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动》的原文摘录

  • 人类社群有种特质,使我们能够追溯基因组的旅程。这一特质就是,如果条件允许,人类情愿在一个地方安顿下来,但是为了找到更合适的地方,过上更好的日子,他们也愿意迁移。于是,人类总是走走停停,一路留下和地理区域相关的谱系。 (查看原文)
    X_Nesbo 1赞 2021-02-25 11:05:19
    —— 引自章节:第1章 始于非洲
  • 农业产生之后,推进社群相互交流的四种力量随之出现:迁移、贸易、信仰,以及邦国的征服力。人类种植粮食之后,其食物来源有了保障,人口逐渐增长,人类有了充足的条件,能够带上工具和种子,迁移到其他地方。和最早离开非洲的人类相比,后农业时期的人类面临不同的处境,也怀有不同的渴望。当初人类为了寻觅生存之道而走上旅途,后人的旅程却具有不同的性质。诚如某考古学家所说,后来的迁移“往往是特定子群体的一种行为,它具有明确的目标,已知的目的地,可能还有熟悉的路线”。这种旅程具有明确的目标——发现新园地,之后这些人就能利用那些熟悉的工具以及种植技术在新园地上安家。 (查看原文)
    X_Nesbo 1赞 2021-02-25 11:05:19
    —— 引自章节:第1章 始于非洲
  • 人类的迁移活动好比溪流,既有水到渠成的流畅时刻,又有在迂回曲折中规避障碍的艰难时分,最终总能达到终点。 (查看原文)
    甜橙派Gloria 2021-02-22 19:32:16
    —— 引自章节:第1章 始于非洲
  • 以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为起点,因贸易而建立关系的地区不断扩展,好比滴墨水落在潮纸上,墨迹四散。…… 到公元1世纪,从中国、印度和东南亚渗入的新墨迹开始和旧墨迹重叠、混合,在此过程中,思想和文化四处散播。 (查看原文)
    甜橙派Gloria 2021-02-22 19:42:37
    —— 引自章节:无花果树之根
  • 1638年,土耳其土兵困维也纳,但是攻城失败,士兵撤走时丢下成袋的咖啡,维也纳人就靠这些咖啡开了第一家“蓝瓶”( Blue Bottle)咖啡店。传说中,有个叫马可・达维安诺( Marco d, Aviano)的意大利人是维也纳城中一位卡普钦( Capuchin)教士,他琢磨着,可以在咖啡里面加奶油和蜜,化解苦味。维也纳人心存感激,将这种棕色咖唯取名为“卡布奇诺( cappuccino以示纪念一一这种咖啡的色让人想起那位教士的长袍。 原来卡普奇诺的名字是这样来的,好有趣。 (查看原文)
    甜橙派Gloria 2021-02-22 19:59:41
    —— 引自章节:美味饮料到达欧洲
  • 人类具有追逐商业利润的本能,自文明肇始之时,贸易就逐步发展,并通过商业网络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连为一体。自人类在新月沃土聚居以来,他们就一直在寻找新奇的、更优质的食物,商品和制造工具的材料,他们从来不曾放弃搜寻。为了满足这种社会需求,并通过差价盈利,一个新的阶层——上任因此出现。这些商人和融资者甘冒风险,不畏长途旅程,不惜背井离乡,试图凭交易谋利,他们成为各地之间最重要的联系人。运送贸易商品的交通工具经过持续改进,从驴、骆驼到帆船再发展到蒸汽机船,从集装箱船、飞机升级到光纤光缆,付款方式也逐渐变化,最开始时以货易货,然后用贝壳、金属币和纸钱等交易,后来则发展为信用卡、电子银行转账以及Paypal之类的在线付款系统。凡此种种,不仅提升了产品运量和运输速度,也扩大了消费群体,并吸引了更多的商人和企业家参与商贸活动。 (查看原文)
    X_Nesbo 2021-02-25 11:09:37
    —— 引自章节:第2章 从骆驼商务到电子商务
  • 除了航海技术革新,威尼斯还为持续发展的国际贸易做出了其他贡献。威尼斯实现制度创新(建立健全银行系统、会计制度、外汇制度,以及信贷市场),为贸易的蓬勃发展夯实基础,也让其稳居头把交易。 (查看原文)
    X_Nesbo 2021-02-25 11:09:37
    —— 引自章节:第2章 从骆驼商务到电子商务
  • 尽管从17世纪开始,英格兰就出现了护照,但是它的目的是保护旅行者,并非有意设置壁垒,禁止无照者出行。1872年,一条英国法律宣称:“所有外国人都有权进入本国,并在国内居住,此权利不受限制。” (查看原文)
    X_Nesbo 2021-02-25 11:14:05
    —— 引自章节:第5章 周游世界
  • 浏览新闻标题不难看出:这个世界也充满愤怒和焦虑——人们为全球互联互通的后果感到忧虑。在个别发展中国家,贫穷仍在加剧;而在部分发达国家,由于经济不平等和失业状况更加严峻,人们越来越害怕失业,于是他们强烈要求国家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并对移民加强限制。与此同时,高速经济增长导致环境恶化,而气候变化也不再是一种遥远的威胁,它成为迫在眉睫的忧患。 (查看原文)
    X_Nesbo 2021-02-25 11:16:11
    —— 引自章节:第10章 前路漫漫
  • 看不见的历史经纬,已经将人类的命运密密匝匝地交织在一起。我们的祖先在红海边试着蹚水,即将开始千年之旅的时候,他们觉得,目之所及的范围,就是全部世界。如今,我们不仅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而且我们知道,人类如何走到今天,未来有可能走向何方。足够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类的欲望、抱负和恐惧合在一起,织就人类共同的命运,我们既不可能将这个统一体拆分开来,也不可能回到过去。但是我们又无法精确预测:这些元素混合在一起,将如何塑造我们这个星球的未来。 (查看原文)
    X_Nesbo 2021-02-25 11:16:11
    —— 引自章节:第10章 前路漫漫
  • 由于船体增大,蒸汽机船运输周期缩短,1840一1910年,英国海运运费骤降,降幅达70%。世界范围内,1840一1910年,实际货运运费每年降低1。5%。64环球海运路线提速,是成本下降的又一原因。651869年,苏伊士运河(Suez Canal)竣工,扫除了红海和地中海之间最后一道陆上障碍,旅行时间竟缩短了2/3。661877年,法国工程师设计的世界上第一艘冷藏船“巴拉圭”(Paraguay)下水,开辟出远程贸易新领域:新鲜食品也成为贸易产品。在欧洲用晚餐,也能享受到阿根廷牛肉和澳大利亚羊腿。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与史蒂夫·托皮克曾写道: 铁路和蒸汽机船大大提高了海外贸易的速度和金额,同 时大刀阔斧地削减了货物价格,引发了一场观念革命,彻底 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空间和商品化的看法。以蒸汽为动力的 交通工具出现之后,大西洋和太平洋变得像池塘那么小 (查看原文)
    川螢 2022-05-21 10:50:12
    —— 引自章节:愿魔鬼把你们带走,你们为什么会到这里来?
  • 1720年,英国通过第二份棉布法案,全面禁止印度棉纺织品贸易,但是收效甚微一仅仅让走私越演越烈。印度白棉布深受英国消费者喜爱,要解决难题,显然只有开始在本地生产同样的布料才行,但是这个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却又遭遇了新的困难。欧洲工资比印度工资高出6倍,欧洲制造的布料根本无法和印度进口布料竞争。人们开始探索新技术,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一系列发明随之问世,最终,1771年,在克罗姆福德(Cromford),一家由水力驱动的棉纺厂开工。工业革命正式开始。柴郡成为新工业时代的象征,那里有“暗无天日的工厂”,而其首府曼彻斯特既是营销中心,也成为“第一个全球工业城一作为‘国际棉都’,曼城工业体系的触角伸向全球各地”。19尽管仍然需要许多工人操作机器,但是由于生产速度快、产量高,英国新工厂摧毁了印度之前一直享有的廉价劳动力优势。仅仅14年时间(1814一1828)内,印度出口英国的布匹骤降三分之二,而具有规模效益的英国纺织品挟关税政策之利,对印度的出口量增长超过5倍。20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大量公民身穿进口衣料的局面。成千上万从事纺织品经营的印度村民生计无着。1835年,印度总督威 (查看原文)
    川螢 2022-05-29 15:48:58
    —— 引自章节:第3章 内藏乾坤
  • 但是MFA体制也存在严重的问题。由于实行配额制,原产地标签实际上成了最重要的商品,于是有些无缝不钻的出口商耍 了无数花招。由于“美国制造”是一条金字标签,美属萨摩亚群岛(American Samoa)成了某些纺织品出口商心中的“宝地”,比如,大字萨(Daewoosa)制衣厂就曾把廉价劳工带到岛上,为 J。C。Penney、Sears和MV Sport等商家缝制服装。有些越南女工逃离厂区,出面告发时,真相才被媒体披露:工人遭受肉体摧残,工资被克扣,其住宿和饮食条件恶劣。9世界银行和国际币基金组织(MF)的经济学家估计,纺织品和服装贸易壁垒已经让发展中国家损失500亿出口收入,夺去了发展中国家2700万工作岗位一或者说,为了让富裕的国家保留一个工作岗位发展中国家就得损失35个工作岗位。但是,2005年1月配额制结束时,面临威胁的,不仅有之前受保护的发达国家工人,而且还有发展中国家在“配额调剂”操作中获得的微薄利益。而印度之前一直被配额所累,它在世界纺织市场所占份额可能从2002年的4%升至17%。 但是,由于消费者之前被迫高价购买受配额限制的进口产品,配额制结束也就意味着消费者能享受到更低的价格。据《金融时报》报道:“美国消费者年支出估计为700亿美元,而贫困家庭负担最重,因为他们的收入大部分用来购买衣物。美国纺织服装业靠配额保住的每个工作岗位预计让消费者平均损失17万美元” (查看原文)
    川螢 2022-05-29 15:48:58
    —— 引自章节:第3章 内藏乾坤
  • 隔离制度的诞生 黑死病对公共卫生政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世界上第 一条要求乘客隔离的命令发布于1377年7月27日,发布者是拉古头(今日克罗地亚的杜布罗夫尼克,Dubrovnik)的威尼斯殖民当局,地点则在达尔马提亚(Dalmatian)海岸。开始时,当局规定,来自受瘟疫影响地区的人必须度过30天的隔离期,后来隔离期延长为40天一“隔离”(quarantine)一词由意大利语“四十天禁令”(quarantenaria)演化而来。“由于14世纪中期暴发的黑死病,”乔治·罗森(George Rosen)写道:“意大利、法国南部及其相邻地区创建了一套卫生控制制度对抗传染性疾病,其中包括观察站、隔离医院和消毒程序 (查看原文)
    川螢 2022-06-25 16:07:33
    —— 引自章节:第3章 内藏乾坤
  • 爱德华·琴纳(Edward Jenner)用牛痘患者的脓液为人接种,避免了更严重的天花感染。1798年,琴纳著书详细介绍这一程序,他借用拉T浴词“奶华”(vaca)发明“牛痘”(vaccine))一词,并将这一过程称为“种痘”(vaccination)。1881年,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ur)为了纪念琴纳,把“种痘”一词的词义扩展为“接种疫苗”,意为任何一种能够对可传播疾病产生免疫的接种。疫苗接种技术自那以后拯救了亿万生命,也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状况—它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医药发明。海斯(J。N。Hays)曾指出:“在现代公共卫生消毒 (查看原文)
    川螢 2022-06-25 16:07:33
    —— 引自章节:第3章 内藏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