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读完了,比较惨烈但深刻的小说。它远非是个“未婚先孕的女儿受到父亲惩罚”的故事那样简单。而是一部分自诩正常、高端、健康、富有、道德的人,以“不正常、不高端、不健康、不富有、不道德”为标签,去打击和排斥与他们完全不同的人,还美其名曰“对社会的净化”,实则从中中饱私囊。顺便去了解了一下“杜普莱西斯孤儿”的历史背景,太惨了。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被爱的证据。
17年前妮可·基德曼演了一部沉重而重口的电影《狗镇》,“平庸的恶”被演绎得令人泣血,被侮辱和被损害的黑帮大佬独生女最后对父亲只有一个请求:杀死镇上所有的人,除了一条狗。17年后,这本书出版。往前推几个17年,魁北克政府颁布新法令,让无数贪婪残酷之辈将孤儿院改建为精神病院,无数孩子被当做精神病人虐待致死。更多的17年前,英裔魁北克人逐渐形成对法裔的全面优势,特别是在心理上。所以有了麦琪的父亲棒打鸳鸯,并将麦琪的孩子送入孤儿院,孩子的人生悲剧被亲外公一手促成。貌似风平浪静的小镇,貌似温和良善的居民,暗流却永远涌动,无数背后的指指点点和不动声色的恶意敌意。无数的17年前,男性逐渐完成了对女性的社会经济优势,所以“带我回家”也许将是个永恒的话题,因为“狗镇”还未被彻底砸烂。
立帖为证:等评论(不是评分)人数超过一百、分数还能维持在8.5以上,我就买一本瞧瞧。
有点虐的故事。
1950年,孤儿院被改建成精神病院,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背景交代,背后却是近20000孤儿惨死的黑历史。书看起来很催泪,但真实的故事只比书里的故事更让人不忍直视。不只是独自长大的艾洛蒂,那些为争取道歉奔走的杜普莱西斯孤儿的幸存者们,也是了不起的战士。
联想到最近加拿大的新闻,想到了这本书,不寒而栗
是个悲惨的故事。 文笔一般般
两天看完,对于孤儿院改造成精神病院的描写还是太少了,现实比书中残酷很多。我反而更想看这一部分。事实证明活着的时候家人之间还是要坦诚相待,不然死了才晓得真相有个屁用,还不如活着的时候对人家好点,也不至于关系闹得那么僵。
冰冷/尖锐/真实/宛如4D
英文版的名字是《The Home for Unwanted Girls》可能比带我回家更能一眼看到书的主旨吧 。译文读起来好像很亲切的感觉,如果不是书中随处可见的加拿大地名和传统等一直提醒会觉得故事好像发生在身边。很为女主和她小男朋友的爱情感动,为他们的结局开心。
比起麦琪,麦琪的父亲的人设更令我印象深刻。他很爱他的女儿,但是,其实他也在默默的赎罪。
突然理解了为什么电视剧电影大都美好结局了,那是因为本身就是我们读者内心所向往的,就跟这本书一样,幸好母女两都团圆了,幸好一切的生活都走上了正轨,没有人在经理苦难,虽然现在的美好生活远远不能掩盖掉过去所经历的苦难更不能与之画上等号,但是或多或少都是欣慰的。 艾洛蒂也不会重蹈麦琪的覆辙。
真实、震撼。
类似的年代,麦琪的故事只是无数差不多的其中一个。相比表面的落后愚昧更多的是政治因素导致悲剧,以植物为切入点影射当时姑娘们的命运比较巧妙。 这是一个悲剧哪怕最后找到了彼此,但阅读过程我的内心毫无波澜。
除了故事翻译的比较流畅丝毫没有共鸣,分数虚高
未婚先孕、被亲属性侵、麦琪的生活也许只是一个缩影,比起社会学的命题,这本书让我最深的感受是:明明尽力爱着保护着自己的孩子,却带来了最悲伤的结局,整件事里没有赢家,全员哀伤。
对于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来说,太阳是东升西升的,真的哪哪都是它殖民的影子。这是一部以真实事件写成的小说,历史造成的“悲剧”值得一看。
感觉是个忧伤的故事
虽然没哭,还是有被感动到,Happy ending 万岁。 加拿大政府和教会的所做所为,已经不能以邪恶简单描述了。 在精神病专科医院实习时,导师就提到过两大难题,一个是医师长期面对病人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另一个是病人出院的社会属性重拾问题。医师的心理疏导和病人在医院的社会化都是随时要开展的长期工作。
> 带我回家
22 有用 大-燕-威-王 2020-07-27 17:13:30
读完了,比较惨烈但深刻的小说。它远非是个“未婚先孕的女儿受到父亲惩罚”的故事那样简单。而是一部分自诩正常、高端、健康、富有、道德的人,以“不正常、不高端、不健康、不富有、不道德”为标签,去打击和排斥与他们完全不同的人,还美其名曰“对社会的净化”,实则从中中饱私囊。顺便去了解了一下“杜普莱西斯孤儿”的历史背景,太惨了。
15 有用 Ina 2020-07-29 15:14:15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被爱的证据。
8 有用 宝木笑 2020-09-08 14:08:05
17年前妮可·基德曼演了一部沉重而重口的电影《狗镇》,“平庸的恶”被演绎得令人泣血,被侮辱和被损害的黑帮大佬独生女最后对父亲只有一个请求:杀死镇上所有的人,除了一条狗。17年后,这本书出版。往前推几个17年,魁北克政府颁布新法令,让无数贪婪残酷之辈将孤儿院改建为精神病院,无数孩子被当做精神病人虐待致死。更多的17年前,英裔魁北克人逐渐形成对法裔的全面优势,特别是在心理上。所以有了麦琪的父亲棒打鸳鸯,并将麦琪的孩子送入孤儿院,孩子的人生悲剧被亲外公一手促成。貌似风平浪静的小镇,貌似温和良善的居民,暗流却永远涌动,无数背后的指指点点和不动声色的恶意敌意。无数的17年前,男性逐渐完成了对女性的社会经济优势,所以“带我回家”也许将是个永恒的话题,因为“狗镇”还未被彻底砸烂。
15 有用 都柏林的斯蒂芬 2020-08-12 00:30:46
立帖为证:等评论(不是评分)人数超过一百、分数还能维持在8.5以上,我就买一本瞧瞧。
1 有用 danyboy 2021-11-27 22:59:19
有点虐的故事。
7 有用 白小树 2020-07-20 14:58:15
1950年,孤儿院被改建成精神病院,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背景交代,背后却是近20000孤儿惨死的黑历史。书看起来很催泪,但真实的故事只比书里的故事更让人不忍直视。不只是独自长大的艾洛蒂,那些为争取道歉奔走的杜普莱西斯孤儿的幸存者们,也是了不起的战士。
0 有用 momo莫 2021-02-12 23:09:40
联想到最近加拿大的新闻,想到了这本书,不寒而栗
0 有用 老虎娘 2023-10-04 23:56:34 上海
是个悲惨的故事。 文笔一般般
2 有用 jasmine彡 2022-05-14 18:43:17
两天看完,对于孤儿院改造成精神病院的描写还是太少了,现实比书中残酷很多。我反而更想看这一部分。事实证明活着的时候家人之间还是要坦诚相待,不然死了才晓得真相有个屁用,还不如活着的时候对人家好点,也不至于关系闹得那么僵。
0 有用 sxx21 2022-10-05 23:19:12 北京
冰冷/尖锐/真实/宛如4D
0 有用 夏天。 2023-01-07 21:41:08 湖南
英文版的名字是《The Home for Unwanted Girls》可能比带我回家更能一眼看到书的主旨吧 。译文读起来好像很亲切的感觉,如果不是书中随处可见的加拿大地名和传统等一直提醒会觉得故事好像发生在身边。很为女主和她小男朋友的爱情感动,为他们的结局开心。
0 有用 二號機❀Jean 2023-04-13 19:54:51 上海
比起麦琪,麦琪的父亲的人设更令我印象深刻。他很爱他的女儿,但是,其实他也在默默的赎罪。
0 有用 豆沙 2023-01-01 00:36:25 广东
突然理解了为什么电视剧电影大都美好结局了,那是因为本身就是我们读者内心所向往的,就跟这本书一样,幸好母女两都团圆了,幸好一切的生活都走上了正轨,没有人在经理苦难,虽然现在的美好生活远远不能掩盖掉过去所经历的苦难更不能与之画上等号,但是或多或少都是欣慰的。 艾洛蒂也不会重蹈麦琪的覆辙。
0 有用 Lucille 2023-01-06 21:50:41 山东
真实、震撼。
0 有用 迷死也是Z 2023-05-03 15:41:29 浙江
类似的年代,麦琪的故事只是无数差不多的其中一个。相比表面的落后愚昧更多的是政治因素导致悲剧,以植物为切入点影射当时姑娘们的命运比较巧妙。 这是一个悲剧哪怕最后找到了彼此,但阅读过程我的内心毫无波澜。
0 有用 袅袅 2023-05-01 15:17:56 浙江
除了故事翻译的比较流畅丝毫没有共鸣,分数虚高
1 有用 夏言 2022-08-22 11:26:31 浙江
未婚先孕、被亲属性侵、麦琪的生活也许只是一个缩影,比起社会学的命题,这本书让我最深的感受是:明明尽力爱着保护着自己的孩子,却带来了最悲伤的结局,整件事里没有赢家,全员哀伤。
0 有用 蓝另一种蓝 2022-04-23 23:32:41
对于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来说,太阳是东升西升的,真的哪哪都是它殖民的影子。这是一部以真实事件写成的小说,历史造成的“悲剧”值得一看。
0 有用 Anita的权世界 2022-07-08 18:08:58
感觉是个忧伤的故事
0 有用 T-BooM 2024-01-25 09:12:09 北京
虽然没哭,还是有被感动到,Happy ending 万岁。 加拿大政府和教会的所做所为,已经不能以邪恶简单描述了。 在精神病专科医院实习时,导师就提到过两大难题,一个是医师长期面对病人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另一个是病人出院的社会属性重拾问题。医师的心理疏导和病人在医院的社会化都是随时要开展的长期工作。