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诗意如同禅意,不可解,不可解。感受到了有,便是有;没有感受到,便是没有。
我不完全赞成这样理解“诗意”。很多古诗词,确实一读之下,就可以感受到诗意(如读到“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这样的诗句)。然而,很多时候,这种感受又常常是不充分的,甚至是不准确的。比如,试比较一下:“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和“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哪两句更有诗意?如果你的选择是前者,那不妨去阅读一下叶嘉莹先生写的《什么样的诗才算好诗》。
深入寻找诗意,在更多的时候需要沉潜涵泳,含英咀华,需要对情景的代入,需要“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甚至需要有人来进行很好的梳理、赏析。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从南朝钟嵘的《诗品》,到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再到今天的《唐诗鉴赏辞典》,追寻古诗词中诗意的脚步从未停止。
那么,问题又来了:在诗词鉴赏的文章和书籍已是浩如烟海的今天,作为一名法律职业人士的我,有必要越俎代庖,来写这么一本诗词赏析的书吗?
对这个问题的任何回答,可能都是王婆卖瓜。只能是有请读者翻开书的正文,去读几首诗词赏析,看看除了题材上的特色(全部来自于中小学语文课本),还值不值得继续阅读。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