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的笔记(24)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学海无涯

    从小父母告诉我,只要你努力了,结果怎么样,并不重要。世界本身就存在很多必然,我们无法控制,唯一能够做的就是一心一意做好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这样我们就不会患得患失了。现在我工作了,总想着自己的付出没有回报不如不做,对别人好没有同等回报,不如远离,这太功利,搞得自己很累,心理压力很大。

    2021-11-17 20:32:54   2人喜欢

  • 3月6日 晴

    故中国人向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所谓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即“立德”,“外王”即立功”。其最高理想,即实有圣人之德,实举帝王之业,成所谓圣王,即柏拉图所谓哲学王者。至于不能实举帝王之业,以推行其圣人之道,不得已然后退而立言。故著书立说,中国哲学家视之,乃最倒海之事,不得已而后为之。故在中国哲学史中,精心结撰,首尾贯串之哲学书,比较少数。

    2021-09-05 10:47:27   1人喜欢

  • 冬之旅 (愿阅读之旅与你同行)

    标题所示者是本书附录的陈寅恪先生《<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三》的核心观点。这篇审查报告对儒释道思想发展的论述,提纲挈领,要言不繁。篇幅虽不长,但其中的提点足以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给后来治思想文化史的学者指出的路径,所在多有。 就这一整个问题(新儒学以儒道为其先导)而言,劳思光先生在《新编中国哲学史》卷三的第一章(道教内丹派之兴盛、佛教禅宗之发展)中尝似对此作出了回应。从而也多少弥补了冯友兰先生...

    2024-07-06 11:21:08

  • 冬之旅 (愿阅读之旅与你同行)

    在本书经学时代的《朱子》这一章中,第六节是专门讨论其政治哲学的。其主要的材料来源就是朱熹与陈亮的往来信件。冯先生通过书信的摘引和解读提炼出了朱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原文有些长,就不全部引用了。结论部分,略显简要,只能见两人政治思想的一部分。但可摘录如下,从中也略可见冯先生之一家之言,如能与其他史家(如钱穆、萧公权、陈荣捷、余英时、陈来、田浩等)的观点相互印证,当有收获(P579): 以上所引,皆见朱子《...

    2024-06-20 17:55:39

  • 冬之旅 (愿阅读之旅与你同行)

    李翱是韩愈的弟子,也是他的朋友,他的思想受韩愈影响颇深,但也有其独有的成绩。他的儒学观念主要体现在《复性书》一文中。他认为“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而“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被情所扰乱,人所以不能成圣。“情不作,性斯充矣。”人要成圣,须向“情不作”的方向加强修养,这就是他所说的“复性”。 他认为“是故诚者,圣人性之也。”在如何达到“至诚”的境界,他有前人未有的几点贡献(P505-506): 其一是...

    2024-06-06 22:46:34

  • 冬之旅 (愿阅读之旅与你同行)

    冯友兰先生认为韩愈是宋明道学家的先驱之人,其理由有三(P502-503)。 其一是他推崇孟子: (一)韩愈于此,极推尊孟子,以为得孔子之正传。此为宋明以来之传统的见解,而韩愈倡之。周秦之际,儒家中孟荀两派并峙。西汉时荀学为盛。仅杨雄对孟子有相当之推崇,此后直至韩愈,无有力之后继。韩愈一倡,此说大行。而《孟子》一书,遂为宋明道学家所根据之重要典籍焉。 其二是他特别突出了《大学》: (二)韩愈于此特引《大学》...

    2024-05-28 21:10:20

  • 冬之旅 (愿阅读之旅与你同行)

    这则笔记讨论的问题如标题说示,主要对比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和劳思光先生《新编中国哲学史》的相关章节的内容思考而成。先摘录冯先生的一段叙述(P357): 阴阳家之学,虽有若斯流弊,而中国科学萌芽,则多在其中。盖阴阳家之主要的动机,在于立一整个的系统,以包罗宇宙之万象而解释之。其方法虽误。其知识虽疏,然其欲将宇宙间诸事物系统化,欲知宇宙间诸事物之所以然。则固有科学之精神也。 劳思光先生也认为两汉时期...

    2024-05-17 16:28:01

  • 冬之旅 (愿阅读之旅与你同行)

    孟子是主张性善说的,荀子是主张性恶说的,在此基点上。在“王道”还是“霸道”的政治观上,由此就出现了分歧。本书第二章上说(P225): 荀子之政治哲学,亦以为必圣人为王,方能有最善之国家社会。舍人为王,所行之政,即为王政。否则即非乱政,亦只霸政耳。此与孟子所说王霸之区别同。不过孟子说王霸之区别,同时又就动机立论。如为王者之王政,乃自其“不忍人之心”发此。荀子不主性善,故不即此以区别王霸也。 换言之,在王...

    2024-04-28 15:50:09

  • 冬之旅 (愿阅读之旅与你同行)

    按照作者的理解,“此所谓的神秘主义。乃专指一种哲学承认有所谓“万物一体”之境界。在此境界中,个人与“全”(宇宙之全)合而为一,所谓人我内外之分,俱已不存。”(P101)换言之,此种境界,即通常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表现在外的,即所谓“睟面盎背”的个人形象。孟子哲学中的神秘主义,即是孟子所谓浩然之气,即个人在最高境界中的精神状态。 其所用以达到神秘主义的境界之方法,为以“强恕”“求仁”,以至于“万...

    2024-04-11 15:17:52

  • 冬之旅 (愿阅读之旅与你同行)

    孟子的反功利立场可谓是人所共知的,孟子见梁惠王的时候,第一句话说的就是:“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本书作者说(P99): 孟子以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扩而充之,则为仁、义、礼、智之四德。四德为人性发展之自然结果,而人之所以须发展人性,因必如此方为尽“人之所以为人者”,非因四德为有利而始行之也。 这是孟子的基本立场和态度,然而(P99): 不过孟子虽主张义,反对利,然对于义利之辨,未...

    2024-04-01 20:41:32

<前页 1 2 3 后页>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