成。种静学再也不能回避历史了。19 真菌是理想的指南。真菌一直反抗着自我复制的铁笼。就像细菌一样,有些真菌是在非生殖接触中交换基因的。 引自 插曲 追踪 \ 163 生物不只是物竞天择的胜出者,不只是dna的复制品,也同时是遭遇和历史的产物。
回应 2022-06-28 11:14:35 -
小鱼脆饼 (appreciate)
一位在婆罗洲研究原住民和森林的同事告诉了我下面的故事。他所研究的社区,生活在一片广袤的森林中。一家木材公司进人这里开采树木。当树木被欧伐常尽,这家公司就离开了,留下一堆破碎的机器。佳民们再他无法靠森林或木材公司谋生,只好把机器拆开,把金属当作废晶卖掉。 这个故事恰恰概述了我对于覆取的矛盾心态:一方面,我对那些无论森林如何残破、仍想着如何生存于其中的人充满了钦佩之情。另一方面,我不得不担心,当废金...2022-06-28 09:11:33
一位在婆罗洲研究原住民和森林的同事告诉了我下面的故事。他所研究的社区,生活在一片广袤的森林中。一家木材公司进人这里开采树木。当树木被欧伐常尽,这家公司就离开了,留下一堆破碎的机器。佳民们再他无法靠森林或木材公司谋生,只好把机器拆开,把金属当作废晶卖掉。 这个故事恰恰概述了我对于覆取的矛盾心态:一方面,我对那些无论森林如何残破、仍想着如何生存于其中的人充满了钦佩之情。另一方面,我不得不担心,当废金属耗尽时,废墟中是否会有其他足够的东西来维持生存。虽然并非所有人都过着字面意义上的“废墟生活”,但我们多数人也一样置身在已遭人类破坏的环境中,试着在各自的迷失与苦恼中面对生活。无论是废品市场,还是松茸采摘的历史缠绕,都遵循着打捞的节奏(rhythms)。所谓“节奏”,我指的是时间协调的形式。没有了单一的、向前进步的节奏,不规范的打捞协调就是我们所拥有之物。 引自 10 攫取节奏:动荡的商业 \ 155 回应 2022-06-28 09:11:33 -
小鱼脆饼 (appreciate)
终于,松茸开始成为资本主义商品,并结束了它自始至终都是礼物的生涯。它只花了几个小时就成为完全被异化的商品:就在当它作为库存装在起飞跑道上的运输箱里等待空运、又身处飞机腹部飞行的时间里。但这几个小时非常重要。主导并建构了供应链的是出口商和进口商,他们之前的关系在这几个小时里得到巩固。作为库存,松茸可以用来计算为出口商和进口商提供的利润,使组织商晶链的工作从他们的角度来看是值得的。这就是攫取式打捞...2022-06-28 09:05:44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每满100-5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5)8.4分 212人读过
-
八旗文化 (2018)8.4分 184人读过
-
みすず書房 (2019)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文化研究系列 新书 (赵舒默)
- 让人读得停不下来的社会学 (Prunus d)
- 食物世界史 (Rispetto)
- 社会文化人类学 | Cultural Anthropology (晴晏)
- 历史系 (功夫兔子)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末日松茸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黃小螭 2021-01-19 19:43:33
在老师那里得知了此书,后来逛书店也屡次见到,便买来读一读。从人类学角度来看,体会到了复调式叙述、多物种民族志,在不稳定中看见世界。从局外来看,结构稍散,个别章节略有重复枯燥,宏观深度差了点力气。总体来说还算比较有启发性,能够获奖和畅销还是有其道理的。
7 有用 Ds 2020-09-27 17:27:00
非常有趣的一本书,思之明悟,读之愉悦。依赖真菌而偶然长于森林废墟的松茸,与人类共享不确定性和不定性(precarity)。这让我们的视线转向了秉持“自由”理念“接近”松茸的采摘者和买手,他们正是资本主义体制下所谓的流众。但正是松茸交易,让我们能够走出资本主义和非资本主义的二元模式,在二与无限中开拓新的世界,比如书中提到的馈赠经济。在追踪不确定的和不定的松茸之旅中,我们的另一个更重大的目的是找到应对... 非常有趣的一本书,思之明悟,读之愉悦。依赖真菌而偶然长于森林废墟的松茸,与人类共享不确定性和不定性(precarity)。这让我们的视线转向了秉持“自由”理念“接近”松茸的采摘者和买手,他们正是资本主义体制下所谓的流众。但正是松茸交易,让我们能够走出资本主义和非资本主义的二元模式,在二与无限中开拓新的世界,比如书中提到的馈赠经济。在追踪不确定的和不定的松茸之旅中,我们的另一个更重大的目的是找到应对世界日益不稳定的局势之对策,或许“跨物种协调”是良策之一。在该理念下,我们要注重开辟“潜在的公地”,虽然其并不能完全解决此刻的危机,但人类也不至于在进步叙事的阴影下走向寂灭。 (展开)
40 有用 浊克斯 2020-08-04 11:22:42
从任意一章开始都可以读下去的书,挑战了过去单一的理论或叙事框架,像智识森林,冒险引出更多的冒险,宝藏通向更多的宝藏。
43 有用 57 2020-08-12 00:19:13
为一个人类学家写作上如此恣肆而又热情洋溢所惊讶(甚至不解)。也为她沿途所发现的历史问题和地方知识、全球化链条和细部差异、人类和其他物种之间的层层交缠而折服。一趟太丰富的旅程。但一直看到最后才真正理解她为什么这么做,要从20世纪的发展之梦中醒来,要在不确定、不稳定、异质性中发现资本主义世界的边缘,并且开凿出一个可以解释、可供行动的空间,既不完全内在于自己,也不外在于世界,这本质上是一种“无中生有”。... 为一个人类学家写作上如此恣肆而又热情洋溢所惊讶(甚至不解)。也为她沿途所发现的历史问题和地方知识、全球化链条和细部差异、人类和其他物种之间的层层交缠而折服。一趟太丰富的旅程。但一直看到最后才真正理解她为什么这么做,要从20世纪的发展之梦中醒来,要在不确定、不稳定、异质性中发现资本主义世界的边缘,并且开凿出一个可以解释、可供行动的空间,既不完全内在于自己,也不外在于世界,这本质上是一种“无中生有”。松茸是最佳比喻:知识应该是敞开的,乐观存在于生命的跃动中,“在共同活动中诞生的理念总在召唤着我们。” (展开)
18 有用 躺倒斋主人 2020-09-13 10:14:41
这是一本想到哪写到哪的书,非常发散,已经散成渣了。我本来是想看以松茸产业链的运作,但其实根本也没写多少。
0 有用 Tired Zippo 2022-06-29 23:12:11
拖了好久才看完,题材很有意思所以没有丢下,但这个翻译一点都没think as native
0 有用 千与 2022-06-29 01:35:02
在菌子生长的季节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希望生活也能像在林间寻找蘑菇一般、自在、舒适、放松、自由、保持好奇与学习、等待惊喜眷顾我
0 有用 Debora k 2022-06-26 16:50:56
记忆之舞。摸索土地。感动。
0 有用 椰椰子🌈 2022-06-26 16:37:19
看得同时惊喜和吃力。惊喜是因为松茸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与其他“物种”的缠绕、共生、从废墟中生长的潜力(想起来以前学真菌这一块就学得特别混,因为觉得真菌太多样也太多变,“很难记”。确实如此,因为真菌并不是靠眼睛“看见”的,而是靠气味、触摸和它者寻找的痕迹。本来就是偶然聚集在一起),跟随松茸又可以找到“全球化”历程中经济文化生态的纠结与联系。吃力之处还是在于我还不是很习惯这样“纠缠”“探索”的写作方式。... 看得同时惊喜和吃力。惊喜是因为松茸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与其他“物种”的缠绕、共生、从废墟中生长的潜力(想起来以前学真菌这一块就学得特别混,因为觉得真菌太多样也太多变,“很难记”。确实如此,因为真菌并不是靠眼睛“看见”的,而是靠气味、触摸和它者寻找的痕迹。本来就是偶然聚集在一起),跟随松茸又可以找到“全球化”历程中经济文化生态的纠结与联系。吃力之处还是在于我还不是很习惯这样“纠缠”“探索”的写作方式。还有个疑问——如果人类学习松茸的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废墟中求生,这是不是还是太“人类世”了? (展开)
0 有用 Bueno🎺 2022-06-26 13:51:02
我的阅读能力至多3.5。但它让我对森林的好奇心具体了起来,希望有一天能无限的接近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