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很多人虽然多年坚持学习,却往往是按部就班地读书 、记忆、写作······没有摸索出一套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本书层层深入,把科学家们通过实验研究和对学习高手的观察,结合心理学及脑科学总结出一套系统、科学、高效的学习理论分享给我们,配合操作性很强的学习建议,帮助我们成为更有 章法、更有智慧、真正的学习者。
韩愈本人曾说:“学海无涯苦做舟。”
他说的是1200多年前。
最近几十年,全世界科学家结合心理学和脑科学,已经进一步发现学习的秘密。只有世界上少数一流的脑力工作者,在用这些方法学习。
跟随万维钢,你将成为知道这些重大学习秘密的人之一。
最高学习效率=15.87%、秘密项目、修炼文化自觉······连这些学习方法都知道的你,一定会成为学习高手。
作者简介 · · · · · ·
曾用笔名“同人于野”,前物理学家,现科学家。得到APP订阅专栏《万维钢·精英日课》作者。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2005年获得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曾长期从事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现居美国,从事专职写作。
著有畅销书《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获得第十届“文津图书奖”和“2014中国好书”等奖项)、《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高手: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他自诩“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主张以科学精神钻研社会现象,擅长让高端的道理落地,喜欢激发读者思考。
目录 · · · · · ·
学精第一
006 刻意练习
078 最高学习效率=15.87%
090 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一种风格
096 提高学习成绩的最简单的心法
105 忘记是为了更好的记住
113 反脆弱式学习养生法
学广第二
122 自由技艺
137 屠龙术的日常应用
151 从‘’刻意练习‘’到“功夫在诗外”
162 深度对广度
创造第三
174 到底什么是发散思维
190 怎样“不”集中注意力
197 创造的脚手架
205 秘密项目
215 创作者的悖论
227 修炼你的文化自觉
策略第四
240 “自学”的学问
261 学习的快功和慢功
271 有关学校教育的大实话
279 每条路都是少有人走的路
287 两种技能增长曲线
兵器第五
298 谈谈写作和研究
308 好思想都在哪里
317 厚道的人应该怎么使用思维导图
325 我怎样管理信息
337 强力研读笔记法
无为第六
350 庄子“无为”的一种科学解释
359 主动操作大脑
368 天才和疯子的一线之隔
376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387 注释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学习究竟是什么"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学习究竟是什么"的人也喜欢 · · · · · ·
学习究竟是什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4 条 )
> 更多书评 54篇
-
一介大叔 (听雨斋)
【前言:看了下记录,从三月九日重读万维钢老师这本《学习是什么》,是因为此前读过两遍,对其中一些观点和方法颇觉受益。但读得粗糙,跳过了很多不太感兴趣的章节,想借写笔记让读书慢下来,纠正被快知识扰乱的精读能力。再就是一度很头疼孩子的学习,照搬自己的落后的经验教训,已经意识到是不合适甚至是错误的,也想从这本书中寻求答案。】 “一万小时”这个说法来自马尔科姆的《异类》:天才不是天生,而是练出来的。 不过...2021-05-11 17:07:27 7人喜欢
【前言:看了下记录,从三月九日重读万维钢老师这本《学习是什么》,是因为此前读过两遍,对其中一些观点和方法颇觉受益。但读得粗糙,跳过了很多不太感兴趣的章节,想借写笔记让读书慢下来,纠正被快知识扰乱的精读能力。再就是一度很头疼孩子的学习,照搬自己的落后的经验教训,已经意识到是不合适甚至是错误的,也想从这本书中寻求答案。】
“一万小时”这个说法来自马尔科姆的《异类》:天才不是天生,而是练出来的。
不过一个人最后的成就,不完全是练习加天赋,而是乘法,某一项为零最后结果就是零。
一、 刻意练习
业余爱好者常常看到专业选手练得很苦,却往往忽视了职业选手的科学训练方法:“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ctiice)”,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 “学习区”内 同样时间内,普通人喜欢练习已经掌握的动作,而顶尖者更多挑战极端不舒服的难度动作。心理学家定义为:学习的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拿读书来说,如果是熟悉的,易懂的小说,是在舒适区;与自己观念不符,通过思考后能理解,在学习区;要是根本理解不了,那么就是恐慌区。在舒适区内做事,是生活,只有在学习区内,才叫练习。
一件事做熟后就会“自动化”【打乒乓,常规动作多个回合,但突然对方来球弹网,此时自己的手臂会不由自主沿原动作挥过去,而错过来球的路线。】高手绝不允许这样,他们没有舒适区。老虎伍兹挥杆,如果此时有突然情况,比如观众喊叫,他会把做到一半的动作生生停住!
2. 小块重复 朱莉亚音乐学院的老师,会严禁学生练习时,把曲子连贯地演奏,只能跟着老师重复练分块的小段。【不仅初学者,成名音乐家也会把整个乐曲,一个小节小节过关,有时甚至在某一个小节(个位数的音符)花上几个小时。孩子喜欢篮球,也愿意提高,每天去打一两个小时比赛,但好像很难到运动队水平。其实NBA高水平的篮球训练,只有1%的时间用于队内比赛,其余全是枯燥的有针对性的单项训练。某一个动作,比如神射手库里的投篮动作,会在专业团队的指导下重复几万次!业余爱好者很难坚持。】
3. 有效反馈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一个文学青年闷在家里写小说,投稿全都石沉大海,也很难提高自己。但现在这种郁闷越来越少,因为可以在网上发表,接受批评,从而随时调整。【孩子有时候会高估自己的知识,教科书已经看过多遍,以为自己掌握了,可一旦考试就很不理想,发现自己并没有完全掌握。考试和测验就是反馈,没有这些,孩子的知识只是幻觉。很多大学把课程录像放在网上,免费下载学习,当然是非常难得的举措,但这样的方式效果却不如人意,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反馈。】
科研体制中有一个“同行评议”措施,一般论文完成编辑会找同一领域的人来审查。有意思的是,哪怕只有一个审稿人,名气也不如作者,审稿一次也能让论文质量提高不少。原因是作者写论文时,已经被自己的想法吸引而深陷其中,很难从别的角度来审视,而审稿人往往更客观。【正如世界排名第一的网球运动员,也需要教练。反馈者不见得水平更高,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提供即时的反馈。与外行想象的不同,最好的教练不是要发表什么激情演讲,赛前动员,而是告诉运动员什么是错误动作,什么是正确,非常具体的及时反馈,详细到包括怎么系鞋带!】
4. 集中注意力 在一个不受打扰的环境中学习,是有效时间。环境其实不难做到,学校的教室,图书馆,家有学童的专门房间,都相当安静。但确实有很多学生带着耳机听音乐!这些听着音乐学习的孩子,应该放下书本,专心听音乐才对。如果你觉得是在享受练习的过程,那不是在刻意练习。【很多人每周一场网球或者高尔夫,十几年也没成为高手,因为是在享受乐趣,而非刻意练习!每一个神童背后,都有一个能豁出去让孩子猛练的家长。郎朗、马友友、莫扎特,这些音乐天才的共同之处,是从小在父亲的监督下刻意练习。】
【很多孩子追求一种散漫风格,做事情都是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在打打闹闹中学习的人很酷,其实非常愚蠢。能够特别专注地干一件事,而成为大家崇拜的高手,才是最高级的“酷”。在刻意练习中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娱乐化的时代,希望看个电影学到知识,似乎看纪录片已经是值得社交媒体炫耀的事情了。而事实上也是娱乐,本质上和肥皂剧和搞笑综艺没什么区别。即便是真正的科学纪录片,看完会有一种获得知识的感觉,只是绝大多数观众看完后,最多能记得20%信息。】
找本难度适中的书,找个地方反复读,整理笔记,做习题获得反馈,如果你想学点知识的话。
二、最高学习效率 15.87%
“跳出舒适区”已经成为一句口号,但恐慌区的内容太难,如果大大超过你的能力,就会感到焦虑。假使难度和技能刚好匹配,起初不知道怎么做,但调动自己最高水平的技能,再稍微突破一点,正好可以解决。此时会有一个奇妙的感觉,甚至沉浸其中忘了自身存在。心理学家把它称为“心流”。也是个“甜蜜点”:每次难度提高的百分比:15.87% = 内容大约有85%是熟悉的。【电子游戏的设计者也得出同样的比率,如果关卡中玩家一点都不犯错,那就是设置太简单,玩家会感到无聊。相反玩家频频犯错,设置太难玩家玩不下去。而15%的犯错率,是最好玩儿的游戏。】
学英语,最理想的课文,应该是85%的内容是熟悉的,另外15%,包括单词和语法,是新的。熟悉很重要,不仅是巩固,还是心理上的暗示和安慰。【给女儿背唐诗,按照这个比率每次给她熟悉的三四首,然后夹或一首生的,或者学一首新的。不仅学习效率高,而且感觉教和背,过程都很愉快。】在学习上安排一定的间隔,相信记忆曲线。比如听老师讲一遍,自己看课本,再操作。充分利用人体不同的学习特点,听、看和做,巩固知识。定时测验,看看是否真的掌握了内容。链接新知识到旧内容,熟悉加意外,知识才能生根。
三、提高孩子学习成绩最简单的心法
1. 固定思维模式 一个很惊悚的例子是,中国教育分流,高中,职业学校和技校分流。那些被判断为“不是学习的料”的孩子,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因为被设定了固定思维模式:普林斯顿大学做过实验:把同样程度的新生分为两组参加考试,第一组告诉他们是为了确认,是否够资格进普林斯顿;对第二组说的是,你能进普林斯顿已经很厉害了,但我们要看看你到底有多牛。结果第一组正确率70%,而第二组90%,同一张试卷!仅仅是考前对心态的一个简单影响,就有这么大作用。思维模式确实很神奇,研究表明,人的智商是很难提高的,但学习成绩和人生成就是可以提高的,努力也很重要。
2. 怎样表扬孩子?如果你的孩子这次考试还不错,你会怎样表扬?如果是:“这题你都会做?我儿子太聪明了!”他就会陷入固定思维模式,把之后的考试当做聪明测试,而且担心被证明不聪明,从而尽量选择简单的任务。代之以表扬努力:“不错啊,这次做得很好,看来你下了很大功夫!”或者“下次继续!只要你努力,什么事都能做成!”埋下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种子。他会把每一项任务都当成成长的机会,会花更长时间钻研难题,会主动选择困难的任务。
四、巴拉德效应
巴拉德是英国伦敦一所学校的英语老师,他做了个实验:让自己班级的学生背诵一首诗,然后马上默写,成绩一般。巴拉德没有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大家以为这项任务过去了。两天后,他突然要求学生再次默写。学生没有做任何复习,按通常设想,这次测试成绩会更差。但恰恰相反,成绩反而提高了10%。听上去很不可思议?因为违反遗忘曲线。
心理学家理出了头绪。一般记忆力研究,都是让人记若干没有规律的字母组合,确实符合遗忘曲线。但巴拉德实验用的是诗歌,词句彼此有联系,从而出现了神奇效应。科学家证明,人的记忆存储强度不会随时间减弱!一个人名,一个号码,主动记忆后就永远在那里。下次见到存储强度会增加,但即便从此再也不见它了,存储强度也不会减弱。也就是说,存储强度只增不减。
举个例子来说,同学会见面想不起对方的名字。但坐下来聊会儿,当初种种呼啦一下回来了。记忆始终存在,只是不易提取了。心理学家把这个称为提取强度,每次提取,强度都会增加,而且相当于这个记忆在脑子里又过了一遍,也增加了存储强度。巴拉的实验用了两次考试,也就是两次提取,第二次是故意等提取强度变弱后的加强。而且诗句之间是有关联的,所以再次测试,反而能多写出几句,或几个单词。
如此说来,考试是最好的复习!有的孩子背单词,从头到尾反复念,效率很低,因为没有提取动作!正确的方法是,看一个单词,考考自己的拼写和词意,想不起来了再看答案。根据提取强度的特点,提取时越困难,对强度的增加值就越大。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反而不是天天复习,而是故意放到旁边几天,等提取强度慢慢变弱,来一次测试性的复习!【也就验证了一种通行的做法,在学校都是交叉学几门课程,因为实践证明是最有效的。比传说中每天用八个小时学一门外语,效果要好。】
读书也是如此,同时几本书换着读,每次读的时候都要先提取上一次的记忆,最后能记住的东西是最多的。和工作需要专注并不矛盾,工作中每次最好只干一件事情,因为有转换成本。而对于记忆来说,一定程度的多任务,反而是好事,因为转换就要提取,而提取能增加提取强度和存储强度。【对于背诗的孩子来说,存储的诗句并不会消失,如果定期提取,或者刻意玩些诗句的游戏,接龙,飞花令,或者抽背。从而达到巩固和增强另方面强度的目的。】
通常认为,学习是需要心无旁骛在某个精细分类。比如绘画,最好同一画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欣赏才有助于抓住本质。但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并非如此。两组学生,分别看五名画家的各六幅作品。第一组按次序,看完第一名画家的六幅,换下一位画家。第二组随机混合看。然后抽出画作,请学生指出是哪位画家的作品。结果是第一组准确率50%,第二组65%,随机排序战胜有规律训练。
健身的朋友都知道,日复一日的健身套路很难奏效。因为人体很快适应,一旦套路和强度固话,就无法刺激肌肉,也就是到了瓶颈期。还有就是健康和减肥的新理念 -- 轻断食,隔三差五饿自己一顿,体内的冗余就会发生作用。【小孩学写字,不要一个字写十遍,最好几个字穿插写。数学题不要一个题型反复练,混合起来做效果更好。练钢琴重复练习的效果也不如混合方法,比如一个迅速跨越十个琴键的动作,重复几百遍,但效果是不如交叉跨越,五个,十个,十五个的方法。】
五、文体的意义
潜意识里,似乎素质教育是政府的要求,是升学考试的分数。文艺体育就是学习时间的牺牲。但通过文体作品了解别人的视角、观点和体验,我们才能理解别人,进而理解自己。同样,也能明白没有必要围绕着别人的中心转。【有多少小朋友追星粉星而迷失自我?待到年长醒来,也不明白当年为何那么痴狂。流行文化常常能吸引人去渴望某种生活,而真正的艺术,却能让人质疑那种生活。】
文体在西方被称为自由技艺(liberalarts),原为希腊城邦自由人修习,以区别于奴隶。放到当下,教给我们的,是去做一个:独立的人,而非去做一个工具。你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有没有别的可能性,能否发挥创造力改变世界。
福特进入新兴市场时,智库提供的建议是:从文化角度判断消费者可能喜欢什么样的汽车!华尔街投行中相当比例是学哲学出身,科技行业中,哲学出身的人也占据显眼的席位,比如乔布斯。也许在大学里不能单单学会计、管理之类的“商科”,而应该学历史、哲学、社会学、艺术史这些自由技艺课程。毕业起薪可能不高,但发展潜力巨大。
六、发散思维
思维定势 集中思维是按照规则做事,单进程,任何分心都会降低效率。弊端在于,如果答案不在这个区域,那么会产生“当局者迷”,用现有的套路,琢磨不出解决不了。【小朋友学个位数加法,一开始会掰手指头,一旦答案超过十…… 就呆若木鸡。】此时主动进行发散思维就非常必要。比如广告创意中停下散散步,或者找个人讨论,跳出圈外换个思路,往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科学文艺史上,很多发现基于偶然。牛顿休息时被苹果砸中,贝多芬散步听到盲女弹琴而灵感勃发。
当孩子一道题做不出,抓耳挠腮的时候,暂停攻坚;休息一下或换门功课,隔些时间再回来做题。好的灵感离不开长期思考的沉淀,但思考需要灵感。集中思维是基础,是短期强化新知识新信息,掌握概念和套路,预先有了答案区,如同学生读书的课本,大纲和单元测试。而发散思维需要建立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之间的通道,是考试附加题,是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为什么小学可以满分,到中学加倍努力,甚至概念熟读成诵,课本倒背如流,成绩却不理想。发散思维!不过在现今的教育考试模式下,不应该指望在学校培养,而应该鼓励孩子主动实践。学会合理使用大脑,主动切换几种思维和发散思维。】
怎样才能发挥二者的优势呢?试试遇到难题时,找些不费力的事情做,比如摆弄整理文具,适当的运动。主动想些好玩儿的事情,比如放假要出去玩儿,或者一个期待的事情,甚至纯粹的白日梦。或者小睡一会儿,10分钟的打盹。丘吉尔睡眠很少,大多数是工作间隙的打盹儿,反而做出很多正确的判断。
我们经常说,大脑越用越灵活,这话本身没错,不过注意力和意志力可能是有限的资源,耗费过度反而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在学习新技能或者想难题时,总是很别扭,但隔段时间,哪怕是睡一觉或者隔一天,拿起来反而感觉好多了。健身爱好者都知道,如果每时每刻都在举重,肌肉就没法生长,分组分时才能长肉。也就是说,学习并非越快越好,复杂的学习和技能尤其需要时间间隔。、
七、文化自觉
创造,简单而言,其实是把东西连接起来。《西游记》《指环王》都借鉴了很多前人的笔记或者民间传说,莎士比亚的戏剧,赵本山的小品,也是同时代其他作品的加工,但给我们的印象却是横空出世。这就是高明的借鉴,不留下来源的线索或痕迹,如数学家高斯所言:建筑师不会在房子里留下脚手架!
cultureawareness 文化自觉,不是指个人品味,而是知道现在别人都喜欢什么东西。品味能提高生活质量,而文化自觉,能从事一门创造性的事业。netflix首席内容官年少时曾在录像店打工,熟悉店中每一部录像带,只要顾客告诉他自己喜欢的影片,泰德就会有相应类似的推荐。他至少每天看4个小时的影视,文化自觉,是一个需要持续修炼的功夫。【灵光乍现,是潜意识里,把距离较远的两个东西建立了连接,甚至当事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过程,还以为灵感来的很神秘。进一家鲜花店,价格很高,马上想到可以在网上卖;猎头和程序员聊了几句,马上判定为优秀,因为重合了此前的经验。】
灵感和创造,可以归结为文化自觉,为了建立和保持这种自觉,原则是每天用20%醒着的时间,差不多4个小时,吸收自己领域的东西。作家阅读心的小说,厨师研究新菜,需要说明的是,修炼文化自觉是有意为之,不是只看自己喜欢的东西,得什么都看,否则只是重复劳动。
八、自学
以前是没有办法,但现在学习媒介很自由。只要获取信息足够方便,学生本人足够自立,自学才是最根本的学习方法。打个比方,课堂教学是老师安排的步调一致,像看电视播放;但自己读书简单可快复杂可慢,是一种变速运动。mastery,翻译为精通,意味着对这个领域具有统治力,是学校和老师教不出来的,自学是唯一途径。科学家出成绩,也没有定式可循。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线,最后实现自己的目标,才是正常。
自己决定学什么,自己选择学习材料和控制学习节奏。不受地域、时间、金钱和年龄的限制,但是你得心智成熟:自我管理和处理文本信息的能力,比如阅读一段文字,能立刻抓住要点。问一个问题,能否从一堆书中找到答案。【康奈尔笔记法是个不错的训练手段,笔记页面一分为三,右边记下重点,左边复习时写下线索,而下方区域写下总结。】
最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系统。为了这个课题准备一本笔记本,根据自己的思路划分章节和专题,用自己的语言整理要点、心得和应用技巧。系统完全是你自己的,没有必要总结那些普遍的知识点,无需花哨,要字字见血直指人心。
另外,自学是以我为主的学习,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学习,找人切磋参加测试跟人过招,才知道效果如何,比如把作品放在网上,虚拟下棋。实时反馈有点像现用现学,听起来有点不靠谱,但这才是最原始的学习冲动。【遇到问题网上找个最简单的教程先解决问题,而不是从头学起。】举例来说,大多数人学英语最大的问题,恰恰是学而不用,把学英语变成了行为艺术。不如看看这个:在清华,美国和韩国两个学生相爱了,但语言不通,居然对照着中文字典谈成了恋爱!能激励我们在实践中自学吗?
心理学家有个说法,有利的困难,意思是它看起来是个困难,但必须设置,因为能让人深度学习。有困难,才是真学习!先预习先测验再学习,就很容易记住知识点;再就是前文提到,同时学习几门功课,刻意搁置后再提取记忆,会觉得有些困难,才是深度学习,吃一堑长一智。
技能增长通常是个曲线,初期进步神速,后面越来越慢,付出极大的努力只能些许突破。比如健身,最初特别愉快,提高很大,但之后提高越来越难。再比如外语,懂几百个单词就可以英语角交流,但想要达到各种场合下运用自如却难上加难。企业成长,个人财富增加,乃至博客点击量,也大多符合这个曲线增长规律。但持续努力,某一天被广泛接受,就是指数级地爆发,产品性价比极高,个人财富声望爆发,成长的机会也就会更大。不计回报地投入,坚持,掌握门槛极高的技能,坚持下来突破后就自由了!
九、业余研究
人的认知有各种偏误,一般人思想都会被偏见左右。战胜偏误获得真理的唯一办法是使用科学方法,学术界的人整天就是做这件事。科学家看到的世界,比老百姓要真实得多。比如股票普遍有很多妄想,但科学理解是高收益复利不可能长期增长,绝大多数人无法打败市场。鸡汤说世界上没有偶然的成功,不过科学理解是很多事情随机,大部分创业者都失败……
你不需要了解所有技术细节,但起码可以知道科学理解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立场,对这个问题才算“知道”了,也就有资格给别人解惑和提建议。做研究不一定非要在实验室,凡是用靠谱的方法寻找答案的过程,都叫做研究。比如买车考察预算范围内的几个品牌,了解参数,质量评分,试驾真车,就是在做研究。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信息,以我为主做出判断。
有研究的意识,已经超过大多数人,知道哪些信息源可信哪些不可信,就是靠谱的人。这个世界观得花大量时间,多读书多学习,甚至专门的训练,但都是值得的。因为不仅收获知识,还获得高级的视角和认知工具。我们在大多数领域只是外行,但会做研究,就是个“聪明的外行”。
专栏作家讲两个自己的故事,举两个例子,引用点名言,再打个比方,就算完成对某个事件解惑的雄文,这种写法已经过时了。现在得做好研究,才有资格发言,用最新的研究结果和数据说话,这是个写作与研究不可分的时代。比如还认为贫穷就是买不起东西,最新的思想是,贫穷其实是一种思维模式,甚至是一种可遗传的生理疾病!当然不要耸人听闻,这个思想背后,最好有学术研究支持,作者不会信口开河。名人和学者之间,采信后者。
十、读书笔记
绝大多数思维导图,都是“树状图”,从一个大主题出发,分为若干小主题,再枝叶。网站提供的工具,也是如此。可是,如果只是列举提纲整理要点,比如做读书笔记或回忆摘要,一个朴素的带有格式的文本编辑器才是最好的办法,何必画妖艳的思维导图呢?
思维导图应该是一个思考工具利器,预算1万做八件事,脑子不够用,找张纸列出来分个轻重缓急。比如写文章,很多想法列出来,连线逻辑结构,理清思路,删去无用部分,最后形成提纲。这里加那里减,像做数学题一样,先畅所欲言,再评估每一步,并加以修改。最后划去淘汰项,形成决议,自己跟自己开了个会。
另外,用大脑记住信息,已经落后了,人脑是用来想事儿,而不是记事儿的【!】。另外片面强调搜索,什么信息都临时去网上找,也很业余,平时见到有用的文章,应该保存起来,比如evernote。至于分类,那不是最重要的,实验证明,找一封邮件搜索大约十几秒,而通过分类超过五十秒【本地文件也尽量不要多层分类,everything可解决大多数问题】。写作也可以直接使用,能直接生成html,也可以公开分享。
更高级的,是利用evernote做思考创作。在立项目录中创建笔记占位置,然后遇到相关的素材文章,就把保留素材的笔记,链接过来,替代用复印剪报搜集资料【很有启发】。不成熟的想法,先搁置,积累,平时不用惦记,但可以随时补充【散落各处的笔记通过分类解决,但不如这个索引好】。借助这个工具,把想法壮大。
笔记最好写到可以取代原书的程度,思维导图和流水账式就好像用三个数字来描写一名美女。强力读书笔记必须包括:每一章的逻辑脉络,书中的亮点,自己的心得,和其他书的联系【大概只做到亮点,后面的从这篇开始】。只有做到这四点,才算把一本书效用发挥到最大,这个回报是巨大的。
保留原文的章节,甚至保留标题,用自己的话写出这一章作者想说什么【留住脉络】。当然,不是均匀分布的,亮点和故事,读时心里一动的,必须记下据为己有,写文章可以占为己有【写文章有用】,更重要的,这些反复出现也会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高手不能像小学生划重点,都是段落首尾,而应该一惊一乍,哪句话令人拍案叫绝,哪句一句惊醒梦中人,应该突出记下来。《开卷八分钟》几个主持人往往介绍一本书的内容框架,而梁文道总能找到几个单独的亮点,或一两个意味深长的故事,让人体会到作者的个性。这也该是读书笔记的效果。
把自己的评论放在方括号中【古人的眉批】,将来翻阅一目了然。历史上的牛人,高水平读书人看完都写满了批注。好书能让人迸发灵感,以前关注的问题,对问题的解决,作者观点的推进。这些灵感未必真有用,但都非常宝贵,如果不记下来,很快会忘记【!】。事实上,多年后翻阅笔记时,自己的心得灵感也许比原书更有价值。
善于读书的人对书之间的联系非常敏感,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之上。笔记间的链接,可以指出书之间的联系。用evernote整理笔记,每一份都能生成可以供其他笔记点击和引用的链接。比如发现了一本有意思的课题,就会或主动或被动地多次与之相遇。刚放下书,上网就看到相关文章,过几天又发现微博在讨论。【微拍群见到《仿宋胡刻文选》,晚间看黄永年先生文章也提到!这部书留在脑海里了。】此时应该打开evernote整理一份这方面的笔记!
如果读过足够多的书,就会有一种更难得的体验:人类知识的进步!一个问题在这本书是这种说法,过几年有人引用更有力的证据,把结论改了,无论赞同或反对,有时候能判断出哪个最靠谱。有时觉得都不对,到这个层次,已经和其他作者平等了,写篇文章发出来!笔记是对好书的最大敬意!【文章的来源】好书读两遍,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获得这些心得,灵感和联系!第一遍陷进去,第二遍跳出来!
十一、无为状态
令人耳目一新,又深为佩服的西方人的一个解释,无为就是“not trying”,不用意识控制,放松但做得非常好。NBA明星库里的如入无人之境,传球投篮的神来之笔。那个状态下,灵魂出窍,根本不用瞄准,也感觉不到防守,甚至听不到噪音!【中国古代的庖丁解牛和卖油翁】。熟练之外还有一种灵气,观之赏心悦目。
不刻意追求,旁人觉得毫不费力,但其实需要艰苦地练习。无为,是意识【冷认知-刻意】和潜意识【热认知-熟练】的完美结合。身体自发地做某事,但意识保持了高度敏锐。【魔方高手一方面有肌肉记忆,但另一方面根据不同情况调取记忆。】足球从基本功和动作来说,中国球员和欧美球星同样熟练。差别在于,前者跑到某位置一脚传中,无视禁区内情况,而后者开着意识【acc-大脑皮层术语】,根据不同情况调整路线,但又特别自然,不是那种一停二看三通过的刻意动作!
看似差一点点,但确实高手和庸碌的区别,值得用一生追求。也就是说,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慵懒,反而是刻意练习后达到如鱼得水的高度!
如果你曾经专注地做一件事,就有可能某种程度上体验过“心流”状态。无论是做题还是打游戏。忘记自己,忘记时间,【被知识包裹且异常愉悦】。但通常情况下,人一般做一件事,头脑中一个声音在说今晚吃什么,一个声音在说这件事做好了别人会怎么夸…… 就算没人打扰,也不能算专注做事。
要关闭这两种声音:时间感和自我批评。不要考虑过去担心未来忘记时间,释放出宝贵的计算带宽。面对一屋子人唱歌你会紧张,是因为担心别人怎么看,而专业演员要求忘掉自己。这样可以集中注意力,提高敏感度,接收和处理更多的信息,令人感到平和和幸福,有利于综合处理信息。毫不费力的愉悦感才是智力工作的乐趣,而不是什么辛苦、取舍和推迟享乐,这也是为什么极端成功者把工作视为最大乐趣的原因!
十二、内隐学习
学霸有时会有一种体验,随着深入学习状态,不适感和压力逐步减弱,而且慢慢感受到幸福和愉悦。其实这些是有科学原理的,大脑在逐步分泌各种激素,一次完整的心流能享受全部六种快乐激素。所以登山者冒生命危险,有一部分也是潜意识中追求这种体验,至于艺术家,作家,数学家就更不用说了,只要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努力,大致都能体会到工作带来的愉悦感。【想到一种读书的办法,是类似于做名词解释,点注一本书,往往是最深入的学习。】
我们每天面对同事,都会注意到他的变化,比如换了个发型,穿了件新衣服,而忽略他不变的东西。但有的人能注意到被一般人忽略的信息,比如青霉素发明者是留意到,某个培养皿一处发蓝的霉点周围没有细菌,从而获得诺贝尔奖。事实上,有好多个培养皿,实验也不是为了杀菌,限于当时条件出现样品污染是常态,但他就是抓住了主题,从而解除认知抑制。天才和疯子不同的是,后者不能抓住重点,大脑被大量不重要的信息和幻觉轰炸!
天生的敏感度可能并非好事,因为不容易控制。通常来说,青少年时期能接触到不同文化环境,或者生活坎坷,贫困,单亲,有较强多样性,能提升敏感度,获得更好的创造性,后天习得的敏感度可以一直控制,为我所用。
很多人有学习英语的痛苦经历,背单词记语法,为某个介词的位置和用法绞尽脑汁,这是一种外显学习。而母语环境下的小朋友,根本不懂语法规则,却能轻而易举地指出某句话的语法错误。这种内隐学习是不知不觉就会了,会了也说不清楚。对话很容易,但加减法就费劲许多,很熟悉吧?
外显学习规则明确,需要集中注意力,但内隐学习内容没有规则,越寻找越迷失,还不如放松,去感受,反而更能领悟到那种感觉。孩子当然是不善于集中注意力,但语言的学习恰恰是不经意间,而需要注意力的加减法,对前额叶皮质还没发育好的他们来说,就有点困难了。
藤泽秀行要求年轻棋手多打谱,不需要认真琢磨,只是找到落子点快速摆完一盘棋,其实就是一种寻找“棋感”的内隐学习。股市高手每天盯盘,作家看些闲书,官员读读历史,越是不刻意,反而能把握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启发非常大】
—— 全书完
【后记:事实证明,《学习究竟是什么》是值得细读精读的好书,至少对自己来说,几乎每个段落都有启发。
举例而言,一度为曾国藩的名言“一书不尽,不读新书”困惑不已,感觉很难做到。有时读一本书,当中或工作或爱好需要读另一本,就很矛盾。再就是读专业书,某日疲惫想打开闲书,会有罪恶感。这种困扰有时会令我自暴自弃,读了一点,半本,或者没读完的书,会告诉自己已经这样了,不读了。在万维钢这本书里,似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书是应该间杂着读的,不仅没有问题,而且几本书换着读,每次读的时候都要先提取上一次的记忆,最后能记住的东西是最多的!
由此做了几件事情,首先开了几本书的读书笔记;其次记笔记,日更到简书和好中文网;最后精读尽力不放过细节。事实证明,无论是成就感,还是收获,都是历年未有。而《学习是什么》这本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其核心理念和大多数观点,都给了我太多的启发,值得一读再读!
很爽,非常感谢作者!】
回应 2021-05-11 17:07:27 -
失眠怪兽 (Lifelong Learner & Just do it)
a、刻意练习 (1)只在“学习区”练习; (2)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3)在整个练习的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Ryan and Markova developed a theory concerning learning processes. Within learning processes we can discriminate 3 different zones: the comfort zone, the stretch zone and the panic (or stress) zone. The comfort zo...2021-10-23 13:37:50 1人喜欢
a、刻意练习
(1)只在“学习区”练习; (2)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3)在整个练习的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引自 006 刻意练习 Ryan and Markova developed a theory concerning learning processes. Within learning processes we can discriminate 3 different zones: the comfort zone, the stretch zone and the panic (or stress) zone.
The comfort zone is the zone in which an individual feels comfortable. There is no fear or discomfort. The person feels at home, comfortable and safe. All things are familiar. Within this zone there are no challenges to start a learning process. There is little reflection or learning in the safe zone as individuals are unchallenged. Things stay the same, often unquestioned.
In the panic zone a challenge is so far away from the zone in which we feel comfortable, that it becomes overwhelming. In this zone we experience stress, fear and challenge in a way that learning is impossible (for instance our fight or flight reaction). All our energy is spent on managing and controlling our fear and panic. When a person stays too long in this zone there is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y cease to explore their boundaries and instead prefer to stay within their comfort zone.
The stretch zone is the zone in between the previous zones. In this zone things (activities, situations,…) feel somehow awkward and unfamiliar. In this zone learning can occur. It is the zone where you can enhance your possibilities, where you can work towards your personal development, where you can explore your boundaries. When a person feels he cannot control or handle the situation, he can retreat to the comfort zone. However, operating in and learning in this zone can expand your comfort zone, becoming familiar with new situations, activities.
Panic zone、Stretch zone and Comfort zone
好的教育应该做以下事情: (1)自己调研相关知识 (2)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项目 (3)到相关企业实习,把知识用上 (4)写论文 引自 006 刻意练习 b、最高学习效率 = 15.87%(新旧知识配比)
heart flow(心流)
In Csikszentmihalyi's words, flow is “a state in which people are so involved in an activity that nothing else seems to matter; the experience is so enjoyable that people will continue to do it even at great cost, for the sheer sake of doing it” (1990)
c、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一种风格
VARK learning style:
The acronym VARK stands for Visual, Aural, Read/Write, and Kinesthetic sensory modalities that are used for learning information. Fleming and Mills (1992) suggested four modalities that seemed to reflect the experiences of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有效的学习方法归纳; (1)要在学习时间上安排一定的间隔,不要突击学习 (2)在不同的场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 (3)要经常参加测验,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相关的知识 (4)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联系 引自 090 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一种风格 d、提高学习成绩的最简单心法
Growth mindset and fixed mindset:
After decades of research, world-renowned Stanford University psychologist Carol S. Dweck, Ph.D., discovered a simple but groundbreaking idea: the power of mindset. In this brilliant book, she shows how success in school, work, sports, the arts, and almost every area of human endeavor can be dramatically influenced by how we think about our talents and abilities. People with a fixed mindset—those who believe that abilities are fixed—are less likely to flourish than those with a growth mindset—those who believe that abilities can be developed. Mindset reveals how great parents, teachers, managers, and athletes can put this idea to use to foster outstanding accomplishment.
e、忘记是为了更好的记住
关于记忆的理论: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
The New Theory of Disuse (R. A. Bjork & E. L. Bjork, 1992) posits that there are two indices of memory strength: storage strength (SS) and retrieval strength (RS). Storage strength is how well learned something is; retrieval strength is how accessible (or retrievable) something is.
书中提到的文献记录&扩充:
[1]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
[2] The Comfort, Stretch, Panic model. (Ryan, A. and Markova, D., 2006)
[3] Thinking, Fast and Slow
[4] Decisive
[5]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6] The Eighty-Five Percent Rule for Optimal Learning
[7] How we learn: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en, where and why
[8] http://gocognitive.net/interviews/robert-bjork-long-term-memory
[10] 贝尔实验室与美国革新大时代
[11] Antifragile
回应 2021-10-23 13:37:50 -
怎么能没有鬓发 (为了每天的天空睡醒不一样的发型)
1、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2、体育训练和音乐训练比较强调“分块”练习。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反复练习。 3、想要掌握一项技能,要像运动员一样,不停地练习实战动作,不停地比赛,而不是不停地看录像。 4、教练能在训练中以旁观者的身份提供即时的反馈。 5、一帮人在一起合练可能很有意思,也相对轻松一些。但只有单独练习才能快速进步。 6、电影和电视...2022-01-31 10:34:14 1人喜欢
1、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2、体育训练和音乐训练比较强调“分块”练习。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反复练习。
3、想要掌握一项技能,要像运动员一样,不停地练习实战动作,不停地比赛,而不是不停地看录像。
4、教练能在训练中以旁观者的身份提供即时的反馈。
5、一帮人在一起合练可能很有意思,也相对轻松一些。但只有单独练习才能快速进步。
6、电影和电视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手段,但不是好的教育手段。
7、兴趣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谁能坚持下来。
8、正确的学习方法:1.在学习时间上安排一定的间隔;2.在不同场景、用不同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3.经常参加测验,得到反馈;4.把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连接。
9、你越是要在某一方面冒险,就越是应该确保其他方面稳定。
10、“我喜欢你的风格”,这简直就是对人最高级的评价。
11、真正的艺术,却能让人质疑那种生活。
12、归根结底,自由技艺教给我们,是去做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去做一个工具。
13、发散思维其实就是给大脑时间去建立新连接的过程。
14、所谓学习,就是把进入到大脑的短期工作记忆的内容强化吸收,写进长期工作记忆之中的过程。所谓创新,就是把长期工作记忆中的相关内容调出来,放在短期工作记忆里跟新信息形成配合的过程。
15、《怪人:在局内人的世界里做一个局外人》。
16、孤持则有一分主动的意味—孤独,但是我坚持如此。
17、文化自觉不是“品味”。品味是你自己喜欢什么东西;而文化自觉,是你知道现在别人都喜欢什么东西。品味能提升你的生活质量,而文化自觉能允许你从事一门创造性的事业。
18、胡适有句话说得好,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19、有研究的意识,你就已经超过了大多数老百姓。知道什么信息来源可信什么不可信,你就已经是个靠谱的人。如果还能熟练掌握英文,善于网络搜索,你的研究水平就已经拿得出手。
20、无为首先是一个个人状态。无为就是not trying,不刻意追求,不用意识控制,好像特别放松地去做一件事,结果做得非常自然。
21、不生硬不刻意,还要有灵气,这才是无为。
回应 2022-01-31 10:34:14 -
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在面对一个任务时,会认为任务是对他个人能力的一种测试。比如让他考试,他会认为考试是证明他行还是不行,因而非常担心万一搞硬了别人就会质疑他的能力。他很容易把任务当成威胁。 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把任务当成一个学习的机会。他并不是通过任务来证明什么,而是通过任务来提高自己。他把任务当成机会,结果他的表现会好得多。
2021-04-12 11:55:40
-
Shining (专注专注专注)
终身学习是一种修行。一个autodidact,修行的不仅仅某个具体的技能,更是人格的自我完善,是自身潜能的最大发挥,是“eudaimonia”。 修行者都讲内部驱动,但我认为外部驱动也是不可少的。以我之见,自学者所应当追求的最高级外部驱动,叫做“mastery”。这个词通常被翻译成“精通”, 但是它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精通。达到mastery,意味着你对这个领域具有统治力。2022-06-11 20:05:12
-
Shining (专注专注专注)
集中思维的这个弊端,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定势效应”(Einstellung Effect)。说白了它就是当局者迷,我们头脑里已经存在很多定势,一个想法产生后,我们首先会把它直接放到我们的定势区里,用现有的套路去琢磨它。但可能琢磨半天也找不到答案,因为这个答案其实在“灯火阑珊处”。 生活中可以多提醒自己走出定势效应,不要总停留在原先的思考逻辑里,多听多看,也许能从别人的思考方式里获得新的启发。 多主动进行发散思维,...2022-06-05 11:58:31
集中思维的这个弊端,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定势效应”(Einstellung Effect)。说白了它就是当局者迷,我们头脑里已经存在很多定势,一个想法产生后,我们首先会把它直接放到我们的定势区里,用现有的套路去琢磨它。但可能琢磨半天也找不到答案,因为这个答案其实在“灯火阑珊处”。 引自 174 到底什么是发散思维 生活中可以多提醒自己走出定势效应,不要总停留在原先的思考逻辑里,多听多看,也许能从别人的思考方式里获得新的启发。
多主动进行发散思维,答案区以外,找找新东西,有可能是需要找人讨论,也可能单纯停下来去散散步,试试看也有新收获,不要总是太心急。
大脑中的神经元随时都在做你没有意识到的连接。有时候你明明没有在想那个问题,却突然获得了灵感,也就是头脑中的“小球”自己就跑到答案所在的区域去了。 引自 174 到底什么是发散思维 无意识地后台运行的前提是,之前大量思考带来的储备,在潜意识里才能自动进行连接,形成“慢直觉”。
整个的思考过程就好像是用砖头砌墙。集中式思维是让各种新想法新概念、各种套路在你的大脑里生根发芽,是形成砖头。而发散思维则是用水泥把砖头连接在一起。 引自 174 到底什么是发散思维 所以有时候大量思考,却无法形成连接的时候,可以给大脑一点时间,让发散思维这个水泥来连接并且风干。
这个间隔非常重要,要主动切换状态并给予大脑间隔。
第一个办法是“积极的建设性的白日梦(positive constructive daydreaming,简称PCD)。 引自 190 怎样“不”集中注意力 找点不费力的事做,同时想点快乐的事。
回应 2022-06-05 11:58:31
-
Shining (专注专注专注)
终身学习是一种修行。一个autodidact,修行的不仅仅某个具体的技能,更是人格的自我完善,是自身潜能的最大发挥,是“eudaimonia”。 修行者都讲内部驱动,但我认为外部驱动也是不可少的。以我之见,自学者所应当追求的最高级外部驱动,叫做“mastery”。这个词通常被翻译成“精通”, 但是它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精通。达到mastery,意味着你对这个领域具有统治力。2022-06-11 20:05:12
-
Shining (专注专注专注)
集中思维的这个弊端,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定势效应”(Einstellung Effect)。说白了它就是当局者迷,我们头脑里已经存在很多定势,一个想法产生后,我们首先会把它直接放到我们的定势区里,用现有的套路去琢磨它。但可能琢磨半天也找不到答案,因为这个答案其实在“灯火阑珊处”。 生活中可以多提醒自己走出定势效应,不要总停留在原先的思考逻辑里,多听多看,也许能从别人的思考方式里获得新的启发。 多主动进行发散思维,...2022-06-05 11:58:31
集中思维的这个弊端,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定势效应”(Einstellung Effect)。说白了它就是当局者迷,我们头脑里已经存在很多定势,一个想法产生后,我们首先会把它直接放到我们的定势区里,用现有的套路去琢磨它。但可能琢磨半天也找不到答案,因为这个答案其实在“灯火阑珊处”。 引自 174 到底什么是发散思维 生活中可以多提醒自己走出定势效应,不要总停留在原先的思考逻辑里,多听多看,也许能从别人的思考方式里获得新的启发。
多主动进行发散思维,答案区以外,找找新东西,有可能是需要找人讨论,也可能单纯停下来去散散步,试试看也有新收获,不要总是太心急。
大脑中的神经元随时都在做你没有意识到的连接。有时候你明明没有在想那个问题,却突然获得了灵感,也就是头脑中的“小球”自己就跑到答案所在的区域去了。 引自 174 到底什么是发散思维 无意识地后台运行的前提是,之前大量思考带来的储备,在潜意识里才能自动进行连接,形成“慢直觉”。
整个的思考过程就好像是用砖头砌墙。集中式思维是让各种新想法新概念、各种套路在你的大脑里生根发芽,是形成砖头。而发散思维则是用水泥把砖头连接在一起。 引自 174 到底什么是发散思维 所以有时候大量思考,却无法形成连接的时候,可以给大脑一点时间,让发散思维这个水泥来连接并且风干。
这个间隔非常重要,要主动切换状态并给予大脑间隔。
第一个办法是“积极的建设性的白日梦(positive constructive daydreaming,简称PCD)。 引自 190 怎样“不”集中注意力 找点不费力的事做,同时想点快乐的事。
回应 2022-06-05 11:58:31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科学与生活 (捶胸顿足)
- 自救/自我管理/断舍离 (来喝一杯Mojito)
- 其它 (豆友tiFprEpjmE)
- 思辨 (小塔)
- 学习成长 (合一)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学习究竟是什么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乔班尼 2020-08-02 12:09:33
把一系列学习相关的书串了一遍,很得到。
5 有用 夹心饼干顶呱呱 2020-07-16 14:25:18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4 有用 比远方更远 2020-07-13 14:16:45
通过脑科学、心理学论著新观点的选择性汇总,以期突破传统认知,“还原”学习的本来状态。但着力打造的“科学性”过于装饰披着“科学外衣”的观点,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对“科学”的消费需要,可因缺少自我规制的科学哲学的尺度,且忽略了“社会性”因素的重大影响,实将“学习”这一社会化行为压缩成单向度的技巧……另,作者在“科学家—科学作家—读者”关系链中的自我定位,决定了其未主动揭示“学习”背后的“资本—产业链—... 通过脑科学、心理学论著新观点的选择性汇总,以期突破传统认知,“还原”学习的本来状态。但着力打造的“科学性”过于装饰披着“科学外衣”的观点,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对“科学”的消费需要,可因缺少自我规制的科学哲学的尺度,且忽略了“社会性”因素的重大影响,实将“学习”这一社会化行为压缩成单向度的技巧……另,作者在“科学家—科学作家—读者”关系链中的自我定位,决定了其未主动揭示“学习”背后的“资本—产业链—知识消费—社会认知”的深层结构,而在这种隐蔽的结构中,“学习”往往成了并不“科学”的另外一副模样…… (展开)
2 有用 檐下灰 2020-08-01 13:17:46
太水了吧。
2 有用 面朝大海 2021-03-30 21:31:58
14/48 作者文笔很流畅,每篇文章都会有专业论文/书最依据,很有说服性。而且书中也有不少亮点,例如学习中的85%原则。两个多小时读完,不累
0 有用 小野力鲨 2022-07-04 00:07:38
在书店一下午读完,作为不用「得到」的人,还是有得到的。
0 有用 沉密神采 2022-06-29 06:33:49
对已知关于学习方法最新科研成果的全面梳理
0 有用 Here 2022-06-27 08:10:53
1.小册子,轻盈便于携带。2、从理论(正确的刻意学习)、方法(熟悉+意外)、广度与深度的关系、不规矩学习、功利性学习到四条曲线(发散与归纳、对数与指数)全面解释了面对怎么学、怎么学最有效率、如何看待成就等,给人一种系统化认知。3、后面两章节收集知识、积累素材,都达到熟悉到不过脑子心流状态做出了说明,手熟心熟到自己都未认识到的状态。4、学习是辛苦的,使用最新科学理论与技巧才能将学习效率提到一个最高状... 1.小册子,轻盈便于携带。2、从理论(正确的刻意学习)、方法(熟悉+意外)、广度与深度的关系、不规矩学习、功利性学习到四条曲线(发散与归纳、对数与指数)全面解释了面对怎么学、怎么学最有效率、如何看待成就等,给人一种系统化认知。3、后面两章节收集知识、积累素材,都达到熟悉到不过脑子心流状态做出了说明,手熟心熟到自己都未认识到的状态。4、学习是辛苦的,使用最新科学理论与技巧才能将学习效率提到一个最高状态,没有过多捷径走,毕竟不是以乐为主要目的。5高度自觉性、自度状态。 (展开)
0 有用 阿卷 2022-06-25 23:46:47
实操性很强的一本书,对想要建立自己知识体系的人来说,会有很好的启发。
0 有用 Shane 2022-06-23 02:31:57
这本书能告诉你什么是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提升学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