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001
第一章 王朝国家的进入与“地方史”的书写/044
第一节 北宋王朝“开边拓土”与王江“古州蛮”纳土/045
第二节 明代“怀远猺乱”与官方“土流分治”政策/051
第三节 “地方史”书写:“古夜郎地”说与“中心-边缘”观的形塑/064
第二章 “峒地”村寨演变历程与信仰空间建构/072
· · · · · ·
(
更多)
导言/001
第一章 王朝国家的进入与“地方史”的书写/044
第一节 北宋王朝“开边拓土”与王江“古州蛮”纳土/045
第二节 明代“怀远猺乱”与官方“土流分治”政策/051
第三节 “地方史”书写:“古夜郎地”说与“中心-边缘”观的形塑/064
第二章 “峒地”村寨演变历程与信仰空间建构/072
第一节 “峒地”村寨的形成与发展/075
第二节 祭祀场所与信仰空间的营造与变迁/084
第三节 比较与讨论/122
第三章 祖先源流追溯与宗族谱系建构/127
第一节 人群移居与清代“六甲”地域社会的形成/128
第二节 曹氏祖先源流追溯与族谱编纂/133
第三节 跨宗族的族群认同建构:“十二大姓开浔江”传说/152
第四节 从地域认同到族群认同:“六甲人”的出现与划分/160
第五节 和里、南寨家族人群的祖先源流追溯/165
第六节 区域人群的“结群”过程与“心态史”探究/179
第四章 家族组织与婚姻网络/191
第一节 “兜”与“房族”/192
第二节 通婚禁忌与姻亲网络/208
第三节 婚嫁习俗与仪式传统/226
第四节 节庆习俗与姻亲关系的巩固/248
第五章 “三王”信仰、村寨组织与国家观念/266
第一节 宋代:“蛮户纳土”与神明赐封/267
第二节 由明入清:“三王”与“竹王”信仰传统的延续/271
第三节 “三献礼”祭祀仪式的形成与传承/287
第四节 “三王”诞游神:跨村寨的游神仪式与祭祀空间/296
第六章 “侗戏”春秋:文化传承与民族文化建构/307
第一节 本土歌唱传统的传承与创新/308
第二节 地方戏曲的融合与变迁/314
第三节 作为民族文化载体和展演的戏曲表演/327
结语/333
附录/350
参考文献/357
后记/373
· · · · · · (
收起)
2 有用 优雅骑士 2021-04-29 15:38:08
本书将都柳江下游地区峒地村寨人群的历史记忆、文化实践与族群关系,放入王朝国家对当地进行控制与开发的历史进程中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宋以来,随着王朝国家力量的不断渗透,多次爆发的开边和猺乱事件以及一系列控制政策的推行,当地原有的社群结构和分类模式被打破,逐渐形成了甲民、狪、苗的分类体系。不同族群通过创建宗族、加强通婚、组织团练(合款)与供奉神明等方式凝聚地方人群,运用文字书写追根溯源,借助歌唱演戏等手段... 本书将都柳江下游地区峒地村寨人群的历史记忆、文化实践与族群关系,放入王朝国家对当地进行控制与开发的历史进程中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宋以来,随着王朝国家力量的不断渗透,多次爆发的开边和猺乱事件以及一系列控制政策的推行,当地原有的社群结构和分类模式被打破,逐渐形成了甲民、狪、苗的分类体系。不同族群通过创建宗族、加强通婚、组织团练(合款)与供奉神明等方式凝聚地方人群,运用文字书写追根溯源,借助歌唱演戏等手段建构及传播自身文化,逐步划清族群界限。虽然他们吸收了宗族组织与理念、同姓(宗)不婚原则以及神明祭祀仪式等国家礼法的表征,但正统文化的冲击并未根本改变当地以兜组织为基础的家庭组织结构和地域内通婚网络。这些变与不变,蕴藏着地方在区域社会整合进程中的应对策略和调试过程,并构成了当地地方文化的多元性和复合性 (展开)
1 有用 尐田 2021-01-29 18:57:56
感慨良多,不言自明。
0 有用 Tina 2022-10-09 22:02:19 重庆
清水江、都柳江系列读下来,有一个疑问是,为什么清水江下游、都柳江下游产生那么多“款约”呀?而同为【汉苗或者说中原v.s.苗疆】边界的武陵地区,包括沅水、酉水、辰水等等流域,则没有?
0 有用 这么近,那么远 2020-11-07 16:16:41
“本研究采用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视野与方法,综合运用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对都柳江下游、南岭山脉以南地区的“峒地”村寨人群进行历史民族志书写,以此反映从明代中后期以来,栖居于该地区的村寨民众在祖先源流、家族组织、婚姻网络、信仰空间、仪式传统等文化实践方面的历史变迁。主要将该地域各族类人群的历史记忆、文化实践与族群关系,放入明清以来王朝国家对这一地区进行控制与开发的历史脉络中进行考察, 透视“峒地”村寨人... “本研究采用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视野与方法,综合运用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对都柳江下游、南岭山脉以南地区的“峒地”村寨人群进行历史民族志书写,以此反映从明代中后期以来,栖居于该地区的村寨民众在祖先源流、家族组织、婚姻网络、信仰空间、仪式传统等文化实践方面的历史变迁。主要将该地域各族类人群的历史记忆、文化实践与族群关系,放入明清以来王朝国家对这一地区进行控制与开发的历史脉络中进行考察, 透视“峒地”村寨人群如何组织、管理和控制村寨社会,参与地方经济网络,并且不断运用文字和礼仪手段与王朝官员、外来商贩和移民进行沟通与互动,在吸收和包容官方推行的“大一统”文化的同时,更形成和发展出拥有自身特色的“信仰”、“宗族”和“民族”文化,以此来探讨南方山区人群身处王朝国家统治下的多种可能性和多元化途径。” (展开)
0 有用 mayfish 2021-04-25 22:56:47
果然是历史学才能解答了那么多年的疑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