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考古学入门 (葳蕤绿意)
- 书单|西南民间文学与文化认同 (流水的影子)
- 考古和文明 (纳坦利)
- 新书待购2020 (吴情)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1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早期中国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一杯超烫冰美式 2021-11-12 12:03:06
虽然这部书的核心观点并不一定正确,内容大都也只是考古材料的堆砌与文化特征的概括,但书中的材料比目前最权威的参考书要新很多,而且中间穿插了一些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对我来说还是收获很大的。考古研究本就不分什么对与错,每位学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只有不同的思维模式不断碰撞,学术研究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1 有用 新月 2023-12-05 13:34:21 上海
以类型学为基础建立理论谱系。对古史传说部分持保留意见,还是得多看看各家之言。
0 有用 飘飘白云 2024-12-14 20:54:50 上海
通过丰富的史前遗址陶器风格分析与关联对比,揭示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格局。距今8000年前后,农业与天文萌芽。6000年到5500年前之间,生产、信仰体系逐渐丰富,社会分化加速。5100年到4300年前,跨入了群星璀璨的区域文明阶段。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上层文化的互动与演进,形成了“早期中华文化圈”。距今4500年前,从西亚地区接受了小麦、黄牛、绵羊、冶金术等先进的文化因素,丰富了... 通过丰富的史前遗址陶器风格分析与关联对比,揭示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格局。距今8000年前后,农业与天文萌芽。6000年到5500年前之间,生产、信仰体系逐渐丰富,社会分化加速。5100年到4300年前,跨入了群星璀璨的区域文明阶段。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上层文化的互动与演进,形成了“早期中华文化圈”。距今4500年前,从西亚地区接受了小麦、黄牛、绵羊、冶金术等先进的文化因素,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距今4300年至4100年前,长江中下游的区域文明相对衰落,中原重新崛起,到3800年前二里头文化的礼乐制度,形成了王朝气象,并向周围辐射。由此展现了中华文明由多元走向一体的复杂进程。尽管资料丰富,遗址、陶器对比详实,但叙述构建略显薄弱,可读性有待提升,更适合专业研究者深入探讨。 (展开)
0 有用 司左 2023-05-06 21:46:33 北京
考古类型学上的“像”与“不像”当真是一个相当主观的事情,这直接影响了对于遗址属于“独立文化”还是“文化类型”的定义。 但是一些共识还是值得重视的,“仰韶庙底沟类型”、“王湾类型”、二里头与二里岗的扩张,反映了中原三次文化扩张期。但不得不说,作者的“中国文化圈”中原中心论是后溯的,如果抛却这个观念,中原扩张期间有许多文化衰落、多元中心的现象,这说明中国境内的文化本具多元发展的可能,中原中心不是一贯的... 考古类型学上的“像”与“不像”当真是一个相当主观的事情,这直接影响了对于遗址属于“独立文化”还是“文化类型”的定义。 但是一些共识还是值得重视的,“仰韶庙底沟类型”、“王湾类型”、二里头与二里岗的扩张,反映了中原三次文化扩张期。但不得不说,作者的“中国文化圈”中原中心论是后溯的,如果抛却这个观念,中原扩张期间有许多文化衰落、多元中心的现象,这说明中国境内的文化本具多元发展的可能,中原中心不是一贯的。故而,作者将中国多元一体的特质追溯至裴李岗文化的努力也就值得质疑。 (展开)
1 有用 爱上读书的刺狐 2022-02-06 20:41:53
比较系统全面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