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Les corps angéliques de la post-modernité
译者: 秦庆林
出版年: 2020-7
页数: 192
定价: 5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轻与重
ISBN: 9787576004199
内容简介 · · · · · ·
黑天使?还是,白天使?
当代西方人在后现代主义情境中遭遇了怎样的身体困境?
又应如何摆脱这一困境?
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热拉尔•波米耶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开出药方。
本书关注的焦点是当代西方人在后现代主义情境中所遭遇的身体困境。这一困境体现于当代人在自由资本主义和无节制的科学主义的作用下,其身体已经异化为没有任何理想、梦想和对未来希望的完美机器,在越来越虚拟的世界中,深受空虚的折磨,并且为了获得存在感,不自觉地成为折磨自己身体的同谋,而被剥夺了梦想的躯体则无异于行尸走肉。
对此,作者开出的药方是:重新梦想,重塑社会和政治理想,规划未来,树立明确的信仰,确认人的身体比天使之躯更美更强大,而不是寄望于拥有“天使的翅膀”。
可以说,该书对于深刻理解当代西方社会的精神和心理危机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热拉尔・波米耶(Gérard Pommier),当代法国最负盛名的心理学家之一,同时也是精神分析理论在欧洲的最顽强捍卫者之一;多所大学名誉教授,巴黎七大和南特大学讲师;《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临床》杂志主编和《地中海临床》编委;“心理分析空间协会”会员和“欧洲精神分析基金会”共同创办人。迄今为止,波米耶出版专著20余部,主要包括《性秩序》(1989)、《书写的诞生与复兴》(1993)、《反转的爱情——论移情》(1995)、《后现代的天使》(2000)、《神经科学如何证明精神分析》(2004)、《忧郁——阿尔都塞的生活与著作》(2009)、《压抑的缘由及方式》(2013)、《女性,没有终点的革命》(2016)等。
译者简介:
秦庆林,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欧洲学院法语讲师,学术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兼及法国历史文化。教学之余,热衷笔译,译有《不可驯服...
作者简介:
热拉尔・波米耶(Gérard Pommier),当代法国最负盛名的心理学家之一,同时也是精神分析理论在欧洲的最顽强捍卫者之一;多所大学名誉教授,巴黎七大和南特大学讲师;《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临床》杂志主编和《地中海临床》编委;“心理分析空间协会”会员和“欧洲精神分析基金会”共同创办人。迄今为止,波米耶出版专著20余部,主要包括《性秩序》(1989)、《书写的诞生与复兴》(1993)、《反转的爱情——论移情》(1995)、《后现代的天使》(2000)、《神经科学如何证明精神分析》(2004)、《忧郁——阿尔都塞的生活与著作》(2009)、《压抑的缘由及方式》(2013)、《女性,没有终点的革命》(2016)等。
译者简介:
秦庆林,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欧洲学院法语讲师,学术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兼及法国历史文化。教学之余,热衷笔译,译有《不可驯服的美人》、《观看之道——布列松访谈录》等著作,主持翻译《世界摄影大辞典》。
目录 · · · · · ·
现代性-后现代性
天使的变身
理想
天使如何说话
世界的基数改变了
科学制造了异己的思想
后现代主义的隐秘宗教
把你的身体交给医学!
可是你的身体还是你所熟悉的身体吗?
如何画一个天使?
白天使
家长制分开爱与欲
家长制的崩溃
兄弟二元论
四海之内不再是兄弟
现在,什么将是法律的源泉?
精神分析是新的宗教吗?
飞走吧,天使……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可是现在,我与你不再拥有任何共同的梦想:联结断了,我飘浮不定。天上,天使以我为蓝本描摹自己,带给我极乐,这都是独角戏:这意味着我不再分得清真实和虚幻。我不再醒来;梦一直盯着我,不再放开我。我只能用不睡觉作为反抗手段才能从它手里逃开,让昨日重现。到处,在所有的公共场所,梦电视我,手机我,互联网我,万维网我。我自己也一样,我去往别处,别处:我照相,录像,录音,刻光盘。我想象着总有一天会用得到储存的所有这些图像和音频。我会对某人说:“你看!这就是我到过的地方,虽然我并没有在那里存在过:我什么都没听见,什么都看见。我太忙着记录一切好给你看,我不在场。在时间中的运动使我从当前的空间中消失了。我变成了自己生命的游客,自我存在的博物馆的参观者。一切都变得富于异国情调:文化,性,第三世界,倒错。我用超脱于世的目光打量着世界。死之前我早早就把身体托付给了医学:它的悲喜都刻在身体上,而且似乎与你无关,朋友。每时刻,我都觉得自己的思想不是自己的:媒体一直不停地代我思考。若我放任自流,我的生活可能就彻底变成虚拟的了。到处都有人向我展示幸福是什么:在我之前,其他人都得到了,就好像这真是我似的。这就是我的虚拟共产主义,我在世界上的在外,我是最后一个人,还是第一个人——到时候就知道了。”pp.12-13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现代性-后现代性 -
可是现在,我与你不再拥有任何共同的梦想:联结断,我飘浮不定。天上,天使以我为蓝本描摹自己,带给我极乐这都是独角戏:这意味着我不再分得清真实和虚幻。我不再醒来;梦一直盯着我,不再放开我。我只能用不睡觉作为反抗手段才能从它手里逃开,让昨日重现。到处,在所有的公共场所,梦电视我,手机我,互联网我,万维网我。我自己也一样,我去往别处,别处:我照相,录像,录音,刻光盘。我想象着总有一天会用得到储存的所有这些图像和音频。我会对某人说:“你看!这就是我到过的地方,虽然我并没有在那里存在过:我什么都没听见,什么都没看见。我太忙着记录一切好给你看,我不在场。在时间中的运动使我从当前的空间中消失了。我变成了自己生命的游客,自我存在的博物馆的参观者。切都变得富于异国情调:文化,性,第三世界,倒错。我用超脱于世的目光打量着世界。死之前我早早就把身体托付给了医学:它的悲喜都刻在身体上,而且似乎与你无关,朋友。每时每刻,我都觉得自己的思想不是自己的:媒体一直不停地代我思考。若我放任自流,我的生活可能就彻底变成虚拟的了。到处都有人向我展示幸福是什么:在我之前,其他人都得到了,就好像这真是我似的。这就是我的虚拟共产主义,我在世界上的外在,我是最后一个人,还是第一个人——到时候就知道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黑天使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后现代性的天使"的人也喜欢 · · · · · ·
后现代性的天使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
。 (盐)
可是现在,我与你不再拥有任何共同的梦想:联结断了,我飘浮不定。天上,天使以我为蓝本描摹自己,带给我极乐,这都是独角戏:这意味着我不再分得清真实和虚幻。我不再醒来;梦一直盯着我,不再放开我。我只能用不睡觉作为反抗手段才能从它手里逃开,让昨日重现。到处,在所有的公共场所,梦电视我,手机我,互联网我,万维网我。我自己也一样,我去往别处,别处:我照相,录像,录音,刻光盘。我想象着总有一天会用得到储存的...2020-10-25 15:11:09 4人喜欢
可是现在,我与你不再拥有任何共同的梦想:联结断了,我飘浮不定。天上,天使以我为蓝本描摹自己,带给我极乐,这都是独角戏:这意味着我不再分得清真实和虚幻。我不再醒来;梦一直盯着我,不再放开我。我只能用不睡觉作为反抗手段才能从它手里逃开,让昨日重现。到处,在所有的公共场所,梦电视我,手机我,互联网我,万维网我。我自己也一样,我去往别处,别处:我照相,录像,录音,刻光盘。我想象着总有一天会用得到储存的所有这些图像和音频。我会对某人说:“你看!这就是我到过的地方,虽然我并没有在那里存在过:我什么都没听见,什么都看见。我太忙着记录一切好给你看,我不在场。在时间中的运动使我从当前的空间中消失了。我变成了自己生命的游客,自我存在的博物馆的参观者。一切都变得富于异国情调:文化,性,第三世界,倒错。我用超脱于世的目光打量着世界。死之前我早早就把身体托付给了医学:它的悲喜都刻在身体上,而且似乎与你无关,朋友。每时刻,我都觉得自己的思想不是自己的:媒体一直不停地代我思考。若我放任自流,我的生活可能就彻底变成虚拟的了。到处都有人向我展示幸福是什么:在我之前,其他人都得到了,就好像这真是我似的。这就是我的虚拟共产主义,我在世界上的在外,我是最后一个人,还是第一个人——到时候就知道了。”pp.12-13 引自 现代性-后现代性 回应 2020-10-25 15:11:09 -
也有雨 (明天不散步了)
可是现在,我与你不再拥有任何共同的梦想:联结断,我飘浮不定。天上,天使以我为蓝本描摹自己,带给我极乐这都是独角戏:这意味着我不再分得清真实和虚幻。我不再醒来;梦一直盯着我,不再放开我。我只能用不睡觉作为反抗手段才能从它手里逃开,让昨日重现。到处,在所有的公共场所,梦电视我,手机我,互联网我,万维网我。我自己也一样,我去往别处,别处:我照相,录像,录音,刻光盘。我想象着总有一天会用得到储存的所有...2021-03-02 16:39:06 1人喜欢
可是现在,我与你不再拥有任何共同的梦想:联结断,我飘浮不定。天上,天使以我为蓝本描摹自己,带给我极乐这都是独角戏:这意味着我不再分得清真实和虚幻。我不再醒来;梦一直盯着我,不再放开我。我只能用不睡觉作为反抗手段才能从它手里逃开,让昨日重现。到处,在所有的公共场所,梦电视我,手机我,互联网我,万维网我。我自己也一样,我去往别处,别处:我照相,录像,录音,刻光盘。我想象着总有一天会用得到储存的所有这些图像和音频。我会对某人说:“你看!这就是我到过的地方,虽然我并没有在那里存在过:我什么都没听见,什么都没看见。我太忙着记录一切好给你看,我不在场。在时间中的运动使我从当前的空间中消失了。我变成了自己生命的游客,自我存在的博物馆的参观者。切都变得富于异国情调:文化,性,第三世界,倒错。我用超脱于世的目光打量着世界。死之前我早早就把身体托付给了医学:它的悲喜都刻在身体上,而且似乎与你无关,朋友。每时每刻,我都觉得自己的思想不是自己的:媒体一直不停地代我思考。若我放任自流,我的生活可能就彻底变成虚拟的了。到处都有人向我展示幸福是什么:在我之前,其他人都得到了,就好像这真是我似的。这就是我的虚拟共产主义,我在世界上的外在,我是最后一个人,还是第一个人——到时候就知道了。” 引自 黑天使 回应 2021-03-02 16:39:06 -
前现代的实践者(信教者)继续反对现代人(世俗化的宗教),与此同时,后现代的虚拟性(眼前空无一物)甚至懒得再去搭理它的两个前辈。部分人继续有意识地信奉某个理想,不过其忠诚却不一定要达到“扯证”的程度,而只是用相关的信仰来组织生活。这有可能是一个“前现代的”理想(宗教的),也可能是一个“现代的”的理想,不管他信奉的是进步,还是革命。前现代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之间的裂痕一直是冲突性的,比如在法国,每次...
2022-04-04 00:00:55
前现代的实践者(信教者)继续反对现代人(世俗化的宗教),与此同时,后现代的虚拟性(眼前空无一物)甚至懒得再去搭理它的两个前辈。部分人继续有意识地信奉某个理想,不过其忠诚却不一定要达到“扯证”的程度,而只是用相关的信仰来组织生活。这有可能是一个“前现代的”理想(宗教的),也可能是一个“现代的”的理想,不管他信奉的是进步,还是革命。前现代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之间的裂痕一直是冲突性的,比如在法国,每次涉及学校究竟是世俗的还是宗教的时候,都是如此。现在,又出现了另一条鸿沟,一边是前现代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打包,另一边是那些主张根本就不必有什么理想的人(后现代主义者)。这第二条裂缝更加隐蔽,因为后现代主义者甚至都懒得去斗争,任凭自己被车头里连司机都没有的列车裹挟而去。 身体的症候在社会中的地位,随时代的虚构而变化。比如路易丝·杜·内昂(Louise du Neant),这个18世纪的法国神秘主义者,给自己施加了各种可怕的痛苦:受冻,挨饿,羞辱和鞭答。她把自己献祭给上帝,这种做法符合她生活的世纪的信仰。人们认为这种疯狂完全是出于信仰,不会有任何医生表示异议。放在今天,只需听一耳朵,一个精神科医生就会作出谵妄性忧郁症的诊断。他不会从痛苦中看到一种甘愿为上帝牺牲的精神,只会把它看作是一种打着超我名义进行的受虐色情狂表演。关起来是必须的,症状这么严重,安定药也必须吃上。从中不是很容易看出一个身体为“理想”而燃烧的社会与被剥夺了所有理想的社会的区别吗? 每时每刻,我都觉得自己的思想不是自己的:媒体一直不停地代我思考。若我放任自流,我的生活可能就彻底变成虚拟的了。到处都有人向我展示幸福是什么:在我之前,其他人都得到了,就好像这真是我似的。这就是我的虚拟共产主义,我在世界上的外在,我是最后一个人,还是第一个人一到时候就知道了。 引自 现代性-后现代性 理想的自我(本该有的快感)和自我的理想(期望的快感)之间的张力确立了主体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时间性。这种时间性的方向性很刻板,这种空间布局(disposition spatiale)对于理解当代某些政治特征非常重要。理想的自我构成了一个固定点,一个无法触摸的源头,与此同时,自我的理想拉着向前,为了逃避前者向前猛冲。然而,在后现代性中,理想的坍塌只涉及那些转向未来的人,……(今天堕落的理想,是自我的“理想”)如果进步主义的“理想”坍塌了,就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制衡向过去的退行了:“理想”的自我大获全胜,一起获胜的还有它的自给自足以及乱伦的梦想。 后现代性的核心,是一个越来越深的黑洞:未来缺席,过去晕眩。仇外心理,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回归部族或教派,都只是它最表象的形式。身份向着发育不全的肢体的收缩正是为了寻找让它活下去的条件:一种便携式的法西斯主义依然潜伏、盘踞在某个很深的皱褶里。 今天,法西斯主义不是个问题。父亲的这种恶魔般的示现不再上得了政治台面,只是作为民主的幽灵而存在。不过,它一直呆在台前。呈现一个强力的、不受法律约束的、享乐的父亲形象令后现代主义着迷。神经症患者很容易想象变态犯比他们更快乐:看,这正是大多数电影剧本和长篇小说的新英雄!暴力、犯罪、毒品、恋童癖占据着媒体的头条,以至于在进步主义“理想”的废墟中,变态在退行主义理想的天空中闪耀。 引自 理想 计算机让词语顺利通过:它就是干这个的,给它们加速,传播你的想法,一下子就从音速跳到了光速。是的,天使们安安静静的:他们的身体由于光的快速被从他们的思想中扣除了,他们甚至连身体的阴影都丢失了。可是然后呢?他们飞向谁?他们偷走了什么?是这些迅捷的词汇吗?他们飞向一个现在只是想象中的身体,一个我们满足于意淫的身体,它不再有空洞。他们偷走了这个身体,飞向它。再也没什么能分得清这种半透明的言语和天使们的言语。 但丁说,人言说,因为他们是不透明的,易说谎和听信谎言:“人并没有像天使一样,被赋予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能力,人类的精神被必死的身体的厚度和不透明性遮蔽了。”天使应该是幸福的,因为知道关于他兄弟的一切,但如果他的兄弟也知道关于他的一切,他还会同样幸福吗? 网页的闪烁展示了一个实践的身体是如何天使化的:闪光直接把身体送人一个它过去已经虚拟地存在过的维度。众生的世界从此因为多了在我们头上、通过我们、没有我们而彼此交谈的无形的恶魔成了双重的:这是我们。天使是真实的;这个血肉之躯以前是虚拟的,它持续不懈地努力通过各种症候和付诸行动变得现实化。现在,结束了。就让它平静地歇息在屏幕前吧。 引自 天使如何说话 科学的过程“缝死了”主体:在第一个阶段,科学人提出一些假设,用条件式言说,就像在神话和宗教中一样。但是,在第二个阶段,创新者努力证明他的假设,如果他成功了,假设就变成了论点。主体于是自我摧毁在自己的行动中,而宗教恰恰相反,它们始终维持着条件语式。被缝上的主体忘记了母亲。他,梦想的孩子,他说:“我们别做梦”。这并不只是因为科学是“客观的”,而是因为它客观化了主体。它实现了主体的快感,主体最极端的欲望就是要成为他者(科学决定论)欲望的对象。这就是科学的意识形态:主体彻底物化(被决定的):变成天使人(Ecce homo angelicus)。天使人是科学的对象:他不需要相信这点甚至不需要知情。技术的实践孕育了他的信仰。这就是他所缺少的,所有这些机器!“我是我所缺少的,我飞走了。”科学的意识形态就是,人是机器,抑或机器是人。好了,去吧,肉体:必须跟主观性做个了断,跟欲望做个了断,跟自由做个了断。谁还知道拿这些东西干什么呀!是这个死去的、天使般的、自闭的、机器般的主体制造了人是自己的成果的赘物的思想。通过把神话和宗教边缘化,“科学”一不小心催生了一个关于人的思想,它的后果是灾害性的。完全为了技术成果和利益而欢欣鼓舞,科学不承认它制造的并凌驾于它之上的想象。 引自 世界的基数改变了 真的,科学意识形态变得如此霸道,皆因为它与商品拜物教同声相求的缘故,后者已被极端自由主义推到了极限。“商品拜物教”意味着人在他与物品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对它们的占有与消费)而不是在与同类的关系(比如说通过社会和政治联系)之中寻求自身的实现。一方面,科学疗愈了主体,另一方面,拜物使其物化。二者联手,相得益彰。为了更成熟些:自由主义必须赢得一切,把科学话语中存在的客观化的东西发展到变态的程度。科学意识形态与商品拜物教同声相求,这是因为,如果说前者敲响了进步意识形态的丧钟,后者则乐于鼓吹现状不再会改变以及自由主义江山永固的思想:生意因为不再有任何革命而更好做了!因为遗传学家告诉我们说,我们就是这样被编程的,而且只要保持沉默就好,这样,我们就比商品还商品,是商品中的极品。 引自 科学制造了异己的思想 过去,快乐只是一个梦,为死后在最后审时身体复活的时刻所想象出来的!不久前还是如此,快乐是为明天预备的,或许在地上,死前就可以得到,但仍然要经过亚伯和该隐漫长的缠斗才可以。现在,天使化鸣响了时间终结的钟声;它下命令说今天就要在对历史的遗忘中享受快乐。这个当下享乐的指令甚至不意味着我生活得充实而幸福,或者得到了安宁。根本不是必须马上享乐,哪怕是享受不幸:有人会在媒体上晒不幸,好让你可以利用它。这可不是因为今天所有的梦想都实现了,毋宁说是因为不管我有怎样真实的不幸,我都被邀请生活在虚拟世界之中。我大部分的身体疼痛可以被消除,而精神上的痛苦则被麻醉;我可以几乎完全无视葬礼,他人的不幸与媒体向我强行灌输的远在天边的故事并没有多大不同。所有天使在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的享乐强迫中都是可怕的。你只需要是你的身体即可,哪怕它正在痛苦之中。你的思想无足轻重:快乐就好!当传统的“理想”崩塌,身体本身变成了理想,身体被上了各种手段一基因的、神经的、激素的一变成了自身的因,神经生理学宗教的自因(causa sui)。 神经科学就这样成了一种奇特的信仰的源泉,暴露了新科学主义的宗教面目。梦想有一个自我封闭的身体,独立于与所有同类的情感关系之外,而不管他们是亲近还是疏远,这的确是一种纯粹的臆想。人类离开了与他人的纠缠,则既不能长大,也无法繁衍。所以想象出一个机能上自给自足的身体就是一种信仰。把为爱煎熬的精神痛苦、性苦闷、社会的不幸简化成神经突触的失调源于理想的自我对有机体的后现代省视。 引自 把你的身体交给医学! 然而,直到晚近,性即便没被污名化,也是一直被与爱隔离的。 在《爱情与西方》中,德尼·德·卢日蒙(Denis de Rouge-mont)引人了一个爱情历史性的观念:他把爱情视为西方在1世纪的一大发明。最早出现在法国奥克语地区和意大利比都的宫廷中。尽管原则上,基督教对爱情和女性持正面的看法(与其他宗教相比而言),但是实际发生的一切却像是基督教社会继续依靠图腾崇拜似的,因为正是图腾制度确立了父权作为不可撼动的准则的地位。爱情只会随着以骑士之爱名义羞羞答答登场的“没有婚姻的佳偶”的出现才开始变得具有价值:一个男子爱上一个女人,其中没有任何传宗接代的考量。此外,众多“爱情宫廷”的敕令裁定激情只能存在于夫妻关系之外。骑士之爱剔除了爱情的色欲成分,或者至少是把它与家庭的考量分开来看。纵然女性在此没有被等同于商品,她还是被施加了暴力,被当成了一件无性的物品。一个女人,喜欢被歌颂而不是被抚摸,这得什么境界?情人剥夺了她的身体,从而把她一剑穿心。他的诗篇把她囚禁在自己的处女情结、恋母情结之中。这种与圣母玛利亚非常相配的去色情化,通过把性欲与爱情的分化推向极端的方式消解了女性身体,把男权制合法化了。 引自 家长制分开爱与欲 作者认为这种骑士/宫廷之爱带有“神经症”特征。他认为脱离肉欲的爱情并不是真正的爱情:
真正的爱情不同于神经症的爱情,后者是把童年时的幻想放在当前的人之上:你以为爱上了一个男人,实际上,你爱的是一个父亲,是把爱的冲动与性后果分开来的结果。这不是因为11世纪以前爱情可能不存在,不是因为这种感情只因有了一个死鬼父亲配一个处女母亲的一神教的恩赐才得以出现,而是因为爱情一直被用来制衡快感。不过,它只有在家长制的统治下才仅仅具有边缘价值,因为后者需要孩子继承父亲的姓氏,并且以此为曾经幻想过他的死付出代价。家长制家庭就这样孕育了爱与性欲的分离。最终,欲望和快感为了家族传承而被压抑,被认为只具有附属的价值。 引自 家长制分开爱与欲 过去,除了不能合法参加政治生活以外,享有些许自由的女人就被认为是冒险家,交际花甚或是妓女(小说中,自由和女性色情经常与卖淫密不可分)。对19世纪的资产阶级而言,性快感是在妓院获得的。在这种条件下,男女间的爱情或许存在,但都是以“例外”存在:“例外”不意味着“罕有”,更多是意味着“边缘”,不被社会认可。 现在,形形色色的性解放粉墨登场。这些是后现代主义冉冉上升的星辰……结果就是欲望主体变得一丝不挂,失去了手足相残的武器。今天,作为科学意识形态导致的间接却又严重的后果,性欲有了公民权。另外,这个后果还导致了另一个后果,那就是精神分析在同一时期也取得了迅猛发展,打着要解决男女间问题的旗号。 引自 兄弟二元论 【…】反人类的谋杀是一桩人类的行动。党卫队员和我们并无不同。个人的无辜,虽然跟我们所想的一样深刻,但比起被迫与族类保持的团结一致,是无足轻重的,正是这样被迫的团结一致才是恶、死亡与火的载体…说起人身上具有的非人性,我们的党卫队兄弟或许还不如圣方济各所做的那样疯狂,后者称我们的兄弟为该受火刑者,可以被点燃照亮黑夜。” 现在一切都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行出现在回忆录中,尽管为纪念这一事件最常用的词语可能是痛苦的。确实,怎么可能去谈论“燔祭”(holocauste)呢?这个词本来是指一种祭祀上帝的牺牲仪式啊!这已经变成一个习惯性用法,其中必有缘由:我们都会同意说,发生过的的的确确是一种牺牲,如果我们把屠杀犹太人看作是博爱的牺牲的话。 博爱理想已经分崩离析了,如果我们还记得犹太教恰恰是博爱理想的唯一代表的话:未来某一天,作为他们中的一员,救世主将要宣告父亲的宽恕,从而全世界的博爱将在人间实现。尽管救世主的降临被严格限定在希伯来人内部,但由此而生的博爱确是普惠全人类的。种族灭绝摧毁了博爱的梦想,它随着灭绝营一起终结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象征着历史的裂缝,而且回过头看,是这件事确定了“后现代主义”的中心位置。并不是创伤后遗症的作用构成了记忆迟到的理由:灭绝营已经开始代表着博爱的零度,就从后现代主义变成主流那天开始。在80年代,这变得越来越广泛,因为在普通生活中,也已结束了:你不再是我的兄弟。内部的某种东西折断了。 引自 四海之内不再是兄弟 在家长制时期(昨天),一个纸板模型父亲禁止快感,而这个命令激发了欲望,只不过欲望是非个人性的,与爱分离的:倒错的。今天,情况翻转过来:个人化的爱自带令其色情化的禁忌,它像父亲一样高大!家长制从来只是阴茎象征化的一种特殊的历史形式(尽管列维-斯特劳斯可能不乐意听)。我们不能把它和“父亲的姓氏”以及它的功能混为一谈。 为了理解法律是什么,恋人开辟了这条道路。他一开始是一个为了走出自已而与自己作战的天使。爱情冒险开始,他沦陷并消失在爱人的眼晴里,他就此失去了自己的身体。与他在天上的兄弟们类似,他也能因此要求无罪:爱毫无征兆地攫住了他。他也许一直在寻找它,但是他并不知晓会有这样的命运,在爱人面前毫无还手之力的命运,成为她的猎物、她的影子。正是从这张捉住了他的罗网深处轮到他必须占有她,把她变成自己的猎物、自己的影子,因为他也想无视天使主义而存在。他的欲望被否定爱的那一刻激发。爱被否定爱的东西带向比天使主义更远之处。法律因为是法律所以会被违背,这正是它的命运。 爱从第一天起就异化了爱人。他感觉到了这样的暴力,它剥夺了他,又使他不由自主地兴奋:爱的行为导向暴力。某种比他更强大的东西来自于他又威胁着他之所爱:他的爱人,孩子,宠物甚或是艺术品都身处险境,他对他们怀有的爱越深,他们就越危险。毁灭的危险从爱情至深之处威胁着他们。爱的行为做了有罪辩护,伴随着馈赠、努力防止打击或者要求无罪的礼物,但是太晚了。爱情的这种罪感和偿债结清了它与“父亲姓氏”的账,在器官快感补偿了自恋快感的时刻。爱情正是在同时被从阴茎意义的丧失方面(阉割)和偿债方面(谋杀的象征化)满足的时候制定了律法。 引自 现在,什么将是法律的源泉? 作者认为精分是无神论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形式不拒绝宗教的真值:
弗洛伊德之前,这些宗教以颠倒的和神秘化的形式表现了无意识的不变量。弗洛伊德的无神论不否认宗教事实,它只是研究宗教事实的对应物,即无意识的谎言。弗氏把这种谎言看作压抑作用的日常表现形式。弗洛伊德的做法再次把虚构带给了精神的操作者。不管信仰显得多么神秘莫测,他都把它看作一种真实,病人的症状正是这一真实的表达。因为对某种神圣超验性的神秘化使得犯罪感根深蒂固,要怎样做才能做到心安理得?这种罪感或许纯粹是幻觉,可是它的作用令人恐惧:它真会让人生病,无法入睡,时而狂躁,时而虚弱无力。 分析行为轻而易举地翻转了这种神圣的超验性。“你过去崇拜圣母玛丽亚,一看到她的形象就情不自禁地战栗不已,你没有把这种虔敬感跟你独占母亲的童年愿望联系起来。你也没有把永恒之父的想法与你期望自己父亲能拥有的命运联系起来:你希望他无能,被放逐到天上!一旦某一天,这种关系向你显露出来,过去是什么掩盖了乱伦的欲望,你的信仰就会萎缩成它的模样。” 精神分析为主体重建了一种在过去一直被宗教遮蔽的象征关系。一种一直是虚拟的象征关系通过它的阐发变成了现实的,不再具有任何神圣性,“不可企及之物”(absconditum)和他的偶像同步宽恕清除了他的症状性垃圾。主体摆脱了父亲,虽然他还在利用他。族外婚的实用主义的无神论者,并不是说他不再有父亲了,只是他会根据自己的行为为自己发明一个出来。 引自 精神分析是新的宗教吗? 后现代性翻转了主观的地位,主体以前是被自我的“理想”拉着向前走,现在的主体掉落在自己身上,深渊之上。理想的流亡滋养了一种说不出的孤独形式,呼唤着精神分析。这次翻转之前,自由只是一种情感,无意识的情感,一种在行动的那一刻令人陶醉的感情,但是这种自由行为并不知晓它的理由。自由只是理想的无意识,以理想的名义行动,它类似于一个令人兴奋的空洞词汇,只有在爆发大革命、思想大动荡或某个暴改倒台时例外。现在,理想突然消失,自由具有了一种令人焦虑的意味,一种被迫的、悖论的自由,是主体无路可退不情愿地成为自身的裁判的自由。 引自 精神分析是新的宗教吗? 回应 2022-04-04 00:00:55 -
-
前现代的实践者(信教者)继续反对现代人(世俗化的宗教),与此同时,后现代的虚拟性(眼前空无一物)甚至懒得再去搭理它的两个前辈。部分人继续有意识地信奉某个理想,不过其忠诚却不一定要达到“扯证”的程度,而只是用相关的信仰来组织生活。这有可能是一个“前现代的”理想(宗教的),也可能是一个“现代的”的理想,不管他信奉的是进步,还是革命。前现代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之间的裂痕一直是冲突性的,比如在法国,每次...
2022-04-04 00:00:55
前现代的实践者(信教者)继续反对现代人(世俗化的宗教),与此同时,后现代的虚拟性(眼前空无一物)甚至懒得再去搭理它的两个前辈。部分人继续有意识地信奉某个理想,不过其忠诚却不一定要达到“扯证”的程度,而只是用相关的信仰来组织生活。这有可能是一个“前现代的”理想(宗教的),也可能是一个“现代的”的理想,不管他信奉的是进步,还是革命。前现代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之间的裂痕一直是冲突性的,比如在法国,每次涉及学校究竟是世俗的还是宗教的时候,都是如此。现在,又出现了另一条鸿沟,一边是前现代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打包,另一边是那些主张根本就不必有什么理想的人(后现代主义者)。这第二条裂缝更加隐蔽,因为后现代主义者甚至都懒得去斗争,任凭自己被车头里连司机都没有的列车裹挟而去。 身体的症候在社会中的地位,随时代的虚构而变化。比如路易丝·杜·内昂(Louise du Neant),这个18世纪的法国神秘主义者,给自己施加了各种可怕的痛苦:受冻,挨饿,羞辱和鞭答。她把自己献祭给上帝,这种做法符合她生活的世纪的信仰。人们认为这种疯狂完全是出于信仰,不会有任何医生表示异议。放在今天,只需听一耳朵,一个精神科医生就会作出谵妄性忧郁症的诊断。他不会从痛苦中看到一种甘愿为上帝牺牲的精神,只会把它看作是一种打着超我名义进行的受虐色情狂表演。关起来是必须的,症状这么严重,安定药也必须吃上。从中不是很容易看出一个身体为“理想”而燃烧的社会与被剥夺了所有理想的社会的区别吗? 每时每刻,我都觉得自己的思想不是自己的:媒体一直不停地代我思考。若我放任自流,我的生活可能就彻底变成虚拟的了。到处都有人向我展示幸福是什么:在我之前,其他人都得到了,就好像这真是我似的。这就是我的虚拟共产主义,我在世界上的外在,我是最后一个人,还是第一个人一到时候就知道了。 引自 现代性-后现代性 理想的自我(本该有的快感)和自我的理想(期望的快感)之间的张力确立了主体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时间性。这种时间性的方向性很刻板,这种空间布局(disposition spatiale)对于理解当代某些政治特征非常重要。理想的自我构成了一个固定点,一个无法触摸的源头,与此同时,自我的理想拉着向前,为了逃避前者向前猛冲。然而,在后现代性中,理想的坍塌只涉及那些转向未来的人,……(今天堕落的理想,是自我的“理想”)如果进步主义的“理想”坍塌了,就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制衡向过去的退行了:“理想”的自我大获全胜,一起获胜的还有它的自给自足以及乱伦的梦想。 后现代性的核心,是一个越来越深的黑洞:未来缺席,过去晕眩。仇外心理,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回归部族或教派,都只是它最表象的形式。身份向着发育不全的肢体的收缩正是为了寻找让它活下去的条件:一种便携式的法西斯主义依然潜伏、盘踞在某个很深的皱褶里。 今天,法西斯主义不是个问题。父亲的这种恶魔般的示现不再上得了政治台面,只是作为民主的幽灵而存在。不过,它一直呆在台前。呈现一个强力的、不受法律约束的、享乐的父亲形象令后现代主义着迷。神经症患者很容易想象变态犯比他们更快乐:看,这正是大多数电影剧本和长篇小说的新英雄!暴力、犯罪、毒品、恋童癖占据着媒体的头条,以至于在进步主义“理想”的废墟中,变态在退行主义理想的天空中闪耀。 引自 理想 计算机让词语顺利通过:它就是干这个的,给它们加速,传播你的想法,一下子就从音速跳到了光速。是的,天使们安安静静的:他们的身体由于光的快速被从他们的思想中扣除了,他们甚至连身体的阴影都丢失了。可是然后呢?他们飞向谁?他们偷走了什么?是这些迅捷的词汇吗?他们飞向一个现在只是想象中的身体,一个我们满足于意淫的身体,它不再有空洞。他们偷走了这个身体,飞向它。再也没什么能分得清这种半透明的言语和天使们的言语。 但丁说,人言说,因为他们是不透明的,易说谎和听信谎言:“人并没有像天使一样,被赋予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能力,人类的精神被必死的身体的厚度和不透明性遮蔽了。”天使应该是幸福的,因为知道关于他兄弟的一切,但如果他的兄弟也知道关于他的一切,他还会同样幸福吗? 网页的闪烁展示了一个实践的身体是如何天使化的:闪光直接把身体送人一个它过去已经虚拟地存在过的维度。众生的世界从此因为多了在我们头上、通过我们、没有我们而彼此交谈的无形的恶魔成了双重的:这是我们。天使是真实的;这个血肉之躯以前是虚拟的,它持续不懈地努力通过各种症候和付诸行动变得现实化。现在,结束了。就让它平静地歇息在屏幕前吧。 引自 天使如何说话 科学的过程“缝死了”主体:在第一个阶段,科学人提出一些假设,用条件式言说,就像在神话和宗教中一样。但是,在第二个阶段,创新者努力证明他的假设,如果他成功了,假设就变成了论点。主体于是自我摧毁在自己的行动中,而宗教恰恰相反,它们始终维持着条件语式。被缝上的主体忘记了母亲。他,梦想的孩子,他说:“我们别做梦”。这并不只是因为科学是“客观的”,而是因为它客观化了主体。它实现了主体的快感,主体最极端的欲望就是要成为他者(科学决定论)欲望的对象。这就是科学的意识形态:主体彻底物化(被决定的):变成天使人(Ecce homo angelicus)。天使人是科学的对象:他不需要相信这点甚至不需要知情。技术的实践孕育了他的信仰。这就是他所缺少的,所有这些机器!“我是我所缺少的,我飞走了。”科学的意识形态就是,人是机器,抑或机器是人。好了,去吧,肉体:必须跟主观性做个了断,跟欲望做个了断,跟自由做个了断。谁还知道拿这些东西干什么呀!是这个死去的、天使般的、自闭的、机器般的主体制造了人是自己的成果的赘物的思想。通过把神话和宗教边缘化,“科学”一不小心催生了一个关于人的思想,它的后果是灾害性的。完全为了技术成果和利益而欢欣鼓舞,科学不承认它制造的并凌驾于它之上的想象。 引自 世界的基数改变了 真的,科学意识形态变得如此霸道,皆因为它与商品拜物教同声相求的缘故,后者已被极端自由主义推到了极限。“商品拜物教”意味着人在他与物品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对它们的占有与消费)而不是在与同类的关系(比如说通过社会和政治联系)之中寻求自身的实现。一方面,科学疗愈了主体,另一方面,拜物使其物化。二者联手,相得益彰。为了更成熟些:自由主义必须赢得一切,把科学话语中存在的客观化的东西发展到变态的程度。科学意识形态与商品拜物教同声相求,这是因为,如果说前者敲响了进步意识形态的丧钟,后者则乐于鼓吹现状不再会改变以及自由主义江山永固的思想:生意因为不再有任何革命而更好做了!因为遗传学家告诉我们说,我们就是这样被编程的,而且只要保持沉默就好,这样,我们就比商品还商品,是商品中的极品。 引自 科学制造了异己的思想 过去,快乐只是一个梦,为死后在最后审时身体复活的时刻所想象出来的!不久前还是如此,快乐是为明天预备的,或许在地上,死前就可以得到,但仍然要经过亚伯和该隐漫长的缠斗才可以。现在,天使化鸣响了时间终结的钟声;它下命令说今天就要在对历史的遗忘中享受快乐。这个当下享乐的指令甚至不意味着我生活得充实而幸福,或者得到了安宁。根本不是必须马上享乐,哪怕是享受不幸:有人会在媒体上晒不幸,好让你可以利用它。这可不是因为今天所有的梦想都实现了,毋宁说是因为不管我有怎样真实的不幸,我都被邀请生活在虚拟世界之中。我大部分的身体疼痛可以被消除,而精神上的痛苦则被麻醉;我可以几乎完全无视葬礼,他人的不幸与媒体向我强行灌输的远在天边的故事并没有多大不同。所有天使在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的享乐强迫中都是可怕的。你只需要是你的身体即可,哪怕它正在痛苦之中。你的思想无足轻重:快乐就好!当传统的“理想”崩塌,身体本身变成了理想,身体被上了各种手段一基因的、神经的、激素的一变成了自身的因,神经生理学宗教的自因(causa sui)。 神经科学就这样成了一种奇特的信仰的源泉,暴露了新科学主义的宗教面目。梦想有一个自我封闭的身体,独立于与所有同类的情感关系之外,而不管他们是亲近还是疏远,这的确是一种纯粹的臆想。人类离开了与他人的纠缠,则既不能长大,也无法繁衍。所以想象出一个机能上自给自足的身体就是一种信仰。把为爱煎熬的精神痛苦、性苦闷、社会的不幸简化成神经突触的失调源于理想的自我对有机体的后现代省视。 引自 把你的身体交给医学! 然而,直到晚近,性即便没被污名化,也是一直被与爱隔离的。 在《爱情与西方》中,德尼·德·卢日蒙(Denis de Rouge-mont)引人了一个爱情历史性的观念:他把爱情视为西方在1世纪的一大发明。最早出现在法国奥克语地区和意大利比都的宫廷中。尽管原则上,基督教对爱情和女性持正面的看法(与其他宗教相比而言),但是实际发生的一切却像是基督教社会继续依靠图腾崇拜似的,因为正是图腾制度确立了父权作为不可撼动的准则的地位。爱情只会随着以骑士之爱名义羞羞答答登场的“没有婚姻的佳偶”的出现才开始变得具有价值:一个男子爱上一个女人,其中没有任何传宗接代的考量。此外,众多“爱情宫廷”的敕令裁定激情只能存在于夫妻关系之外。骑士之爱剔除了爱情的色欲成分,或者至少是把它与家庭的考量分开来看。纵然女性在此没有被等同于商品,她还是被施加了暴力,被当成了一件无性的物品。一个女人,喜欢被歌颂而不是被抚摸,这得什么境界?情人剥夺了她的身体,从而把她一剑穿心。他的诗篇把她囚禁在自己的处女情结、恋母情结之中。这种与圣母玛利亚非常相配的去色情化,通过把性欲与爱情的分化推向极端的方式消解了女性身体,把男权制合法化了。 引自 家长制分开爱与欲 作者认为这种骑士/宫廷之爱带有“神经症”特征。他认为脱离肉欲的爱情并不是真正的爱情:
真正的爱情不同于神经症的爱情,后者是把童年时的幻想放在当前的人之上:你以为爱上了一个男人,实际上,你爱的是一个父亲,是把爱的冲动与性后果分开来的结果。这不是因为11世纪以前爱情可能不存在,不是因为这种感情只因有了一个死鬼父亲配一个处女母亲的一神教的恩赐才得以出现,而是因为爱情一直被用来制衡快感。不过,它只有在家长制的统治下才仅仅具有边缘价值,因为后者需要孩子继承父亲的姓氏,并且以此为曾经幻想过他的死付出代价。家长制家庭就这样孕育了爱与性欲的分离。最终,欲望和快感为了家族传承而被压抑,被认为只具有附属的价值。 引自 家长制分开爱与欲 过去,除了不能合法参加政治生活以外,享有些许自由的女人就被认为是冒险家,交际花甚或是妓女(小说中,自由和女性色情经常与卖淫密不可分)。对19世纪的资产阶级而言,性快感是在妓院获得的。在这种条件下,男女间的爱情或许存在,但都是以“例外”存在:“例外”不意味着“罕有”,更多是意味着“边缘”,不被社会认可。 现在,形形色色的性解放粉墨登场。这些是后现代主义冉冉上升的星辰……结果就是欲望主体变得一丝不挂,失去了手足相残的武器。今天,作为科学意识形态导致的间接却又严重的后果,性欲有了公民权。另外,这个后果还导致了另一个后果,那就是精神分析在同一时期也取得了迅猛发展,打着要解决男女间问题的旗号。 引自 兄弟二元论 【…】反人类的谋杀是一桩人类的行动。党卫队员和我们并无不同。个人的无辜,虽然跟我们所想的一样深刻,但比起被迫与族类保持的团结一致,是无足轻重的,正是这样被迫的团结一致才是恶、死亡与火的载体…说起人身上具有的非人性,我们的党卫队兄弟或许还不如圣方济各所做的那样疯狂,后者称我们的兄弟为该受火刑者,可以被点燃照亮黑夜。” 现在一切都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行出现在回忆录中,尽管为纪念这一事件最常用的词语可能是痛苦的。确实,怎么可能去谈论“燔祭”(holocauste)呢?这个词本来是指一种祭祀上帝的牺牲仪式啊!这已经变成一个习惯性用法,其中必有缘由:我们都会同意说,发生过的的的确确是一种牺牲,如果我们把屠杀犹太人看作是博爱的牺牲的话。 博爱理想已经分崩离析了,如果我们还记得犹太教恰恰是博爱理想的唯一代表的话:未来某一天,作为他们中的一员,救世主将要宣告父亲的宽恕,从而全世界的博爱将在人间实现。尽管救世主的降临被严格限定在希伯来人内部,但由此而生的博爱确是普惠全人类的。种族灭绝摧毁了博爱的梦想,它随着灭绝营一起终结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象征着历史的裂缝,而且回过头看,是这件事确定了“后现代主义”的中心位置。并不是创伤后遗症的作用构成了记忆迟到的理由:灭绝营已经开始代表着博爱的零度,就从后现代主义变成主流那天开始。在80年代,这变得越来越广泛,因为在普通生活中,也已结束了:你不再是我的兄弟。内部的某种东西折断了。 引自 四海之内不再是兄弟 在家长制时期(昨天),一个纸板模型父亲禁止快感,而这个命令激发了欲望,只不过欲望是非个人性的,与爱分离的:倒错的。今天,情况翻转过来:个人化的爱自带令其色情化的禁忌,它像父亲一样高大!家长制从来只是阴茎象征化的一种特殊的历史形式(尽管列维-斯特劳斯可能不乐意听)。我们不能把它和“父亲的姓氏”以及它的功能混为一谈。 为了理解法律是什么,恋人开辟了这条道路。他一开始是一个为了走出自已而与自己作战的天使。爱情冒险开始,他沦陷并消失在爱人的眼晴里,他就此失去了自己的身体。与他在天上的兄弟们类似,他也能因此要求无罪:爱毫无征兆地攫住了他。他也许一直在寻找它,但是他并不知晓会有这样的命运,在爱人面前毫无还手之力的命运,成为她的猎物、她的影子。正是从这张捉住了他的罗网深处轮到他必须占有她,把她变成自己的猎物、自己的影子,因为他也想无视天使主义而存在。他的欲望被否定爱的那一刻激发。爱被否定爱的东西带向比天使主义更远之处。法律因为是法律所以会被违背,这正是它的命运。 爱从第一天起就异化了爱人。他感觉到了这样的暴力,它剥夺了他,又使他不由自主地兴奋:爱的行为导向暴力。某种比他更强大的东西来自于他又威胁着他之所爱:他的爱人,孩子,宠物甚或是艺术品都身处险境,他对他们怀有的爱越深,他们就越危险。毁灭的危险从爱情至深之处威胁着他们。爱的行为做了有罪辩护,伴随着馈赠、努力防止打击或者要求无罪的礼物,但是太晚了。爱情的这种罪感和偿债结清了它与“父亲姓氏”的账,在器官快感补偿了自恋快感的时刻。爱情正是在同时被从阴茎意义的丧失方面(阉割)和偿债方面(谋杀的象征化)满足的时候制定了律法。 引自 现在,什么将是法律的源泉? 作者认为精分是无神论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形式不拒绝宗教的真值:
弗洛伊德之前,这些宗教以颠倒的和神秘化的形式表现了无意识的不变量。弗洛伊德的无神论不否认宗教事实,它只是研究宗教事实的对应物,即无意识的谎言。弗氏把这种谎言看作压抑作用的日常表现形式。弗洛伊德的做法再次把虚构带给了精神的操作者。不管信仰显得多么神秘莫测,他都把它看作一种真实,病人的症状正是这一真实的表达。因为对某种神圣超验性的神秘化使得犯罪感根深蒂固,要怎样做才能做到心安理得?这种罪感或许纯粹是幻觉,可是它的作用令人恐惧:它真会让人生病,无法入睡,时而狂躁,时而虚弱无力。 分析行为轻而易举地翻转了这种神圣的超验性。“你过去崇拜圣母玛丽亚,一看到她的形象就情不自禁地战栗不已,你没有把这种虔敬感跟你独占母亲的童年愿望联系起来。你也没有把永恒之父的想法与你期望自己父亲能拥有的命运联系起来:你希望他无能,被放逐到天上!一旦某一天,这种关系向你显露出来,过去是什么掩盖了乱伦的欲望,你的信仰就会萎缩成它的模样。” 精神分析为主体重建了一种在过去一直被宗教遮蔽的象征关系。一种一直是虚拟的象征关系通过它的阐发变成了现实的,不再具有任何神圣性,“不可企及之物”(absconditum)和他的偶像同步宽恕清除了他的症状性垃圾。主体摆脱了父亲,虽然他还在利用他。族外婚的实用主义的无神论者,并不是说他不再有父亲了,只是他会根据自己的行为为自己发明一个出来。 引自 精神分析是新的宗教吗? 后现代性翻转了主观的地位,主体以前是被自我的“理想”拉着向前走,现在的主体掉落在自己身上,深渊之上。理想的流亡滋养了一种说不出的孤独形式,呼唤着精神分析。这次翻转之前,自由只是一种情感,无意识的情感,一种在行动的那一刻令人陶醉的感情,但是这种自由行为并不知晓它的理由。自由只是理想的无意识,以理想的名义行动,它类似于一个令人兴奋的空洞词汇,只有在爆发大革命、思想大动荡或某个暴改倒台时例外。现在,理想突然消失,自由具有了一种令人焦虑的意味,一种被迫的、悖论的自由,是主体无路可退不情愿地成为自身的裁判的自由。 引自 精神分析是新的宗教吗? 回应 2022-04-04 00:00:55 -
也有雨 (明天不散步了)
可是现在,我与你不再拥有任何共同的梦想:联结断,我飘浮不定。天上,天使以我为蓝本描摹自己,带给我极乐这都是独角戏:这意味着我不再分得清真实和虚幻。我不再醒来;梦一直盯着我,不再放开我。我只能用不睡觉作为反抗手段才能从它手里逃开,让昨日重现。到处,在所有的公共场所,梦电视我,手机我,互联网我,万维网我。我自己也一样,我去往别处,别处:我照相,录像,录音,刻光盘。我想象着总有一天会用得到储存的所有...2021-03-02 16:39:06 1人喜欢
可是现在,我与你不再拥有任何共同的梦想:联结断,我飘浮不定。天上,天使以我为蓝本描摹自己,带给我极乐这都是独角戏:这意味着我不再分得清真实和虚幻。我不再醒来;梦一直盯着我,不再放开我。我只能用不睡觉作为反抗手段才能从它手里逃开,让昨日重现。到处,在所有的公共场所,梦电视我,手机我,互联网我,万维网我。我自己也一样,我去往别处,别处:我照相,录像,录音,刻光盘。我想象着总有一天会用得到储存的所有这些图像和音频。我会对某人说:“你看!这就是我到过的地方,虽然我并没有在那里存在过:我什么都没听见,什么都没看见。我太忙着记录一切好给你看,我不在场。在时间中的运动使我从当前的空间中消失了。我变成了自己生命的游客,自我存在的博物馆的参观者。切都变得富于异国情调:文化,性,第三世界,倒错。我用超脱于世的目光打量着世界。死之前我早早就把身体托付给了医学:它的悲喜都刻在身体上,而且似乎与你无关,朋友。每时每刻,我都觉得自己的思想不是自己的:媒体一直不停地代我思考。若我放任自流,我的生活可能就彻底变成虚拟的了。到处都有人向我展示幸福是什么:在我之前,其他人都得到了,就好像这真是我似的。这就是我的虚拟共产主义,我在世界上的外在,我是最后一个人,还是第一个人——到时候就知道了。” 引自 黑天使 回应 2021-03-02 16:39:06 -
。 (盐)
可是现在,我与你不再拥有任何共同的梦想:联结断了,我飘浮不定。天上,天使以我为蓝本描摹自己,带给我极乐,这都是独角戏:这意味着我不再分得清真实和虚幻。我不再醒来;梦一直盯着我,不再放开我。我只能用不睡觉作为反抗手段才能从它手里逃开,让昨日重现。到处,在所有的公共场所,梦电视我,手机我,互联网我,万维网我。我自己也一样,我去往别处,别处:我照相,录像,录音,刻光盘。我想象着总有一天会用得到储存的...2020-10-25 15:11:09 4人喜欢
可是现在,我与你不再拥有任何共同的梦想:联结断了,我飘浮不定。天上,天使以我为蓝本描摹自己,带给我极乐,这都是独角戏:这意味着我不再分得清真实和虚幻。我不再醒来;梦一直盯着我,不再放开我。我只能用不睡觉作为反抗手段才能从它手里逃开,让昨日重现。到处,在所有的公共场所,梦电视我,手机我,互联网我,万维网我。我自己也一样,我去往别处,别处:我照相,录像,录音,刻光盘。我想象着总有一天会用得到储存的所有这些图像和音频。我会对某人说:“你看!这就是我到过的地方,虽然我并没有在那里存在过:我什么都没听见,什么都看见。我太忙着记录一切好给你看,我不在场。在时间中的运动使我从当前的空间中消失了。我变成了自己生命的游客,自我存在的博物馆的参观者。一切都变得富于异国情调:文化,性,第三世界,倒错。我用超脱于世的目光打量着世界。死之前我早早就把身体托付给了医学:它的悲喜都刻在身体上,而且似乎与你无关,朋友。每时刻,我都觉得自己的思想不是自己的:媒体一直不停地代我思考。若我放任自流,我的生活可能就彻底变成虚拟的了。到处都有人向我展示幸福是什么:在我之前,其他人都得到了,就好像这真是我似的。这就是我的虚拟共产主义,我在世界上的在外,我是最后一个人,还是第一个人——到时候就知道了。”pp.12-13 引自 现代性-后现代性 回应 2020-10-25 15:11:09 -
-
前现代的实践者(信教者)继续反对现代人(世俗化的宗教),与此同时,后现代的虚拟性(眼前空无一物)甚至懒得再去搭理它的两个前辈。部分人继续有意识地信奉某个理想,不过其忠诚却不一定要达到“扯证”的程度,而只是用相关的信仰来组织生活。这有可能是一个“前现代的”理想(宗教的),也可能是一个“现代的”的理想,不管他信奉的是进步,还是革命。前现代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之间的裂痕一直是冲突性的,比如在法国,每次...
2022-04-04 00:00:55
前现代的实践者(信教者)继续反对现代人(世俗化的宗教),与此同时,后现代的虚拟性(眼前空无一物)甚至懒得再去搭理它的两个前辈。部分人继续有意识地信奉某个理想,不过其忠诚却不一定要达到“扯证”的程度,而只是用相关的信仰来组织生活。这有可能是一个“前现代的”理想(宗教的),也可能是一个“现代的”的理想,不管他信奉的是进步,还是革命。前现代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之间的裂痕一直是冲突性的,比如在法国,每次涉及学校究竟是世俗的还是宗教的时候,都是如此。现在,又出现了另一条鸿沟,一边是前现代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打包,另一边是那些主张根本就不必有什么理想的人(后现代主义者)。这第二条裂缝更加隐蔽,因为后现代主义者甚至都懒得去斗争,任凭自己被车头里连司机都没有的列车裹挟而去。 身体的症候在社会中的地位,随时代的虚构而变化。比如路易丝·杜·内昂(Louise du Neant),这个18世纪的法国神秘主义者,给自己施加了各种可怕的痛苦:受冻,挨饿,羞辱和鞭答。她把自己献祭给上帝,这种做法符合她生活的世纪的信仰。人们认为这种疯狂完全是出于信仰,不会有任何医生表示异议。放在今天,只需听一耳朵,一个精神科医生就会作出谵妄性忧郁症的诊断。他不会从痛苦中看到一种甘愿为上帝牺牲的精神,只会把它看作是一种打着超我名义进行的受虐色情狂表演。关起来是必须的,症状这么严重,安定药也必须吃上。从中不是很容易看出一个身体为“理想”而燃烧的社会与被剥夺了所有理想的社会的区别吗? 每时每刻,我都觉得自己的思想不是自己的:媒体一直不停地代我思考。若我放任自流,我的生活可能就彻底变成虚拟的了。到处都有人向我展示幸福是什么:在我之前,其他人都得到了,就好像这真是我似的。这就是我的虚拟共产主义,我在世界上的外在,我是最后一个人,还是第一个人一到时候就知道了。 引自 现代性-后现代性 理想的自我(本该有的快感)和自我的理想(期望的快感)之间的张力确立了主体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时间性。这种时间性的方向性很刻板,这种空间布局(disposition spatiale)对于理解当代某些政治特征非常重要。理想的自我构成了一个固定点,一个无法触摸的源头,与此同时,自我的理想拉着向前,为了逃避前者向前猛冲。然而,在后现代性中,理想的坍塌只涉及那些转向未来的人,……(今天堕落的理想,是自我的“理想”)如果进步主义的“理想”坍塌了,就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制衡向过去的退行了:“理想”的自我大获全胜,一起获胜的还有它的自给自足以及乱伦的梦想。 后现代性的核心,是一个越来越深的黑洞:未来缺席,过去晕眩。仇外心理,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回归部族或教派,都只是它最表象的形式。身份向着发育不全的肢体的收缩正是为了寻找让它活下去的条件:一种便携式的法西斯主义依然潜伏、盘踞在某个很深的皱褶里。 今天,法西斯主义不是个问题。父亲的这种恶魔般的示现不再上得了政治台面,只是作为民主的幽灵而存在。不过,它一直呆在台前。呈现一个强力的、不受法律约束的、享乐的父亲形象令后现代主义着迷。神经症患者很容易想象变态犯比他们更快乐:看,这正是大多数电影剧本和长篇小说的新英雄!暴力、犯罪、毒品、恋童癖占据着媒体的头条,以至于在进步主义“理想”的废墟中,变态在退行主义理想的天空中闪耀。 引自 理想 计算机让词语顺利通过:它就是干这个的,给它们加速,传播你的想法,一下子就从音速跳到了光速。是的,天使们安安静静的:他们的身体由于光的快速被从他们的思想中扣除了,他们甚至连身体的阴影都丢失了。可是然后呢?他们飞向谁?他们偷走了什么?是这些迅捷的词汇吗?他们飞向一个现在只是想象中的身体,一个我们满足于意淫的身体,它不再有空洞。他们偷走了这个身体,飞向它。再也没什么能分得清这种半透明的言语和天使们的言语。 但丁说,人言说,因为他们是不透明的,易说谎和听信谎言:“人并没有像天使一样,被赋予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能力,人类的精神被必死的身体的厚度和不透明性遮蔽了。”天使应该是幸福的,因为知道关于他兄弟的一切,但如果他的兄弟也知道关于他的一切,他还会同样幸福吗? 网页的闪烁展示了一个实践的身体是如何天使化的:闪光直接把身体送人一个它过去已经虚拟地存在过的维度。众生的世界从此因为多了在我们头上、通过我们、没有我们而彼此交谈的无形的恶魔成了双重的:这是我们。天使是真实的;这个血肉之躯以前是虚拟的,它持续不懈地努力通过各种症候和付诸行动变得现实化。现在,结束了。就让它平静地歇息在屏幕前吧。 引自 天使如何说话 科学的过程“缝死了”主体:在第一个阶段,科学人提出一些假设,用条件式言说,就像在神话和宗教中一样。但是,在第二个阶段,创新者努力证明他的假设,如果他成功了,假设就变成了论点。主体于是自我摧毁在自己的行动中,而宗教恰恰相反,它们始终维持着条件语式。被缝上的主体忘记了母亲。他,梦想的孩子,他说:“我们别做梦”。这并不只是因为科学是“客观的”,而是因为它客观化了主体。它实现了主体的快感,主体最极端的欲望就是要成为他者(科学决定论)欲望的对象。这就是科学的意识形态:主体彻底物化(被决定的):变成天使人(Ecce homo angelicus)。天使人是科学的对象:他不需要相信这点甚至不需要知情。技术的实践孕育了他的信仰。这就是他所缺少的,所有这些机器!“我是我所缺少的,我飞走了。”科学的意识形态就是,人是机器,抑或机器是人。好了,去吧,肉体:必须跟主观性做个了断,跟欲望做个了断,跟自由做个了断。谁还知道拿这些东西干什么呀!是这个死去的、天使般的、自闭的、机器般的主体制造了人是自己的成果的赘物的思想。通过把神话和宗教边缘化,“科学”一不小心催生了一个关于人的思想,它的后果是灾害性的。完全为了技术成果和利益而欢欣鼓舞,科学不承认它制造的并凌驾于它之上的想象。 引自 世界的基数改变了 真的,科学意识形态变得如此霸道,皆因为它与商品拜物教同声相求的缘故,后者已被极端自由主义推到了极限。“商品拜物教”意味着人在他与物品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对它们的占有与消费)而不是在与同类的关系(比如说通过社会和政治联系)之中寻求自身的实现。一方面,科学疗愈了主体,另一方面,拜物使其物化。二者联手,相得益彰。为了更成熟些:自由主义必须赢得一切,把科学话语中存在的客观化的东西发展到变态的程度。科学意识形态与商品拜物教同声相求,这是因为,如果说前者敲响了进步意识形态的丧钟,后者则乐于鼓吹现状不再会改变以及自由主义江山永固的思想:生意因为不再有任何革命而更好做了!因为遗传学家告诉我们说,我们就是这样被编程的,而且只要保持沉默就好,这样,我们就比商品还商品,是商品中的极品。 引自 科学制造了异己的思想 过去,快乐只是一个梦,为死后在最后审时身体复活的时刻所想象出来的!不久前还是如此,快乐是为明天预备的,或许在地上,死前就可以得到,但仍然要经过亚伯和该隐漫长的缠斗才可以。现在,天使化鸣响了时间终结的钟声;它下命令说今天就要在对历史的遗忘中享受快乐。这个当下享乐的指令甚至不意味着我生活得充实而幸福,或者得到了安宁。根本不是必须马上享乐,哪怕是享受不幸:有人会在媒体上晒不幸,好让你可以利用它。这可不是因为今天所有的梦想都实现了,毋宁说是因为不管我有怎样真实的不幸,我都被邀请生活在虚拟世界之中。我大部分的身体疼痛可以被消除,而精神上的痛苦则被麻醉;我可以几乎完全无视葬礼,他人的不幸与媒体向我强行灌输的远在天边的故事并没有多大不同。所有天使在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的享乐强迫中都是可怕的。你只需要是你的身体即可,哪怕它正在痛苦之中。你的思想无足轻重:快乐就好!当传统的“理想”崩塌,身体本身变成了理想,身体被上了各种手段一基因的、神经的、激素的一变成了自身的因,神经生理学宗教的自因(causa sui)。 神经科学就这样成了一种奇特的信仰的源泉,暴露了新科学主义的宗教面目。梦想有一个自我封闭的身体,独立于与所有同类的情感关系之外,而不管他们是亲近还是疏远,这的确是一种纯粹的臆想。人类离开了与他人的纠缠,则既不能长大,也无法繁衍。所以想象出一个机能上自给自足的身体就是一种信仰。把为爱煎熬的精神痛苦、性苦闷、社会的不幸简化成神经突触的失调源于理想的自我对有机体的后现代省视。 引自 把你的身体交给医学! 然而,直到晚近,性即便没被污名化,也是一直被与爱隔离的。 在《爱情与西方》中,德尼·德·卢日蒙(Denis de Rouge-mont)引人了一个爱情历史性的观念:他把爱情视为西方在1世纪的一大发明。最早出现在法国奥克语地区和意大利比都的宫廷中。尽管原则上,基督教对爱情和女性持正面的看法(与其他宗教相比而言),但是实际发生的一切却像是基督教社会继续依靠图腾崇拜似的,因为正是图腾制度确立了父权作为不可撼动的准则的地位。爱情只会随着以骑士之爱名义羞羞答答登场的“没有婚姻的佳偶”的出现才开始变得具有价值:一个男子爱上一个女人,其中没有任何传宗接代的考量。此外,众多“爱情宫廷”的敕令裁定激情只能存在于夫妻关系之外。骑士之爱剔除了爱情的色欲成分,或者至少是把它与家庭的考量分开来看。纵然女性在此没有被等同于商品,她还是被施加了暴力,被当成了一件无性的物品。一个女人,喜欢被歌颂而不是被抚摸,这得什么境界?情人剥夺了她的身体,从而把她一剑穿心。他的诗篇把她囚禁在自己的处女情结、恋母情结之中。这种与圣母玛利亚非常相配的去色情化,通过把性欲与爱情的分化推向极端的方式消解了女性身体,把男权制合法化了。 引自 家长制分开爱与欲 作者认为这种骑士/宫廷之爱带有“神经症”特征。他认为脱离肉欲的爱情并不是真正的爱情:
真正的爱情不同于神经症的爱情,后者是把童年时的幻想放在当前的人之上:你以为爱上了一个男人,实际上,你爱的是一个父亲,是把爱的冲动与性后果分开来的结果。这不是因为11世纪以前爱情可能不存在,不是因为这种感情只因有了一个死鬼父亲配一个处女母亲的一神教的恩赐才得以出现,而是因为爱情一直被用来制衡快感。不过,它只有在家长制的统治下才仅仅具有边缘价值,因为后者需要孩子继承父亲的姓氏,并且以此为曾经幻想过他的死付出代价。家长制家庭就这样孕育了爱与性欲的分离。最终,欲望和快感为了家族传承而被压抑,被认为只具有附属的价值。 引自 家长制分开爱与欲 过去,除了不能合法参加政治生活以外,享有些许自由的女人就被认为是冒险家,交际花甚或是妓女(小说中,自由和女性色情经常与卖淫密不可分)。对19世纪的资产阶级而言,性快感是在妓院获得的。在这种条件下,男女间的爱情或许存在,但都是以“例外”存在:“例外”不意味着“罕有”,更多是意味着“边缘”,不被社会认可。 现在,形形色色的性解放粉墨登场。这些是后现代主义冉冉上升的星辰……结果就是欲望主体变得一丝不挂,失去了手足相残的武器。今天,作为科学意识形态导致的间接却又严重的后果,性欲有了公民权。另外,这个后果还导致了另一个后果,那就是精神分析在同一时期也取得了迅猛发展,打着要解决男女间问题的旗号。 引自 兄弟二元论 【…】反人类的谋杀是一桩人类的行动。党卫队员和我们并无不同。个人的无辜,虽然跟我们所想的一样深刻,但比起被迫与族类保持的团结一致,是无足轻重的,正是这样被迫的团结一致才是恶、死亡与火的载体…说起人身上具有的非人性,我们的党卫队兄弟或许还不如圣方济各所做的那样疯狂,后者称我们的兄弟为该受火刑者,可以被点燃照亮黑夜。” 现在一切都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行出现在回忆录中,尽管为纪念这一事件最常用的词语可能是痛苦的。确实,怎么可能去谈论“燔祭”(holocauste)呢?这个词本来是指一种祭祀上帝的牺牲仪式啊!这已经变成一个习惯性用法,其中必有缘由:我们都会同意说,发生过的的的确确是一种牺牲,如果我们把屠杀犹太人看作是博爱的牺牲的话。 博爱理想已经分崩离析了,如果我们还记得犹太教恰恰是博爱理想的唯一代表的话:未来某一天,作为他们中的一员,救世主将要宣告父亲的宽恕,从而全世界的博爱将在人间实现。尽管救世主的降临被严格限定在希伯来人内部,但由此而生的博爱确是普惠全人类的。种族灭绝摧毁了博爱的梦想,它随着灭绝营一起终结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象征着历史的裂缝,而且回过头看,是这件事确定了“后现代主义”的中心位置。并不是创伤后遗症的作用构成了记忆迟到的理由:灭绝营已经开始代表着博爱的零度,就从后现代主义变成主流那天开始。在80年代,这变得越来越广泛,因为在普通生活中,也已结束了:你不再是我的兄弟。内部的某种东西折断了。 引自 四海之内不再是兄弟 在家长制时期(昨天),一个纸板模型父亲禁止快感,而这个命令激发了欲望,只不过欲望是非个人性的,与爱分离的:倒错的。今天,情况翻转过来:个人化的爱自带令其色情化的禁忌,它像父亲一样高大!家长制从来只是阴茎象征化的一种特殊的历史形式(尽管列维-斯特劳斯可能不乐意听)。我们不能把它和“父亲的姓氏”以及它的功能混为一谈。 为了理解法律是什么,恋人开辟了这条道路。他一开始是一个为了走出自已而与自己作战的天使。爱情冒险开始,他沦陷并消失在爱人的眼晴里,他就此失去了自己的身体。与他在天上的兄弟们类似,他也能因此要求无罪:爱毫无征兆地攫住了他。他也许一直在寻找它,但是他并不知晓会有这样的命运,在爱人面前毫无还手之力的命运,成为她的猎物、她的影子。正是从这张捉住了他的罗网深处轮到他必须占有她,把她变成自己的猎物、自己的影子,因为他也想无视天使主义而存在。他的欲望被否定爱的那一刻激发。爱被否定爱的东西带向比天使主义更远之处。法律因为是法律所以会被违背,这正是它的命运。 爱从第一天起就异化了爱人。他感觉到了这样的暴力,它剥夺了他,又使他不由自主地兴奋:爱的行为导向暴力。某种比他更强大的东西来自于他又威胁着他之所爱:他的爱人,孩子,宠物甚或是艺术品都身处险境,他对他们怀有的爱越深,他们就越危险。毁灭的危险从爱情至深之处威胁着他们。爱的行为做了有罪辩护,伴随着馈赠、努力防止打击或者要求无罪的礼物,但是太晚了。爱情的这种罪感和偿债结清了它与“父亲姓氏”的账,在器官快感补偿了自恋快感的时刻。爱情正是在同时被从阴茎意义的丧失方面(阉割)和偿债方面(谋杀的象征化)满足的时候制定了律法。 引自 现在,什么将是法律的源泉? 作者认为精分是无神论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形式不拒绝宗教的真值:
弗洛伊德之前,这些宗教以颠倒的和神秘化的形式表现了无意识的不变量。弗洛伊德的无神论不否认宗教事实,它只是研究宗教事实的对应物,即无意识的谎言。弗氏把这种谎言看作压抑作用的日常表现形式。弗洛伊德的做法再次把虚构带给了精神的操作者。不管信仰显得多么神秘莫测,他都把它看作一种真实,病人的症状正是这一真实的表达。因为对某种神圣超验性的神秘化使得犯罪感根深蒂固,要怎样做才能做到心安理得?这种罪感或许纯粹是幻觉,可是它的作用令人恐惧:它真会让人生病,无法入睡,时而狂躁,时而虚弱无力。 分析行为轻而易举地翻转了这种神圣的超验性。“你过去崇拜圣母玛丽亚,一看到她的形象就情不自禁地战栗不已,你没有把这种虔敬感跟你独占母亲的童年愿望联系起来。你也没有把永恒之父的想法与你期望自己父亲能拥有的命运联系起来:你希望他无能,被放逐到天上!一旦某一天,这种关系向你显露出来,过去是什么掩盖了乱伦的欲望,你的信仰就会萎缩成它的模样。” 精神分析为主体重建了一种在过去一直被宗教遮蔽的象征关系。一种一直是虚拟的象征关系通过它的阐发变成了现实的,不再具有任何神圣性,“不可企及之物”(absconditum)和他的偶像同步宽恕清除了他的症状性垃圾。主体摆脱了父亲,虽然他还在利用他。族外婚的实用主义的无神论者,并不是说他不再有父亲了,只是他会根据自己的行为为自己发明一个出来。 引自 精神分析是新的宗教吗? 后现代性翻转了主观的地位,主体以前是被自我的“理想”拉着向前走,现在的主体掉落在自己身上,深渊之上。理想的流亡滋养了一种说不出的孤独形式,呼唤着精神分析。这次翻转之前,自由只是一种情感,无意识的情感,一种在行动的那一刻令人陶醉的感情,但是这种自由行为并不知晓它的理由。自由只是理想的无意识,以理想的名义行动,它类似于一个令人兴奋的空洞词汇,只有在爆发大革命、思想大动荡或某个暴改倒台时例外。现在,理想突然消失,自由具有了一种令人焦虑的意味,一种被迫的、悖论的自由,是主体无路可退不情愿地成为自身的裁判的自由。 引自 精神分析是新的宗教吗? 回应 2022-04-04 00:00:55 -
也有雨 (明天不散步了)
可是现在,我与你不再拥有任何共同的梦想:联结断,我飘浮不定。天上,天使以我为蓝本描摹自己,带给我极乐这都是独角戏:这意味着我不再分得清真实和虚幻。我不再醒来;梦一直盯着我,不再放开我。我只能用不睡觉作为反抗手段才能从它手里逃开,让昨日重现。到处,在所有的公共场所,梦电视我,手机我,互联网我,万维网我。我自己也一样,我去往别处,别处:我照相,录像,录音,刻光盘。我想象着总有一天会用得到储存的所有...2021-03-02 16:39:06 1人喜欢
可是现在,我与你不再拥有任何共同的梦想:联结断,我飘浮不定。天上,天使以我为蓝本描摹自己,带给我极乐这都是独角戏:这意味着我不再分得清真实和虚幻。我不再醒来;梦一直盯着我,不再放开我。我只能用不睡觉作为反抗手段才能从它手里逃开,让昨日重现。到处,在所有的公共场所,梦电视我,手机我,互联网我,万维网我。我自己也一样,我去往别处,别处:我照相,录像,录音,刻光盘。我想象着总有一天会用得到储存的所有这些图像和音频。我会对某人说:“你看!这就是我到过的地方,虽然我并没有在那里存在过:我什么都没听见,什么都没看见。我太忙着记录一切好给你看,我不在场。在时间中的运动使我从当前的空间中消失了。我变成了自己生命的游客,自我存在的博物馆的参观者。切都变得富于异国情调:文化,性,第三世界,倒错。我用超脱于世的目光打量着世界。死之前我早早就把身体托付给了医学:它的悲喜都刻在身体上,而且似乎与你无关,朋友。每时每刻,我都觉得自己的思想不是自己的:媒体一直不停地代我思考。若我放任自流,我的生活可能就彻底变成虚拟的了。到处都有人向我展示幸福是什么:在我之前,其他人都得到了,就好像这真是我似的。这就是我的虚拟共产主义,我在世界上的外在,我是最后一个人,还是第一个人——到时候就知道了。” 引自 黑天使 回应 2021-03-02 16:39:06 -
。 (盐)
可是现在,我与你不再拥有任何共同的梦想:联结断了,我飘浮不定。天上,天使以我为蓝本描摹自己,带给我极乐,这都是独角戏:这意味着我不再分得清真实和虚幻。我不再醒来;梦一直盯着我,不再放开我。我只能用不睡觉作为反抗手段才能从它手里逃开,让昨日重现。到处,在所有的公共场所,梦电视我,手机我,互联网我,万维网我。我自己也一样,我去往别处,别处:我照相,录像,录音,刻光盘。我想象着总有一天会用得到储存的...2020-10-25 15:11:09 4人喜欢
可是现在,我与你不再拥有任何共同的梦想:联结断了,我飘浮不定。天上,天使以我为蓝本描摹自己,带给我极乐,这都是独角戏:这意味着我不再分得清真实和虚幻。我不再醒来;梦一直盯着我,不再放开我。我只能用不睡觉作为反抗手段才能从它手里逃开,让昨日重现。到处,在所有的公共场所,梦电视我,手机我,互联网我,万维网我。我自己也一样,我去往别处,别处:我照相,录像,录音,刻光盘。我想象着总有一天会用得到储存的所有这些图像和音频。我会对某人说:“你看!这就是我到过的地方,虽然我并没有在那里存在过:我什么都没听见,什么都看见。我太忙着记录一切好给你看,我不在场。在时间中的运动使我从当前的空间中消失了。我变成了自己生命的游客,自我存在的博物馆的参观者。一切都变得富于异国情调:文化,性,第三世界,倒错。我用超脱于世的目光打量着世界。死之前我早早就把身体托付给了医学:它的悲喜都刻在身体上,而且似乎与你无关,朋友。每时刻,我都觉得自己的思想不是自己的:媒体一直不停地代我思考。若我放任自流,我的生活可能就彻底变成虚拟的了。到处都有人向我展示幸福是什么:在我之前,其他人都得到了,就好像这真是我似的。这就是我的虚拟共产主义,我在世界上的在外,我是最后一个人,还是第一个人——到时候就知道了。”pp.12-13 引自 现代性-后现代性 回应 2020-10-25 15:11:09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Calmann-Lévy (2000)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情感/道德现象学(待整理) (維舟)
- 播撒书单 (拜德雅)
- 生活/身体/性灵 (🦉的瓦涅密)
- 怎能读尽天下书 (疏狂老鬼)
- 文化,思潮与政见 (皇甫杰)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后现代性的天使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桃桃桃桃4🍑 2022-03-12 16:01:10
这作者丫的神了,嗑药了吧写那么嗨
0 有用 毕姆斯 2021-07-29 16:04:34
这么多叹号
0 有用 Don Cosmo 2022-05-16 20:27:48
精神分析 满天唧唧
10 有用 Mr. C 2020-08-27 17:03:50
精神分析学式的随笔,随处可见父亲和阳具及其隐喻,对当代精神医学的拒斥,对弗洛伊德的偏爱。此外,书名原本应翻译为后现代性的天使之躯,不知为何删除了corps这个词,译文中多处出现“打脸”,“臣妾做不到”等网络流行语。
0 有用 驩虞 2021-04-14 16:10:06
很讨厌这种翻译...
0 有用 Desargues 2022-05-22 22:26:44
书摘做了不少,但精神分析看不懂,随便给个分吧(丢人
0 有用 Don Cosmo 2022-05-16 20:27:48
精神分析 满天唧唧
0 有用 MoonyLee 2022-04-09 14:24:48
大体还是精分派的老路,有时觉得挺有道理,有时觉得像梦呓……
0 有用 桃桃桃桃4🍑 2022-03-12 16:01:10
这作者丫的神了,嗑药了吧写那么嗨
0 有用 Alva 2022-03-02 18:49:07
在写散文诗呢吧,这么看翻译者也蛮厉害的,隐喻太多了,太诗意了,虽然学术性有点松散 /原来是随笔,怪不得这么松散…… /译者确实够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