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我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本述了我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的六次重大的演变: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本书是彭信威教授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货币史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开创了将钱币学与货币史、与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结合的研究路径,拓宽了钱币学研究者的视野,促成了钱币学的形成。
中国货币史(校订版)的创作者
· · · · · ·
-
彭信威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彭信威(1907—1967年),江西安福人。我国著名的货币史学家和钱币学家。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后赴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进修。解放前先后就职于南京内政部、上海神州国光社、福建人民政府、国立重庆大学、重庆复旦大学等部门,历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专员、上海经济调查所副主任兼《社会经济》月刊总编辑、无锡中国银行襄理、中中交农四行派驻贸易委员会稽核、国防最高委员会设计专家。曾以驻美特派记者身份参加第一届联合国大会。通英、俄、日、法、德等诸国语言,尤精英语。解放后任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教授。主要着作及译着有《中国货币史》、《战后世界金融》、《银行学》、《各国预算制度》、《哲学概论》、《日本近代史》、《中欧各国农业状况》等。
目录 · · · · · ·
版权页
出版说明
代序:一个敢于开拓中国钱币学新局面的学者——纪念彭信威先生和《中国货币史》出版40周年
三版序
绪论
上册
第一章 货币的发生
第一节 货币经济的萌芽
一 产生货币的社会背景
二 殷周时代的贝和铜
三 贝的种类及其来源
第二节 货币经济的确立
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铸币
二 黄金和金币
三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币制
四 货币经济确立后的影响
第三节 货币理论
第四节 信用的发生
第二章 两汉的货币
第一节 货币制度
一 钱币
二 三国时的钱币
三 金银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一 楚汉战争所引起的货币减重
二 武帝时匈奴战争所引起的货币贬值
三 王莽时的货币贬值
四 东汉的币值
五 两汉物价小结
六 三国时期的货币贬值
第三节 货币研究
一 货币理论
二 货币史
第四节 信用
第三章 晋到隋的货币
第一节 货币制度
一 钱币
二 金银
三 谷帛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一 两晋的币值
二 宋齐币值的变动
三 梁陈币值的变动
四 北朝的币值
五 隋的币值
第三节 货币研究
一 货币理论
二 钱币学的产生
第四节 信用和信用机关
中册
第四章 唐代的货币
第一节 货币制度
一 钱币
二 五代十国的钱币
三 绢帛
四 金银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一 盛唐钱币的购买力
二 安史之乱与通货贬值
三 贞元元和间的通货回缩
四 晚唐五代的币值
五 唐代物价小结
第三节 货币研究
一 货币理论
二 货币史
三 钱币学
第四节 信用与信用机关
一 商业的发达与长安金融市场之产生
二 放款
三 存款
四 生金银买卖
五 汇兑的产生
第五章 两宋的货币
第一节 货币制度
一 钱币
二 金银和金银钱
三 纸币的产生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一 北宋初年的币值
二 熙丰年间的币值
三 崇观年间币值的下跌
四 金人进军中原所引起的通货膨胀
五 南宋会子的膨胀
六 白银的购买力
第三节 货币研究
一 货币理论
二 货币史
三 钱币学
第四节 信用和信用机关
第六章 金元的货币
第一节 货币制度
一 辽的钱币
二 西夏的钱币
三 金人的币制
四 元代的币制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一 金人的通货膨胀
二 元初中统钞的膨胀
三 至元钞的贬值
四 元末至正钞的贬值
第三节 货币研究
一 货币理论
二 货币史
三 钱币学
第四节 信用和信用机关
下册
第七章 明代的货币
第一节 货币制度
一 纸币
二 钱币
三 白银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一 大明宝钞的膨胀
二 万历以前铜钱的购买力
三 晚明的铜钱贬值
四 白银的购买力
第三节 货币研究
一 货币理论
二 货币史和钱币学
第四节 信用和信用机关
一 高利贷和典当业
二 钱庄的兴起
第八章 清代的货币
第一节 货币制度
一 制钱
二 太平天囯的钱币
三 清末的钱制改革
四 白银和银币
五 钞票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一 清初钱价的波动
二 太平天囯革命时清朝政府的通货贬值
三 清末币值的变动
四 白银的购买力
五 黄金的购买力
六 清末的货币数量
第三节 货币研究
一 货币理论
二 晚清的货币思想和币制改革运动
三 货币史
四 钱币学的发展
第四节 信用机关
一 银铺和典当业
二 钱庄和银号
三 票号的兴衰
四 银行的兴起
中国货币史大事年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外国方面,有人以为原始社会的人,以贝売象征婴儿出生的门户,把它看作生命的源泉,大家穿戴在身上,作为一种吉利的护符。甚至以为可以助产和使妇人多产。有时用以伴葬,使死者获得新的生命力2。这一种解释,是很有见地的。中国一直到现代,货贝还是被有些人看作避邪品,绍兴一带称之为“鬼见怕”,小儿戴在手腕上。中国发掘的古贝,只有齿纹的一边完整,背面或则完全磨平,至少也有一穿孔,而贝壳正以背面最为美观,如果不是有象征作用,就不应损坏它的美点。所以有人以为中国的古贝中,若单是背面有一穿孔,就是作货币用,如果背面磨平,那就是作装饰品。我对这一点,还不能赞同。背面磨损的大小。可能是各地习惯不同的关系。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二、殷周时代的贝和铜 -
清代由於考證學的盛行,學者不大喜歡著作,而喜作劄記式的文章。這種文章什麼都談,常常有涉及貨幣史的,如顧炎武(公元1613-1682)的《日知錄》和趙翼(公元1727-1814)的《廿二史劄記》。這兩人利用一些歷史資料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比起明人的空疎來,確實前進了一。然而樸學家的缺點在於支離破碎,缺乏整體觀念,不能探求到問題的本質。而且就是從資料方面來看,也不能說是蒐集得詳盡。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八章 清代的货币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中国货币史(校订版)"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中国货币史(校订版)"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货币史(校订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 条 )



钱啊钱,真的只是用来买东西的那些个“家伙”吗

信用的发生 ——《中国货币史》,穿越必备财政指南

货币,一种贪婪或恐惧的算法

货币史中的经济史,经济史中的中国史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中国货币史》是我国现代著名金融学家、货币史学家彭信威历经十多年研究的心血之作,也是中国货币史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扛鼎之作。该书考订精详,分疏清晰,体系完整,自问世以来即广受学界好评,自1954年由群联出版社出版后,便备受学界和广大读者推崇。 货币史是历史不可或... (展开)
难以逾越的中国货币史
> 更多书评 1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9.3分 146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9.5分 221人读过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9.0分 131人读过
-
东方出版中心 (2020)9.2分 4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专业想读 (望平街胎神娃娃)
- 书单|货币、信用与金融 (旧学新知)
- 《子明荐书》汇总 (幽云十六州)
- 公众号“月鹿山”推荐的电子书 (Lbpcsu)
- 中国财政史 (四环素牙)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6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中国货币史(校订版)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院丸嗣 2022-09-22 20:00:58 云南
算是勉强读完吧,宋元时期的货币情况大致了解了,后面的明清还是需要等到看到明清时期的历史再继续阅读,现在这样也算是足够了。 书里理清了我的不少疑惑,首先是半两和通宝的名称变化,然后是历代的信用机构和货币理论的发展,钱币的形制方面扫过也就算了,毕竟需要的理论储备还是比较多的,还有汉代的“金”与后世的“金”概念未必相同,前者或许指黄铜,而后者才是真的黄金,与此相同看起来唐代的官吏俸禄不如宋代,但... 算是勉强读完吧,宋元时期的货币情况大致了解了,后面的明清还是需要等到看到明清时期的历史再继续阅读,现在这样也算是足够了。 书里理清了我的不少疑惑,首先是半两和通宝的名称变化,然后是历代的信用机构和货币理论的发展,钱币的形制方面扫过也就算了,毕竟需要的理论储备还是比较多的,还有汉代的“金”与后世的“金”概念未必相同,前者或许指黄铜,而后者才是真的黄金,与此相同看起来唐代的官吏俸禄不如宋代,但是按作者的观点,唐代低级官吏的俸禄还是比宋代高的。 另外看下来最有趣的一点就是解了我看史书时“物价踊贵”“斗米万钱”的疑惑,当时看着只是单纯地惊讶于乱世粮食贵,但是没想到确实也还有因为铜币发行过量而引发的通货膨胀问题,所以钱贱粮少的情况下物价才抬高到了如此地步。 读这类专题史还挺有意思的。 (展开)
0 有用 tian yi呀 2024-02-20 11:02:05 河北
从交子,到金属货币到非足值的替代,🤔货币的历史代表了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通过对生产力的不断超越,让生活条件变得更加好的过程,也正式因为如此,我们也在货币的历史当中,能够更加细致和精巧的发现人们在货币本身上的期许,它们是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生产资料的交割手段。
0 有用 这么近,那么远 2024-01-29 21:40:59 上海
三册本吧。
0 有用 曼城十号梅西 2023-02-06 15:02:52 浙江
信息量很大,读的囫囵吞枣,应该当工具书用~
0 有用 sun 2024-08-03 21:02:42 北京
考据精当,是一本很经典的货币史书。虽然里面有些观点值得商榷甚至有误,但要谈论中国货币史不能绕开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